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發展現況及相關情 形,進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文獻與 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 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變得愈複雜許多,人人都需要適應社會環境的 變遷,並發展出一套個人適應社會環境的方法,不僅包括自己的身體、態度、想 法及價值觀等方面都需要調整及適應,而且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 與人際關係,以適應社會的變遷。

然而,在教育的變遷也相當重視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例如:我國的國民基 本教育課程綱要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調整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 程綱要,在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可以看到核心 素養項目中的身心素養與自我精進,其中更指出學童具有良好的自我觀和人性 觀,故從國小教育階段應好好培養學童如何認識自己的個人特質,才能使學童發 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同時在課程綱要總綱裡,也可以看到另一核心素養中的人際 關係與團隊合作項目,其中亦指出平時的學童須具備與他人互動的良好關係,故 從國小教育階段應培養學童樂於與他人互動,使學童的人際關係發展順利。可發 現「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和總綱的核心素養項目息息相關,因此協助學童 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校教育不能忽視的課題之一,亦可 知學童在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建立上是相當重要的。

而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於自己的想法與印象為何,主要是針對個體本身擁有 的知覺、個性、能力、看法及態度等方面的評價與認定(楊國樞,1974)。同時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由於人際互動的關係,可經由他人對自己的相處態度及反應,

使個體能發展出對於自己的看法為何與評價為何(陳雅雯,2003)。再者自我概

2

己的主觀想法,並且自我概念是多方面向的,它會隨著個體的成熟、成長與生活 在社會化的環境或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而改變的(趙曉美,2001)。而心理學家 Erikson 把自我發展分為幾個時期,其中在第四期的兒童期會發展出心理衝突的 危機,若發展順利的話,會使個體發展出良好的心理表現;在第五期為青年期的 自我發展,此時期的自我發展會有自我認同的危機出現,若發展順利的話,會發 展出明確的自我概念(張春興,2015)。而在施雯琪(2016)研究發現中可以得 知中部三縣市的國中資優生在整體自我概念表現上為良好;在楊金娟(2015)研 究發現中可以得知高雄巿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我概念的發展現況上為正向發 展;在葉淑華(2008)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正向的自 我概念;在張麗真(2013)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的新移民子女 學童在自我概念發展現況為良好的,由於上述的研究僅針對台北市、中部三縣市 及高雄市為研究地區,因此研究者因目前在屏東地區就讀研究所,由於時間和人 力資源的考量,想以就讀的所在縣市,作為調查的範圍。而在研究對象選擇上,

因上述研究發現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童,所以研究者想以國小高年級 學童作為研究對象,也因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要開始邁入青春期的初期,也就是從 客觀化期-社會我的發展進入到主觀化期-人格我的發展時期(郭為藩,1996),

在這時期當中,自我概念漸漸發展,思想與看法逐漸有主觀意識出現,形成獨立 的人格,研究者想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即將邁入青春期前的自我概念發展變化 為何,故以研究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的發展情形為何,為研究動機一。

因人類是群居性的動物,無時無刻都在與他人相處及互動,所以人際關係的 建立是必然會出現的。所謂的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溝通互動及 心理彼此交流而形成一種特別的關係,這特別的關係中包括親情、師長情感、友 情等的互動情感(林淑華,2002)。同時人際關係也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彼 此為了滿足身心的需求,而藉由一些交流方式進行互動,例如:情感、語言及想 法等的交流方式,與他人產生相互影響而形成變動性的關係歷程(莊馥華,

3

2012)。然而,個體在友誼發展階段時期,彼此會分享及接納內心世界,並有互 相、協助的親密關係,以及社會技巧有成熟趨勢,在這階段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從 家庭關係的影響力為重,轉變為以同儕關係的影響力為重,換句話說家庭關係的 影響力已被同儕關係的影響力取代(熊淑君,2004)。而當個體有良好的人際關 係,是有助於個體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尤其在心理與生理發展方面,能具有比 較積極、樂觀的想法,使個體較能與新建立的人際關係相處融洽(黃淑芬,2006)。 而在楊金娟(2015)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高雄巿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的發 展現況上是屬於良好程度的;在葉淑華(2008)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台北市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是有待改善的,所以由上述可以得知目前學童在人際關係 的發展上所得的研究發現結果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者想探討目前屏東縣國小高年 級學童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情形為何,希望未來在教育現場中能幫助學童建立良好 的人際互動,以此為研究動機二。

由於教育部在2003 年公布實施《家庭教育法》,在家庭教育上有更進一步的 推展體制,該法規主要強調人民應重視家庭觀念和家庭生活,發揮家庭應有的功 能,營造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曾憲政、戴淑芬,2003),而教育部對於「家 庭教育法」有進行多次的修正(教育部,2014),這也表示家庭教育逐漸受到重 視。而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最早先接觸的環境,也是最早社會化的環境,對兒 童來說,生活在家庭的時間較長,家庭不僅可以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質和歸屬的 支持,也是最早教導兒童學習與人相處互動、學習社會語言及文化的價值、規範 的地方,並且也是為日後的人格發展及人生觀奠定基礎的地方(黃迺毓,1988;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3),所以家庭對於兒童來說是影響最深的環 境。接著,因兒童逐漸成長,而開始進入正式的社會化環境為學校,學校環境與 家庭環境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環境,在學校環境中,要開始學習建立常規、學習知 識、價值觀及態度的培養,使兒童能建立良好的品格發展及建立扮演社會角色的 能力,所以學校所提供的社會化經驗是家庭無法完全給予的(譚光鼎,2016)。

因此學校教育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環境。而在楊金娟(2015)研

4

有所差異;在陳玉蘭(2009)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會因性別、年級的馬祖地區國 小高年級學童在自我概念而有所差異;在谷宗芸(2007)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國 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子女數方面為兩人在整體自我概念較三人、四人或以上為積 極正向,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出生序方面整體的自我概念都是老大優於中間的子女 及老么,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型態方面,整體的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由上述 研究發現結果可以得知不同性別、年級、家庭子女數、家中排行、家庭結構等方 面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的影響情形均不太相同,所以研究者想探討以上 不同的背景變項對於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我概念發展差異情形如何,此為 研究動機三。

然而,在家庭環境中的人際關係是既單純又複雜的,單純的原因是因為家庭 的人際關係只與自己家庭的成員有關,家人彼此間比較互相了解,在相處上較密 切,所以彼此也比較能互相欣賞和包容;相反地,複雜的原因是因為家人每天都 相處頻率很高,彼此間會有較多的付出與要求,難免會有較多的摩擦問題出現,

導致彼此比較難保有理性、冷靜、或客觀的想法(黃迺毓,1988),而比較會產 生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當兒童逐漸成長時,會進入學校學習許多事物,此時在 學校生活當中往往會與教師、同儕做互動,在教師方面會建立出師生關係,師生 關係主要是指教師在教育學童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互動關係,可以說是一種人際關 係,師生關係建立良好有助於建立和諧班級氣氛,以及促進學童能有良好的發展 等;在同儕方面會建立出同儕團體,同儕團體主要是帶出兒童發展獨立的人格,

再藉由同儕團體所形成的友伴關係,進而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同儕關係建 立良好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吳佩娟、郭丁熒,2012;譚光鼎,2016)。而在 楊金娟(2015)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目前高雄巿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際關係不會 因為家庭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整體人際關係與同儕關係的表現上是女童優 於男童;在陳玉蘭(2009)研究發現中可以得知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 係發展現況是良好的,同時不同的性別、年級學童在人際關係是有差異;在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