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概念之性質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性質與相關研究

本章節主要藉由相關文獻資料來瞭解自我概念的定義、相關理論、內涵、特 徵、發展歷程、功能及自我概念各層面與相關因素的認識,以下分別敘述說明:

一、 自我概念的定義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統合自己的人格特質或形象後,所表現出來的面貌(郭為 藩,1996)。同時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瞭解自己是一位怎樣的人,

自己能夠完成哪些事情(張春興,1978)。當然自我概念其他的說法就是自己的 主體自我對自己的客體自我的看法,而主體自我主要是指個體的實體部分,包含 精神與身體兩部分;而客體自我主要是指個人所感覺到的自己與知道的自己(張 春興,2015)。

總之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感情及態度的整體看法,每個人都會 想好好解釋自己,以及把對自己的態度、感情與印象整合起來,並且會對自己產 生的感受不管是喜歡或是厭惡,都會去對自己做評價,來判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還是沒價值的人,同時在自我概念發展時,也會與他在成長的環境中所表現的角 色也會有所影響的(林欽榮,2002;黃惠惠,1996;黃德祥,1994)。

綜合上述所言,自我概念是藉由個體在成長的歷程中或者是環境的互動影響 中,慢慢發展出來的,並且個體本身對於自己的個性、興趣、外表及內在等看法,

來作為評價自己或瞭解自己是一位怎樣的人,或是藉由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及態 度等的想法,來評論自己或認識自己,因此自我概念也就是自己對於自己的看 法,藉由自己的看法來更加瞭解自己。

14

二、 自我概念的相關理論

自我概念有其相關理論存在的,以下分別敘述由不同學者提出的論點:

學者Sigmund Freud 的精神分析論(引自張春興,2008):

(一) 人格結構

在Sigmund Freud 的理論中,人格是屬於一個完整的、整體的,可分為本 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

1. 本我

本我在人格結構中,是屬於與生俱來的和最原始的部分,主要是由基 本需求-飢、渴、性構成的。而當本我的需求產生時,個體需要有立即滿 足時,這時就會有支配人性的原則出現,此時支配本我的原則是唯樂原則。

2. 自我

自我的產生主要是在個體出生後經由本我當中所分化發展出來的,也 是經由學習所獲得的,主要介於本我與超我兩者之間,並且自我具有調節 和緩衝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限制,而自我不能像本我可以立即獲得滿足,

因現實環境的限制,所以必須在現實環境中學習如何獲得個體需求的滿 足,此時所支配自我的原則是屬於現實原則。

3. 超我

超我是屬於人格結構中道德的部分,也是人格結構中最上層的部分,

主要是由社會化與社會文化道德規範中所形成的,所以具有管制本我衝動 的功能,使個體發展合於社會規範,此時所支配超我的原則是屬於完美原 則。

(二) 人格發展順序 1. 口腔期

零歲至一歲為此時期,主要以口腔活動,例如:咀嚼、吞嚥及吸吮,

來獲得滿足與快樂。若在此時期的口腔活動受到限制的話,對於日後的發

15

展會有不良行為的產生,例如:咬指甲、貪吃等行為,還有在性格上會有 較依賴、悲觀等,所以口腔期的滿足是很重要的。

2. 肛門期

一歲至三歲為此時期,主要是藉由大小便排泄時的活動刺激快感來獲 得快樂與滿足。此時期是衛生習慣,例如:如廁訓練的開始,若在此時期 訓練太嚴格的話,對於日後發展會有不良的行為產生,像是在性格上會較 頑固、吝嗇等。

3. 性器期

三歲至六歲為此時期,主要是藉由性器官的部位活動來獲得快樂與滿 足,此時期的個體喜歡碰觸、撫摸自己的性器官,並且開始有戀父情結與 戀母情結的產生。

4. 潛伏期

七歲至青春期為此時期,個體的興趣開始擴大,從原始的慾力需求,

轉變為潛伏的狀態,對於父母的情感與自己的身體,轉變為對周遭的事物 產生情感。

5. 兩性期

青春期後為此時期,個體的性器官在此時期成熟,個體的成熟年齡分 別為男生個體在十三歲、女生個體在十二歲,而個體在生理與心理方面也 有兩性特徵的出現,兩性的想法與差異也開始顯現出來。

