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際關係之性質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際關係之性質與相關研究

本章節主要藉由相關文獻資料來瞭解人際關係的定義、相關理論、發展歷 程、人際關係形成的決定因素、功能及人際關係各層面與相關因素的認識,以下 分別敘述說明:

一、 人際關係的定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人際關係本身是和諧的,能幫助個 體的人格發展(林欽榮,2002;張宏文、邱文芳,1996;陳皎眉,2004)。

所以人際關係好的人,不管在哪個環境都受歡迎;相反地,若人際關係不好 的人,不管在哪個環境都會與人發生衝突,就變得不受歡迎,最後就是一個人的 外表、興趣、能力、生活理念、行為習慣和處世態度等,都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 係(陳皎眉、鍾思嘉,1996)。

總之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都會建立出人際互動的關係,藉由人際關 係的互動個體彼此間會進行交流看法、態度與價值觀等,使個體能更加瞭解本身 的人際關係發展情形,因此也能進一步瞭解到人際關係會影響個體的人格發展,

所以人際關係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環,若建立良好的人際 互動,也會使個人在社會生活上,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 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

人際關係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以下分別敘述人際關係的相關 理論:

(一) 人際需求理論

人際需求理論主張人際關係是否開始展開、建立或維持,都需要雙方彼 此都符合的人際需求程度為何,才能維持長久的人際關係。

38

Verderber & Verderber, 1995):

1. 愛

愛的需求可以表現出一個人對於接受愛和表達愛的慾望。愛的需求有 分強度較高、中間及偏低的部分,若是愛的需求偏低的人是屬於缺乏人際 關係的人,缺乏人際需求的人會較少表達感情,並避免發生親密關係。相 反地,若是愛的需求較高的人是屬於過度人際關係的人,這樣的人會比較 主動向每個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最後若愛的需求是屬於中間的人,在 人際關係中是屬於適度人際關係的人,這樣的人容易接受情感和表達情 感,並且會在與他人互動的關係中獲得滿足和快樂。

2. 歸屬

歸屬的需求是希望自己能在團體中被接納的及被關愛的。每個人在社 會生活中都是有歸屬的需求,在歸屬的需求中可分為兩部分,一個部分是 缺乏社會的人,這些人通常自己獨處的時間較長,偶爾才會與他人互動,

不需要過多的社會互動來獲得歸屬需求的滿足;另一部分是過度社交的 人,他們總是需要與他人互動,當他們在一個人獨處時,心理會覺得緊張,

所以歸屬的需求會比較強烈,希望每個人都是能歡迎他和他互動的。

3. 控制

控制的需求是希望自己能影響周遭人事物的慾望。控制的需求也有分 強度較高、中間及偏低的部分,若是控制需求偏低的人是屬於學者Schutz 所說的「放棄者」他們會不想負擔責任,也不喜歡主導任何事情,他們總 是順從他人的決定;若是控制需求偏高的人是屬於學者Schutz 所說的「獨 裁者」,他們想要對每件事情負責任,而且想無時無刻都做決定,也希望 身旁的人可以服從他們的決定;若是控制需求屬於中間的人是屬於學者 Schutz 所說的「民主者」,會依照事情的狀況,有時是一位領導者,有時 是一位服從他人領導的人,這樣的人是會適度的拿捏控制需求的。

39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總會有人際關係需求存在的,都需要有 表達愛和接受愛的需求,也需要有歸屬感的需求,最後還需要能影響周遭人 的控制需求,若這些需求我們能滿足又拿捏適中的話,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才 能發展的長長久久,也較能有穩固的人際關係。

(二) 交换理論

學者John w. Thibuat 和 Harold H. Kelley 認為人際關係是能藉由人與人的 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代價和報酬而形成的(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

Verderber & Verderber, 1995)。代價的意義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等屬於代價 的部分,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彼此比較不想承受的損失;相反地,報酬的意義 是指好的感情需求滿足及好的感覺滿足等屬於報酬的部分,也是我們人際互 動過程中所重視的結果 (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 Verderber & Verderber, 1995)。

通常每個人對於報酬與代價的評估都會不太一樣的原因是每個人對於 人際關係的滿意程度會有所不同的定義。若喜歡高報酬低代價的模式來獲得 良好的人際互動,對於這樣的人際關係相處模式是有人會覺得滿意的或是有 不滿意的;相反地,若喜歡低報酬高代價的模式去建立人際關係,也是有人 會滿意這樣的模式或是不滿意這樣的模式(曾瑞真、曾玲珉譯,1996;

Verderber & Verderber, 1995)。

所以不論是期待高報酬或低報酬、付出高代價或低代價,在這樣的取捨 之間,如何取得適合自己的或是取得平衡的,都是由個人來掌握,人際關係 的維護是否長久都是操之於自己的。

