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交際策略

在文檔中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頁 116-125)

第五章   結果討論

第三節   交際策略

筆者由台美兩組的近況更新話題偏好以及對他人近況更新的回應來分 析各組的交際策略,並比較其異同,結果發現台美兩組的交際策略有部分 差異,以下分點敘述之。

一、 美國組尋求較多意見共通性

美國組較常直接或間接發表個人意見作為回應,以期與近況更新的張 貼者產生更多互動。由於大部分的意見類回應,表達的皆是同意的觀點,

顯示人們表達意見是希望發現雙方之間的共通點,加強彼此的關係。回應 者想藉由同意類回應傳達給張貼者的訊息是「我們有類似的意見和價值觀

」以及「我希望加強我們的關係」。

以本文數據看來,台美兩組皆頻繁地依賴表達意見作為交際策略,但 美國組依賴此策略的程度比台灣組更高。美國人對「分享內容」和「發表 意見」的回應中,超過半數是採取此策略。

回應者直接發表意見的情況,是針對話題二「分享內容」發表意見類 回應,美國組對「分享內容」發表意見類回應的頻率比台灣組多 22.1%。

至於回應者間接發表意見的情況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 對「發表意見」近況更新按讚:美國組比台灣組更常對「發表意見」近 況更新按讚。筆者認為針對某意見按讚,也表達自己對該意見的支持。

2. 同意或不同意「發表意見」近況更新:對「發表意見」近況更新的回應 中,美國組張貼的同意類回應比台灣組多 17.2%,而不同意類回應也比 台灣組多9.6%。

3. 附和「描述生活」近況更新:對「描述生活」近況更新的回應中, 美 國組張貼的附和類回應比台灣組多 18%。筆者認為,附和類回應實際上                                                                                                                

也是回應者針對張貼者描述的事件發表自己的評論,因此仍表達回應者 的個人意見。

雖然台灣組表達個人意見的機會比美國組少,但此差異並不代表台灣 組不願意發表意見,只是台灣組發表的意見相對之下比美國組少。從第四 章數據可知,在台灣組全部近況更新中,「發表意見」話題佔 10%;而在 針對「分享內容」話題的回應中,台灣組的意見類回應為 39.3%,在針對

「發表意見」話題的回應中,台灣組的同意類回應與不同意類回應加起來 為 53% ,在針對「描述生活」話題的回應中,台灣組的附和類回應也有 28.9%。

換言之,在台灣文化中,表達意見之行為儘管沒有特別受到鼓勵,但 也確實為交際策略之一。只是台灣人並不像美國人那麼依賴以「表達意見

、尋求意見共通點」作為交際策略。

美國人比台灣人傾向尋求意見共通性說明美國人表達意見的功能,也 顯示了雖然在近況更新方面,兩組的表達自我傾向相似,但是回應方面的 結果反而支持了文獻中所提到的,西方比東亞多表達自我的論點37

二、 台灣組尋求較多人際親近感

上述提到,美國組主要是針對近況更新的文字內容表達同意,以尋求 雙方意見的共通點;台灣組則偏好針對張貼者個人表達親近感。

(一)台灣組以贊同張貼者的行為表達親近感

台灣組有較多的回應是直接贊同張貼者個人或其行為。例如,台灣組 對「描述生活—描述所做活動」次分類按讚的比例和回應的次數都比美國 組高,由於「描述所做活動」次分類描述的是張貼者的行為,對此類近況 更新按讚即為對張貼者行為表示贊同,而以留言回應來討論張貼者行為則 可表達對張貼者的親近感。與此相反,美國組偏好對「描述生活—描述所 遇之事」次分類按讚。「描述所遇之事」多是張貼者反思發生在自己身上 的事情,因此對此類近況更新按讚即為對張貼者的想法表示同意。

                                                                                                               

37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台灣組也常對「敘述故事」主題的近況更新按讚,這再次顯示台灣組 偏好針對張貼者個人表達贊同。儘管「敘述故事」是張貼者對事件的描述

,但卻常表現出張貼者的幽默感和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對此類近況更新按 讚,隱含讀者對說者描述能力的讚美。

(二)台灣組較多指出共通興趣表達親近感

比起美國組,台灣組的回應中明顯出現較多的「自我連結」。以對「分 享內容」的回應來說,台灣組的「自我連結」是 16.4%,美國組是 10.5%;

而對「發表意見」的回應,台灣組的「連接自我」是 15.7%,美國組則為 0%。台灣組以「連接自我」間接地指出自己與張貼者的共通興趣,藉此增 強雙方的關係,這是台灣組的交際策略中較為特殊的,也是美國人較少使 用的交際策略。

(三)台灣組較多以開玩笑表達親近感

台灣組亦比美國組多對「分享內容」以及「描述生活」開玩笑,而美 國組多對「發表意見」開玩笑。回應著可以透過開玩笑類回應假裝威脅張 貼者的積極顏面,藉此顯示對張貼者之親近感。另外,笑話經常使用雙方 的共同知識,也是指出雙方親近的方法。因此,可以推論台灣組比美國組 傾向以開玩笑的方式表達親近感。

