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臉書(Facebook)是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網站之一。各式各樣的訊息透

過臉書得以快速傳播,用戶不只依賴臉書與朋友保持聯絡,也透過臉書獲 取各種社會議題的相關訊息。由於臉書已經成為網路上的主要社交平台,

人們初次見面除交換名片外,也可能互相詢問臉書帳號,以便日後聯繫。

臉書帳號內的內容成為用戶在網路上的社交門面,一方面延伸自己在真實 生活中的樣貌,另一方面也試圖形塑出自我理想的形象。

Boyd 與 Ellison(2007)提出社交網站之定義,他們認為「社交網站」

是指一個以網路為基礎的服務,使用者可以利用該服務進行以下的活動:1

)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網頁,2)展現自己與其他使用者的社會關 係,3)藉由網路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網絡尋找更多使用者。總結上述,社交 網站的特點為展現使用者的社會網絡。每個社交網站都有其特殊功能及術 語。在臉書上,屬於個人社會網絡的成員叫做「朋友」;臉書的主要特殊 功能為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法與自己的朋友互動,包括:私人的非即時通訊

(與電子郵件相似)、公開的非即時通訊、即時通訊、遊戲、戳戳樂1。 臉書最特殊的互動方式,也是最核心的互動方式,叫做「近況更新」

。使用者可以用近況更新的功能寫一篇簡短通訊給全部或部分的朋友看。

此功能在理論上,為跟朋友分享自己最近的情況,但是使用者經常使用近 況更新分享許多其他類型的通訊。另外使用者也可以附上圖片、照片、影 片以及其他網站的連結,若附上此種內容,使用者不用加上文字。近況更 新發出後,會出現在朋友的「動態消息欄」網頁上。「動態消息欄」是臉 書使用者與朋友互動的主要場合,上面顯示朋友最近在臉書上的動作以及 近況更新,最新的消息出現在網頁的上面,較舊的消息往下瀏覽就可以看 到。使用者可以在朋友的近況更新下留言或者按「讚」。「讚」表示對朋                                                                                                                

1 一種打招呼的方式:當使用者「戳」對方,對方會立即收到通知。對方可以選擇兩個 反應方式:不理會或者戳回去。  

 

友的更新有好感。不過,因為一般的近況更新不像電子郵件或者其他通訊 有明確的對象,朋友沒有義務回應。

臉書在美國和台灣都擁有大批使用者,數量龐大的語料每日都在臉書 上不斷更新,理應可成為研究文化和語言的寶庫,然而使用臉書平台進行 語言學相關研究的期刊論文還不多見,也尚未有學者通過臉書對比英語與 華語的溝通。因此,筆者希望能通過臉書研究社交網站中英語與華語的語 言溝通和文化特性,以探究目前語言及文化研究尚未積極關注之領域。

雖然有研究發現臉書及其他社交網站的主要功能為幫助使用者加強人 際關係(Ellison, Steinfield & Lampe, 2007;Kim & Yu, 2007),但是尚未有學 者通過臉書研究加強人際關係之語言策略。其次,大部分分析華人溝通原 則及文化的研究,主要為探討社會權勢、社會距離、以及親戚關係對溝通 的影響,較少分析地位平等的人之間的溝通。筆者認為臉書相當適合進行 此題目的研究,因為臉書上之溝通對象主要是熟識的朋友;另外,除非使 用者主動刪掉自己的通訊,否則臉書會自動儲存訊息,因此收集語料相當 方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學習者經常為之困擾的問題之一是他們不容易加入一群華語母語者的 談話。此交際障礙除源於學習者本身語言能力的限制,也經常受到文化的 影響。由於不同文化圈的人,其所偏好的話題和回應話題的策略有所不同

,因此若要能不突兀地加入母語者的談話圈,勢必要了解背後的語用原則

研究者欲利用目前相當普遍的交際網站「臉書」收集語料,對比中美 文化加強人際關係的溝通策略。研究對象包括華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

研究範圍限於臉書上的個人近況更新以及對他人近況的回應。研究者欲從 台美兩組在話題偏好和回應策略兩方面的選擇異同,歸納兩組在網路言談 中的交際原則,並將此原則應用在華語會話教材與課堂上,例如設計更道 地的對話以及給學生更實用的文化知識,特別是與母語者維持良好關係相

關的知識。筆者希望如此可協助美籍華語學習者了解如何主動與華語母語 者攀談、引發話題、延續話題,並利用各種支持言談加強與對方的關係。

本文之研究問題以對比英語母語者與華語母語者兩組在臉書上加強人 際關係的語用策略異同為主,具體研究問題有以下三點:

1. 台美兩組在臉書上的話題偏好有何異同?

