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情緒勞務、工作倦怠、教師自我效能與人格特質之現況,

並以台北市高級中學教師為樣本,進一步探討其相關性與調節現象,以提供給教 師、學校、相關行政單位或研究單位參考。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為立國之本。在這個網路無遠弗屆、資訊量迅速累積的年代,包含台灣 在內的世界各國無不投入巨資於教育活動與教育改革,期望以良好的教育環境,

豐沛的教育資源來培養未來國家人才,進而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然而,要培育出 一位身心均衡發展的學子,其過程中必須充分仰賴教育的執行者─教師。

教師是站在第一線的教育人員,除了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之外,教 師仍需負擔學生生涯輔導、心理輔導等工作,同時必須與家長或同事互動,複雜 的工作內容使得教師的工作壓力十分龐大,再加上社會期許教師應表現出符合期 待的情緒,不得任意展現出憤怒、失望等較為負面的感受,使得教師常必須隱藏、

忽略或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而因此成為高情緒勞務的一種職業(Roulston,2004;

Avis & Bathmaker,2004; Adelmann,1989)。

長久而言,龐大的情緒壓力累積將導致對工作的倦怠感(Brewer, E. W., &

McMahan, J., 2003)。而一旦教師對工作產生倦怠感,後續的影響將接踵而至。黃 寶園(1998)指出,常見的工作倦怠現象如緊張、易怒、工作無成就感,嚴重時甚至 產生情緒上的耗竭,或萌生退出職場的意念。而除了對教師本身的影響,工作倦 怠將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品質。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自 2001 年起針對教師進行一 系列的「教師的工作與快樂感」調查,根據 2014 年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 成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略大或過大,更有超過六成的教師認為過大的工作壓力對

教學品質有負面的影響。若是過度要求教師的情緒表現會使得學子受良好教育的 權益遭受影響,則反而違反了教育傳遞知識的本質。因此,對於教師情緒問題的 研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Betoret(2006)的研究顯示,個人在工作時是否產生倦怠感,與個人面對工作時 的自我效能有關。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身能力抱持的一種 信念。王受榮(1992)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信念的核心,教師自我效能則來自 於教師在教學時對於自我能力上的認知。高自我效能的教師在教學上對自己的能 力充滿信心,會表現出較為積極的教學態度,相反地,低自我效能的教師則對個 人的教學能力信心低落,容易感受到挫折而表現得較為消極(孫志麟,2001)。另外,

吳清山(1992)指出,教師是教育的核心,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情境中表現出來 的信念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意願以及學習表現。學生在課堂中能否吸收知識、快 樂學習,受到教師的影響甚多,故教師實為教育成敗的關鍵(顏淑惠,1999)。由以 上推論得知,教師自我效能對於教師的教學信心及表現有相當大的影響,故本研 究將教師自我效能加入變數當中,探討其對工作倦怠是否有調節現象。

而受到個體個人特質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的工作,由不同的人來進行會產生 不同的反應程度及成果。周惠莉(2003)提出,人格特質是個人以思考模式、感情表 達、行為特性的不同來區辨出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使得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形塑、

適應、影響周遭的環境(李雯娣,1999)。在教師教學以及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個 人的情緒難免波動,當面臨外在的衝擊與挑戰時,教師對於壓力的適應與對刺激 的調適取決於個人人格特質的展現。過去的實證研究也指出,人格特質對於情緒 勞務負荷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謝光俊,2004)。本研究將以人格特質為調節變項,

探討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的影響當中,人格特質所扮演之角色。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擬以教師自我效能、人格特質為調節變項,探討情緒 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關係及調節變項之效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期 望能以本研究提供教師情緒問題與倦怠問題之有利指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聯 性。並進一步探討教師自我效能、人格特質等變項之調節效果。具體而言,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關係。

二、探討教師自我效能對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之調節效果 三、探討教師人格特質對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之調節效果。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照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進行相關讀文獻回顧與整理,進而發展 出研究架構及假設,確定各變項操作型定義之後以國內外學者針對該變項所發展 出之量表為衡量工具,集結彙整為問卷後針對目標研究對象發放進行資料收集,

再依統計分析進行假設的驗證與推論,最後得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圖如圖 1-1。

圖 1-1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方向與研究主題

回顧與整理相關文獻

決定研究架構及假設

彙整國內外學者發展之量表為問卷

問卷發放與回收

資料統計與分析

結論和建議 驗證假設與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