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管理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情緒管理之理論與研究,分別從情緒的概念、情緒 管理的內涵與理論及教師情緒管理的相關研究等三方面加以說明。

壹、情緒的概念

一、情緒的意義

情緒是人與生具來的,有關情緒(emotion)的相關研究已有相當長 的一段歷史,對於情緒的定義,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也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看 法與觀點,兹敘述如下:

(一)國外學者方面:

Plutchick(1984)認為情緒是個體在接受刺激後所產生的反應,此反 應既複雜又具持續性,其包含了認知的評估、主觀的感受及反應的行為。

Dworestsky(1985)將情緒界定為一種複雜且多樣的感覺狀態,其包含內心 深層經驗及內外在的反應與行為。Lazarus(1994,2006)則認為情緒是獨特 且具有強度的反應模式,是個人與其周遭環境及與人、事、物之間互動的 評估所形成的。Goleman(1995)認為情緒是一種感覺與其所特有的思想模 式、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張美惠譯,1996)。 (二)國內學者方面:

張春興(1991)認為情緒是個體受到刺激之後,身心所體驗的一種狀 態,個體雖能體驗此種狀態,但卻不易控制它,因此情緒會影響或干擾個 體的行為。黃德祥(1996)認為情緒是個體在面對內外在環境時,所產生的 生理反應、感覺及認知的狀態,個體因有情緒反應才有各種感受。柯永河

(1997)認為情緒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其會讓個體的生理與心理產生諸 多複雜的變化。曹中瑋(1997)認為情緒是一種由內在及外在所引發的主觀 激動狀態,此種狀態是由個體主觀的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評估與表 達的行為等成份互相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個體易其受影響,且極易因此產 生動機性的行為。王淑俐(1997)認為情緒是一種個體內在的反應,當個

體在接受刺激後,會產生強烈的內在心理感受與外在的生理變化,此種內 在的感受屬於意識層面。蔡秀玲、楊智馨(1999)則認為情緒是一種複雜 的心理歷程,其包含了生理、心理、認知與行為等四個層面的反應。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情緒的看法,可以看出情緒是一連串複雜的心理變 化,是個體在接受內、外在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意識的感受、心理 歷程與行為傾向,其深受生理、心理、認知與行為等層面的影響。

二、情緒的特性

情緒是主觀的,且反應方式因人而異(蔡秀玲、楊智馨,1999),可 以說是令人難以捉摸的。關於情緒的特性,研究者參考幾篇國內外的研究

(張春興,1991;王淑俐,1995;曹中瑋,1997;蔡秀玲、楊智馨,1999;

顏淑惠,2000;黃惠惠,2002;藍乙琳,2007;Hargreaves,2000),就 情緒的特性整理如下:

(一)情緒具有生存功能

情緒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個體在面對正向情緒時 時,會有更正向的思考與行為,因而會使其生命更美好,更具有生存功能。

(二)情緒由刺激所引發

有刺激才能引發情緒,影響情緒的因素有外在環境、內在身體不適或 衝突、過去的記憶與經驗,以及自己內心的意念等。

(三)情緒具主觀性與獨特性

情緒的發生往往是由個人的認知或判斷所產生,因此,同樣的刺激事 件,對每個人所引發的情緒並不一定相同;即使是相似的情緒感受,每個 個體所展現的表達方式與行為反應也不盡相同,這是因為每個個體在其生 命的成長過程中,皆會發展各自獨特的認知模式,進而有其自身獨特的情 緒感受或情緒經驗,因此情緒具有主觀性與獨特性。

(四)情緒具有可變性

情緒的表現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個體身心的成長、自身的覺察能力及

生活經驗的累積,情緒刺激與情緒反應也會改變。

(五)情緒具有人際溝通作用

情緒藉由語言(例如:聲調)與非語言(例如:肢體動作與表情)的方式 傳遞訊息,在此過程中,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溝通。

(六)情緒受社會文化所影響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藉由家庭、學校及各類的傳播媒體學習到社會文 化所認可或被接納的情緒表達方式。換句話說,人類在面對事件時,伴隨 其生長時的社會文化與環境會對其個人情緒所展現的程度、表達方式與調 適方式產生作用力與影響力。

貳、情緒管理的內涵與理論

一、情緒管理的意義

關於情緒管理的定義,會因為研究者所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目前專家學者均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研究者蒐集並整理與情緒管理 相關的定義,分述如下表 2-2-1: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關情緒管理定義一覽表

年代 研究者 情緒管理定義

1994 張春興

提出情緒適應(emotional adjustment),其意指個體在 面對情緒變化時所形成的自我控制能力,該能力能使個 體在情緒表達時,可以運用理性以避免過度反應 1997 蔡明昌 情緒管理是指個體能克制自身的的激動感受,進而適切

合宜的轉達情緒,以致於有合時宜的表現。

1997 倪靜貴 情緒管理是指個體對自身的情緒狀態有正確的認知與 覺察,並能適切的處理負面情緒,進而轉化為正面情緒。

1997 曹中瑋 情緒管理為了解自我情緒,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表達 與變化,並能抒解情緒的一種能力。