(四)台灣組較多以對張貼者表達感情表示親近

台灣組比美國組較常對「發表意見」張貼「親近」類回應,顯示儘管 對張貼者表示親近頗為離題,台灣組還是傾向以此方法加強人際關係。

美國組與台灣組以不同的交際策略互動;美國組傾向以表達同意加強 人際關係,而台灣組傾向以對對方表達親近加強人際關係。台灣組使用的 策略比美國組多元,包括表示贊同對方、開玩笑、暗示自己興趣與對方相 似以及表達自己對對方之好感。換言之,美國人希望雙方的想法一致,而 台灣人希望雙方的感情強。

此差異反映台灣人比美國人更傾向避免衝突的特徵,與上述文獻指出 東亞文化比西方文化重視和諧的論點一致。雖然美國人也傾向表示同意,

但是表達同意也有可能威脅他人的積極顏面,顯示美國人不如台灣人重視 和諧38

三、 美國人對積極顏面威脅容忍度較高

台灣組較少威脅對方的積極顏面而美國組較常威脅他人的積極顏面為 兩組相當突顯的差別。從美國組比台灣組較多威脅他人積極顏面此結果可 推 測 , 美 國 組 比 台 灣 組 亦 較 能 容 忍 積 極 顏 面 之 威 脅 。 根 據 Brown 與

Levinson(1987),威脅積極顏面是指任何表示說話者不關心對方的慾望及

感情,包括提到敏感話題、炫耀、表示不同意等等。因此,本研究之發現 顯示,台灣人比美國人較避免任何提到自己跟對方之差別之行為,或者任 何降低對方自我價值之行為。

美國組比台灣組更常執行大部分威脅對方積極顏面之行為上;相關發 現如下:

1. 以上已指出,美國組較台灣組更常張貼「發表意見-社會議題」類近況 更新,是本研究最凸顯美國組較台灣組容忍積極顏面威脅之發現。

Brown 與 Levinson(1987)特別指出,提出較為分裂性或者煽動性的議題,

如政治、宗教、等等,亦屬於威脅積極顏面之行為。台灣組僅有「發表 意見-社會議題」張貼比美國組少,「發表意見」話題其他次分類的張 貼頻率與美國組相同,表示台灣人僅比美國人避免張貼涉及敏感話題的 意見,因此可推測台灣人比美國人避免威脅他人之積極顏面。

2. 另一方面,美國組使用「自嘲語氣」描述生活的頻率也比台灣組高出七 倍之多,儘管此類語氣的頻率偏低,我們還是可以由此看出美國人比台 灣人更願意威脅自己的積極顏面,這說明美國人不僅會以分享「展示個 人成就」的方式,增強自己的積極顏面,也不排斥以「自嘲語氣」的方 式威脅自己的積極顏面。

3. 美國組比台灣組較常張貼「描述生活-展示個人成就」之近況更新,亦 表現台灣人對積極顏面威脅的容忍度教美國人低。「展示個人成就」次                                                                                                                

38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話題執行「炫耀」之行為,亦是 Brown 與 Levinson(1987)指出的威脅 積極顏面行為之一,因此美國組語料中較多出現其,亦顯示美國人較台 灣人願意容忍積極顏面之威脅。

4. 美國組比台灣組多以正面口氣描述自己的生活,根據 Brown 與 Levinson

(1987)此行為亦威脅他人積極顏面。

5. 美國組比台灣組多以意見回應「分享內容」話題;雖然大部分「發表意 見」類回應表達同意,仍能威脅張貼者以外的人的積極顏面;另外部分

「發表意見」類回應不表達同意或不同意而表達回應者自己意見,比較 有可能威脅他人之積極顏面。

6. 美國組亦較多對「發表意見」話題表示不同意,亦是積極顏面威脅相當 強的行為。

雖然本研究大部分的發現皆支持美國人較能容忍積極顏面威脅,然而 卻有三個項目與此論點不一致,以下即分點解釋:

1. 台灣組張貼「分享內容-新聞題材」次話題更新比率與美國組相似。儘 管「分享內容-新聞題材」的積極顏面威脅似乎頗高,但事實上經常不 涉及敏感話題且不加上意見,如分享關於運動比賽之文章。

2. 台灣組在「分享內容」話題加上「評論更新內容」類文字的比例雖不如 美國組多,但是差異不大,似乎也顯示台灣組亦能容忍積極顏面威脅。

然而,「評論更新內容」文字與「發表意見-產品體驗」或者「發表意 見-名人動態」次話題相似,所涉及之話題並不特別敏感,所以積極顏 面威脅度不高。另外,「評論更新內容」文字的功能與「發表意見」話 題或者表達意見之回應的不完全相同;「評論更新內容」文字亦有解釋 張貼者分享內容之原因的功能。例如,張貼者分享短片,但分享短片之 目標不清楚,需要加上文字閱讀者才能理解為何張貼者分享該短片。另 外,儘管張貼者加上「描述更新內容」類文字解釋短片之意義,也無法

然而,「評論更新內容」文字與「發表意見-產品體驗」或者「發表意 見-名人動態」次話題相似,所涉及之話題並不特別敏感,所以積極顏 面威脅度不高。另外,「評論更新內容」文字的功能與「發表意見」話 題或者表達意見之回應的不完全相同;「評論更新內容」文字亦有解釋 張貼者分享內容之原因的功能。例如,張貼者分享短片,但分享短片之 目標不清楚,需要加上文字閱讀者才能理解為何張貼者分享該短片。另 外,儘管張貼者加上「描述更新內容」類文字解釋短片之意義,也無法

在文檔中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頁 1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