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教師的人權教育教學實踐

本節透過與六位「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訪談,探究教師如何在教學上實 施人權教育,以及實施人權教育教學時所面臨的困境,進而了解六位教師面對 這些教學困境時所採取的策略。最後,進一步思考教師的人權教育教學理念與 實際教學之間的關聯性。

壹、人權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現況

以下從課程事前準備、教學實施方法、教學成效評量等三個層面,探討教 師人權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現況。

一、課程事前準備

如同建築師在蓋房子之前要先設計建築藍圖、準備原料一樣,教師在進行 教學之前必須要有教學準備,因為現行教育部採「一綱多本」政策,故六位教 師在準備人權教育教學之前,會先熟悉學校選用版本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

18,再參考其他版本教科書、書商所提供的教師手冊、備課用書、以及教學媒 體素材 PPT 等。除了參考上述資料之外,研究者發現六位教師最常參考的資源 來自於網路,再來才是參考書籍資料。以下整理六位教師在準備人權教育教學 之前所參考的網路資料、書籍類型,提供未來有興趣推廣人權教育的有志人士 參考。

(一) 網路資料部分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快速擴展,帶給人類社會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尤其是 資訊傳播形態的演變,不僅僅影響人們資訊接收的方法,更改變了教師的準備 課程模式。因為網路的連結與分享增加了資源取得的便利性,就像 D 老師所 說:「因為現在 google 很方便,我其實就是 google 關鍵字。」加上網路資源

18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告的「公民與社會」一至三年級教科書版本共有:龍騰、南一、三 民、康熙、全華、翰林六個版本(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a;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b)。

85

形態多元,有文字、圖片、影像,而圖片、影像較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得 教師覺得網路資源在教學時較好運用,例如,B 老師表示:

網路資源很重要,比方說,給學生看一些閱讀的內容,你勢必不能太多,

因為高中生閱讀的能力沒有你想的那麼好,然後也沒那麼多時間,所以你 可能要做一些節錄、刪減,那這時候網路上的東西就會比較好運用,那甚 至你可以把一些圖像式的東西弄下來,他會覺得比較容易引起共鳴。

(B20150910)

從六位教師分享課程準備時所參考的資源中發現他們非常依賴網路,而他 們參考的網路資源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1、新聞、影片網站

因為「公民與社會」科是所有高中課程中,與現實的生活及時事關係最密 切的科目,而最快取得具備時事性資料的方式,就是上網搜尋,就像 A 老師所 說:「我會在網路上面找新聞。」同樣的,F 老師表示:

平常比較常參考的網路資源就是新聞吧!就是新聞媒體,從新聞媒體當中 去節選摘錄一些跟人權相關的新聞。(F20151117)

在本研究中,六位教師在準備教學時,除了上網找新聞案例之外,還會從 一些影片分享網站,如 YouTube,尋找教學資源。以 E 老師為例,她曾經從 YouTube 中下載一部名叫「想像一個同性戀是多數,異性戀是少數的世界」的 影片,進行同志議題的教學。

2、網路社交平台

網路的出現為人類社交提供了新的管道和平台,例如:臉書(英文簡稱 FB)、部落格(英文簡稱 Blog)等等。而現今有許多教師會在網路社交平台上 分享教學資源及個人想法,所以當研究者詢問教師會參考那些教學資源時,E 老師表示她會參考一些人權學者、或者是人權教育議題輔導群所設置的「人權 小樹」在 FB 中分享的文章,A 老師則表示她會參考某些部落客在部落格的分 享,她們的看法說明如下:

86

「人權小樹」,FB 都會看到它分享的資訊,每一次都有一些相關的新聞報 導,或者是議題也都會去看,然後還有大學教授(著名的人權學者)的 FB,

他幾乎每天都會張貼很多的訊息。(E20151009)

我會參考一個網站是「公民與社會 e 角落」,他是一個部落客,他自己在 經營的,他會放一些新聞,放一些文章,然後下面有他自己的看法。

(A20150904)

社交平台的資源相當豐富,除了「人權小樹」、學者的 FB、部落格之外,

還有公民科教師在 FB 成立的「公民教學社群」、「全國公民教師教學討論坊」, 在這些社群平台上,隨時可以看到教師們熱心張貼的時事新聞、影片與自我見 解,彼此交流想法,增進教學能力。另外,就研究者所知,本研究中的 A、

B、C、E、F 老師本身滿常在 FB 上分享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由此可知,「公 民與社會」教師在準備課程時,亦可參考網路社交平台資訊,透過彼此的交 流,增加多元的看法。

3、官方網頁

在本研究中,僅有 A 老師主動提到在準備人權教育教學時會參考教育行政 單位建置的官方網頁資料,A 老師表示:「我有參考『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網 站』,它裡面有教學資源的分享,我會去上面找一些資料」,其他五位教師則沒 有主動分享參考官方網頁的經驗。

