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六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

Copied!
2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潘慧玲博士. 六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 研究生:邱鈺婷.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3) 六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六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 摘要 隨著教育行政領導研究典範的轉移,認知取向的課題近年受到許多研究者 的關注,而當教育現場有越來越多女性得以躋身領導一職之時,實徵研究如何 反映女性教育領導者的觀點,而不落入傳統性別本質論的窠臼,則是研究者致 力的焦點。環顧國內當前的教育行政領導研究,以認知取向切入的實徵研究相 當有限;此外,在領導性別研究部份,雖然實徵研究已逐漸納入女性的聲音, 但我們仍需要加入其他的觀點以瞭解女性教育領導者的實際。是以,本研究採 取質性的個案研究取徑,透過訪談法及放聲思考法蒐集資料,探究臺北縣市六 位國中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實務,並以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分析觀點,試圖從後 結構女性主義關切的主體性、位置性、語言與論述、權力、知識與差異,呈現 不同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樣貌。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女校長面對問題時,常傾向透過個人詮釋理解問題,並以價值、原則引導 解答程序之進行。 貳、女校長面對問題時較少提出解決目標,傾向在瞭解問題後提出各種策略因 應,其解答歷程具動態性且有彈性。 參、女校長在面對問題情境時,均會知覺她們在解決問題可能出現的限制,並 展現她們正向與負向的情感。 肆、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思考內涵與解決策略的見解略有異同,但最常以溝通作 為問題解決的核心策略。 伍、資深與初任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實況有明顯差異,不過仍有例外的情形。 陸、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受其主體位置脈絡影響,呈現多元的樣貌。 柒、女校長的問題解決歷程充滿語言與論述、權力與知識的運作。 捌、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能解構教育行政領域傳統男女校領導研究之論 述。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校長、學校行政、校長培訓以及未來 研究的提出建議。 關鍵字: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後結構女性主義 i.

(4) Six junior high school female principals’ mental operations in problem solving: A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analysis view Abstract Chiu, Yu-Ting As paradigm shif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ers who are influenced by this pradigm shift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While the number of female educational leader increases, many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presenting the viewpoints of female educational leaders make efforts to avoid gender essentialism myths in their researches. However, in Taiwan, there are only few empirical studies which focus on educational leaders’ cognitive operations. Even thoug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female educational leaders made researchers add female’s voice to their studies, we should take different pe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praxis of female educational leaders’ experience. Therefore, six junior high school female principals from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were recruited to attend this study for investigating their mental operation of problem solving praxis.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employed interview and think-aloud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In addition,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which emphasizes subjectivity, positionality, language, discourse, power, knowledge, and difference were used as th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different female principles’ problem solving experiences. The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Female principals inclined to understand problems through their personal interpretations. Their own values and principles may guide their 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 2. When confronting problems, female principals tend to find out different solutions rather than set goals after they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The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is dynamic and flexible. 3. In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all female principals perceive possible constraints and show their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s when encountering problem situations. ii.

(5) 4. Although six female principals have different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communication is seen to be one of the core tactics. 5. There are prof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female principals’ problem solving praxis, however, with some exceptions. 6. Female principals’ mental operations which show varieties in problem solving praxi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subjectivity and positionality. 7. Female principal’s 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 are filled with language and discourse, power and knowledge. 8. The discourse of typical gender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uld be deconstructed by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In the end of this thesi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principals, school administration, principal prepar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female principal, problem solving, mental operations,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iii.

(6) 謝. 誌. 回首進入研究所就讀的一千多個日子,我踏上學術探尋之旅,在廣袤的知 識原野看到渺小的自己,一路上曾有困惑、有迷惘,當然也有歡喜和希望,生 命停佇在研究歷程的點滴都是一幕幕難以忘懷的光景,如今這段既苦澀又甜蜜 的旅程隨著論文付梓,即將在此劃下句點。 這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歸功於師長的指導與親友的支持。首先,要誠摯地 感謝指導教授潘慧玲博士,潘教授不辭辛勞的指導,為困頓的我指引研究進行 的方向,而她對學生的關懷與包容,更給予我無盡勇氣與力量;其次要感謝兩 位口試委員吳政達教授與黃乃熒教授對論文鉅細靡遺的指正與建議,他們的寶 貴意見,使得本論文能更加完整、嚴謹;另外要特別感謝參與本研究的六位女 校長,因為她們熱情的協助與無私的分享,使我能一窺女校長的領導甘苦,而 她們在教育現場中的領導經驗,更是翻遍教科書也找不到的實踐智慧。在此還 要由衷感謝論文研究小組與教政所同窗在這段歲月一路的討論與鼓勵,在研究 的路上能有三五好友一同切磋分享,是再美不過的樂事!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二十幾年來如果沒有父母親無怨無悔的照顧與栽 培,以及大妹、小妹在生活上的陪伴及課業上的督促,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存在。 在家人的身上,我學會了生而為人需要的堅強,不管人生出現什麼艱難的挑戰, 也因為有家人扶持,才能讓我勇敢無畏的繼續向前。謹將此論文成果獻給生命 中所有關心我的師長與親友,並將完成學業的喜悅一同與他們分享!. 邱鈺婷. 謹識. 2009 仲夏. i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11. 第二節. 校長性別研究的趨勢 .......................................................................24. 第三節. 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意涵與相關的實徵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5. 第一節. 研究取徑與資料蒐集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6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歷程與分析 .......................................................................77.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82. 第四章. 她們是這樣解決問題的...........................................................................85. 第一節. 六位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實況 ............................................85. 第二節. 從後結構女性主義關照面向看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1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07. 參考文獻 ...............................................................................................................211 附錄一 ...................................................................................................................225 附錄二 ...................................................................................................................230 附錄三 ...................................................................................................................231. v.

(8) 表次 表 2-1. 女性主義的理論流變 ................................................................................15. 表 2-2. 一九九九年迄今的國內校長性別研究 .....................................................33. 表 2-3. 專家與新手在問題解決的差異 .................................................................54. 表 3-1. 六名女校長的基本資料.............................................................................68. 表 3-2. 六位女校長的訪談時間表.........................................................................79. 表 4-1. 問題解決要素表 ........................................................................................86. 表 4-2. 六位女校長的問題解決歷程.....................................................................96. 表 4-3. 六位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歷程中的情感 .....................................................99. 表 4-4. 六位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價值................................................................... 111. 表 4-5. 資深與初任女校長在問題解決的異同 ...................................................167. vi.

