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本節分別針對「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學校、教育主 管機關提出實踐人權教育的建議,同時也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 參考:

壹、對實踐人權教育的建議

一、對「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建議

(一) 課程準備部分,與其他教師組成教學團隊

從 107 課綱可知,未來多元選修課程勢在必行,因此,即便 107 課綱尚未 實施,目前已有學校開始嘗試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或是以特色課程方式試行。

在本研究中,有兩位教師有開設選修/特色課程之經驗,也曾將人權教育融入 課程之中,但不可諱言的是,在目前既有的教學負擔下,還要額外發展選修/

特色課程是非常累人的事情,如 F 老師表示:「我覺得好累,真的是辛苦,我 每個禮拜都在想我下個禮拜要幹麻!」所以有開設選修/特色課程經驗之教師 建議,可以試著與相同領域或不同領域教師組成教學團隊,相信此舉不僅可以 減輕教師教學負擔,還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因此,研究者認為,教學團隊 的設置有其必要性。

(二) 教學實施部分,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評量

從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分享中可知,人權教育教學的方法非常多元,不過六 位教師平時上課基本上還是以講述教學法為主,但講述教學法只能建立學生對 人權的認知,很難達到情意的陶冶與實踐行動等層面。所以,研究者建議教師 可以嘗試多元的教學方法,如融合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課程,以議題中心或案例 中心統整相關人權內涵,或是帶學生去著名人權景點踏查,以落實情意、技能 面的人權教育目標。另外,教師在採取多元教學方法的時候,可以嘗試尋求民 間團體的協助,扮演校園與民間團體之間的溝通橋樑,將社會資源引入校園,

175

例如,進行死刑存廢議題教學時,邀請廢死聯盟的專業人士進班座談,或是邀 請司改會到校進行模擬陪審團活動,探討人權爭議事件。

至於人權教育評量部分,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仍以傳統紙筆測驗的評量方式 為主,較少使用其他評量方式,但傳統紙筆測驗僅能了解學生對於人權概念的 認知,無法了解學生是否僅是應付考試,進行政治正確的回答。所以,教師應 發展多元的評量方式,如日常生活實踐評量、學習單評量、同儕互評等,藉由 這些方式了解學生內心的轉變,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 教學內容部分,秉持開放的心胸,傾聽學生多元的聲音

人權教育的內容有時會碰觸社會上最根本、忌諱的議題,例如:死刑存廢 議題、同志議題,而這些議題都涉及價值認同,導致在課堂上有可能會有教師 與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衝突之情形。不過,人權教育是價值教育,而非價值灌 輸,建議教師不要害怕與學生產生價值衝突,試著讓教室成為一個公共論壇,

引導學生理性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即便學生表達不認同人權的價值,只要 不涉及歧視性字語,教師應秉持開放的心胸,包容並欣賞學生不同面向的價 值,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在開放又多元的教室中學習傾聽他人的想法,達到人 權教育的核心價值─尊重。

總而言之,如果第一線「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願意點滴著手進行改變,雖 然開花結果並非一朝一夕,但相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權教育總會有真 正落實的一天。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 營造良好的人權教育校園環境

不少人權專家學者表示,如果校園環境缺乏民主精神與關懷氣氛,時常發 生違反人權的措施、規定與行為,人權教育的實施就很難成功(馮朝霖,

2004)。此說法從本研究中即可看出,教師在課堂上教導學生人權的重要性,

176

但反觀學校行事,校規的制定、學生事務的處理不一定符合人權的理念,這樣 不一致的作法,容易造成學生「說是一套,做又是一套」的負面學習,導致人 權教育的成效是有限的。

在此,研究者認為,學校應該正視校園規範、環境設施與人權教育理念有 所落差之問題,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改變:一是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 在面對學生事務時,應不斷提醒自己,要有人權的思維,以學生為中心去處理 學生事務;二是學校的規範要經由校園民主程序產生,且學校要針對不當的規 範進行調整與修正;三是學校對於校園環境的安全與設施應多留意,確實落實 門禁檢查。如此一來,就能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關懷的校園氣氛。

(二) 提供教師更多教學上的支援

要真正落實人權教育,就必須要由學校整體包含教師與所有行政人員共同 努力,而行政人員能做的事是設法提供教師更多教學上支援。依據本研究的結 論與分析,在此,研究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層面做起,一是降低教師跨年級、

