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在探討人格特質之理論與研究,分別從人格特質的意義與內涵、

人格特質的分類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等三方面加以說明。

壹、人格特質的意義與內涵

一、人格的意義

「人格」一詞是由希臘字「persona」而來。persona 的原意是指希臘 古代演戲時,演員所戴的面具,演員藉由戴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 說,當演員在戴上面具後,必須扮演不同個性的人,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

思考模式、表達方式與肢體動作(陳馨蘭,1998),之後便衍生出「人格」

的意涵,一種個人所持有的特性。Libert 和 Libert 指出,雖然,personality 這個字源自於 persona,但現今我們所用的人格概念,是在十八世紀才出 現的,我們所探討的「人格」,非為一個人戴上面具後的角色,而是拿下 面具後的真實自我的呈現(引自黃堅厚,1999)。

人格一詞有許多定義,茲將歷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人格之定義列出如表 2-1-1。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人格的定義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人格的定義

1979 余昭

人格是個人的「內在自我」(Inner self)的對外表 現,這個內在自我高度的支配個人本身的各種言、

行、舉動、神情及姿態等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

1988 楊國樞 人格是個體與其周遭環境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 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特質。

1995 張春興 人格乃是指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 及對整體環境適應時,所展現出的一種獨特性格。

1998 陳馨蘭 人格是支配個體行動、思想、口語表達、表情及習 慣等的一種特性。

1999 黃堅厚 人格是指形成個人情感、思想和行為經常交互作用 的特質所構成的整體。

2001 莊耀嘉、李雯娣 人格是個體行為的一種傾向性,具有一致性和持續 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身心組織。

2004 葉青雅 人格是用來表示個人的思考模式、情感表達與行為 特性的總和,且可以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

2005 沈志明

人格為個體在其遺傳、環境、成熟與學習等因素的 相互作用後,所發展出的一種特質,該特質具有持 續性,且會決定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方式。

1997 Pervin & John 人格是指形成個人情感、思想及行為等經常型式的 特質。

1997 Phares & Chaplin 人格是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具有獨 特性,且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中,仍保有一致性。

2005 Pervin,Cervone,&

John

人格是指一種可以解釋人的感覺、想法與行為的一 組特徵。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Allport 於 1937 年,曾從文獻中蒐集了近五十個對人格的定義,並將 其歸為六類(引自黃堅厚,1999),分述如下:

1、 總括性的定義:認為人格是一個人所有特質的總和。

2、 綜合性的定義:強調人格為個人各方面屬性所組成的整體。

3、 等級性的定義:指將人格某方面的特質分為若干層次或等級,通常在 最上面的具有整合或統合的作用。

4、 適應性的定義:強調人格在適應方面的功能。

5、 個別性的定義:比較重視個人的獨特性,即個人和其他人不同之處,

個人之每種行為大都是與眾不同的。

6、 代表性的定義:強調人格是個人的代表性行為範型。個人不只是和別 人不相同,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人格是個人所特有的特性與特質,為一種 內在的心理結構,其能支配個體的認知、情緒與行為,並且具有獨特性與 穩定持續性;簡而言之,人格特質不僅影響個人的認知與情感,也影響了 個人的人生態度與處事風格。

二、人格特質的理論與分類

關於人格特質理論的研究,從十九世紀開始,至今尚未逾百年,在這 研究的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的派別,有精神分析論(以 Freud 為代表)、

社會認知論(以 Bandura 為代表)、特質論(以 Allport、Cattell and Eysenck 為代表)、行為論(以 Pavlov、Skinner 為代表)、類型論(以 Sheldon、

Jung 為代表)及認知論(以 Kelly 為代表)等(沈煌寶,2002)。多年來,

特質論及其研究一直在人格理論領域中佔有相當影響力的地位(洪光遠、

鄭慧玲譯,1995)。Allport 認為人格理論必須具備有能代表「生活綜合」

的測量單元,而此測量單元就是特質,個人會以特質來面對外部世界及組 織經驗(陳仲庚、張雨新,1990)。Allport、Cattell and Eysenck 等特 質心理學家,皆認為「特質」(trait)是人格的基本單位,會以某特定方 式反應的內在傾向,Allport 還提出特質是實際存在且根基於神經系統 中,其代表了解釋人們在各種情境與長時間規律性的一般人格內在傾向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由於沒有兩個人會有完全相同的特質,因 此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環境時,必會有不同的經驗與反應(陳仲庚、張雨新,

1990)。

關於人格特質的研究分類很多,每位學者均提出不同的看法,本研究

參考黃堅厚(1999)、黃淑寬(2006)及劉宗明(2007)之研究,將常見

Guilford 的七

種人格類型 Guilford 1959

Frieman &

Roseman 1974

將人格特質分為 A 型與 B 型,A 型人格 具有高度企圖心,會努力達成自我目 標;B 型人格特性則與 A 型相反。

Eysenck 三種

人格向度 Eysenck 1975

將人格特質分為三個向度,分別為外向 性 (extroversion) 、 神 經 質 (neuroticism) 和 精 神 病 (psychoticism)。

五大人格特質

因素 Coast&McCare 1985

將人格特質分為五大向度,分別為和善 性 ( agreeableness )、 外 傾 性

( extroversion ) 、 神 經 質

(neuroticism)、開放性(openness)