2. 台美兩組在臉書上欲建立的自我形象有何異同?

3. 台美兩組在臉書上的交際策略有何異同?

本研究透過回應以上的研究問題探討台灣人與美國人在臉書上的溝 通習慣為何,並檢視語料是否確實反映出前文獻所觀察到的文化差異。在 教學方面,本研究提出簡單的教案,建議華語教師可以透過提供母語者輸 入、將華人的行為與自己的做比較、進行討論,讓學習者對華人的溝通習 慣與文化有更深的瞭解,並瞭解如何解讀華人的行為,如何以適切的方式 與華人溝通。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定義

本文研究對象年齡限制於 20 到 35 歲,教育水平皆為大學畢業。本研 究所收集之語料完全取自臉書的近況更新、留言和按讚次數,藉由分析研 究對象的言談話題和回應,討論文化與性別變項造成的差異。由於臉書上 的溝通行為大多來自平輩之間,而且親疏遠近的關係較難清楚劃分,因此 本文不將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納入討論。以下為貫串本文的重要名詞定義:

1. 近況更新

近況更新為臉書的核心功能,使用者會寫下一段自身的近況或想法,

分享給全部或部分的朋友。但使用者也經常利用此功能分享圖片、照片、

影片或網站連結。使用者寫下近況更新後可指定能接收訊息的朋友群,之                                                                                                                

2 感謝口試委員謝佳玲老師給予修改建議。

 

後這些訊息就會出現在這些朋友的臉書最動態消息欄上,使他們一登入臉 書後輕易地就能閱讀這些訊息。

2. 讚

使用者每次登入臉書後,會接收到一連串他人分享的近況更新。使用 者可隨意挑選有興趣的近況更新閱讀並回應。回應的方式有兩種選擇,一 種是在該近況更新底下直接留言,另一種方式就是按下「讚」的按鈕。按 讚雖然不似直接留言可表達閱讀者的明確意見,但至少表示閱讀者對該近 況更新所呈現的訊息有好感。一筆近況更新收到多少的回應和多少的讚,

都會留下清楚的紀錄。

3. 張貼者

本文主要語料為使用者在臉書張貼的近況更新,筆者在分析時為了討 論近況更新的使用者和其他回應者的互動關係,統一稱近況更新作者為

「張貼者」。

4. 閱讀者、回應者

「閱讀者」是指所有閱讀過某筆近況更新的人。如果閱讀者以留言或 按讚的方式回應,會留下記錄,可供筆者分析;此種閱讀者則稱為「回應 者」。

5. 臉書朋友

每位臉書用戶的帳號都存有一些聯絡人,臉書平台給這些聯絡人的名 稱為「朋友」,但這些聯絡人不一定為用戶真正認可的朋友,有些可能只 是有過一面之緣的人,有些則為同事或家人。儘管如此,在本研究中並未 探討張貼者與回應者在真實生活中的親疏關係,因此一律將用戶與聯絡人 的關係稱為「臉書朋友」。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七章,筆者於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 與研究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回顧禮貌原則和面子保全論,並探討中

美溝通特性,比較東西方自我形象,建立後續資料分析之基礎。第三章為 研究方法,依序說明本文的研究對象和語料收集。第四章為資料分析,筆 者說明本文的分類方法,再一一檢視各組在主要話題和次分類中的數據異 同,其次比較各組獲得讚的次數,最後對比各組得到的回應。第五章為結 果討論,總結資料分析結果與文獻之互動,以回答研究問題。第六章為教 學應用,首先回顧教學相關文獻,其次檢視現行教材,最後應用本文研究 結果設計跨文化溝通之補充教材。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研究限制,並 提出未來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