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之定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格特質之定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人格(personality)

人格(Personality) 又譯為性格,該詞源起於拉丁文"persona",本為戲劇演員為了表演 所使用的面具,演員戴著面具演出,代表不同人格特質的人物,心理學家奧波特(Allport) 將人格定義為個體適應外在環境所形成獨特的心理動態組合(戚樹誠,2014)。人格是個 體在對自己、對他人及對事物等各方面作適應時,在行為傾向上所展現出的獨特人格特 質,個體人格的形成,係在先天遺傳基因、後天環境下,經由個體學習及成熟等因素的交 互作用下,展現於身心等各方面的特質,所以人格是個體適應社會的行為型態,且具有連 續性及統整性(張春興、林清山,1989)。亦即人格是指個體後天形成的品格,是一種跟 社會道德評價相聯繫的特質,可以作為善惡、好壞、是非等價值評價的心理品質(心理學 大辭典下卷,2003) 。就心理學而言,人格是指在適應周遭環境的過程中,個體在思想方 面及行為上,所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特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04)。所以,個體 的人格特質是反應在行為上,同時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情境下,重複出現其獨 特的行為型態(Costa 及McCrae,1992)。人格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慣性行動傾 向,亦即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特徵及慣性的行為傾向。是屬於個體獨有的、

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因其有獨特性,所以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之行為特徵(吳 家凡,2013)。

綜上,人格具有獨特性,是個體平常表現出來多樣行為的組合,如情緒、生活態度、

需求、慾望及信仰等。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溫世頌,2007)。而人格也是個體在先天遺 傳、後天環境因素、學習及成熟等因素交互作用後,逐漸形成個體特有的慣性的心理模式

或行為型態,例如言語及習慣動作及思考模式等,因此,人格對於學習成果也扮演重要的 角色,不同人格特質,往往學習成果也有所不同。近年來很多研究顯示,個體很多特質均 受基因影響,例如,一對同卵雙胞胎,即使自小分離,其人格特質仍受到基因影響約 50%。

此外,有些人格的形成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例如有研究顯示,兒童在 5 歲開始有成就動 機的傾向,並逐漸增強,直到約 12 歲才穩定下來。而前述的基因,即是來自遺傳;學習 則是來自後天的環境,因此人格的形成及漸次趨向穩定,先天父母的遺傳及後天成長的環 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戚樹誠,2014)。

二、人格特質理論

有關人格特質的理論,在心理學方面已有很多學派,以下就不冋學派的分類簡述如下。

(一)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sis Theory):

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佛洛伊德(Freud)、榮格(Jung)及阿德勒(Adler)。佛洛 依德相當重視童年經驗,認為個體的人格在五歲時就已經形成了,並將人格的形成分成五 個階段,利用身體部位的名稱,來說明人格發展的歷程,以說明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如 何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他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而這三個部份,這三者之間 相互作用及調節,若和諧運作則個體就會成為適應良好的人,反之則否。

對於人格的見解,榮格提出獨創的論點,他認為人格有外向性(Extraversion)及內 向性(introversion),他認為個體人格的發展是個連續、統合及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個體同時 希望對外開放友善待人,對內也會關心自己,此二者逐漸取得統合及平衡,才形成成熟之 人格。

阿德勒主張個體的生活風格決定其對生活的態度,也形成個體特有的行為模式,也就 是當一個人嘗試適應環境,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作風,認為人格是一種生活模式,而非來 自遺傳。

(二) 人本論(Humanistic Theory):

人本心理學派自稱是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此學派主張人有自己作決定的自由,其中 以馬斯洛為首,他提出需求理論,認為人格是由內而外引導出來的,自我實現是人格成長 的內在驅力。而羅傑斯(Rogers)則強調人格的核心是自我,區分自我及理想我的概念,

認為個人可以經由自我實現,以維持其人格。

(三) 特質論(Trait Theory):

特質是個體在不同情境中,所展現的持續且一致的行為特徵(黎士鳴,2005)。也是 個體的感覺、思想及行為特有的展現方式。奧波特(Allport)認為人格特質不受環境因素的 影響,亦即不會因為個體面對不同的情境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認為人格特質是個體持久不 變的特徵所組合而成(張春興,2005),人格特質具有統合及一致性,從個體展現的行為 模式即可推論出個體獨特的特徵。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認為人類天生具有一些特 質,對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會有個別獨特的反應,但這些特質也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所 改變,而個體也因而在遺傳因素及交互作用下,產生特有之行為結果。人格特質論學派的 其他學者尚有 Cartell、Costa 及 McCrae 等。

