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6 交換成本(Exchange Cost)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Scannell and Calantone, 2000; Handfield, Krause, Scannell and Monczka, 2000),其中,供應 商評估與提供供應商改善的誘因為關鍵的推動因素(Simpson and Power, 2005),廠商藉由 傳遞一個像是「供應商願意做改善,在未來就能夠拿到更多的訂單」的訊息給供應商,

促使供應商做出改善;而供應商評估的方式可以使買方衡量一個供應商的表現,並與其 他供應商作比較,藉以提供供應商改善的方向。然而,提供供應商誘因以及供應商評估 只能間接的影響績效改善,其他活動,例如:買方給予供應商相關的教育訓練能直接達 到顯著的績效改善(Krause, Scannell and Calantone, 2000),但是買方直接參與供應商改善 的策略卻也提升了買方的專屬陷入成本(Williamson, 1975)。

由於綠色廠商為了改善或影響一個供應商的環境管理行為而付出的努力,喚起了交 易成本的關鍵議題、以及買方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Simpson and Power, 2005)。買方與 供應商的合作被認為是成功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Mohr and Spekman, 1994; Monczka, Petersen, Handfield and Ragatz, 1998; Johnston, McCutcheon, Stuart and Kerwood, 2004)。供 應鏈管理的失敗來自於不相稱的關係或是好的關係設計卻管理不當(Bensaou, 1999)。因 此,了解供應關係結構與供應商環境管理的連結後將能促進顧客驅動的環境績效改善,

並且藉以降低交易成本(Simpson and Power, 2005)。

2.6 交換成本(Exchange Cost)

交易成本理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來描述組織間合作的成本以及組織間活動的 交易風險(Williamson, 1975)。買方為了改善供應商的製造能力或是其它的績效表現而採 取與供應商直接接觸、直接投入的策略,具體的行動可能包括:投資工具設備以及特屬 於這段關係的組織流程,最後使得買方在更換供應商上產生強烈的抑制因素(Simpson and Power, 2005)。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交易的模式應該是要選擇交易成本最低的(Williamson, 1975)。

在交易成本理論中,對於供應商績效改善最有效的投資是透過合約或是關係的建立來管 理供應商關係,而這樣的管理必須是要能夠使交易成本降低的(Williamson, 1975; Heide and Stump, 1995)。供應商環境管理相關活動的改善或是環境的考量成為採購的重要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時,若沒有妥善管理,可能會對交易成本造成嚴重的影響。若買方對供應商在環境相關 的規定上發展不善,將會導致有限理性的問題,或是存在較高的行為不確定性與鑑別行 為是否與合約一致的困難性;若規定是事後才規範的將會影響對環境變動的適應問題 (Simpson and Power, 2005)。

國內學者邱志聖(2011)根據社會學家布羅(Blau, 1964)的結構交換理論、以及交易成 本(Richman and Macher, 2001)與代理成本理論(David and Han, 2004)中所談到的逆選擇 (Adverse Selection)、道德危機(Moral Hazard),以及專屬資產(Asset Specifity)(Ghoshal and Moran, 1996)的觀念,進一步提出阻礙「交換」的四個主要成本。與交易成本不同的是,

交換成本不僅包含任何金錢上有價值的交易活動,還泛指任何的交換行為。交換成本可 以再區分為「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買者資訊搜尋成本」、「買者道德危機成本」以及「買 者專屬資產陷入成本」,定義如下:

1. 外顯單位效益成本

買者取得產品或服務所需支付的總成本除以買者從該產品或服務本身所 得到的總效益。其中,產品或服務取得的總成本包含成交價格、運費、安裝費、

服務費等等,而產品或服務本身所提供的效益可能包含有形或無形效益。對買 方而言,此成本愈低愈好。

2. 買者資訊搜尋成本

因為買方對交換標的物不熟悉,因此需要投入時間與金錢蒐集資訊,以減 少交換的資訊不對稱,即買者在購買一項產品或服務前,為了解此一標的物,

必須花費一段時間與成本來蒐集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以確認該標的物是否符合 需求。對買方而言,此成本愈低愈好。

3. 買者道德危機成本

此成本為一種風險成本,指的是買方懷疑賣方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真正達 到交換完成前所宣稱的功能。很多時候,即使交易之錢買賣雙方對交易標的物 的內容都已經訂定得十分清楚,但是買方還是會懷疑賣方是否能夠遵守原先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諾的功能、規格、服務或其他約定。對買方而言,此成本愈低愈好。

4. 買者專屬資產陷入成本

意指買方為了保有已經投入的交換專屬資產所產生的陷入成本。買方的交 換專屬資產是指交換關係形成後,買方特別為此交換關係所投入且不能移轉到 其他關係的無形或有形資產,如果此特定的交換關係不存在後,此專屬的無形 或有形資產的價值將消失或變得比較沒有價值,因此,為了保持專屬資產的價 值性,買方只好繼續與該特定賣方維持交換關係。對買方而言,投入的專屬資 產成本愈低愈好;不過,對賣方而言,如果買方投入愈多的專屬資產於此交換 關係上,則愈有利於維繫與該買方的交換關係。

以上這四個成本的總和即為「買方最終總成本」,買方最終總成本為買方是否採用 一項產品的主要依據(邱志聖, 2011),而企業與企業之間會彼此合作以相互學習產品或技 術相關的特有知識、降低交換成本、或是集中資源藉以從中獲得益處(Dyer, 1996; Larsson, Bengtsson, Henriksson and Sparks, 1998; Teece, 1987)。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在不同的環境管理態度、以及供應商與買方關係之下,企業 的交換成本是否有所差異、企業所選擇的供應商管理方法是否為影響交換成本的重要中 介角色、以及哪些供應商管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道 德危機成本、以及專屬資產陷入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