(9) 圖次 圖 2-1. 訊息處理系統的一般結構.........................................................................38. 圖 2-2 Gagné 的訊息處理模式 .............................................................................39 圖 2-3 Bittel 與 Newstrom 的問題解決歷程.........................................................45 圖 2-4. 問題解決的歷程 ........................................................................................46. vii.

(10)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試圖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剖析今日的國中女校長領導實務,透 過觀察、訪談六名不同的個案,以瞭解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內涵,除了 期待增進吾人對教育行政中認知層面的理解,也期待從權力、語言、位置性與 主體性等角度觀看女校長的領導,反省教育領域現存的性別領導研究,理解不 同女校長的教育領導實務。.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現今的女性教育領導研究面向有轉化及深化的需要 在男流(man- stream)社會中,女性長久以來是備受壓抑的群體。不過隨 著西方世界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女性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自主意識日益揚 升,傳統的性別角色分派受到質疑與挑戰,有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庭,踏入社 會一展長才(呂寶靜,1999;梁文蓁,2000;潘淑滿,2005) 。以教育領域為例, 由於教職具有撫育、照顧的特色,又能同時結合母職、妻職與工作,不僅常被 視為家務(domesticity)的延伸,還被視為是女性的專業,因此向來有許多女 性投入這項行業(潘慧玲,2000;Shakeshaft, 1987) 。從我國教育人事的性別結 構就能明顯看到,除了大專院校以外,各級學校的女性教師比例均超過半數以 上(教育部統計處,2008)。然而弔詭的是,這樣「教職女性化」(teaching feminization)的情況並不代表教育行政工作就是女人的天下。根據教育部統計 處(2008)公佈的教育類性別指標顯示,九十五學年度國中、小女性校長比例 均約占二成六;到了高中職階段,女性校長的比例減為一成六;而大專院校的 女性校長僅佔 7.4%。雖然擔任領導職務的女性比例已較從前增加,但數據卻也 顯示教育現場中的性別職業隔離問題。1 長期以來,教育行政被認為是男性的世界,男女領導者比例相差懸殊的情 形中外皆然(Schmidt, 2002)。儘管如此,Sherman(2005)卻認為我們並不能. 1. 劉梅君(1999)指出「性別職業隔離」是產職業的就業者中性別分佈失衡的情形,其中又分 「水平隔離」與「垂直隔離」 。前者是某些產職業的從業者以特定性別居大多數;後者則是各 職業的不同職階出現性別分佈失衡的現象。 1.

(12) 就此假定女性對領導一職毫無興趣。事實上,教育領域中的女性之所以會擔任 或不擔任領導者,背後其實都有複雜的因素。只是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當社會 價值觀念日益自由開放,女性得以獲得機會進入男性主導的教育行政體系時, 這些女性領導者的處遇是什麼?在領導的過程中是否遭遇困境或衝突?美國知 名學府-史密斯女子學院(Smith College)創校百年來的首位女校長 Conway 曾表示,自由主義開放的理念對女性進入教育行政體系確實有幫助,但是這樣 並不夠,因為當女性得以進入一個機構(例如:俱樂部、行業、學校、軍事單 位)時,並不代表她們能夠成為正式的會員(何怡穎譯,2002) ,在女性積極尋 求主體位置、躋身領導階層的同時,還是經常難逃被邊緣化的命運(Schmuck, 1996) 。然而教育行政領域充斥的父權思維並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於是 Conway 進一步指出: 「女人需要自己的智識地盤、一個屬於自己的心智國度,一個讓她 們得以立足觀察世界的知識領土」(何怡穎譯,2002)。如同 Conway 所言,從 性別的角度詮釋領導、從女性的視域研究女性能夠更貼切地呈現女性教育領導 者的風貌,這樣的觀點與研究在女性領導者漸增的教育行政領域中顯得更加必 要。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曾以女性主義觀點分析一九八九年至一 九九八年間的教育領導學位論文,結果發現當時的學位論文多從男性中心觀點 闡釋,儘管有零星數篇的女性教育領導者研究,但研究者在論析女性主管與家 庭時常落入傳統對母職社會期待的窠臼,在資料的分析與詮釋上也較少從社會 建構的性別觀點切入。而時空轉換至今日,當我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 詢之後,發現近十年以校長為研究主題的論文多達八百餘篇,不過著力於性別 或女校長的研究僅有五十四篇,2比例仍不算高。這些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多半 聚焦於女性校長的生涯發展歷程、領導特質與行為及領導的風格型態,在研究 取徑上則以質性研究較多。從這些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近十年來教育領導研 究對女性個別經驗的關注,這些研究結果也的確對我們理解教育現場中的女性 領導者相當有幫助。然而,當我們逐漸瞭解女性領導者的生命故事後,女性教 育領導研究還需要加入什麼樣的觀點?針對這樣的問題,Shakeshaft(1989)的 研究似乎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參考。Shakeshaft 曾將教育行政領域中的女性研 究分為六大階段,並指出大部分的女性研究經常聚焦於前三階段,即以調查研 究的方式瞭解女性在行政領域中的數量、職位與特質,對於第四階段以後的「女. 2. 在第二章第二節中將對這五十四篇的國內校長性別實徵研究進行整理介紹。 2.

