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4 供應商管理方法(Supplier Management Practices)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此的溝通只著重於複雜的合作任務。

2.4 供應商管理方法(Supplier Management Practices)

在企業與供應商的關係中,舉凡對資源的依賴程度(Dependence)、彼此的交換障礙 (Exchange Hazard),例如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規範的促進因素(Norm Facilitators),像 是交易的頻率、法定合約的規範等等都會影響雙方的合作模式,進而影響供應商的表現 以及顧客(或買方企業)的滿意度(Cai and Yang, 2008)。企業若要協助供應商發展,進而增 進本身的競爭力,就必須與供應商之間長期的投入合作以提升供應商的技術、品質、交 貨速度與成本控管的能力(Scannell, Vickery and Dröge, 2000)。

有些學者透過交易成本理論(Williamson, 1975)認為「契約或合約」為管理跨組織關 係的主要形式(Poppo and Zenger, 2002; Lui and Ngo, 2004),而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機制,

像是規範(norms),會受到正式的「合約」所影響(Cannon, Achrol and Gundlach, 2000; Poppo and Zenger, 2002)。有學者則將交易成本理論延伸,認為組織除了透過垂直整合的方式 來加強對資源、或是供應商的控制以外,也可以透過非正式、關係導向的控制形式(Heide and John, 1992; Poppo and Zenger, 2002)。其中,合作規範(cooperative norms)被定義為兩 組織之間共享的信念與期望,必須一起合作來達成彼此的目標(Baker, Simpson and Siguaw, 1999; Cannon and Perreault, 1999),而這樣的規範被認為是在買方與供應商關係 中主要的控制機制,能夠對這段關係的結果造成強大的影響(Heide and John, 1992;

Peteraf and Shanley, 1997; Cannon, Achrol and Gundlach, 2000)。交易成本理論也說明社會 規範只有在彼此過去有互動過時才存在,彼此關係的長短也是影響合作規範的因素之一 (Gundlach, 1994)。並且,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組織傾向於加入更多相關的要素到他們的 供應安排;而且比起在較低的不確定下,若組織處於較高的不確定環境,相關的供應商 規範在提升績效上較為顯著(Noordewier, John and Nevin, 1990; Cannon, Achrol and Gundlach, 2000)。

Cannon 與 Perreault(1999)提出企業在不同的買方與供應商關係下,與供應商會有不 同 程 度 的 商 業 活 動 連 結 (Operational Linkages) 、 不 同 形 式 的 資 訊 交 換 (Inform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Exchange)、不同的合約與規範(Legal Bonds and Cooperative Norms)、或是供應商會為了 買方來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或商品(Seller Adaptations)、也有可能買方為了與該供應商交易 而必須在自身的營運上做調整(Buyer Adaptations)。Carr 與 Pearson(1999)則提出買方與 供應商的合作方式包括:企業會和績效表現有所改善的供應商達成某些協議、只忠誠於 某些關鍵的供應商、時常與關鍵的供應商有面對面的溝通並且共同為營運作規畫、企業 與關鍵的供應商之間的電腦可以直接連線等等。Barratt(2004)提出「合作」本身會受到 合作的重要因素─「合作文化(Collaboraiton Culture)」、以及影響合作是否能長久的「策 略要素(Strategic Element) 」所影響,如圖 1 所示(Barratt, 2004)。

根據 Barratt(2004)的研究,文化要素包括:雙方是否存在信任、是否有共同利益、

合作的心態是否開闊、是否有資訊交換;策略要素指的是資源與承諾、組織內對策略的 支持、公司發展的重點、是否有展示商業案例、科技在組織內扮演的角色;合作本身則 包含:是否能打破組織的疆界發展跨組織、跨部門的活動、是否獲得管理團隊一致性的 支持、是否共同制定決策以及是否有與供應商或顧客分享供應鏈績效指標。

