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最後邀請到六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正式教師,年齡層集中於二 十八至三十五歲,教學年資介於四至九年,其中有五位教師曾經歷「公民與社 會」科 95 暫綱與 99 課綱階段。而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研究者有幾點發現:

第一,本研究願意接受訪談之教師,均認同人權教育的價值,具有部分同 質性。第二,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的學經歷部分,師範體系培育的教師較有機 會修習人權教育課程,非師範體系培育的教師則恰巧皆未修過人權教育課程。

因此在高中人權教育相關課程設計上,非師範體系培育的教師較容易產生困 境。第三,在任教學校地域位置方面,雖然本研究僅訪談到一位任教於偏鄉的 教師,但從該教師的經驗可呈現偏鄉教學的困境,偏鄉學校因學校地理位置、

學生程度,較難使用多元的人權教育教學方法,且學生想法較為傳統、保守,

使得教師在死刑存廢、同志等人權議題教學上,容易遇到困境。第四,在學校 招生類型方面,在本研究中,任教於男校之教師容易遇到學生恐同言論與反 應,反觀任教於女校之教師,則較無此困擾。

另外,針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者彙整結論。呈現如下:

168

壹、本研究對象的人權教育教學理念

一、肯定高中階段人權教育應教導權利概念

(一)支持人權教育的理由

依據本研究訪談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的六位教師皆支持且願意在高中階 段推動人權教育。其理由可歸納為兩個,一是人權教育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權 利,防範權利被侵害,另一則是人權教育會影響學生對於社會事物的看法。而 會有此結果,研究者認為可能與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有關,因為願意接受訪談 之教師本身對於人權教育即有所關懷,所以,對於人權教育也會持正向看法。

(二)對於高中人權教育內容重點的看法

對於高中階段人權教育首應著重的內容重點部分,本研究有五位教師皆肯 定學校應教導學生權利的概念,這個情形不同於過去許多文獻對高中職教師人 權意識調查的觀點─「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應該教導學生負責任、盡義務,而不 是教給學生更多的權利概念。」此或許也與本研究篩選受訪對象之方法有關,

所以在本研究中,有五位教師肯定學校應教導學生權利的概念。至於剩下的一 位教師,她並非否定學校應教導學生權利的概念,而是認為相對於權利

(Right)概念,更應該讓高中生知覺的是權力(Power)的存在,了解權利與 權力之間的關聯性。

二、肯定 95 課綱到 99 課綱人權教育的內容變動

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界定了「公民與社會」科的內容範疇、基本 理念、學習的順序,以及提供教學方法建議,所以其內容的變動,會對於高中 公民教育、師資培育體系、未來公民養成、台灣社會整體的公民文化培育產生 影響。近年來我國「公民與社會」課程歷經 95 暫綱、99 課綱的變動,95 暫綱 開始關注人權教育,而 99 課綱又更加地強調人權教育,除了將「人與人權」

獨立為一個主題,有系統的介紹人權的意涵、人權的議題之外,還以「人權教

169

育」價值貫穿課綱各單元學習知識與實踐主題。

對於上述課綱內容的變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中有兩位教師持正向、肯定 的看法,其中一位教師認為將「人與人權」獨立為一個主題,有系統性的介紹 人權概念,可以讓教師在教學時更重視人權教育;另一位則認為,將「人與人 權」獨立為一個主題,放至高一上學期學習,有助於學生日後的學習與人際關 係的發展。另外,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中,還有一位教師對於現行 99 課綱提出 他的建議,他認為目前高中「公民與社會」各冊均出現人權概念的介紹,對學 生而言稍嫌累贅。希望人權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能由著重於人權理論、人權演 進介紹的型態,轉向多使用案例的方式。至於其他幾位教師,針對課綱中人權 教育內容的變動,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不論課綱如何變動,

人權教育的內容都會出現在他們的教學之中。

貳、「公民與社會」科教師人權教育教學實踐與困境

一、教師人權教育教學實踐現況

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之前,要先進行準備,思考要教給學生什麼,而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準備教學時,除了熟悉學校選用版本的「公民與社會」教 科書之外,六位教師都會自行上網蒐集教學素材,其中以新聞、影片網站為主 要蒐集來源。蒐集完教學素材後,教師還要決定如何進行教學,在本研究中,

研究對象曾採取的人權教育教學方法非常多元,包含了基本的講述、多媒體教 學、說故事/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與報告、參觀活動與體驗活動等教學方式。