(13) 性個別經驗」、「對於教育行政理論的挑戰」及「重塑理論中的男女經驗」等研 究則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以這樣的論點來檢視我國女性教育領導學位論文的 主題,我們可以發現近十年來的學位論文研究已有逐漸走向探尋女性個別經驗 的趨勢,雖然 Shakeshaft 的西方觀點不一定與國內研究趨勢完全相符,但清楚 的是,瞭解女性的領導特質與生命故事並不是女性教育領導研究的終點,在這 個領域之中仍有許多課題等待吾人研究。職是之故,本研究將以後結構女性主 義的觀點出發,深入地探悉女校長在解決領導實際問題時的心智運作,希望能 夠展現女校長在生命故事、生涯發展或是領導風格與特質等研究課題以外的樣 貌,期待她們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經驗與價值信念作為未來欲投身教育領導 工作的女性參考。. 貳、領導認知取向中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領導認知取向中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有探究的價值 運作有探究的價值 所謂「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領導者就好比船之定 錨(anchors) ,能在變動的時局中指引方向(Hoy & Miskel, 2001) ,一所學校如 果沒有優質的領導,所有的組織發展目標將可能淪為紙上談兵(Leithwood, 2005) ,由此可見領導者對教育行政工作的影響。也因為如此,領導一直是教育 行政研究的核心課題(王博弘、林清達,2006) 。近百年來,學者專家一直致力 於校長領導研究,然而隨著時代背景脈絡的變遷,領導研究的典範(paradigm) 也需要跟著轉移(Cheng, 2002) 。我們可以發現教育行政理論從早期的特質論、 行為論、權變論到新興的願景領導、催化領導、道德領導與轉型領導等(謝文 全,2004) ,典範與理論的轉移不僅影響研究者的思維,也實際反映在研究關注 的焦點。誠然,典範與理論的演進著實豐厚研究的產出,不過 Begley(1996) 也指出教育行政領域長期忽略領導者價值信念,而這類認知取向的心智運作研 究卻是理解當今學校領導實務的關鍵之一(Leithwood, Begley & Cousins, 1992) 。究竟教育現場中的校長在想什麼?校長抱持著什麼樣的價值信念?校長 的價值信念如何運作?又會對領導工作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似乎仍有探尋 的意義。 Cheng(2002)認為在變動不居的今日,吾人需要從個人、群體、學校的 層級和情感、行為與認知的面向來重構學校領導的概念。這種多元層級、面向 的分類若與環境背景脈絡交錯互動,其產生的結果除了能作為研究者探尋研究 課題時的參考,更能豐碩現有的學校領導研究,也能讓我們更整全地瞭解學校 3.

(14) 領導實際。隨著 Senge 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學術領域的發酵(郭進隆譯,1994) ,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3成為領導認知取向的熱門研究課題之一,而教育現 場中的校長每天必須處理來自校園內外在的各種問題,校長如何面對問題、解 決問題的確值得吾人關注(Law & Walker, 2005) 。國外學者 Ruff 與 Shoho(2005: 556)曾指出校長的信念、價值與問題解決歷程等課題是近來領導認知取向研究 中備受矚目的焦點,由此可知領導認知取向中的研究課題相當多元。 然而以國內近十年的校長領導學位論文來看,專文探討校長價值、信念的 研究仍相當缺乏,僅有零星八篇,4且其發表時間均在二○○二年之後,由此可 見國內當前的認知取向的教育領導研究仍有發展的空間。另外,就教育行政領 域中的問題解決實徵研究來看,雖然近十年以問題解決為主題的學位研究有兩 百七十二篇,其中教育類的問題解決學位論文已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三,5但絕大 部分的研究對象只聚焦於學生,僅有五篇學位論文以教師為研究對象。截至目 前為止,僅有吳彥男(2008)的「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 之研究」係針對教育領導者進行探討。雖然作者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初任校 長在經營學校的實際情形,但文中強調的是校長的「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 ,並 未特別以認知的角度切入,深入地探悉校長在面對問題時的心智運作,這個部 份對於吾人瞭解教育領導實務的認知面向仍相當有限。若不以論文題目作為搜 尋條件的限制,改將「問題解決」作為關鍵字查詢,結果發現與教育行政領域. 3. 儘管各家學者對「心智模式」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大體而言,心智模式是人們隱微不察卻又 根深蒂固的假定(assumptions) ,它來自個人過去的經驗或期望,並以隱喻(metaphors) 、圖畫 (pictures)或是意象(images)等形式出現,以此影響人們的價值(values) 、信念(beliefs)、 行動(actions)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Hill & Levenhagen, 1995: 1059 ; Senge, 2006: 8; Van Boven & Thompson, 2003: 388; Westbrook, 2006: 565) 。本研究探究的焦點在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 作,這是因為就前述的定義來看,如果我僅探究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模式,可能會花大部分的 篇幅探討影響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假定的形成背景,這樣一來可能會限制吾人對於校長思考運 作的理解。假若將探究焦點放在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則較能全面探討影響女校長問題解決的訊 息處理過程以及影響其問題解決的各種因素。 4 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價值」 、 「信念」與「校長」為關鍵字,交叉查詢結果分別為: 張憲庭(2002)從倫理觀點探討國民小學校長道德與價值領導;侯吉原(2003)一位國民小學 校長的行政信念、行政問題及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白國華(2005)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之 相關性研究-以女性國中校長為例;蔡秀香(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價值觀與學校效 能之研究;王映之(2005)國小校長藝術教育信念與行政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王玉華(2005) 國小校長健康控制信念、健康行為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林和春(2006)國民小學候用校長 行政領導信念與效能感發展歷程─培訓成效及影響因素之分析;席榮維(2006)國民中小學校 長工作價值觀、重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對其工作選擇的影響研究。 5 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中,以「問題解決」為關鍵字進行搜尋,結果發現近十年(1999-2008) 以問題解決為研究主題的教育類學位論文有二○八篇,在全部的問題解決學位論文中約佔 76.5%。 4.

(15) 相關的論文僅有陳偉茹(2006)的「校長之思:透視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 思考研究」一文。在陳偉茹的論文中,作者整理教學領導的相關文獻後編撰五 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任務,並以口語原案分析法研究校長面對教學領導問題時的 思考歷程。這樣的研究設計對於吾人瞭解教育領導者的認知思考相當有幫助, 不過由於作者僅將研究焦點放在校長的教學領導上,似乎無法全面針對教育領 導者在實務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因此這也是本研究可以進一步著力 探究的地方。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尋教育現場中六名國中女校 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企圖將她們內隱的思維運作展現於外,藉此瞭解女校 長如何思考教育實務問題。唯有釐清「校長在想什麼」以及「校長又是怎麼想」 的問題,才有辦法透視校長的心智運作,進而發展調整既有地認知,改善教育 領導的現況。. 參、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對女性教育領導研究有其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對女性教育領導研究有其意義 在前文中已談到本研究為何關注女性校長、認知取向的領導研究和問題解 決心智運作的原因。無疑地,認知取向中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將是本研究的探 討要點,但更重要的是,我試圖將本研究定位成一篇關注女性教育領導者自身 經驗、且能提供她們發聲、展現實踐智慧的學位論文。因此,如何反省既存性 別研究迷思,呈現女性教育領導者個殊的風貌,本研究企圖從後結構女性主義 (post-structural feminism)出發,挑戰傳統教育領導性別研究的內涵,觀點透 視女校長領導實際中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位置性(positionality)、語言與 論述(language and discourse)、知識(knowledge)、權力(power)和差異 (difference)。 後結構女性主義不僅是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的一支(Perters & Burbules, 2004) ,亦受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影響。傳統的女性主 義研究雖然能提升性別、多元與差異的能見度,亦能為邊緣者或沉默者發聲 (Eveline & Booth, 2004),但這類研究往往僅置於結構層面的關注,然這些關 注對女性而言不一定是足夠的,因此吾人仍需要不同的觀點來理解教育現場的 女性,後結構女性主義即是近年來探討女性教育行政實務經常運用的理論觀. 5.