圖 1:影響供應鏈合作的要素

資料來源:(Barratt, 2004) 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所述,影響企業與供應商合作的要素包括正式的合約條款與非正式的合作 規範。其中,非正式的合作規範包括:共同的營運策略與目標、跨組織的支持、資訊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換、共同為營運活動提出規劃、達成某些協議、只忠誠於少數的供應商、資訊系統的連 結、以及心理層面的信任與合作心態。根據 Theodorakioglou(2006)等學者的研究,其將 供應商管理方法歸納並區分為:供應商政策(Supplier Policy)、資訊分享(Information Sharing)、共同行動(Joint Action)、關係處理議題(Relationship-handling Issues)、供應商支 持(Supplier Support)以及關係品質(Relationship quality),本研究認為其區分方式涵蓋了過 去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合作要素,是為較有系統且全面的分類,因此,本研究對於供應商 管理方法之探討將以 Theodorakioglou 等學者(2006)對供應商管理的分類架構作為進一 步探討的方向。

2.4.1 供應商政策(Supplier Policy)

根據 Theodorakioglou 等學者(2006)的研究,當企業為了回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尤其 是該供應商所提供的原料或零件對企業所生產的最終產品之品質有重大的影響時,企業 會選擇以減少供應商家數的方式來因應,藉以強化對供應商的控制並有效地管理與供應 商之間的關係(Tan, Kannan, Handfield and Ghosh, 1999; Harland,1996)。因此,減少供應 商家數為企業的供應商政策之趨勢,不僅增進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也減少因為多供應 來源所造成的敵對關係( Theodorakioglou, Gotzamani and Tsiolvas, 2006)。此外,由於企 業資源有限,近來紛紛將非企業核心、非關鍵的內部營運流程外包給其他廠商(Stuart and McCutcheon, 2000)。當愈來愈多的企業將部份營運或是生產單位外包給其他廠商而更加 專注於自身的核心商業活動時,企業便愈來愈需要從供應端獲得競爭優勢(Leenders, Nollet and Ellram, 1994)。

另外一個關鍵的供應商政策為「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關係」,此為企業與一群核心

的供應商在雙贏的前提下所建立,相較於競價─購買系統(Bid-Buy System)能建立更 強、更持久的競爭優勢(Hoyt and Hug, 2000)。為了選擇少數有價值的供應商並與之建立 長期的關係,企業會使用自身已建立的準則、程序與多重指標來評估供應商的表現(Shin, Collier and Wilson, 2000)。

因此,以 Theodorakioglou 等學者(2006)的研究為基礎,本研究將供應商政策定義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企業為了確保供應來源穩定所執行的策略」,包含:選擇購買物料而非自行生產或意

圖整併、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關係、減少供應商家數以加強控制以及管理與供應商之間 的關係、設置正式的評價系統以評估供應商的表現、參考其他供應商的表現來評估該供 應商。

2.4.2 資訊分享(Information Sharing)

交易夥伴之間在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管道中,關於資訊分享的重要性之研究顯示:

有效的資訊分享能提升資訊的能見度並降低環境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Brennan and Turnbull, 1999; Handfield and Bechtel, 2002),意即廠商可以在供應鏈上取得資料或數據 後,進一步地在銷售、製造與物流等活動上與交易夥伴合作。資訊分享可以提升買方與 供應商之間的關係 (Martin and Grbac, 2003; Narasimhan and Nair, 2005; Kim, Cavusgil and Calantone, 2006);而資訊分享的程度則是影響供應鏈上的交易夥伴之間是否能夠共 同合作以降低供應鏈的無效率。因此資訊分享對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有直接且重要 的影響(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

資訊分享在供應鏈中的價值來自於對交易夥伴之間關係營造的貢獻以及促進上下 游之間更好的協調與回應(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資訊分享給予供應鏈成員 的三個主要的好處分別為:(1)資訊能在供應鏈裡流通、(2)資訊的分享者與接收者關係 更 緊 密 、 (3) 供 應 鏈 成 員 能 對 新 資 訊 做 出 及 時 的 回 應 (Zhou and Benton Jr., 2007;

