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 、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壹 壹

壹、 、 、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西方的校長性別研究

隨著教育領域中的女性領導者日益增加、女權意識揚昇,13導入女性主義 或性別觀點的教育行政實徵研究也逐漸出現。在國外部份,Blackmore(1996:

999)即曾以「沉默」(silence)、「發聲」(voice)與「再現」(representation)

的隱喻來形容一九七○、八○及九○年代西方教育行政領域中的性別觀點研 究。不過 Blackmore 所謂的沉默,並不代表這個時期的教育行政領域完全沒有 相關的性別研究。Schmuck(1996: 343-344)即指出一九七○年代的美國受到 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通過的影響,當時的教育行政領域逐漸重視性別 平等議題,並有零星的研究者開始進行校長性別研究。而 Schmuck 又指出這個 時期中,Gross 與 Trask 於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性別因素與學校經營》(The Sex Factor and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一書更奠下了校長性別研究基礎。作者 在書中對照一百八十九名男女小學校長的差異,結果發現女校長對於教學更加 關注,且在其領導下的教職員工比男校長領導更有士氣,此書的出版對一九七

○年代的校長性別研究而言,可說是重要經典之作。整體來看,一九七○年代 西方教育行政領域中的理論與實徵研究已逐漸從原本的沉默與排除性別觀點,

轉向對於性別平等議題的關注,此一時期中的實徵研究多半聚焦於女性早期社 會經驗對其進入教育行政領域的影響、男性教育行政人員與組織態度對於女性 躋身教育領導者的阻礙,或是大眾的態度如何強化傳統男性主導的教育行政工 作等問題,這些研究也開啟了吾人對於女性教育領導者的認識。

如同 Blackmore(1996: 999)所言,在一九八○年代的教育行政領域中,

加入性別觀點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已不再像過去一樣是邊緣化的研究課題,而 Schmuck(1996: 349)更認為一些著作的問世,如:Smith、Kalvelage 與 Schmuck 等人在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教育領導中的性別平等:女性團結向前》(Sex Equity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Women Getting Together and Getting Ahead)一書,為 試圖進入教育行政場域的女性提供了忠實的建議,著實鼓勵更多教育行政領域

13 女性主義的流變大致可分為三個浪潮,即十九世紀末強調婦女選舉、參政與教育的第一波女 性主義;一九六○至八○年代重視性別平等的第二波女性主義;以及一九九○年代以後,在平等 中強調多元與差異的第三波女性主義(王雅各,1999:8-11;周月清,2001:118-120)。女性 主義的流變亦影響教育行政領域中性別研究的重點。

中的女性發聲。大致而言,到了一九八○年代以後,教育行政領域中的性別研 究已開始從原本的性別平等關注轉向性別本質差異的觀點,因此在這個時期的 實徵研究通常將焦點放在女性特有的本質上,例如:Gilligan(1982)從性別的 角度出發,指陳過去道德發展理論中男性獨占觀點的問題,認為女性的特質、

經驗與聲音應該要被看見與聽見;而 Shakeshaft(1987: 190)在研究教育行政 領域中的女性時,則指出女性之所以面對晉升障礙,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男性 與女性取得教育行政工作機會(approach the job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的本 質差異,這樣的差異導致不同性別的教育行政者出現相異的領導方式。儘管 Shakeshaft 本身並不刻意假定不同性別的教育行政者具有不同傾向的領導方 式,但她也不諱言在許多實徵研究的結果中的確證實男女教育行政者在領導風 格上的差異。基本上,這個時期的實徵研究試圖改變人們對領導及女性教育行 政者的看法,女性的聲音不僅逐漸受到重視,女性的特質甚至被認為能促成教 育行政領導的效能(Growe & Montgomery, 1999; Shakeshaft, 1987)。不過 Schmuck(1996: 352-355)也指出此期研究中的女性本質觀點問題。首先 Schmuck 認為這樣的論點過度地從心理層面來解釋社會現象,忽略了不同位階、環境脈 絡下的女性不一定會有同樣的特質,也忽略了性別是建構而成的討論。其次,

本質觀點將女性化約為單一普遍的分類,並未考慮女性的個別差異,這樣的論 點無法解釋所有女性的行為或特質;而 Schmuck 更認為從本質觀點來看教育行 政領域中的女性可能會出現潛在的政治危機(potential political backfire),例 如: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女性具有照顧者的本質,因此她們應該只適合擔任小學 校長,不需要考慮其他的領導職務。假使從本質的觀點來詮釋教育行政工作,

那麼女性教育行政人員的發展很可能因此而限縮。

隨著批判本質觀點的聲音出現,在教育行政領域中對於性別的看法逐漸轉 向社會建構的詮釋,(Schmuck, 1996: 355-358),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 發現一個領導者適任與否並不是取決於其本質上的性別差異,重點在於領導實 力與技能的展現(Logan, 1998)。然而當女性試圖尋找自身對女性行政者的認 同,希望扮演好原先由男性獨占的領導角色時,她們往往會遭遇到更多的掙扎,

