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人格特質

一、人格特質的意涵

「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自於拉丁文「Persona」,意指古希臘時代演員在戲 劇表演中所戴的面具,以不同的臉譜來表現不同角色的特性。如同其字源所代表 的意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有其複雜性存在,所代表的意 涵不僅包含表面的外貌,更應該包含個人最真實的內在,是個人過去、現在、未 來的綜合表現(余昭,1989)。

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與理論約緣起於 40 年代的美國。由於人格特質理論涵蓋 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學科,範圍較廣,因此各學者對人格特質的定義有所 不同。Allport(1937)認為人格特質是由個體心理系統內的動態組織以及個體的生理 反應所組成,由人格特質出發,個體將會因應環境而做出思想與行為上的調整,

而不同個體的人格特質也會不同,有其獨特性存在。Hilgard & Atkinson(1969)提出 人格特質應至少包括整體與生理特徵、氣質、能力、動機、興趣、價值觀、社會 態度、品格、病理上的傾向,而個體的行為則會反映在這些因人而異的獨特的人 格特質之上,若在個體遇到的不同環境當中,這些特徵重複出現,則被稱為人格 特質。Costa & McCrae(1992)定義人格特質為「一個獨立個體內部的特質、性格或 特徵,而這樣的特質、性格或特徵相當持久,會使得個體的行為表現出相當高的 一致性」。特質論學派學者 Johnson(1997)指人格特質為「個體在思想、情感、行為 上所呈現出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行為」。

歸納學者文獻可以發現,雖學者因由不同學科出發而對人格特質並未有相同 的定義,但能發現多數定義中皆提到人格特質具有獨特性、持久性及一致性,說 明不同的個體因不同的成長背景或教育養成而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導致面對相 同狀況時卻有不同的反應產生。而相同個體的反應雖可能因應事件的不同而以相 異的形態出現,但其基本的特徵卻相當類似,並且能夠在個體身上被長時間的觀 察到。

二、人格特質的構面

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也是目前世界最著名的人格特質測試方式之一。五大人 格特質最早是由 Norman(1963)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所歸納出的五項人格特質,後 來的學者如 Costa & McCrae(1992)、Goldberg(1990)皆據此提出類似的分類方式,

以下敘述 Goldberg(1990)之分類:

(一) 外向性(Extraversion)

指個體與他人相處時對於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感到舒適的程度。外向性高者通常 較為自信、主動、活潑、喜歡表現,由於做事積極、愛參與活動、喜歡交朋友且 和同事相處融洽,因此通常是團體中的領導人物。同時,外向性高的人也較能傳 遞親切、活躍的正面情緒概念,通常在團體中較受歡迎。

(二) 親和性(Agreeableness)

指個體對於他人或團體所訂下之規範的遵循程度。此面向的個體通常給人正面 的感覺,習慣以利他的角度出發,總是替他人著想並會幫助或體諒他人。特徵如 謙虛、友善、心腸軟、有禮貌,易於溝通且容易信任他人,願意傾聽、溫暖,適 合扮演人際協調的角色。

(三) 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

指個體對追求的目標專心、集中的程度。責任感越高的個體做事通常比較有條 理,且會堅持最初的原則並盡力達到組織或團體設定的目標。個人十分有毅力,

有始有終,不屈不撓,按部就班,守紀律,細心。通常也較為理性,工作時有效 率、盡責,務必將手上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最好。

(四) 神經質傾向(Neuroticism)

與情緒穩定性相反,為個體容易產生憂鬱或其他負面情緒的傾向。神經質傾向 較高者容易產生不理性的念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善於處理自己的壓力。

諸如恐懼、憂鬱、悲觀、心情不定等負面情緒較常出現,過於敏感,容易緊張,

缺乏安全感,情緒穩定度低。面對巨大壓力時,容易崩潰或不知道該如何調適。

(五) 對經驗的開放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

指個體的興趣、喜好多寡之程度。此面向的個體具有相當高的好奇心,生活豐 富不單調,經常有新的創意或新的想法,心胸開闊,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喜歡 思考,求新求變。通常注重美感、多樣性,不會執著在同一個事物上,也注重內 在的情感,並且對正面與負面的情緒都十分敏感。

自人格特質的議題被研究以來,學者提出的分類方式繁多,皆站在不同的面向 考慮人格特質的不同構面。雖分類方式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人格特質對於個體 或工作者面臨環境變遷或其他挑戰時,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即使呈現的方式 不同,人格特質的影響卻是相當一致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