(16) 點。6後結構女性主義誠如其名,其產生源自於對結構女性主義的批判,是一種 知識生產的模式,亦是對既存社會父權結構、階級特權和女性定位的反省(白 曉紅譯,1994;Eveline & Booth, 2004 ; Gatenby & Hume, 2004) 。大體而言,從 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出發進行研究,能夠跳脫性別本質論的迷思,解構傳統二 元對立的男/女、白/黑、理論/實踐、靜默/發聲等刻板印象。而持此論者 不再視「權力」為壓抑的封閉結構,而是動態的勢力抗爭過程。在此過程中, 性別不是唯一的權力軸,而是配合其他的權力軸(如:階級、種族等)一起對 主體自我建構產生影響(林宇玲,2007;潘慧玲,1999) 。從這樣的論點來看, 教育現場中女性領導者的所行所思,其實都是透過各種不同權力軸所建構出來 的,當我們以此來剖析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時,我們將能更細膩地瞭解 影響校長為何這麼做的關鍵。 檢視目前國內的學位論文,以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分析基礎的研究可說是 鳳毛麟角,黃麗英(1993)研究早期電視臺綜藝節目中的性別論述,試圖指出 女性反抗父權的可能與限制;石安如(1995)從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探討電 影《伏案天使》 (An angle at my table)和《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The piano)中 所蘊含的性別意涵;陳秀慧(1999)則以女性身體及書寫為策略,解構《女神 諭》 (Lady Oracle)文本中的二元性別思想;而王雅慧(2005)則在檢視女性及 邊緣化的學生在傳統教育、女性主義教育學以及後結構教育中所顯現的沉默與 抵抗緣由後,提出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教學模式,並以實驗教學法驗證其教學成 效。不過從這些學位論文也可以發現,教育行政領域中仍未有後結構女性主義 觀點的研究,究竟教育現場中女性校長的權力如何建構?如何詮釋?這個部份 的確值得吾人深入探究。 事實上,近年來在西方教育領域中,後結構女性主義已有廣泛的應用, Capper(1992)即曾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角度,針對收錄於教育行政季刊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第二十七期第三卷的文章進行批判,並 進一步指出這些研究可能遺漏的觀點,藉此重新檢視、解讀研究中的語言、權 力和變革的可能。而在實徵研究部份,Eveline 和 Booth(2004)則透過後結構 女性主義中強調的「語言」 ,來分析澳洲一所大學女性基層行政人員對工作的認 同。從研究參與者的語言表述中,Eveline 和 Booth 不僅找出其中隱而不見的權 力結構,也有助研究參與者檢視其面對管理階層時的矛盾與衝突;Sherman. 6. 有關女性主義的流變與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在第二章第一節將有更深入的介紹。 6.

(17) (2005)則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為分析基礎,研究美國女性教育人員參與學區本 位領導培訓課程(district-based aspiring leaders program)的經驗,結果發現女 性就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亮眼的行政表現,當她們在行政世界中尋求她們的 位置時,仍可能受限於學區的教育行政傳統。然而,從後結構女性主義對語言 及權力的解讀可以發現這些受訪者深受傳統男性主導的行政思維影響,並沒有 發展出新的領導角色論述。在此僅簡要地列舉幾篇和後結構女性主義有關的教 育行政研究,不管研究的主題和結論為何,我們可以發現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 一種新興、非傳統的理論觀點,不僅能幫助研究者解構既存的教育行政問題, 也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教育問題,拓展吾人的教育行政視野。 不過,回到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究竟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對女性校長 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有什麼助益?從其重視的主體性、位置性、語言、權力、 知識與差異等面向討論,當本研究關注六位女校長的主體性課題時,不僅能讓 她們發聲,更能使其個人經驗主動展現;而在位置性方面,雖然六名女校長擔 任相同的職務,但是她們的成長背景、學經歷、甚至所處的學校脈絡在在影響 不同女校長的領導樣貌,因此,探究形構女校長領導實際的位置因素有其意義。 而當我們想要瞭解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時,欲將隱微的內在心智思考內 涵展現於外,則需要語言論述,透過理解、分析女性校長使用的語言將能夠幫 助我們認識校長的思維;而當校長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如何在複雜的情 境、人員、事件中做出適切的決定與反應,其中勢必會牽涉知識與權力的運作, 這樣的運作會因為前面提到的位置性而產生差異。雖然 Weedon 認為後結構女 性主義並非所有女性主義問題的解答(白曉紅譯,1994) ,但後結構女性主義作 為一種理解權力關係的方式,有助於吾人理解教育行政領域中所充斥的權力運 作,因此本研究以此觀點作為資料詮釋分析的基礎,而有關後結構女性主義的 詳細內容將在第二章文獻探討有更進一步的介紹。 綜合前面的動機,在本研究中我將研究六名女性校長的問題解決實際,並 以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分析的基礎,探悉女性校長領導中可能存在的主體性、 位置性、語言和權力等問題,試圖跳脫傳統性別本質論的限制,理解不同女性 教育領導者的樣貌。.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隨著教育領域中的女性主管漸增,女性領導者的研究日趨重要,在國內過 7.

