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中,訪談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而本研究由研究者自己擔任訪 員,運用的研究工具除訪談大綱之外,尚包含訪談同意書、訪談紀錄表、研究 日誌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一、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自小就夢想當老師,不過,這個夢在考大學的那一年有了些微的變 化。那一年沒有如願考上師範體系的學校,而是考上了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 政學系(簡稱教政系),雖然如此,想當老師的想法沒有因此而中斷,且在大 二那一年,順利拿到修習師資培育的資格。此外,因為在大學時代我主修教育 專業,需要另外選擇一個專業科目學習,才能到高中任教,這開始讓研究者回 想過去的成長經驗,發現自己對於某些現象特別敏感,例如:在高中求學階 段,每當需要搬運東西時,老師或同學總會直接說:「男生現在去幫忙搬東 西」,此時自己內心浮現一個疑問:「那物品女生也搬得動,為何很多人都將男 生去搬東西這件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加上自身對於社會的人事物、法律頗有 興趣,進而決定往成為「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之路邁進。

大學畢業後,進入中部某間高中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有感自己所學不 足,特別是在第一冊第三課「人與人權」教學時,研究者在下列兩方面的經驗 明顯缺乏:第一,研究者要將這些抽象的人權概念轉換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有 點困難。第二,情意層面的教學,更是一大挑戰。因此,在經過這些教學經驗 的刺激與自我的探尋,研究者決定要一邊進修研究所,努力充實自我,提升專 業知識,一邊在高中兼課,讓自己能深入了解教學現場的狀況。然而,現今研 究者到高中教學,資歷已有四年,所以對於高中人權教育教材內容有基本的認 識,在教學現場推動人權教育也有所經驗,相信這些認知與經驗將有助於研究

55

者延伸探究高中校園人權教育的實踐與困境。

二、研究者的角色

要掌握質性研究的品質,研究者本身即扮演關鍵的角色。而研究者的角色 應該包含以下五點:第一,支持關係的建立者;第二,同理且積極的傾聽者;

第三,敏銳的觀察者;第四,意義的詮釋者;第五,有效能的溝通者(引自盧 秀芳,2004)。

雖然,在質性研究的領域中,我是一個生手,但我會將自己研究者的角色 定位為「學習者」,且根據上述概念,抱持著彈性、開放、積極、同理的態 度,在訪談中用心聆聽研究對象分享的教學經驗,了解他們的思想與作為,進 而產生平等的互動關係。此外,在訪談的過程中,我會在不引導彼此對話方向 的原則下,適度的自我表露,說出自己對於研究對象述說內容的理解,以進一 步探討對話背後的意涵,挖掘更多相關的想法與深層的反思(高淑清,

2008a)。最後,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我會試著擔任現象的分析、探究、歸納 與推論者,且不斷反問自己:「在這個研究上,我有哪些個人的教學經歷與觀 點?這些教學經歷和觀點會對我進行此研究產生什麼影響?我應該如何處理這 些影響?」進而做到質性研究中「存而不論、開放、彈性」等基本要求。

貳、訪談輔助工具

一、訪談大綱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目的是希望透過訪談現職「公民與社會」科教 師,瞭解其對於人權教育的教學理念、在校園推動人權教育的現況,以及所面 臨的挑戰,並期望能在此議題上,得到比一般問卷調查更完整與深入的了解。

是以,研究者必須要有控制訪談的能力,因此,研究者會事先擬定訪談大綱,

期能有效蒐集研究預想的相關資料。並且,期能在訪談過程中,激發受訪之研 究對象對此議題的迴響與反應,進一步蒐集相關資料,使資料之間較具一貫性

56

與整體性。

於訪談大綱設計之初,即會先藉由相關文獻、理論進行設計,再與指導教 授,以及具備「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身分的研究所同學等,進行討論,並先找 尋適切之受訪對象,進行前導性訪談。等到前導性訪談結束後,再進一步與指 導教授共同修改訪談問題大綱,作為正式訪談時蒐集資料之用。

不過,在實際應用時,訪談大綱內容不須一成不變,也不希望大綱成為限 制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對話的阻礙。因此研究者在實際運用時,努力保持彈 性,且秉持開放、中立、清楚的原則,針對研究對象所提出的觀點,進一步提 問、回應,以利蒐集更多且更完整的資料。本研究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一)內 容大致如下:

(一)基本資料:了解研究對象的年齡、求學經歷、專業背景、教學經歷、教學 年資…等。

(二)人權教育的理念與素養:請研究對象說明對人權教育的看法,是否覺得人 權教育很重要。

(三)人權教育教學實施的現象與困境:詢問研究對象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之 前,會參考那些書籍或網路資源;平時以何種教學方法實施人權教育;曾 編寫或設計哪些與人權教育有關的教材;在進行人權教育的相關單元、概 念教學時,曾遭遇過哪些困境等問題。