(四)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llportry):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格的形成,是經由過古典制約學習、操作制約學習和模仿等學習

歷程而形成的。班杜拉(Bandura)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社會中學習而來,而人的行為也 會改變社會環境。班杜拉提出,個體的行為不但受自己控制,也會受到環境及外在因素的 影響,經由人際的互動,個體可以學習到某些行為,也在人際互動中影響他人的行為學習。

Rotter 認為行為是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而產生的。對人格的解說是站在社會學習的角度,

主張人除了能自我控制行為外,也會受環境等外來的強化因素影響其行為。

綜上可知,各學派對於人格特質理論有其不同論點,但多數的學派幾乎都有其共同的 模式,大致包括人格結構、行為動力、人格發展、行為改變及人格評量等(黃堅厚,1999)。

正因為各學派論點不盡相同,研究人員通常會選擇論點符合其觀點者著手研究(唐文慶,

2015)本研究為探討銀行從業人員幽默風格與人格特質之關聯性,並進而探討此二者對銀 行從業人員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爰採用特質論之觀點進行研究,並以廣泛被使用的 Costa 及 McCrae 使用的五大人格模式(The Big Five Model)分類法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三、五大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

Costa 及 McCrae(1992)提出所謂的人格特質,就是個體的行為模式在某些情境下會持 續展現出來,而呈現出個體特有的行為特徵即稱之。 Costa 及 McCrae 的五因素模型

(five-factor model, FFM),以因素分析法,從人格特質的語詞列出五種特質,茲說明如下:

(一)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在人際互動時,能與他人建立正向的關係及舒適的程 度。個體外向性高,愛交朋友、情緒通常較為正向,較自信、樂觀、且較為主動積 極、熱情及愛好社交。

(二)友善性(agreeableness)

友善性人格特質,係指個體較願意與人溝通、傾向合作與聽從指示,個體為人較謙 和及正直、富同情心,願意幫助他人,也較容易開放自己。

(三)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對自己追求的目標關注度,其專心及集中之程度。嚴謹 性高的個體較具有組織能力,能夠自律,有責任感、守時、勤奮。能設立目標,並 盡力完成。

(四)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開放性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亦即有興趣的深度。較有開放 性傾向的個體有豐富的想像力,愛思考、具創造力,興趣多樣化,喜歡求新求變,

有好奇心。

(五)神經性(neuroticism):

神經性人格特質,係指個體在面臨負面人事物或刺激,所能忍受的程度。越具神經 性的個體容易緊張、心情不易輕鬆、有自卑的傾向、適應不良、較難包容他人、抗 壓性低、没安全感、不易控制自己的脾氣。

有關五因素人格特質量表如表 2-2

表 2-2

3. 客觀實做測驗:如藏圖測驗(Embedded Figure Test)、情境壓力測驗(Situational Stress Test)。

4. 行為觀察法:是指對個體行為觀察,是在自然生活環境進行觀察(黃堅厚,1999)。

人格測驗除了應用在職業和生涯輔導外,通常也會用在有關人格研究中,並以其評量 結果作為研究的資料。近年來 Costa & McCrae(1992)所提出的「五大人格特質」(The Big

Five Model) 人格測驗逐漸廣為學界所接受,且被廣泛的使用(洪嘉鴻,2006)。本國學者,

也多以此作為研究工具,例如陳嬿竹(2002)探討孩童人格特質和親子互動的關係發現,不 同人格特質的孩子與父母的親疏程度有高度相關,尤其是友善性及嚴謹性人格特質的孩子

與父母較為親密。劉勇伸、張青桃(2013)的研究則發現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 性等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有顯著相關。對於銀行從業人員特質之研究則如張育菁(2005),

利用迴歸分析理財專員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發現,理財專員人格特質對工作績 效有顯著影響,其中開放性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影響顯著。另外,理財專員如具有友善性 及嚴謹性人格特質,其工作會越認真(吳家德,2007)。本研究為探討銀行從業人員不同 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所採用之「五因素人格特質量表」係引自 Gosling、Rentfrow 及 Swann(2003)所編製之短式大五人格量表。本量表由五個分量表組成:外向性、友善 性、嚴謹性、神經性及開放性,共計 10 題每一構面各有 2 個題項。採七點尺度計分方式,

由受訪者依照個人的實際情形評估其在人格特質各題項上的分數。某分量表的得分越高,

表示個體越具有該項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