(18) 去的領導研究中鮮有認知取向的探究,亦缺乏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的剖析,因 此從後結構女性主義角度出發的女性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研究便有其重要 性。在本節中,將分別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釐清本研究的主要方向。. 壹、研究目的 基於前一節所談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具體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瞭解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實況。 二、深掘身處不同位置脈絡之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思考的異同,並從中分析女校 長在問題解決歷程中的主體經驗、語言論述、知識權力與差異。 三、從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詮釋女校長的心智運作,以研究結果作為學校領導 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女校長面對問題情境時,所涉及之問題解決要素內涵為何? 二、女校長在問題情境案例中的思考內涵與解決策略為何? 三、身處不同學校環境脈絡及擁有不同成長背景與學經歷之女校長在問題解決 心智運作上的差異為何? 四、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歷程中的主體經驗與語言論述為何?在問題解決歷程中 所出現的知識與權力關係以及校長領導差異的意涵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以後結構女性主義分析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在本節中 將針對幾個較常出現的名詞進行介紹,以試圖釐清這些詞彙在本研究中所代表 的意義。. 8.

(19) 壹、後結構女性主義 後結構女性主義結合「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與「女性主義」 (feminism)的特點,主要從主體性、位置性、語言論述、權力、知識、差異 等面向出發,認為主體性具有流動的特徵,女性的經驗不具有本質的固定意義, 不同文化、族裔、階級、身份地位……等身處不同位置脈絡的女性藉由她們的 語言論述呈現多元的主體經驗。對於後結構女性主義而言,權力生產知識,而 權力與知識互相包含彼此,女性的發聲具有權力與知識的意涵,然而女性的噤 聲沉默並不代表其在語言論述的失能,它可能是對權力的反動與抗拒。後結構 女性主義是永無止境的政治性批判,不僅能解構傳統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思想, 更能以此提供建構女性想像(female imaginary)、文化、書寫方式及一種積極 的異質性倫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的可能。 本研究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為分析觀點,試圖瞭解位於臺北縣市之不同學校 地理位置、文化脈絡、具有不同成長經驗、學經歷背景之初任與資深女校長的 問題解決實務,並從中分析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歷程中主體經驗;她們面對問題 所展現的語言論述與沉默;在問題解決歷程中出現的知識與權力關係,以此透 視校長領導的差異、解構校長領導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性別迷思。. 貳、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本研究所指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係指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歷程中所出現的 思維情形。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包含女校長面對問題情境案例的思考內涵、解決 策略與記憶運作。其中在記憶運作部份,涵蓋女校長面對問題情境案例透過放 聲思考所呈現的短期記憶,以及經由訪談從其長期記憶資料庫提取的問題解決 經驗。 除此之外,本研究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亦指影響女校長問題解決的因素, 亦即問題解決要素,這些要素包含女校長對問題的詮釋方式;她們所知覺到的 問題阻礙限制;在解決問題時設立的目標;解決問題的程序;在問題解決歷程 中,引導她們思考問題的價值、原則以及思考問題時所出現的正、負向情感。. 9.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從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出發,探討女性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 作,關於研究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在研究主題方面 本研究聚焦於領導認知取向研究中的心智運作研究,企圖從六名個案瞭解 女性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內涵,而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有助於瞭解女性校 長領導隱涵的主體位置、權力知識、語言論述與差異等問題,能夠更細膩地呈 現女性教育領導者的風貌。 二、在研究參與者方面 本研究選取六位女性校長作為訪談個案。而在選取個案時,個案的背景及 所處的脈絡將是考量重點,因此本研究中根據學校(如:城市/鄉鎮、大型/ 中型/小型等)與校長(如:初任/資深等)的背景進行選擇,以豐厚吾人對 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認識。. 貳、研究限制 由於本研究以後結構女主義觀點分析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考量研究 取向、個人研究興趣與能力後,在研究參與者的選取上並未納入男性校長。雖 然這樣的選擇能排除性別因素的影響,有助於資料的解讀與分析,但本研究僅 針對不同背景脈絡下的女性校長進行研究,對於男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 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仍是本研究未能處理的議題。此外,在研 究過程中,雖透過放聲思考、訪談方法瞭解女性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但囿於 個人的能力或時間所限,恐未能皆臻呈現女校長在領導實務中的所有問題,此 亦為本研究之限制。.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從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女性校長的領導實際,試圖解構過 去研究中二元性別對立的迷思,並瞭解女性校長處理校園事務時所展現的心智 運作。因此,在本章第一節將先釐清本研究的理論觀點,針對後結構女性主義 的內涵進行介紹;第二節則探討目前國內外教育行政領域中的女性/性別研究 趨勢,試圖從既有的文獻中,找出本研究的著力方向;而第三節則整理問題解 決心智運作的意涵,希冀從中建立本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的意涵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在第一章中曾簡單介紹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內容,誠如前文所言,後結構女 性主義不僅是後結構主義的一支,也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當我們想瞭解後 結構女性主義時,必須先瞭解後結構主義的內容,才有辦法認識後結構女性主 義的全貌。因此在這個部份,將先介紹後結構主義的緣起與內涵、接著再介紹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以期對本研究所欲採取的研究觀點有更深入的理 解。. 壹、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從結構主義與 --從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從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談起 後結構主義談起 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雖然常被視為同義字,但兩者實際上並不完全相 同(陳依萍,2001)。一般而言,後結構主義可追本溯源自法國的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它來自一批結構主義學者7對語言學家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人類學家 Claude Levi-Strauss(1908-)等人以降的結構主義的 深刻反省與批判。而當我們想要瞭解後結構主義時,則必須先對結構主義有所 認識。 事實上,結構主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領域,而是結構主義方法在各個 學科主義的運用(楊大春,1996) ,因此要為其主張下一個最精準的界說並不是 件容易的事,不過在這個部份,曾大力推動結構主義的心理學家 Piaget 試圖整. 7. 這批學者有 R. Barthes、J. Derrida、M. Foucault、J. Kristova、J. Lacan 等,他們曾大力支持結 構主義,但後來認為 Levi-Strauss 的主張太過保守,與他們主張的結構語言學革命理念不符, 進而轉向更具批判性、遊戲性的後結構主義(楊大春,1996) 。 11.