1997 王淑俐 認為情緒管理是一種個人藉由覺察與運用,使其情緒能 夠正向發展的歷程。

1999

江文慈 情緒管理為一種動態歷程,個體會在此歷程中,運用覺 察、表達、改變與反省等策略,達到情緒平衡的目標。

2000 顏淑惠

認為情緒管理是指個人能正確覺察自我與他人狀態,並 運用認知與行為,讓自己在情緒方面有調節與管理的能 力。

2002 蕭雁文

認為情緒管理是接納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內心的訊 息,並瞭解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進而有新的思維,不 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

2003 高麒雅

將情緒管理界定為能正確的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情緒狀 態,並能適切的加以表達或紓解,且在此處理情緒的過 程中,自我有檢討、評估和省思的能力。

1991 Lazarus

情緒管理是指個人在面對負向情緒時,為了保持身心的 和諧及舒緩不適應的感受,在認知與行為上所應用的調 適行為

1996 Dryden &

Gordon

情緒管理為找出不切實際的想法與煩惱的根源,進而反 駁,再以更積極的思維與行為取而代之(何灣嵐譯,

1997)。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綜合上述觀點,可以看出情緒管理有著多元的面向,本研究之教師情 緒管理為教師能覺察、感受及適切表達自己與學生的情緒狀態,並運用認 知,將負向情緒轉化為正向情緒,進而促使師生身心和諧與平衡的能力。

二、情緒管理的理論

情緒管理是指個人在其情緒方面調適與管理的能力,而情緒與認知、

行為相互影響,探討情緒之相關理論很多,本研究分別以情緒心理學理 論、認知理論、理情治療理論等三個觀點作為情緒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情緒心理學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 James(1884)認為情緒發生的順序是,先有知覺,再產 生身體變化,最後才有情緒,也就是說,先有外在的刺激引發個體的生理 變化與行為反應,之後個體才由身體反應產生情緒,換言之,情緒是由個 體覺知身體變化後的反應,是來自於行為之後,是因應個體行為所產生的 感受。這項理論與當時認為生理反應是情緒之結果的理論並不相同。此與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關情緒管理定義一覽表(續)

丹麥生理學家 Lange(1885)所提出的理論相似,因此稱為「詹郎二氏情緒 理論」(James-Langes theory of emotion)(游恆山譯,2002;蔡秀玲、

楊智馨,1999)。

Connon 及其弟子 Bard 則對詹郎二氏情緒理論提出質疑,他們根據研 究結果,在 1927 到 1929 提出「坎巴二氏情緒理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是同時產生的,也就是說,生理 反應與情緒反應並無直接關係,也不視為前後之因果關係,而該理論最特 別之處,在於強調情緒之神經生理層面(張春興,2003;游恆山譯,2002;

蔡秀玲、楊智馨,1999)。

由上述可知,在情緒產生的原因方面,詹郎二氏情緒理論與坎巴二氏 情緒理論之論點是相反的,但其二者之間仍有相同點,就是此兩種理論都 強調生理因素的重要性(張春興,2003)。爾後,美國心理學家 Schachter 與 Singer 改採認知取向,在 1962 年提出「情緒二因論」(two factor of emotion),認為情緒來自於個體對於刺激情境與自我生理變化的認知,換 句話說,該理論認為情緒內涵兩大因素,分別為個體的生理變化與認知。

此外,因為情緒二因論很重視認知解釋和歸因,又稱為情緒歸因論(張春 興,2003;蔡秀玲、楊智馨,1999)。

(二)認知發展論的觀點

關於情緒與行為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常會產生「情緒性行 為」(emotional behavior),也就是情緒會主導個體的行為,例如:孩子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大吵大鬧。而在情緒與認知的關係當中,當 個體情緒較佳時,其思考會較活躍且較有創意;相反的,當個體的認知較 悲觀時,情緒也會隨之沮喪,由此可知,情緒與認知之間有著因果關係(蔡 秀玲、楊智馨,1999)。Goleman 將情緒定義為「一種感覺與其所特有的 思想模式、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以及相關的行為傾向」(張美惠譯,1996),

綜合上述可知,情緒、認知與行為會相互影響,此三者好比是等邊三角形 的三個角,必須相互配合,方能使個體的身心處於平衡狀態。認知、情緒 與行為三者的關係如圖 2-2-1 所示:

圖 2-2-1 情緒、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資料來源:情緒管理(第 7 頁),蔡秀玲、楊馨智(1999)。

(三)理情行為治療理論觀點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理論(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 稱 REBT)是 Albert Ellis 所發展出的一種諮商理論。Ellis 重視認知、

情緒與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其認為情緒的來源是由於個人的信 念、評價與解釋,人之所以會有困擾是因為本身有非理性的想法。

Ellis 的理論基礎為 ABC 理論模式,該模式可以用來說明個體情緒困

Ellis 的理論基礎為 ABC 理論模式,該模式可以用來說明個體情緒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