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這節將帶入文獻回顧中,探討日本與荷蘭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與運動科學介 入青少年足球發展的狀況 (整體環境、制度以及人才體系層面) 與前兩節的研究結果進 行對比,試圖找出日荷兩國青少年足球發展中,未來可供臺灣未來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 模式與運動科學介入青少年足球發展可借鑑之處。

一、整體環境層面

整體環境在青少年人才培育中的重要性被強調 (Hvid Larsen et al., 2013; Ringereide

& Sæther, 2016)目前籃球和棒球佔據著臺灣主流的運動文化,既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 有心想大力發展臺灣的足球,一種模式或許能學習以前的日本,將足球元素融入在課程 教材中,這會對於推廣足球運動會產生很大的助益,慢慢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它、進而喜 歡上它,並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到時候就可以說臺灣形塑出屬於自己特有的足 球文化!當然這段路絕對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時間的累積以及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有 辦法達到。

104

相比棒球的發展,足球在日本起先也並非是熱門的運動。但在 1993 年 J.League 職 業化後足球俱樂部不僅僅是被財團所擁有,而是慢慢建構出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和認同。

此外,巴西著名球星濟科 (Zico) 和英格蘭著名國腳萊因克爾 (Gary Linekar) 的加盟,

吸引了更多的球迷們關注日本足球,這讓足球慢慢深植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此外早期日 本政府規定高中以下學校體育教學應納入足球教學,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此舉對於足球 運動推廣產生很大的助益,增加學生接觸與認識足球機會 (教育部體育署,2018)。根據 2015 年日本足協的統計資料,在日本已有超過 5 百萬的會員加入到足球的大家庭中 (包 含球員、裁判、教練、支持者) 並期望在 2030 年時會有 8 百萬的會員加入到這個大家庭 中 (Japan Football Asscociation, 2015)。可見足球運動在日本的發展,從當初外來者不受 待見的身分,在協會、政府單位以及許多人的耕耘努力之下,時至今日已然深刻烙印在 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生活當中所不可缺的一部分。

二、制度層面

然而在臺灣從來不缺所謂的檢討報告書,但我們缺乏一個有目標的建設白皮書,從 長遠的角度來規劃臺灣足球的整體發展,並藉由逐年的檢討、修正、討論來逐步建構出 屬於自己的足球體系與制度。對照日本足協制定 2050 年成為世界第一為目標,以「三 位一體+普及」為策略,即青少年培養、國家隊、教練培訓及普及,從社會體育及學校體 育推動足球運動。鑑於要增加足球運動人口,普及推廣是很重要的一環,遂將足球普及 化列入「三位一體」重要政策。足球普及化包括辦理足球節慶、巡迴指導及兒童教練培 訓班等活動 (教育部體育署,2018)。這些所推行的措施讓本身就已相當健全的制度 更臻完備,以期能夠腳踏實地達到他們所設定的目標。

1.足球節慶:透過辦理一系列足球活動,提供大人及小孩接觸足球的機會,在 遊戲中體 驗足球的樂趣,分主題進行,例如辦理女足日,僅有女性可參加足球活動;幼幼日,僅 有幼兒可參加足球活動。透過設定主題,JFA 可主動 吸引特定族群參加足球活動,提 升他們接觸足球的機會。

2.巡迴指導:係指 JFA 派教練到幼兒園巡迴指導幼兒從事足球運動。

105

3.兒童教練培訓班:由於家長、幼兒園教師都是親近幼兒的人,提升教師、家 長具備引 導幼兒從事足球活動的技能與興趣,等於是間接增加幼兒接觸與 從事足球運動的機會。

(教育部體育署,2018)

訓練的成果往往是藉由比賽所反映,在日本不論是進入俱樂部梯隊或是在學校體系 的青少年足球選手們,在目前的賽制設計底下皆可以得到充分的比賽經驗 (教育部體育 署,2018)。一年下來所累積比賽的量,就已經超過臺灣選手們三年所參加比賽的數量,

這長久累積下來彼此實力的落差只會越拉越遠。臺灣如今的賽制安排卻將賽事如此密集 的安排在一起,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對於青少年足球選手的發展並非是好事,密集的賽 事只會增加選手的疲勞與受傷的機會,同時也讓教練們缺少藉由比賽後進行修正的機會。

日本就是長期有一套它的模式在做經營,它不會說短期就要看到效應。它是要長期說10 年、20年、30年才要看到它未來的走向。你看它慢慢在建構這些東西的情況下,它一直 在努力,它一直在蛻變一些東西,一直在改變進步。(受訪者C)

在臺灣近年俱樂部足球的制度越來越發達,週末隨時可見父母們陪同小孩參與足球 的課程。從荷蘭俱樂部的發展中,可以看見他們的足球金字塔建構的相當完善。從最基 層的地方足球俱樂部到職業俱樂部的青訓學院 (Hoekman & Breedveld, 2013),不論最後 是否有機會進入夢寐以求的職業體系中踢球,荷蘭足協的賽事設計與完善的金字塔體系,