及勤勉性(conscientiousness)。 表 2-1-2(續)

貳、人格特質五因素模式之探討

人格五因素論或五大因素特質(Five Facter Model,FFM),也可稱 人格五大因素或大五因素特質(Big Five)(黃堅厚,1999;葉光輝譯,

2005)。

關於五因素論的來由, Allport 和 Odbert 從字典中選出四千五百個 詞彙,這些詞彙是可以用來描述穩定且一致的人格特徵,Cattell 將這些 詞彙分類,再從中挑選出一百七十一個特質詞彙進行因素分析,分析後得 出十六個因素,編定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黃堅厚,1999)。Norman 的早期 研究,引用 Allport、Cattell 和其他相關研究資料,認為五大因素特質 是必要的(葉光輝譯,2005)。爾後,Norman 對 Allport 和 Cattell 的資料 作因素分析,便得出五個主要的人格因素,分別為外向(surgency)、友善 (agreeableness) 、 謹 慎 (conscientiousness) 、 情 緒 穩 定 (emotional stability) 及 社 會 性 (culture)( 黃 堅 厚 , 1999) 。 國 外 學 者 Goldberg(1981)、Peabody(1987)及 Tellegen 和 Waller(1987)的研究,

皆發現五因素模式的穩定性及有效性(黃淑寬,2006)。國內學者莊耀嘉、

李雯娣(2001)也曾以兒童為研究對象,藉由廣泛收集關於性格的形容詞 編成問卷,發現了五大因素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Coast & McCare 對五因素論最為鼓吹,他們將人格特質的五大因素分 類為神經質(neurotic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友善性(agreeableness)及謹慎性(conscientiousness)(黃堅厚,1999)。 Coast 和 McCare 還 發 展 了 NEO 人 格 調 查 表 (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 NEO-PI,其可測量人格五大因素(洪光遠、鄭慧玲譯,

1995),到了 1992 年,Coast 和 McCare 又編了 NEO-PI-R,在該量表中,

每個特質因素又分為六個分量尺(黃堅厚,1999)。表 2-1-3 是人格五大 特質各量尺的說明,表 2-1-4 是 NEO-PI-R 所包含的人格特質及其分量表。

表 2-1-3 人格五大因素各量尺說明

有穩定性與一致性,同時也較廣為接受,故本研究的人格特質變項採用「人 格五因素論」作為研究基礎。採用劉宗明(2007)所編之「人格特質量表」

問卷,其包含五個層面,分別是「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性」、「友 善性」及「勤勉性」,茲將其內涵分述如下:

(一)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是指個人能減低自身負面情 緒出現的程度,得分高分者,具有情緒平穩、有自信及從容自在的 特質,得分低分者,則會出現憂慮、不安、情緒化及缺乏自信等情 緒。

(二)外向性(extraversion):是指個人對於自身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一種可以感到舒適的程度或數目,得分高分者具有社交性、主動積 極性、人際取向、熱情、樂觀等特質。

(三)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是指一個人願意積極主動去尋 求或是去體驗新經驗的程度,得分高分者具有興趣廣泛、好奇、創 造力、富想像力、非傳統性等特質。

(四)友善性(agreeableness):指個人在思想、情緒與行動上,一種從 同情到反對的連續向度,得分高分者具有善良、溫和、正直、樂善 好施、令人信任、容易相信人、好心腸的特質。

(五)勤勉性(conscientiousness):是指一個人追求目標與理想之專心 與專注的程度,得分高分者具有企圖心、投入工作、負責、細心、

有組織、不屈不撓、堅持到底、守時等特質。

參、教師五大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利用五大人格特質作為研究工具,對教師人格特質研究的論 文越來越多,而五大人格特質對教師的研究,因研究題目、研究對象和研 究方法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研究結果,以下就國內學者對於各背景變項 與其五大人格特質之相關性加以分析說明。

一、性別

則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國小

2007 馮美珠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

2005

2005

沈承宗 台灣南部四縣市之高中職 教師及高職學生

高職教師之服務年資與人格特 質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2007 江芳華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

服務年資 30 年以上的教師外 向性特質大於服務年資 20 年 以下者。

2007 馮美珠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 等九所公立國民小學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其和善性 與嚴謹自律性有明顯的不同。

2009 賴靜儀 苗栗縣國小教師 教師的人格特質不因服務年資 不同而有差異。

由表 2-1-8 可知,有些研究結果顯示年資較淺的教師,在工作上越有 開放創新的精神(韓繼成,2002;高景志,2004);有些研究認為教師的 教學年資越深者,情緒越穩定(韓繼成,2002;高景志,2004);有些研 究則認為教師的人格特質不受其服務年資的影響(劉佳惠,2004;沈承宗,

2005)。而在國外研究方面,有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人格特質是受年齡 影響的,例如:Costa 和 McCrae(1992)研究發現,20 到 30 歲在負向情緒、

外向性及開放性會減低,而在親和性及嚴謹自律性方面會增加。綜合上述 有關教師服務年資與其人格特質的關連性,國內外的研究者們有著不同的 認定,這是值得加以研究探討的。

五、教育程度

教師的人格特質是否受其教育程度的影響,各研究有不一致的發現,

現將教師教育程度與人格特質之研究整理如下表 2-1-9:

現將教師教育程度與人格特質之研究整理如下表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