(22) 理結構的意義,他認為(楊俐容譯,1990:10):. 結 構 具 有 整 體 性 ( wholeness )、 轉 換 ( transformation ) 及 自 我 調 節 (self-regulation)三大特質。當結構是統合的整體,其各部份唯有透過彼 此的關係及其在整個結構中的定位才能被確認;而結構的變遷並不只是一 種簡單或隨機的改變,而是一種有規則的轉換;當結構具有自我調節的特 性時,整體的本質透過各部份的轉換得以保存。. 從 Piaget 的主張可以看到結構主義對「整體」的重視,雖然結構可以透過 有規則的轉換改變,但是在轉換時整體的本質依然存在。基本上,結構主義假 定任何的社會文化現象都類似於一種語言,一切的現象可以還原至二元對立的 關係(楊大春,1996) 。不過結構主義者力圖瞭解的並非組成整體的各個結構, 而是透過分割、編配的方式把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結構,再依照一定的規則加以 組合,從各個結構的關係網絡(此即深層結構)梳理出現象整體的本質(楊生 平,2007) 。這樣重視客觀結構、模式的分析廣泛地在各個學科領域流行,使得 結構主義成為二十世紀的主流思潮之一。 然而,到了一九六○年代後期,有些結構主義者(如:R. Barthes、J. Derrida、 M. Foucault、J. Kristova、J. Lacan 等)受到 Nietzsch 及 Heidegger 等哲學家的著 作影響,對於科學的方法、程序 及人類文 化與心靈的統一結構(universal structure)開始產生質疑,他們挑戰結構主義和實證主義共同採取的理性主義 (rationalism)與實在主義(realism)觀點(Perters & Burbules, 2004:24) ,在他 們的眼裡,固定、單一的意義是不存在的,而結構的穩定性是不可能的,因此 一切都應當向遊戲開放,一切的意義都可以開闢為遊戲場(楊大春,1994) 。這 樣的反思由 Derrida 率先發難,在他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人文科學論述中的結 構、符號與遊戲〉一文中指出結構中心的矛盾(張寧譯,2004:546-547),這 樣的批判也造成不少響應,Barthes 的《作者之死》 (The death of author, 1968)、 Foucault《詞與物》 (Words and things, 1966)等作品的出版,揭示了後結構主義 時代的來臨。 有些人認為後結構主義是對 Saussure 的更極端的閱讀;有人認為它是對結 構主義的批評;也有人認為它是結構主義的發展(楊大春,1996) 。雖然主張後. 12.

(23) 結 構主 義的學 者意見有 所 分歧 ,但 是 大體 而 言 , 後結 構 主義 以 反本 質 論 (anti-foundationalism)的知識論立場,強調以新的觀點主義(perspectivism) 進行詮釋(Perters & Burbules, 2004:24),其特色有以下幾點(陳依萍,2001; 黃少華,2003;楊大春,1996;楊生平,2007): 一、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 Heracleitus 便提出了邏各斯(logos)的概念,他 認為萬事萬物中存在著永恆的邏各斯,而正是邏各斯使千變萬化的萬物維持統 一。由此觀之,邏各斯是自然界深層不變的規律,也是用以探尋這一規律的理 性認識。然而現象世界能用邏各斯解釋一切嗎?後結構主義者即對理性、實在 提出質疑。Foucault 認為他的哲學要實現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破除人們千百年 來形成的關於「本質」、「本源」和「同一」的幻想;而 Derrida 認為西方傳統 形上學的邏各斯中心思想中,邏各斯既是維繫人類的認識系統,又是該系統之 外的出發點或中心,不過在他看來,整個哲學史及歷史事實上是一系列中心取 代中心的替換,當中心不斷地替換,也意味著中心的不存在。雖然後結構主義 論者對邏各斯中心思想提出批判,不過這樣的檢討聲浪並沒有陷入二元對立、 非理性主義之中,而是透過反省批判,探尋傳統文本中的隱喻、邊緣性因素來 發現邏各斯與非理性因素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二、對聲音與書寫的反省 後結構主義者認為,僅只於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是不夠的,還要必須 針對與之相關的語音中心主義(phonocentrism)進行反省。Derrida 認為受到邏 各斯中心主義的影響,言談或聲音由於更接近內心經驗而被認為是優於書寫的 表現方式,書寫只是長期受到壓抑與排斥的邊緣化產物。就在這種聲音與文字 的對立關係中,進一步演變成西方哲學觀看世界的態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看到善/惡、男/女、精神/物質、主體/客體、心靈/身體、本質/現 象、意義/文本、在場/不在場……等二元對立關係,這種對立存有優勝劣敗 之分的,在前述的每一組概念中,均是前者優於後者,佔居優位者屬於邏各斯, 而次之者則屬於書寫。為瞭解決這樣的問題,Derrida 試圖解構語音中心主義和 邏各斯中心主義,他認爲,語言的意義在於寫作,並企圖讓書寫擺脫邏各斯的 壓抑,獲得自己的地位。. 13.

(24) 三、對於文本內部分析的關注 後結構主義與結構主義同樣主張由文本外部分析回歸於文本內部的分 析。但是與結構主義強調的靜態結構分析不同的是,後結構主義主張文本的生 產性。因此文本不再只有單向的特性,當讀者在閱讀文本時,能夠有雙向、甚 至是多向互動的可能。於是,讀者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充滿著遊戲及愉悅之 感,除了實現了讀者的地位,文本的意義也得以重新展現甚至是增殖。 後結構主義是一九六○年代末期以來興起的思想運動,在學術領域與文化 領域都有廣泛的討論,雖然它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理論模型定位直到一九八○ 年代中末期,甚至是一九九○年代才建立,但現在已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殊異的 學術領域(如:經濟、護理與管理等)(Pateman, 2005)。如同結構主義並非由 一人創造一般,後結構主義也有許多代表人物與分支,各家學者的主張互有歧 異,相關的理論與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檢視現存結構的運作,甚至也能檢視後結 構主義可能開創的結構(St. Pierre, 2000)。然而,本研究所欲採取的觀點-後 結構女性主義,雖然承襲於後結構主義,兩者卻又不完全相同,接下來將把討 論的重點放在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以期對後結構女性主義有更深的認 識。. 貳、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是「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與「女性主義」 (feminism)的結合,她可視為後結構主義的分支,但兩者的內涵卻又不盡相 同。St. Pierre(2000)曾指出「女性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是兩個高度競值 的詞語(highly contested term) ,然而當兩個詞語背後都有複雜的定位時,要創 造一個能同時整合兩者意涵的詞語並不容易,於是較簡單的作法就是將兩個字 混用。雖然這樣的用字遣詞較為便利,但我們仍應釐清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 究竟是什麼?因此在本段介紹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之前,先澄清女性主 義的流變,藉以釐析後結構女性主義與其他女性主義的差異,試圖找尋後結構 女性主義的理論定位以及對本研究的意義。 自十九世紀末的婦女運動發難之後,女性主義的流變迄今大致可分為三個 浪潮,第一波女性主義強調婦女的參政、選舉與受教權益,儘管這樣的關注使 得女性的基本權益大力改善,但是女性在社會職場中仍遭遇許多不平等的待. 14.

