•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

身處終身學習的社會,透過閱讀讓我們得以輕而易舉與知識交會,只要輕輕 掀開書扉,便能領著我們穿越時空的限制,汲取他人嘔心瀝血所留傳下的智慧結 晶。足見,閱讀就像是道任意門,讓我們得以進到知識殿堂,領略浩瀚世界的多 元樣貌。然而,如何方可成功開啟這道任意門,則有賴於具備閱讀理解策略這把 鑰匙,意即藉由閱讀理解策略的習得,有助於帶領我們有效地促進閱讀理解,懂 得從琳瑯滿目的資訊裡設法去蕪存菁,進而擷取重要知識。

根據教育現場的觀察,各國紛紛將閱讀教學視為教育政策的重要發展目標,

旨在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閱讀,並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為要務。

11

基於此,本研究於此節特別針對閱讀理解的相關理論基礎進行統整論述,茲先從 閱讀理解的意義談起,接著再針對閱讀理解的歷程與能力展現進行探討如下。

壹、閱讀理解的意義

閱讀是什麼?柯華葳(1999)表示,閱讀包括認字與理解兩部分,認字是閱 讀的基礎,而閱讀理解則是一個較複雜的認知循環過程。楊勝惠(2009)亦指出,

閱讀是根據所接收的資訊進行連結的歷程,而閱讀理解則是此歷程的重要目的。

那什麼是閱讀理解呢?Williamson 在 1989 年指出,閱讀理解是讀者獨自將文本 的內容賦予意義,它是種複雜的理解歷程,讀者必須語文本內容產生互動,並賦 予閱讀材料意義,如此的閱讀活動才能算得上是閱讀理解(引自陳品惠,2010)。

對此,國內學者周慶華(2003)亦主張,當閱讀主體在進行閱讀時,必須運 用到一些生活經驗或學習經驗,而這些經驗跟他所在環境的人事物有密切關係。

而柯華葳(2009)也進一步提及,閱讀理解是個建構知識的歷程,能理解即是能 解釋資訊,能連結已有知識和新資訊,且能運用資訊。可知,當讀者閱讀文章時,

會先以個人既有的先備知識為基礎,試著主動去理解這篇文章的意涵,而非被動 的輸入訊息而已。

再就當前教育實況來看,欲探討閱讀理解的意義,自然不可忽略 PISA 與 PIRLS 兩大國際閱讀素養評比對閱讀理解所下的定義。根據「PISA2009 報告」

可知,PISA 將閱讀素養定義為:「了解、使用與反映文本,以達成個人的目標、

發展個人知識與潛能。」是故,PISA 乃分別從提取資訊、詮釋文本及反思與評 鑑等三大閱讀面向,來測知受試者對於閱讀理解的精熟度。另外,「PIRLS2006 報告」指出,閱讀有兩大目的,一是為了文學經驗;一是獲得及使用資訊。PIRLS 主張閱讀理解包括直接理解與解釋理解,前者的目標在於找出文本中清楚寫出的 訊息與連結文本中兩項以上的訊息;後者的目標則是提取自己的知識以連結文本 中未明確表達的訊息與批判性考量文本中的訊息。基於上述可知,PISA 與 PIRLS 等國際閱讀素養評比不約而同指出,閱讀理解包括訊息提取、推論、詮釋與整合。

歸納專家學者說法並參酌國際評比對閱讀理解的定義可知,閱讀是指從文字 與符號中提取意義並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閱讀目的在促進理解,而所謂的閱讀 理解,是指個人經驗、思考與知識三者間的交互作用。透過閱讀,讀者可在已知 與未知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意即個人可藉由思考啟動原有的先備知識,用以解釋 所閱讀的內容,進而獲得閱讀理解。

12

關於上述閱讀理解的定義統整,無非亦是想藉此提醒教育現場的我們,為求 能引領學生透過閱讀延伸學習觸角並跟上時代巨輪的滾動,國文教師在面對閱讀 教學之際,須先確實掌握閱讀理解的意義,進而從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做起,設 法提升語文教育的整體素質。誠如國內學者吳敏而(2009)所言,閱讀理解是一 種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者可利用個人語言知識、思維和常識來解決問題,而理解 會受到本身知識和閱讀策略的限制。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從 閱讀策略的指導做起;要指導閱讀理解策略,則可從掌握閱讀理解的定義著手。

貳、閱讀理解的歷程與能力展現

根據布魯姆認知歷程所區分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六個層 次來看,理解能力被列入認知歷程的程序之一;翻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閱 讀能力亦名列六項核心能力之中,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被視為國中語文教育的重 要目標。閱讀理解是讀者透過篇章的閱讀,進而從中獲取意義的認知歷程,欲了 解學生閱讀能力的展現情形,則可從閱讀理解的歷程探討開始。