Patnayakuni, Rai and Seth, 2006)。

供應鏈中的資訊分享可以分為資訊系統、決策系統、用來進行資訊搜尋的業務流 程、業務運作管理、監控業務細節與執行其他商業活動的整合(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而資訊分享藉由夥伴間的資訊系統、決策系統、業務流程的整合,能促 進更優越的績效表現(Truman, 2000)。其中,資訊系統的整合可以增進供應鏈成員之間 的知識交換,並增加服務下游顧客的能力,這些資訊包括市場需求與顧客喜好的變動、

協助協調交易的相關活動等等(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資訊分享的衡量指標 可區分為資訊的 (1)即時性、(2)精確性、(3)適當性、(4)完整性、(5)可信度(Mohr and Soh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1995)。藉由資訊系統的整合,供應鏈成員能獲得更好、更即時的資訊,並建立更緊密、

互利互惠的夥伴關係(Lewis and Talayevsky, 2000);另外,採用資訊系統的整合也可以顯 示出企業願意與供應鏈夥伴共同合作以達成共同目標的意願,而表達這樣的意願與承諾 能有效地增進與供應鏈夥伴的關係(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決策系統的整合 則能提升資訊的能見度並降低供應鏈中的不確定性(Gao, Sirgy and Bird, 2005)。供應商需 要瞭解買方的需求與買方的決策流程,藉以有效地回應市場的變化,舉例來說,零售商 將銷售數據與上游製造商和其他合作夥伴分享,或是共同策畫、預測與執行銷售計畫,

讓上游夥伴也能理解市場行為(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而之前的研究也顯 示,不只供應商了解買方的決策流程會影響買方與供應商的關係是否成功(Silva, Davies and Naudé, 2002),分享決策相關的資訊亦同,特別是在潛在的需求是隨時間變動或是變 化很大時、或是決策執行的前置時間很長(Lee and Whang, 2000)的時候。最後,供應鏈 成員之間之所以願意在業務流程上整合,大多是因為認知到提升業務數據處理的潛在好 處。舉例而言,資訊科技增進供應鏈成員之間的資料處理與移轉,舉凡初階技術的應用,

像是電話與傳真機,到尖端技術的應用,如 web。在這些技術之中,電子數據交換(EDI) 為一項關鍵的工具,因為它能更快速、更精確的傳輸大量的數據,而 EDI 開放式的標準 也刺激一些廠商將他們的 EDI 系統移轉到網路上,發展 protocol-based 的網路 EDI 系統 (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多個研究顯示,像 EDI 這類的業務流程整合系統能 促進供應鏈的整合與關係的建立(Hill and Scudder, 2002; Kim, Cavusgil and Calantone, 2006)。

對於這些共享的資訊,內容可以是戰術性(tactical),或是戰略性(strategic)。前者像 是採購、日常營運規畫與物流;後者如長期的合作目標、行銷與顧客資訊(Hsu, Kannan, Tan and Leong, 2008)。

因此,本研究將資訊分享定義為「企業為了提高資訊能見度、以及增進和供應商之

間的緊密關係所作的資訊交換」,包括:營運上的決策分享、產品相關的資訊、正式與

非正式的人員接觸、意見回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2.4.3 共同行動(Joint Action)

與供應商維持長期的緊密關係意味著與供應商共同實行品質計畫(例如:規範品質 要求與產品規格、使用品質控制等等)以及在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聯合生產計畫(例如:

使用即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JIT) (Maloni and Benton, 1997; Monczka, Callahan and Nichols, 1995)。而買方也逐漸地將供應商視為「夥伴」,讓供應商參與解決營運上的問 題、新產品的開發、以及讓供應商加入買方所組成的團隊以共同確立需要改進的地方

使用即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JIT) (Maloni and Benton, 1997; Monczka, Callahan and Nichols, 1995)。而買方也逐漸地將供應商視為「夥伴」,讓供應商參與解決營運上的問 題、新產品的開發、以及讓供應商加入買方所組成的團隊以共同確立需要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