(25) 遇,因此到了一九六○至八○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焦點轉向對性別平等的 重視,企圖消弭所有的性別差異與不平等的問題;然而到了一九九○年代以後, 隨著後現代主義的大放異彩,第三波的女性主義並不像前一波的女性主義力圖 消弭差異,持此論者反而承認男女差異,甚至認為女性之間因為位置脈絡的不 同而產生殊異樣貌,因此如何在平等中展現多元與差異,是最新一波女性主義 所發展的重點(王雅各,1999:8-11;周月清,2001:118-120),而後結構女 性主義在這波女性主義浪潮之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吳毓真(2008)曾整理女性 主義的演變內涵,在此綜合其他相關文獻(王雅各,1999;周月清,2001) ,將 女性主義的理論流變樣貌呈現於表 2-1。. 表 2-1. 女性主義的理論流變. 起源時間 主要特點. 第一波女性主義. 第二波女性主義. 第三波女性主義. 十九世紀末. 一九六○年代. 一九九○年代以後. 爭取女性參政、選 舉與受教權益. 廢除壓迫的社會性別 制度. 法律與政策能促進 性別平等. 批判性別主義與性別 歧視 試圖消弭性別差異. 承認性別差異的存在 以女性的多重位置研 究差異現象,納入多 元種族、階級的觀點 透過反思與實踐,激 發女性對所處位置的 批判意識 顛覆主流文化,改善 自身的邊緣地位 解構壓迫的起源並進 行反抗. 代表流派. 行動實踐.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蒐集性別歧視的證 據,提高大眾對此 的問題意識 制定反對性別歧視 的法律與政策. 激進女性主義. 後結構女性主義. 馬克思女性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 當代社會女性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批判女性主義、. 要求社會結構根本改 變. 解構既存的觀點,以 新的角度審視問題. 研究課程內容和教學 法中的性別歧視問題. 在多元與差異的現實 中,強調對話協商的 重要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雅各(1999)、周月清(2001)、吳毓真(2008)。. 15.

(26) 從上表 2-1 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女性主義有不同的特點與 行動,接下來將討論的重點放在第三波女性主義浪潮中的後結構女性主義,試 圖從其基本主張,建構本研究的分析詮釋基礎。 一般而言,在談到後結構女性主義時通常會提起 J. Kristeva、L. Irigaray、 H. Cixous……等代表人物,有研究者認為她們對教育研究的貢獻即在透過哲 學、語言學及心理分析的方式開啟對性別、女性主體性、性別差異、慾望及女 性認同的質疑,儘管每位代表人物的觀點殊異,但她們卻不約而同地解構了西 方文化思想中的男性/陽物中心主義(maleness/phallocentrism) ,提供了建構 女性想像(female imaginary)、文化、書寫方式及一種積極的異質性倫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的可能(Perters & Burbules, 2004: 76),於是這些概念便成 了後結構女性主義者所欲探討的重點。在下文中將針對後結構女性主義在主體 性、位置性、語言論述、權力、知識與差異的基本主張進行說明。 一、主體性 「主體」與「主體性」在後結構主義的理論中受到相當大的重視,所謂主 體性指涉的即是個人意識及潛意識中的思想和情感,是個人對自身的感知及其 瞭解世界的方式。後結構主義認為主體性並非人道主義(humanism)所言是一 種獨特、固定且連貫的狀態。事實上,主體性是不穩定的、矛盾的、且可以透 過思考或言語不斷重新建構(St. Pierre, 2000) 。儘管有些女性主義者對此抱持 著不同的看法,不過基於前述後結構主義對主體性的假定,後結構女性主義否 定女性存有的本質天性,論者採取建構的觀點(Gavey, 1989),這種為主體去 中心(decentring)並廢除對本質主體性的信仰,使得主體性能夠有開放、改變 的可能。大體而言,後結構女性主義理論認為經驗不具有固著的本質意義,它 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論述系統在語言中展現,不過這些論述系統經常相互矛盾, 進而形成和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有關的相互衝突敘述。不同的敘述乃為不 同的利益服務,Weeden 認為這樣的敘述對於社會權力形式的維繫和競逐是必要 的(因為社會真實透過語言的表述才有意義) ,然而這樣的語言如果沒有經過個 人的行動,將不具有任何社會與政治效用(白曉紅譯,1994:38-41)。 二、位置性 從後結構女性主義對主體性的強調來看本研究中的女校長,我們可以發現 這樣的主張對於貼切呈現女校長的實務經驗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卯靜儒 16.