(四)對於人權教育在校園實踐的看法:詢問研究對象覺得有哪些場域可以實踐 人權教育;研究對象在輔導管教學生產生權利衝突時會如何處理;任教學 校中有發生過哪些涉及人權議題的事件,此事件與公民老師的身分是否有 關聯性;任教學校法規是否符合憲法與基本人權的理念;學校教育人員是 否清楚瞭解重要人權規準的內容;任教學校的硬體與軟體設備方面是否安 全;任教學校對學生人性尊嚴重視的程度等問題。

(五)其他:如過去師資培育階段的學習是否影響自己在人權教育方面的教學;

或對人權教育的相關議題有無補充敘述等。

57

58

59

以在訪談過程中,D 老師很詳細地分享她的經驗。

研究者對於研 究議題的反省 與思考

1、 由於該校有很明顯的例子,例如跨性別教師變性、反課綱 行動,我該如何去保護這老師,又能將內容闡述出來,可 能得進一步跟指導教授請教。

2、 對於推動人權教育的困境,常常會忘記詢問其建議的解決 之道,應該要再留意此部分。

訪談中所遭遇 的困境

1、 當 D 老師回答超乎研究者預設的答案時,會不知道要怎麼 深入去請教 D 老師。

2、 當 D 老師反問我問題時,會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有點答 非所問,代表對於訪談大綱熟悉度不夠。

3、 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的話語不夠明確,可以再精確一點。

訪談困境的因 應策略

1、不要太主觀意識,要更客觀去聆聽研究對象想表達的東 西。

2、針對此次不熟之處,再去查詢相關資料,輔以回答。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其他文件、器材

在訪談過程中,會準備 95 暫綱、現行 99 課綱以及相關課本教材,以便研 究對象可以即時翻閱、查考,讓談話不受記憶限制,內容可以更深入。而在訪 談過程中,會以錄音筆、筆記作輔助,紀錄感想與疑惑。

6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主要以訪談資料作為結果與討論資料的來源。關於資料的整 理、檢核與分析,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為了能夠找出研究問題中的答案,以了解高中校園人權教育的實踐情形與 困境,研究者開始依照研究對象取樣的條件,實際探尋現場「公民與社會」科 教師之想法。正式訪談一開始,研究者先告知研究對象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研 究對象的個人權益,以及研究的適用範圍,進而與其建立良好的關係。至於訪 談地點,考慮到研究對象的隱私與訪談錄音所需,盡量選擇能一對一談話、不 受干擾的室內空間。實際訪談狀況依訪談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如下表 3-5-1 所示:

表 3-5-1 訪談時地記錄

研究對象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A 老師 2015/09/04 13:00 – 15:20 A 校社團室 B 老師 2015/09/10 10:00 – 12:30 B 校輔導室 C 老師 2015/09/16 10:00 – 12:00 C 校教師會 D 老師 2015/09/30 13:40 – 16:30 D 校公民專科教室 E 老師 2015/10/09 15:00 – 17:00 連鎖咖啡館 F 老師 2015/11/17 14:00 –16:08 F 校休息室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每次訪談皆以錄音器材輔助,使研究者能正確掌握訪談當時的感受。訪談 結束之後,研究者於兩周內將錄音器材紀錄的口語資料繕打成逐字稿,包括重 要的非語言訊息及附帶語言的溝通,將之逐字謄寫,以利日後資料分析的進 行。另外,除了逐字稿,訪談紀錄亦是本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目的是讓訪談 者與研究對象得以匯聚彼此的觀點與情感,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因此,研究者 於每次訪談後,立刻撰寫訪談紀錄表與研究日誌,由於內容屬於開放式問題形

61

式,難以採取「事前編碼」的整理與分類方式,故研究者將採取「事後編碼」

形式,將龐大資料分門別類,予以不同代號編排,並加註日期。如:訪談紀錄 以「訪 20150930D」呈現,研究日誌則以「誌 20150930D」呈現。

此外,研究者將特別留意在紀錄訪談過程、現場情境脈絡、心得感想與反 省思考之前,盡量不要向別人談論自己的訪談內容,避免在談論的過程中影響 自己對原始資料的看法,造成紀錄的失真。

貳、資料的分析

一、閱讀原始資料

當所有資料蒐集齊全後,緊接著要做的是閱讀所有文本資料,熟悉資料內 容,此時研究者採取現象學觀點,暫時懸置自己的價值判斷以及對所要研究 現象的過去知識,不帶任何預設與判斷進入現象的直觀,也就是以還原的態 度讓研究對象的重要經驗與思考架構原本的呈現(高淑清,2008b),讓資料 自己說話。

二、編碼

閱讀完原始資料後,研究者開始進行編碼,編碼的步驟有三種方法,第一 種為傳統編碼範疇直接從文本產生;第二種為可先利用既有的理論引導編碼;

閱讀完原始資料後,研究者開始進行編碼,編碼的步驟有三種方法,第一 種為傳統編碼範疇直接從文本產生;第二種為可先利用既有的理論引導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