通常也得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證明自己的領導實力(Gardiner, Grogan & Enomoto, 1999)。除了以社會建構的觀點看待教育行政領域中的性別 研究之外,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一九九○年代以後的相關研究更強調多元 與差異的展現,許多研究即試圖從不同位置的角度切入,觀照教育行政領域中 的女性。Singh(1995)即以身於不同位置的女性處境解構當前的後結構女性主

義教育理論,Singh 發現許多關注於為他者(other)或自身(self)發聲的後結 構女性研究,事實上對於種族議題通常噤聲不語,當研究遇到這類議題時常以

「等等」(etc.)和「諸如此類」(so forth)的詞語含糊帶過,這樣的研究結果對 於少數族裔女性而言,無疑是三重的壓迫(triple oppression)。14因此在文中,

Singh 透過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解構方式,提出了其對「他者」的重新分類界定,

並主張應以 ’others’ 取代原有的 ’other’,以此展現有別於學術領域裡白人中產 階級女性的觀點。整體而言,一九九○年代以後的教育行政領域的性別研究受 到性別建構觀點與後現代思維的影響,研究的成果更加地多元,使吾人能更貼 近理解女性教育行政者複雜的領導實務。

二、國內的校長性別研究

儘管西方世界的女權意識揚昇帶動了教育行政領域中的性別觀點研究,反 觀國內的教育實徵研究(尤其是學位論文),一直到楊雀(1982)在其學位論文 中以問卷調查法探究女性教育主管的人格特質,才開啟了國內女性教育領導者 研究的先河。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在楊雀的論文完成之後並沒有帶動國內相關 的性別研究。環顧整個一九八○年代的校長性別實徵研究,除了楊雀以外,僅 有劉麗慧(1986)採取問卷調查法瞭解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 織氣氛之關係。在劉麗慧的研究中,作者發現不同性別、資歷的校長雖然在知 覺其自身領導方式上有顯著的差異,不過基本上男女校長的「工作導向」及「關 係導向」領導行為並無顯著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知覺的學校組織氣 氛會隨著校長不同的領導方式而有差異。在「關係導向」型之男校長所領導的 學校中,教師知覺的組織氣氛較佳;而就女校長的領導而言,教師在「工作導 向」型之女校長領導下感受到較好的組織氣氛。雖然前述兩篇實徵研究展現了 對女性教育行政者與男女校長差異的關注,不過與當時西方教育行政領域逐漸 蓬勃的性別觀點研究相較,國內一九七○、八○年代的校長性別研究仍是沉默、

邊緣的議題。

大致而言,到了一九九○年代(一九九九年以前),專以「女校長」或「男 女校長」為題的學位論文仍相當有限,類似的研究僅有蔡美儀(1992)的「我 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以及李玉

14三重壓迫係指種族、性別與階級的不平等待遇,這類的議題最早由少數族裔/第三世界女性 主義研究學者提出,用以描繪有色人種女性面對殖民主義、父系霸權與資本主義多重壓迫的困 境(黃心雄,2005:284)。

惠(1998)的「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首先檢視 蔡美儀的學位論文,雖然作者在論文題目特別從女性教育主管出發,但實際進 行研究時僅針對北、高兩市男女教育主管(即校長、主任、組長)發放問卷,

以此理解男女教育主管的差異。然而可惜的是,蔡美儀的研究並未完全聚焦於 女校長,對於吾人想瞭解女校長領導實務的幫助十分有限。不過大致來看,在 蔡美儀的研究中發現男女教育主管在性別角色類型、自我概念及社會支持等面 向並無顯著差異,女性教育主管的性別特質高於男性主管。另外在工作適應上,

儘管女性教育主管有不錯的適應,當她們與男性教育主管相較時,女性教育主 管的工作壓力與性別設限感均比男性教育主管高。雖然蔡美儀的研究對象並未 聚焦於女校長的領導實務,但其研究結果也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基礎。在李玉 惠的研究中,作者認為女性校長身兼不同的角色,工作壓力漸增,因此瞭解女 校長的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於其自身發展與組織運作有其必要。作者針對臺北 縣、市全體國小女校長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女校長在處理校務時確實 會知覺到多方的工作壓力,尤其對於角色期望問題最感到困擾。而當女校長在 面對這類壓力時,她們認為社會的支持相當重要,不過研究卻也指出女校長所

儘管女性教育主管有不錯的適應,當她們與男性教育主管相較時,女性教育主 管的工作壓力與性別設限感均比男性教育主管高。雖然蔡美儀的研究對象並未 聚焦於女校長的領導實務,但其研究結果也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基礎。在李玉 惠的研究中,作者認為女性校長身兼不同的角色,工作壓力漸增,因此瞭解女 校長的壓力與社會支持對於其自身發展與組織運作有其必要。作者針對臺北 縣、市全體國小女校長發放問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女校長在處理校務時確實 會知覺到多方的工作壓力,尤其對於角色期望問題最感到困擾。而當女校長在 面對這類壓力時,她們認為社會的支持相當重要,不過研究卻也指出女校長所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