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果分析

在文檔中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頁 76-11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二節   結果分析

一、 主要分類

筆者在第一節已詳述近況更新的主要話題分類方式,以下呈現各話題 的組別數據,如圖四-2。

如圖四-2 所示,台灣人和美國人在臉書上張貼最多的話題就是「描述 生活」,其次為「分享內容」,這兩類話題合計都佔各組的 60%以上,在台 灣組佔67.5% (216/320),在美國組佔 64.4%(222/345)。台美兩組對「描 述生活」和「分享內容」話題的相似偏好,顯示兩組的大部分臉書溝通涉 及相似的話題,也反映兩組都以臉書為一個方便抒發情緒、討論生活以及 分享網路內容的平台。此結果也反映兩組偏向透過相似的話題塑造自我形 象20

                                                                                                               

20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分享內容」話題。但事實不然,台灣組和美國組的近況更新出現「分享 內容」話題的比例相當接近。如圖四-2 所示,台灣組有 25.6%(82/320),

美國組有 24.1% (83/345),台灣組僅比美國組多 1.5%.。兩組數據相近顯 示,在臉書上台灣組的合作性傾向不一定比美國組強21

(三)發表意見

筆者分析七個主要話題,發現台美文化對話題選擇造成最大的差異在 於「發表意見」話題。根據圖四-2,美國人比台灣人張貼更多「發表意見

」,美國組的比例為 16.8%(58/345),台灣組為 9.1%(29/320),差距 達到 7.7%。

因為「發表意見」更新可能與閱讀者的意見有衝突,所以有可能威脅 閱讀者的積極顏面。因此,美國組比台灣組多張貼此話題,顯示台灣人對 積極顏面的威脅比美國人敏感。美國人更常張貼「發表意見」更新,也呼 應文獻描述獨立我文化的溝通較多自我表達、以個人的意見塑造自我形象

(Gao, 1998;Yu, 2005;Markus & Kitayama, 1991;Kanagawa, Cross & Markus, 2001;Li, 2002;許,1985)22

儘管在「發表意見」話題上,台灣組張貼的比例明顯少於美國組,但 仍然有約十分之一的比例,由此可知,在台灣人的會話中,發表意見並非 是禁忌。欲利用臉書與台灣人溝通的美國人不必完全避免發表意見,但確 實應該考慮減少張貼「發表意見」的頻率,並且留意自己發表意見時會留 給台灣人何種印象。

(四)展現人際關係

在所有的話題中,無論是對台灣組或美國組,「展現人際關係」這一 類別所佔的比例都是最低的。台灣組的比例為 1.6%(5/320),美國組為 1.7%(6/345)。Markus 與 Kitayama(1991)曾指出互依我文化依據人際                                                                                                                

21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22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關係定義自我,但筆者在此獲得的數據卻顯示台灣人在臉書上不常談論到 他人,顯示台灣人並不會比美國人更常透過自我形象定義自我23

(五)抒發哲理

在「抒發哲理」這個話題,台灣人張貼的次數明顯高於美國人,台灣 組有 5.6%(18/320),美國組僅有 0.9%(3/345)。筆者認為,台灣人認 可「深度思考」為積極正面的形象,因此較願意張貼此類近況更新。「抒 發哲理」話題常是當事者有感而發所寫下的一段道理,從字面上難以確定 張貼者發言的動機和目的,可能對美國人來說,是相當模糊間接的訊息,

張貼此類訊息可能會給人「說話拐彎抹角」的負面印象,因此美國人較少 張貼「抒發哲理」類訊息。

另外,「抒發哲理」也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法,但是因為較為模糊,

也未提及任何物件的好壞,因此對積極顏面的威脅較弱。台灣組比美國組 多張貼「抒發哲理」,顯示台灣人不會比美國人更少表達自我,與文獻所 探討的互依我、獨立我文化差異不同24

(六)描述生活

美國文化的特徵為個人主義,因此按理美國組在「描述生活」話題的 比例應該超過集體主義的台灣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台灣人和美國人張 貼「描述生活」話題的比率相當接近,台灣組為 40.9%(134/320),美國 組為 39.1% (139/345),台灣組僅比美國組多 1.8%。兩組受試者都有相似 比例的近況更新告知朋友他們最近做了哪些事,以及表達他們的情感。

儘管「描述生活」話題的頻率之高可能受到臉書設計的影響(例如

「近況更新」本身的詞義,還有近況更新欄內自動出現的提問:「在想什麼 嗎?」),但是文化對使用者的影響之大,會超越臉書設計的影響因素。根

據 Qiu、Lin 與 Leung(2013)的研究,不同的文化價值會引領人們使用不同

                                                                                                               

23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24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的方式表達自我以及選擇話題,這種有力的影響適用於任何溝通情境,包 括在臉書上的溝通。

文化價值的差異會大大地影響人們採取不同的溝通行為,反之,如果 不同文化圈中的人們出現相似的溝通行為,那就說明這兩種文化有其相似 性。因此,筆者認為台灣人和美國人在話題選擇上的偏好相似度,說明台 美文化有其相似之處。台灣組跟美國組張貼「描述生活」的頻率相似,表 示透過討論自己的生活塑造自我形象是兩組的共同傾向25

(七)敘述故事

台美兩組在張貼「敘述故事」話題的比例相當接近,台灣組有 5.3%(

17/320),美國組有 4.9%(17/345)。張貼「敘述故事」話題的動機,可 能是為了利他,即娛樂他人,因此應該是互依我文化的台灣組較多張貼;