三、 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

在 1971 年心理學家 David Hunt 運用四個階段來說明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

(張宏文、邱文芳,1996):

40

因個體的自我認同還未發展成熟前,所以這時期的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的 人際關係行為表現是無法從父母、老師及友伴關係中獨立表現出來的,往往 是受到社會文化及環境的影響,例如:家庭、學校、友伴關係等的影響。

(二) 第二階段:獨特的自我

此時期的個體在人際關係行為表現時期是屬於在青少年時期的階段,在 這階段的個體會從社會文化及環境影響中脫離出來的,當個體知道自己在人 際關係行為表現上是與他人與眾不同時,個體會開始明白自己要如何思考、

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做負責,漸而形成獨特的自我。

(三) 第三階段:同理的能力

當獨立的自我發展成熟時,會邁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此階段的個體開始 有替人設身處地的心出現,也學會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別人的立場及想法,

並欣賞、接納及同理他人。當個體的同理心愈強時,表示個體已經能接納及 接受他人的獨特性,所以同理心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 第四階段:社會統整

當個體的同理心發展成熟後,個體對於社會的人際關係有了更多的連結 及欣賞獨特的個體,也較有能力處理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問題,使個體與他人 在社會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是能好好維護的。

學者Joseph. A. DeVito 認為人際關係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洪英 正、錢玉芬譯,2003;DeVito, 2002):

(一) 接觸期

此階段是人際關係開始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在人際互動開始的四分鐘 內,是決定彼此是否能繼續交談與互動下去,同時在這階段最容易讓人注意 到的就是個體的第一印象,例如:人格特質、外貌給人的感覺等印象,這些 都是在接觸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彼此互動融洽,那麼接觸期的人際 發展就算是成功的建立了。

41

(二) 涉入期

因接觸期彼此互動融洽,所以進入涉入期後,彼此會開始更進一步認識 彼此的興趣,同時彼此也會考驗對方,試圖在對方的身上找尋更多的共同 點,藉著這些共同點來證明自己是否能與對方能繼續互動下去。然而,在這 階段的彼此也會開始透露出自己最原本的優缺點及自己最原本的人格特質 等,讓彼此可以更進一步熟悉彼此。

(三) 親密期

進入親密期的彼此,通常會時常相聚互動或是談話的內容會更加深入,

使得彼此認為對方是可信任的,而且彼此間也會產生承諾關係,讓彼此的心 裡面是覺得有一位值得信任又可靠的親密朋友可以互相談心的。

(四) 惡化期

當彼此間的關係愈親密後,就會比較容易有衝突的出現,而且這些衝突 往往是突發事件或是累積許多的問題後才慢慢發展出來的結果。當衝突出現 後,彼此的關係也會被破壞,同時在衝突中,彼此不愉快的情緒也會隨著時 間愈拉愈長,使得彼此的關係漸漸消失。而人際關係惡化可以分為兩個階 段:第一階段為個體內心有許多的不滿,個體會在心中產生對對方不滿意的 事情,覺得彼此的關係有不融洽的地方,如果個體內心的不滿還是持續存在 著,個體會慢慢進入第二階段為人際關係的惡化,此階段的個體會漸漸疏遠 對方,彼此愈來愈少的互動,時間久了,人際關係的惡化就更加嚴重。

(五) 修復期

因惡化期過後,進入修復期時,個體在此時期是擁有選擇性的,可以選 擇是否要繼續經營這段人際關係或是選擇放棄這段人際關係,若選擇繼續經 營這段人際關係的話,就要嘗試修復人際關係的方法;若選擇放棄經營人際 關係,便會直接進入崩潰期。在修復期當中,個體可以做自我改進與修正,

分析自己在哪裡方面有做錯需要改進的,並思考如何解問題。同時彼此可以 互相討論要如何來修復這段人際關係,也給彼此機會和修正的空間,讓這段

42

(六) 崩潰期

若進入崩潰期,彼此的關係便會切斷或不再互動,由於彼此間的問題一 直存在著,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所以彼此最終選擇離開彼此。

綜合上述可知,人際關係有其發展階段存在的,人與人開始互動的初期,還 無法真正的表露真實的、獨特的自我,當彼此開始更加深入互動後,漸漸瞭解彼 此的獨特自我,也會對於彼此產生同理的想法,在後期時彼此擁有親密的人際關 係存在。當我們要維持一段良好的、親密的人際關係,彼此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

綜合上述可知,人際關係有其發展階段存在的,人與人開始互動的初期,還 無法真正的表露真實的、獨特的自我,當彼此開始更加深入互動後,漸漸瞭解彼 此的獨特自我,也會對於彼此產生同理的想法,在後期時彼此擁有親密的人際關 係存在。當我們要維持一段良好的、親密的人際關係,彼此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