雖然教學方法多元,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們基本上還是以講述教學法為主,

而在教學評量上,也都以傳統的紙筆測驗為主,較少使用其他評量方式。

二、教師人權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關聯性

研究者發現對於人權教育較有獨特見解之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傾向採取多 元的教學方式。例如:B 老師認為在高中階段除了要讓學生有法律基本權利的

170

知識之外,也要讓學生從校園生活經驗養成人權的意識,所以她會嘗試讓學生 分組討論校園議題;C 老師認為人權教育應讓學生知覺 Power 的樣貌,以及了 解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衝突的個案,因此針對轉型正義議題設計了 參訪活動;F 老師認為人權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同理心的培養,所以他邀請曾是 性工作者到班進行座談,或是製造機會讓學生與遊民接觸,了解社會底層弱勢 族群的聲音。

三、人權教育教學實踐上的困境

(一)教學方法上的困境

從教學實施現況可知,人權教育教學方法很多元,但本研究對象在教學過 程中仍以講述教學法為主,理由主要有三點:第一,「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內 容繁多,在一周兩節課的固定教學時數下,教師為了能順利教完課程內容,而 選擇不耗時的講述教學法;第二,教師專業知能不足,本研究中有兩位教師反 映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容易在課程內容設計時遇到困境;第三,學校地理 位置偏遠與經費不足等因素,使得偏鄉學校的教師難以採用校外參觀活動,或 是邀請講者到校座談等教學方式。

(二)特定議題上的困境

由於人權教育不僅涉及認知層面,更涉及價值層面,不少教師在不同的議 題上,都曾產生教學困境。其中,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表示,在教學現場中容易 產生教學困境的議題有:性別、死刑存廢、原住民、轉型正義、校園人權等議 題,以下簡單說明教師面對各種議題時的教學困境。

在性別議題部分,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較難處理的議題 是同志議題。目前人權理論、「公民與社會」課程內容傾向保障同志權益,本 研究中的六位教師也都表態支持,並不吝於影響學生。但因同志權益的保障在 現今社會中尚無高度共識,有些學生會因為宗教、家庭等因素無法接受尊重同

171

志相關權利的論點,進而與教師爭論。另外,家長也會因教師進行同志議題的 教學,而向學校提出異議。除此之外,教師在教授同志議題的過程中,曾發生 學生出現恐同言論及反應的情形,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謹慎處理,避免性 傾向上偏同志的學生心靈受傷。

在死刑存廢議題部分,雖然國際人權公約與理論皆傾向廢死立場,但本研 究的研究對象在此議題上價值取向不一,在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時,會出現害怕 表態或影響學生立場之情形。而目前整個台灣社會環境方面,對於廢除死刑的 支持度很低,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支持死刑制 度的情形,這種情形對於個人立場偏向廢死的教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對於個 人立場偏向維持死刑的教師而言,也會面臨國際人權價值取向與自身信念衝突 之困境。

在原住民議題部分,研究對象皆能認同原住民人權保障理念,學生也都能 接受。但有受訪對象表示,在提及有關弱勢族群的平權措施方面,特別是針對 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上,會出現非原住民學生在考試利害關係下發出反彈聲浪 的情形,此時教師必須謹慎地處理,因為班上如果有原住民學生,他們有可能 會因為非原住民同學的言語而受到傷害。

在轉型正義議題部分,由於轉型正義主要強調在民主轉型過程中,透過歷 史的重新檢視與反省,避免未來政府再次犯下違反民主人權的相同錯誤,遏止 執政者施予民眾不公不義,難免會涉及政治現實。但因台灣社會的政治氛圍,

涉及政治的轉型正義議題在校園中仍是很敏感的議題,所以有些教師在課程設 計時,可能會選擇國外案例進行說明,或是根本迴避轉型正義的議題。即便特 定教師選擇針對台灣自身的轉型正義議題進行教學,也可能會遇到不被學生接 受,以及不受學校同仁支持的困境。

上述四個議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課程教學上主要面臨的困境存在於價 值衝突與理念不同的層面,但在課堂教授校園人權議題方面,困境並不在價值

172

層面,因為師生普遍均認同學生權利應受保障之理念。教師面臨的困境,反倒 是教科書的人權理念與各個校園實際情形有所違背的實務運作層面問題。

由上述可知,人權教育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人權的問題非常複雜,裡面 涉及傳統倫理價值與現代人權價值的衝突,會讓教師產生價值層面的教學困

由上述可知,人權教育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人權的問題非常複雜,裡面 涉及傳統倫理價值與現代人權價值的衝突,會讓教師產生價值層面的教學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