結果反而是兩組張貼的頻率相似,又顯示了台灣組不會比美國組多執行合 作性行為。兩組張貼「敘述故事」的頻率相似,也顯示兩組都會透過展現 自己的娛樂感塑造自我形象26

二、 次分類

(一)公開言語行為

筆者將「公開言語行為」話題分成三個次分類「提供好處」、「表達 感情」、「提出要求」,如圖四-3 所示,台美兩組在這三個次分類的比例 並沒有明顯差異。台灣人張貼合作性的「提供好處」類更新頻率與美國相 似,顯示台灣組不會比美國組執行更多言語行為。兩組張貼「提出要求」

更新頻率也相似,顯示兩組都願意威脅臉書朋友的消極顏面27

                                                                                                               

25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26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27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比例相差不多,台灣組為 17.5%(56/320),美國組為 14.8%(51/345);張 貼「知識題材」類的比例也非常接近,台灣組為 4.4%(14/320),美國組

0.0%  

為 4.1%(14/345)。此結果顯示兩組都透過展現自己的品位以及興趣建立 自我形象28

而在「新聞題材」類訊息方面,美國組的 3.8%(13/345)為台灣組 1.9%(6/320)的兩倍,但實際語料數也只有 13 筆。這個結果似乎顯示兩 組威脅他人積極顏面的傾向並無差異29

在「生活題材」類訊息方面,台美兩組的比率差不多,台灣組為 1.9%

(6/320),美國組為 1.4%(5/345)。筆者原先預期互依我的亞洲文化會 明顯地表現出合作傾向,與臉書朋友分享許多實用類訊息,但結果卻也出 乎意料之外。在消極顏面方面,因為「生活題材」類提出生活相關的建議 給閱讀者,較有可能威脅閱讀者的消極顏面,因此兩組張貼「生活題材」

類頻率相似顯示兩組對消極顏面威脅的敏感度相似30

綜上所述,我們從圖四-4 可知台美兩組在臉書上分享的「分享內容」

話題非常接近,因此美國人需要為了與台灣人溝通而改變他們在臉書上分 享內容的習慣。

(三)發表意見

筆者將「發表意見」話題分成三個次分類:「產品體驗」、「名人動 態」和「社會議題」。如圖四-5 所示,在「社會議題」類的訊息方面,美 國組的張貼比例明顯高於台灣組,美國組是 9.3%(32/345),台灣組是 3.4%(11/320)。筆者認為,三個次分類當中,「社會議題」最容易引起 爭議,也最容易威脅閱讀者的積極顏面,因此台灣人會盡量避免多張貼這 類意見。

                                                                                                               

28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29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30 感謝口試委員尤雪瑛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相對地,台灣人張貼的意見多偏重在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我們可以看 到在「產品體驗」類的訊息方面,台美兩組的張貼比例則非常接近,台灣 組是3.8%(12/320),美國組是 4.1%(14/345)。

儘管在總體上,美國組張貼的「發表意見」話題多於台灣組,但兩組 主要的差異僅顯現在「社會議題」類,台灣人對於「產品體驗」類的意見

,張貼的比例與美國人相當。換言之,台灣人或許對社會議題較不習慣公 開表達意見,但自己使用過的產品、體驗過的服務,他們表達意見的意願 並不亞於美國人。在「名人動態」類意見,台美兩組的差異也不多,美國 組是3.5%(12/345),台灣組是 1.9%(6/320)。

圖四-5 發表意見話題之次分類統計圖

由圖四-6 可知,美國人比台灣人張貼更多「展示個人成就」,美國組 為 3.8%(13/345),台灣組為 0.6%(2/320),這個結果再次印證美國文 化比起亞洲文更能忍受對積極顏面的威脅。炫耀自我成就是增加自己積極 為 18.3%(63/345),台灣組為 12.2%(39/320)。筆者認為,美國人比台 灣人更傾向展示主動積極的形象,也較專注在個人而周遭的環境,因此會

知,台灣組為 3.4%(11/320),美國組為 2.6%(9/345)。然而,筆者進一 步分析訊息的內容,發現台灣組的「預告未來活動」類訊息多為負面的,

台灣人比美國人更多地張貼自己感到焦慮的事,例如:

(123)ㄎㄎ 一小時結束!

但想到要改就沒力-.-

另一方面,美國組張貼的「預告未來活動」類則多為正面的,可建立 積極的自我形象,如在以下的例句:

(124)Less than 24 hours til Jenny Jones takes Manhattan!!! Cue the music!(女)

在「描述所遇之事」類方面,台灣人比美國人張貼的比例更高,台灣 組為 18.1%(58/320),美國組為 11.3%(39/345)。台灣人似乎比美國人更 偏好消極的自我形象,他們所張貼的訊息較少聚焦在自身的行動,而較多 地聚焦在周遭的環境。

在「分享當下心情」類方面,台灣組張貼的比例明顯高於美國組,台 灣組為 6.9%(22/320),美國組為 2.9%(10/345)。這個結果對應台灣組張 貼「抒發哲理」話題的高比例,顯現台灣人偏好展現「深度思考」的自我 形象。張貼「分享當下心情」類的訊息也屬於比較間接的表達方式,閱讀 者可從訊息本身看出張貼者的想法和感覺,但是卻對張貼者為何會產生這

在「分享當下心情」類方面,台灣組張貼的比例明顯高於美國組,台 灣組為 6.9%(22/320),美國組為 2.9%(10/345)。這個結果對應台灣組張 貼「抒發哲理」話題的高比例,顯現台灣人偏好展現「深度思考」的自我 形象。張貼「分享當下心情」類的訊息也屬於比較間接的表達方式,閱讀 者可從訊息本身看出張貼者的想法和感覺,但是卻對張貼者為何會產生這

在文檔中 台美臉書溝通模式對比分析 (頁 7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