提到與人權教育相關的官方網頁,在網路上搜尋「人權教育」即可找到

「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網頁,此網頁是我國教育部為推動人權教育而設 立的。但實際訪談六位教師,A、C、D、E 老師表示不知道這個網站的存在,

B、F 老師則是表示不常使用這網站,由此可知,「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網頁對於本研究六位教師而言,實用性不高。

整體而言,六位教師參考網路資料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新聞與影 片網站、網路社交平台、以及官方網頁。其中教師們最常使用的資料類型是網 路新聞報導與影片網站,研究者推論,這與「公民與社會」是一門生活的學科

87

有關,因為舉凡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等新聞,都可以融入「公民與社會」

科教學。

(二) 書籍部分

詢問教師在準備教學時會參考哪些資源時,六位教師的分享皆以網路資源 為主,至於書籍部分,有 B、C、E、F 老師提及。而從這四位教師的分享中,

可以發現他們主要參考實際案例的書籍,反而較少參考理論式的書籍,其中,

以 B、C、E 老師為例:

書籍可能是我平常在自己比較空閒的時間會看一些書,舉例來說,過去在 自己大學或研究所時代看過的比較專論式的書籍,那種東西可能是培養老 師的一些自己學理基礎的基本能力,但是因為我們現在是要設計課程,還 要實施教學,你可能要稍微生活化一點,你可能要跟學生講的是某個案 例,你可能要對那案例的過程流程非常的熟悉,發生的過程等等。所以之 前在高二的課程,我曾經有跟學生簡單的探討過蘇建和等三人的案子,那 你要探討這個案子,你自己要對那個案子過程夠了解,所以當時我就有去 圖書館借了一些相關的書,司改會出的一些書,或者是那時候的一些相關 報導等等,了解他的過程。(B20150910)

我會參考一些跟法治有關係的,或是冤案的、白色恐怖的,還有性別議題 的書籍,或是黑人人權的,勞工權益的、還有原住民的。(C20150916)

那書籍的部分,像是「大法官給個說法」,「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 法律實務與理念」,這兩本書滿受用的。……,我比較喜歡從實際的故事 去看,比較少去直接看理論的書籍,都是從實例的方面去著手。

(E20151009)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只有 B 老師提到會利用公共圖書館借閱書籍,

其他教師大多自行購置,像是 E 老師。總而言之,研究者認為身處在這資訊爆 炸世代的教師,應該要有能力在浩瀚如海、種類繁多的參考資源中,挑選適合 學生的教材。

二、教學實施方法

洪如玉(2006)整理出十八種適用於人權教育的教學方法,分別為:基本

88

的講述、說故事、觀察、閱讀、參觀活動、調查、訪問晤談、小組討論、腦力 激盪、藝術創作、作品展覽、辯論、戲劇或角色扮演、協同教學、團體活動、

多媒體教學、遊戲競賽、小組進行研究計畫與報告。研究者依據洪如玉學者的 說法,整理本研究六位教師使用過的人權教育教學方法,並依教師使用情形的 多寡,依序呈現如下:

(一) 基本的講述

基本的講述在教學方法中即指講述教學法,又稱為講演法,是最傳統的教 學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被各科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而本研究六位「公民 與社會」科教師亦不例外,皆表示平時教學方式主要採用講述教學法,以高中

「公民與社會」課程與人權教育最有關聯的一課─「人與人權」來說,B 老師 表示:

因為我們高一的課程剛好有一課叫做「人與人權」,……,基本上教學方 法,我一直都是穿插運用啦,不可諱言,一半傳統講述法還是居多啦!因 為其實我們當公民老師的都知道,高一的「人與人權」那一課當中有很多 學理性的東西,舉例來說,它介紹一個三代人權,那還要從歷史出發來跟 學生講,三代人權的概念又很抽象,你還是要再深入一點跟學生探討裡面 的東西、內涵等等,所以講述法當然還是主要的方式。(B20150910)

同樣的,C 老師也提到:「當我們在講兩公約的內涵跟精神是什麼的時 候,也會比較從講述的方式去談人權教育。」而在六位教師當中,D 老師更是 以講述法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很少採用分組討論、活動等其他的教學方式。

R:想要了解一下,你平常都用什麼教學方法實施人權教育?

D:唉!真是不好意思,我還是講述居多耶!

R:我也是!

D:對呀!什麼死刑的存廢,好處、壞處,老師討論給你聽。

R:所以沒有讓學生試著去討論?

D:因為我們的時數真的不夠,對!我們時數真的太少了,所以受制於課

89

程進度的壓力,因為畢竟不是每個班都像自己的導師班,可以有班會課、

程進度的壓力,因為畢竟不是每個班都像自己的導師班,可以有班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