學者Carl Ransom Rogers 的人格自我論,以下分別敘述人格自我論的主要要 點(引自張春興,2008):

(一) 自我觀念

學者Carl Ransom Rogers 認為個人從自己本身的感受、知覺等方面所得到 的經驗,被稱為自我經驗。當有自我經驗的問題出現時,例如:我是怎樣的 人?在這問題中所得的答案能被視為個體的自我概念。

16

若有評價性和直接性的經驗形成自我概念時,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積極 關注的心理狀態,同時個體也會希望他人能夠保有積極關注的態度來支持與 肯定自己,而積極關注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無條件積極關注,屬於較讓個體 自然發展,給予適時支持;另一種為有條件積極關注,屬於給予個體設定交 換條件,評估個體是否達成目標。

(三) 自我和諧

若個體沒有產生自我衝突的心理狀態出現時,就可稱為自我和諧。自我 不和諧時,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為理想我,理想我是指個體希望或想 要自己變成怎麼樣的人;另一種情況為真實我,真實我是指個體明白自己是 一位怎樣的人。

學者Cooley 的鏡中自我,以下敘述是學者的論點(Cooley, 1922;包凡一、

王湲譯,1992):

Cooley 認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是透由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來獲得自 己的評價。也就是說自我意識是人與人之間持續互動後的產物。當個體把別 人當作是一面鏡子時,而自我意識就是從他人對自己的想法、反應而建立 的。同時,個體的本身性格不是因遺傳而來的,而是透由社會互動的過程中 逐漸學習而獲得的。在鏡中自我的理論當中有三個重要的要素:

1. 表現:想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樣子為何。

2. 辨認: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看法。

3. 主觀解釋:依照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加以產生自我的反應與感覺。

學者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以下敘述是學者的論點(引自張春興,

2015; Erikson, 1993):

Erikson 的理論中主要以自我發展為基礎,並認為每個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後,

會發展出自我成長的需求,在需求與現實環境中的限制,使得自我發展擁有發展 危機的問題出現,所以每個個體都會遇到不同的心理發展狀況,尤其是在不同的

17

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狀況的心理危機,是需要個體去適應及學習每一階段的發展 危機,若遇到危機有適應的話,使得個體擁有健全的人格;若遇到危機無法適應 的話,使得個體擁有不健全的人格,所以個體的發展適應是需要被重視的。因此 Erikson 將人生的全程視為連續性的人格發展歷程,把自我學習成長當作是人格 發展的動力,使個體受到危機感的壓力時,能去調適自我。以下分別敘述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共有八個時期階段:

(一) 階段一

年齡零歲至一歲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 衝突,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擁有安全感及對他人 會有信任感;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有焦慮感及不 安心感來面對新環境。

(二) 階段二

年齡一歲至三歲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自主獨立與羞怯懷疑 的心理衝突,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能依照社會中 所要求的行為給表現出來;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 對於自己缺乏自信與信心,在做任何事時,容易畏畏縮縮的。

(三) 階段三

年齡三歲至六歲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主動與內疚的心理衝 突,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對於事物會主動好奇探 索,在做任何事時較有方向去準備,並且逐漸有責任感的出現;若個體無法 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對於事物會有畏懼感,並且對於自我價 值感也較缺乏。

(四) 階段四

年齡六歲至青春期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勤奮與自卑的心理 衝突,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擁有勤勞求學及待人 處事的能力;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有失敗感,比

18

(五) 階段五

青年期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統合與角色混亂的心理衝突,

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擁有準確的目的及方向,並 擁有明確的自我概念;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有迷 失感,對於生活沒有準確的方向及目的。

(六) 階段六

成年期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親密與孤獨的心理衝突,若個 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在與他人相處時會有親密感的 表現;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不與他人相處,使得 與他人疏離,而感到孤獨。

(七) 階段七

中年期為此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危機為愛心關懷與頹廢遲滯的心理衝 突,若個體順利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有義務感與責任心,並 且喜愛家庭與關心社會;若個體無法調適發展危機會發展出的心理表現為不 關心社會與不關心他人,對於生活上缺乏意義的存在。

(八) 階段八

(八) 階段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