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過前四節的文獻回顧可得知,人才識別、人才培育、選才與選才模式及運動科學 之間的概念彼此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才能建構出合適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固然 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 (尤其是歐洲與亞洲之間,不論在文化層面或是青少年足球培育體 系上差異甚大),會影響在操作時產生因地制宜的策略。但運動科學介入青少年足球人才 培育模式提供輔助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一、 臺灣青少年足球發展現況與問題

儘管政府推出一系列如:精進大專足球聯賽、精進中等學校足球聯賽、補助聯賽參 賽球隊組訓費及交通費、補助學校足球相關場地器材等獎勵辦法,鼓勵各級學校參與足 球運動,可是這背後還是面臨專用球場、經費、專業教練不足、教練素質參差不齊等眾 多問題。當然政府挹注許多經費在發展三級足球的體系,這絕對是好事,代表政府正視 足球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可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足球運動的推廣和其他運動一 樣需要扎根,形成厚實的足球文化,並非短短幾年就可立竿見影!

二、青少年足球的人才識別、人才培育、選才制度相關研究

經過文獻回顧後,可得知人才識別、人才培育、選才制度的觀念已經是全球都正在 關注的議題。伴隨著國家之間的制度化以及各政府的參與程度日趨激烈,培養出好的人 才並最大化其潛能,使其能在未來不論在國際舞台或是職業聯賽中取得成功,能為國家 爭取莫大的榮耀。然而臺灣的培訓體系縱向之推動與橫向之溝通整合有待強化,國內運 動選手之培訓一向以學校為基礎,除國家培訓隊與國家儲訓隊外,其他各層級的選手多 由國民中小學、高級中學與大學校院分別培育;由於各縣市未能建構完善培訓體系,乃 出現部分層級欠缺培育單位或過多單位競相發展同類運動之現象。運動選手培訓與養成 教育未盡周全,並缺乏賽季規畫影響運動訓練績效 (教育部體育署,2017c)。日本從政 府和協會的推廣以及動漫《足球小將翼》的渲染下,足球發展的整體環境已愈加成熟;

在制度面上,不論是學校體系或是俱樂部體系兩條道路,其健全的制度讓選手們都能有 良好的發展;在人才體系上,則是以「長期發展」的觀點在培育人才,比起現在他們更

51

重視選手長期性的發展,此外他們極度重視教練們的培育與再教育,因為培育出好的選 手背後需要有好的教練們來協助。而在荷蘭方面,在聯賽制度的建構有利於青少年足球 選手的發展,讓他們在剛起步的階段就能接受高強度聯賽的洗禮;在制度層面上,從基 層俱樂部到職業階段的建構相當完整,讓就算不是以足球為職業的人仍然能夠享受足球 所帶來的美好;在人才體系上,除了相當重視青少年選手的培養外,對於教練的培養也 是相當的重視。此外,有關天生/培養的二分法仍有所爭論,即人才的傑出表現是由生物 或遺傳因素所影響 (天生),或是由經驗和學習所累積產生的結果 (培養)。此外過早的專 業化、缺乏可信賴的人才識別方式會造成人才可能在兌現最高潛力前就退出。選才可能 致力在短期的目標或長期的結果,而這通常是由教練或球探所決定,其中運動員的態度 技巧或者其他等變項可能都會對判斷所產生影響。目前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在球場上仍 有段差距,然而教練的認定是主觀的,雖然有研究指出有經驗的教練能對人才預測做出 合適的判斷,但在心理層面的判斷上仍是難以衡量,因此唯有再加上運動科學的輔助整 合成多面向的進行評估,才能夠對選才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三、 國外青少年足球人才選才模式

第二節所整理的足球選才模式為目前主流的趨勢,從以前由教練或球探的主觀認定 一個球員能否待在體系中,爾後因意識到這樣子的評斷方式,會造成重複性錯誤的判斷,

隨後便發展出身體、生理學、社會學、心理層面等不同的選才方式。但如只應用單一層 面的預測,也可能會有誤差的產生,因此應當使用多面向且長期性的方式來進行。因為 人才的發展是持續性的,而非只能用單一時間的決斷就決定其命運,否則可能會扼殺更 多的苗子。近來有研究指出早熟的人才雖然能在早期取得優勢,但晚熟的同儕卻可能在 未來的職業生涯,有著更傑出的表現。尤其身為人才庫儲備並不充足的臺灣,相對於足 球發展興盛的國家,我們更沒有犯錯的空間。

四、運動科學介入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

儘管「科學」與「足球」可能在某種層面上很難被直接的聯想在一起,但不得不承 認,它目前已經讓足球這項運動比起以往又更往前跨了一大步。球隊或球員們透過運動 科學的輔助,都能提升在競技層面的表現或延長自身的職業生涯。日本由訓練中心搭配

52

國立運動科學中心的技術合作,提供以更科學化的方法結合專業訓練。荷蘭方面走在時 代的尖端,利用許多高科技技術建構出資料庫追蹤青少年足球選手們的發展,讓科技的 語言能夠與教練的語言結合。可以理解運動科學的概念應用在青少年人才培育上的重要 性已經不言可喻。而臺灣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如能應用運動科學技術融入青少年足球 人才培育中作為輔助,相信能建構出適合臺灣所發展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育模式。

53

第參章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