讓就算只是業餘把足球當作休閒的人們,也可以在週末的時光享受足球所帶來的刺激與 美好。在荷蘭身上看見這樣的連結,將足球深深的烙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厚 實的足球文化。臺灣的企業甲級足球聯賽如何能更好的與這些地方俱樂部做出連結,從 而更完善臺灣的足球金字塔並建立出屬於臺灣獨特的足球文化,需有賴協會與政府單位 以及熱愛足球的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106

三、人才體系層面

日本足協針對教練的回流教育制度相當的重視,認為教練需要不斷的接收新知,才 能實際運用於指導現場,保證選手們能經常處於有更優質的訓練品質(呂桂花,2019)。

一直以過往的經驗來指導球員,這已經被證明對於球員的發展是不利的,然而臺灣在這 塊的制度上仍不完善。固然要先有教練量,再追求質。但有量之後,就應該思考如何追 求質的再充實。目前在沒有相關規範的制度下,許多教練們可能拿到證照後因各種原因 沒有去充實自己,導致觀念就沒有跟上世界上最新的潮流,以至於在臺灣仍有不少教練 們運用過往的經驗來指導球員,對於臺灣青少年足球的發展絕非是好事。在政府單位無 法給予專項化的研習下,足協的角色就顯得如此重要,它是最適合來辦理回流教育的單 位。

日本是教練證你拿足球教練證,如果你要保有你的教練證,那就要去實習,那如果你這 樣規範的話,你不來實習那我就先把你的證照取消,然後你回來實習後我再重新核准你 的資格,那你需要確實去做這件事啦 !(受訪者 B)

對比起日本,臺灣目前在教練培育的制度仍有不少改善空間。臺灣目前教練證照的 劃分為:草根足球教練、C 級、B 級、A 級,並沒有如日本制定時對於哪個層級的證照,

就是指導哪個年齡層為主的球員來得如此明確。像是它的C 級教練證照,就是指導以 12 歲以下的球員為主、B 級則是以 16 歲以下的球員。而且在搭配一貫指導的原則下,日 本的教練們就會更加理解他們所要做的任務為何,選手們也不會因為畢業後要換教練或 是換地點會學到不一樣的內容 (呂桂花,2019) 臺灣仍未有類似一貫指導的制度,因此 選手們可能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乃至到國家隊會接受到許多種不同思維的指導,

這樣對於國家隊的整合就會相當的不易 (洪慶懷、邱奕文、鄭詠達,2012)。因此從日本 的經驗中,足協能思考並研擬制訂出類似的制度,明確在哪個年齡層的選手,教練該給 予那些適當的觀念來指導球員。在這個體制和觀念慢慢建構起來後,從青少年時期就能 開始有組織的、有計畫性的培育選手,這對於未來各個層級的國家隊整合就會相當容易。

107

日本他訓練的模式其實都一模一樣。他們每個人踢球其實也都一模一樣,你看他踢球 之後過去loss,奇怪為什麼每隊都會這樣子做?其實他們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受訪者 C)

荷蘭的足球相當重視球員們的長期發展,下表整理出荷蘭在培養足球人才的過程,

荷蘭足球教父Johan Cruyff 的一句話,可以為這個觀點做最好的詮釋:「我們必須要有耐 心和專注在培養好的球員跟好人」。適當的競賽在球員們的發展中是被強調的,因此對 於競賽是相當重視的。不僅球員們要有想要贏的精神,同時比賽中的過程也是評估的方 式看這位選手的養成或發展如何。然而在較年輕的階段雖然強調想要贏的重要性,但這 不是比賽的最終目標。在往後的階段對於結果的重視,才會逐漸變得更重要 (North et al., 2014)。Cruyff 對這樣的觀念表示:「你不能指望贏得每場比賽,但是你可以控制你的競 爭能力。因此如果有一條明確的道路給年輕的球員們去遵從,那你將會總是擁有源源不 絕的球員們充滿著競爭性。」

雖然臺灣和荷蘭的發展在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體系上不同,近年來慢慢有俱樂部型態 的發展體系出現,但在臺灣目前仍是以學校體系為主;而荷蘭則是以俱樂部體系發展為 主 (Elling & Reijgerberg, 2017)。就算彼此發展的路徑不競相同,然而在培育人才的觀念 上仍是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不論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或是位處歐洲的荷蘭,他們都有屬 於自己一套的體系。荷蘭著名的 4-3-3 全攻全守的足球體系,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 心目中。在建構並確立這套體系後,往後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時,就能針對不同的年 齡的球員們設計發展的目標。如此一來球員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在同樣的思維底下

雖然臺灣和荷蘭的發展在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體系上不同,近年來慢慢有俱樂部型態 的發展體系出現,但在臺灣目前仍是以學校體系為主;而荷蘭則是以俱樂部體系發展為 主 (Elling & Reijgerberg, 2017)。就算彼此發展的路徑不競相同,然而在培育人才的觀念 上仍是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不論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或是位處歐洲的荷蘭,他們都有屬 於自己一套的體系。荷蘭著名的 4-3-3 全攻全守的足球體系,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 心目中。在建構並確立這套體系後,往後在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時,就能針對不同的年 齡的球員們設計發展的目標。如此一來球員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在同樣的思維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