超鐘點的現象發生,減少教師教學負擔,讓老師有能力去進行多元教學與多元 評量;二是擴充校內圖書館的書籍、影片資源,以利教師進行人權教育課程準 備;三是提供更多經費支援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校外參訪活動;四是建立教師成 立專業學習社群,共同備課的鼓勵措施,例如:提供教師討論的教室與共同空 堂時間,給予教師更多彈性的空間。

總而言之,如果學校願意做教師的後盾,將使老師教學準備上無後顧之 憂,相信會有更多教師願意加入專業學習社群,投入人權教育課程的設計。

三、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師資培育部分,將「人權教育」列入必修課程

校園中發生的許多管教爭議事件,往往都是起因於教師缺乏人權素養,導 致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基於威權的心態管教學生,忽略了尊重每個人

177

的人性尊嚴。因此,研究者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將「人權教育」列為師資培育課 程中的必修學分,且為教師檢定考試中的考試內容,當教師具備人權知識、觀 念、素養的時候,才有可能教導學生成為一個有人權意識且願意尊重他人人權 的公民。

(二) 課綱內容部分,去蕪存菁朝向案例式發展

目前 99 課綱中人權教育的部分,以第三課「人與人權」來看,課程內容 偏向理論、人權立法保障的介紹,例如:天賦人權理念的源起,人權觀念的演 進、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介紹等等。這些內容雖然重要,但這樣的設計容易讓 學生流於知識的背誦,對於人權的保障較難有感動與行動。在此,研究者建 議,未來課綱的訂定,課綱小組可以試著思考,將人權教育的內涵去蕪存菁,

朝向案例式發展。

(三) 資源分配部分,留意城鄉均衡發展

偏鄉教師因其地理位置偏遠、學校經費不寬裕等問題,較少採用多元的人 權教育教學方法,如帶學生校外參觀、邀專業人士到校演講等等。在此,研究 者認為教育主管機關應正視城鄉教育落差的問題,對於偏鄉學校投入較多的資 源、經費,提升偏遠地區的教學品質。研究者深知教育資源有限,如何分配資 源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但有句話說:「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因此,

還是誠心希望此問題能引起教育主管機關注意,使城鄉均衡發展得以可能。

(四) 官網設置部分,瞭解教師準備教學的需求

目前政府所設立的官方網頁,對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而言,實用性較低,

以教育部所設立的「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網頁為例,有四位教師表示不 知道此網頁的存在。因此,研究者建議,政府在設置官方網頁,提供人權教育 資源時,應該要先瞭解現場教師的教學需求,並積極維護與更新人權相關網 站,甚至可以與社群平台結合,讓資源的提供更貼近教師準備人權教育的教學 習慣。

178

(五) 教師增能部分,結合民間人權團體推動人權教育

在本研究中,研究對象中有兩位教師反映在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上會產生困 境,由此可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在人權教育方面,是有一定的教學 需求。所以,教育主管機關應積極辦理教師參與人權相關議題之研習,特別是 人權教育教學層面的研習,或者是鼓勵教師開發人權教材,例如:《走讀人 權:探訪大台北區人權景點》一書即由臺北市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小組成員編輯 而成,提供教師準備教學之用。

另外,研究者認為,在我國人權演進的歷程中,民間團體組織的努力功不 可沒,所以,教育主管機關可以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推動人權教育增能活 動。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聆聽多方的聲音,還能借助民間團體中既有的人權資 源與力量,設計校園人權工作坊,發展在地化的人權教材。

(六) 行政業務部分,整併與簡化各項行政業務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目前各校行政業務繁重,眾多的計畫與評鑑,使得現 場教師沒有時間去額外設計人權教育相關課程,也使得學校行政人員為了完成 這些繁重的計畫與評鑑,在處理學生事務上,難以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例如,

B 老師表示:「目前在校園環境當中,行政職每年都會被主管單位逼著要一些 業績跟一些成果出來,它不斷要寫成果報告,它不斷的要弄一些假面的東西、

形式化的東西出來。」

研究者認為,教育部的計畫與評鑑,用意很美,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 目前的計畫與評鑑似乎已走火入魔。在計畫方面,學校每年都要寫計畫向上級 行政單位申請經費,計畫完成還要寫一堆成果報告,在評鑑方面,上級長官不

研究者認為,教育部的計畫與評鑑,用意很美,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 目前的計畫與評鑑似乎已走火入魔。在計畫方面,學校每年都要寫計畫向上級 行政單位申請經費,計畫完成還要寫一堆成果報告,在評鑑方面,上級長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