一、閱讀能力的發展

近年來,關於閱讀歷程的研究已逐漸轉向發展的觀點,有許多心理學家紛紛 投入閱讀認知歷程的研究,以便了解更多有關人類心理的運作(引自黃堯香,

2007)。根據洪儷瑜(2002)所整理的閱讀理解發展階段內容可知,每個階段都 有不同的發展重點,而國中學生正處於從透過閱讀學習階段邁向多元觀點階段,

其發展重點為學習新知開始經由閱讀達到學習目的。楊勝惠(2009)在研究中則 提及,根據認知科學取向的觀點,讀者的先前知識、基模的深度與廣度以及閱讀 歷程中策略的使用,會幫助讀者獲得不同層次的閱讀理解,讀者並不是被動的接 受文章的意義,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

二、閱讀理解的歷程

當前教育現場的常見情況是,許多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每個字都認識,但在讀 完一段或一篇文章後,卻表示自己讀不懂文章內容在說什麼,此乃囿於閱讀理解 能力的不足,導致從閱讀中所得到的學習變得有限(引自林美琴,2011)。故欲 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可從閱讀理解歷程的探討著手,以習得閱讀策略的運用。

根據 Carver(1973)主張,閱讀理解歷程可分為四個部分:1.將字解碼,並 且決定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代表的意義;2.將個別的字義組合在一起,以幫助全 面了解句子。3.開始閱讀段落,並從段落辨識出主旨、隱含未說出的主旨與和段

13

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4.嘗試評價觀念,內容包含邏輯、證明、真實性 與價值判斷等。

Flood 和 Lapp (1981)將閱讀理解歷程分三個層次:1.字面的理解:意指 讀者閱讀文本時,對文章明示問題產生理解;2.推論的理解:意指讀者在閱讀文 本時,對文章中暗示的問題,能依據上下文做出推論的結果;3.判斷的理解:意 指讀者在閱讀文本時,能經由個人本身知識及先備經驗,針對文章內容情節加以 判斷,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針對閱讀理解歷程的探討,亦不能忽略 Gagné 在 1993 年提出的主張,其指 出純熟的閱讀是項高度複雜的能力,主張閱讀理解的歷程包括解碼、字面理解、

推論理解與監控理解等四個階段(岳修平譯,1998)。茲就各階段重點整理如下:

1.解碼:解碼係指認字辨義的過程,意即將資訊從記憶中抽取,使其具有完整意 義,被視為閱讀的基礎。而根據訊息提取的直接與否,解碼可分為比對與轉錄兩 種,前者是指毋須經由發音,見字即能直接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該字意思,達到解 碼自動化程度;而後者則是在見到該字後,必須先藉由念出聲音後,再以聲音作 為中介,間接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該字的意思。

2.字面理解:字面理解係指從文句中找出文字意思的過程,主要分成字義觸接與 文法解析兩個歷程,前者是指讀者認出該字的字形或字音時,便可從長期記憶中 搜尋出字義的過程;後者則是指分析構成文句的語法規則,藉此明白文句意思。

3.推論理解:推論理解係指根據讀者先備經驗以對文章進行深度了解,主要分為 統整、摘要與精緻化三種。首先,統整是指能整合文章中的各項概念並找出概念 間的關聯性,藉此發現上下文之間的文意脈絡;再者,摘要是指閱讀文章過後,

能總結歸納文章的重要訊息與主要概念;最後,精緻化又名引申,是指讀者能將 新訊息與舊知識進行連結,以獲得更深層的理解。

4.理解監控:理解監控係指讀者能自我檢視閱讀目標的達成與否,並進而調整閱 讀策略,共包含目標設定、策略選擇、目標檢核與修正補救等,代表讀者可以覺 察到自己對於文章意涵的理解程度,亦名為後設認知,乃最高層次的閱讀理解。

國內學者柯華葳(2009)將閱讀理解分為「文本理解」和「深度理解」兩種,

「文本理解」指的是文章表面意義的理解,而「深度理解」則是指超越了文本理 解,對文章重組、解釋、延伸與批判上,得到進一步的理解。

綜上所述,閱讀過程中,各個閱讀歷程間的順序並非固定,有時可能也會同 時並行,一切端賴讀者能力發展而定。須留意的是,字面理解是閱讀理解的根本,

14

倘若學生在最基礎的認字方面出現問題,很可能對於閱讀理解造成莫大的阻礙;

再者,會認字並不等於具備閱讀理解能力,許多人以為學會認字,就等於學會閱 讀,其實是對於閱讀理解的觀念有誤。學會辨識字形、字音、字義的正確用法,

只稱得上是閱讀的基礎,等同於前述之解碼,學會解碼並非便代表擁有閱讀能力,

須兼備更進一步的深度理解,才是真正閱讀能力的展現。

經本研究統整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各學者專家紛紛對閱讀理解提出獨特見解,

值得作為推廣閱讀之參考,其中又以現任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華葳

值得作為推廣閱讀之參考,其中又以現任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柯華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