(27) (2004:409-411)在探討女性教師的主體性時卻指出,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解構 觀點一方面雖然開拓了女性主義研究的論述空間,但它同時也引發女性主義理 論發展的困境。這是因為當「女人」的概念被解構之後,女性主義理論還有存 在的空間嗎?在文章討論中,作者引用 Alcoff 在一九九四年提出的位置性概念 來解決這個問題。Alcoff 認為女人之所以被定義,並不是因為其特定的一組特 性,而是其所在的特定位置,外在的環境會決定其相對位置。透過位置性的概 念能夠讓我們重新看待女人之間的差異,其中也包括研究者及研究參與者之間 的差異。長期以來,女性主義者致力於瞭解女性的個殊經驗,但是這麼做的同 時,因為位置性導致的差異將可能引發意識型態的衝突(Roberts, 1981:15) ,尤 其在本研究中,在我與研究中的女校長、甚至研究中的女校長間的位置可能差 異甚遠的情況下,究竟該以什麼樣的角度進行分析詮釋才會有意義?位置性的 概念將有助於吾人在研究中不斷地省思。 三、語言與論述 在過去的性別研究中,女性主義者通常強調女性的經驗是一種具有政治性 的策略(political strategy) ,透過瞭解女性的經驗能夠給予被壓迫女性者發聲的 機會。不過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認為,女性的經驗固然重要,但經驗卻需要借 助語言才能得以展現(Gavey, 1989),語言提供我們詮釋生活的方式,而意義 也就在語言中形塑而成。在後結構女性主義中,語言是無止境的遊戲過程,當 意義藉由語言而生時,意義雖然被暫時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它會完全消失。再 者經過語言詮釋後的意義不再只有單一、固著的形式,隨時都有被挑戰的可能, 這樣的觀點使得語言能形塑有意義經驗的場域,也使得語言成為決定我們如何 構想改變的關鍵(白曉紅譯,1994) 。後結構女性主義認為,語言能形成對話, 對話能產生論述,而論述則建構個人/群體對世界的認知。由此來看,語言的 展現促成了論述的可能,這樣的論述是一套敘述系統,其中包含了常識(common sense)與價值,是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權力與實踐的產物,並非個人的 一套想法。後結構女性主義者運用論述的分析來檢視控制與壓迫女性的父權結 構,經由論述能建構出特殊群體、文化及歷史時代的意義;能夠提供個體建構 「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s)8的可能,並透過各種不同的權力形式提供給 個體。由此看來,論述不僅能支持、續存既有的權力關係,亦能形塑多數人們. 8. 這些主體位置又稱作建構主體性,係指個體的認同、行為與對世界的理解等。 17.

(28) 的主體性。於是在不同的論述中,個體不再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她們能主動 選擇其在論述中的位置,但回歸到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根本主張,這樣論述的結 果仍是變動不居的(Gavey, 1989: 463-464 ; St. Pierre, 2000: 486)。 除了前面談到的語言與論述之外,還有一個與之相對的概念值得重視。這 個概念即是「沉默」(silence)。沉默,在傳統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裡,被視為 是無法發聲、語言表達上的失敗,及弱者與受壓迫的表現。然而,後結構女性 主義卻超越傳統女性主義學者對沉默的解釋,解構了沉默/發聲之間的二元對 立關係,認為沉默可以是女性對父權知識的反抗,也可以是女性反壓迫的表現 (楊幸真,2002) 。這樣的解釋提醒我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除了關注語言論 述之外,沉默所代表的意涵亦值得進一步探尋(Mazzei, 1997)。 四、權力 Foucault 是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權力的論述也深深影響後結 構女性主義的主張。基本上,Foucault 認為權力並不是一種可以掌握、追求、 或是共享的東西,亦不能來去自如;它透過無數論點(innumerable points) ,在 不平等主義(nonegalitarian)和動態關係的相互作用中運作(St. Pierre, 2000: 490) ,並以語言意義作為實踐的理論展現(Trifonas, 2004) 。後結構女性主義沿 用 Foucault 的觀點,認為權力是一種存於差異之中的關係,藉由論述作為控管 主體的方式(白曉紅譯,1994) 。後結構女性主義者發現權力的理論有助於她們 對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關注,不過因為權力存於差異之中,有些女性開 始對女性主義者所言的增能(empowerment)和解放(liberation)抱持著謹慎 的態度,在實務中甚至視此為錯置(impositional)與傲慢(arrogant)的展現(St. Pierre, 2000: 493)。尤其當越來越多聲音(voices)因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得 以顯現,新舊勢力的競逐與抗拒(resistance)就成了研究關注的焦點(Yong & López, 2005) 。權力是組織生命的關鍵(Riehl & Lee, 1996: 885) ,透過權力的檢 視分析將有助吾人瞭解其中的運作,對於組織中的領導者抑或是成員都相當重 要。 五、知識 在後結構主義的論述中,知識並非二分的是非概念(Trifonas, 2004),透 過 Foucault 對知識/權力的論述及考古學(archaeology)和系譜學(genealogy) 的分析方法,後結構女性主義者得以藉此檢視征服(subjugate)女性及邊緣群 18.

(29) 體的知識與真理(St. Pierre, 2000: 499)。對後結構女性主義而言,知識的形成 是透過暫時的、開放的、且由當時各種關係所決定的(潘慧玲,1999) 。而 Weeden 更進一步指出,後結構女性主義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知識生產的模式,它使用後 結構主義的語言、主體性等概念理解現存的權力關係,並識別改變的策略(白 曉紅譯,1994) 。綜合來看,後結構女性主義在知識論上對於女性的知識、權力 採取一種不斷質疑的態度,而這樣的質疑是永無止境的政治性批評,此一觀點 對於以不同方式創造出不同知識,並思考什麼是真理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將有 實質的助益(St. Pierre, 2000: 500)。 六、差異 後結構主義的差異思想深受 Nietzsch 及 Heidegger 的影響,它的展現不限 定於任何學科,是一種跨領域的文化討論。具體而言,差異思想是對整體西方 理性、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全面批判,後結構主義企圖藉此消除西方傳統的中心、 一統、規則性的體系觀(歐崇敬,1998)。而 Derrida 技巧性地求助於措辭上的 變易能力,創造了「延異」(différance)一詞,以「延異」一詞同時指涉「歧 異」 (differ)與「延宕」 (defer)兩項概念,透過兩者間持續的懸浮變異,既有 加強文本的力量,亦能不被其中之一完全掌握其意義(劉自荃譯,1995) 。就後 結構女性主義而言,以延異的觀點來看男女兩性性質的特定敘述,從來就不是 必然的。因此透過這樣的觀點,能確保意義不被固定,而使其有無限的可能(白 曉紅譯,1994)。 從這些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來看,可以看到每個概念的內容並不是 全然獨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有時互相指涉,甚至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 當論及某一個概念時,可能還需要其他概念的補充,才會更加的完整。舉例來 說:每個人因為自身位置性的不同而產生了差異,當不同位置的人能夠有機會 發聲,透過語言與論述的發展便能建構出不同位置的主體性與知識,然而這些 知識往往又隱含了複雜的權力角逐與反抗,所以假設當我們想要瞭解其中的權 力關係時,我們必須要從前述的概念一併討論,而後結構女性主義即有助吾人 檢視上述概念之間的關係。但誠如 Gavey(1989)所言,後結構女性主義缺點 之一即在相關的理論複雜艱澀,尤其在討論中經常使用一般人不熟悉的語言, 如果讀者沒有相當的背景知識或時間,很難迅速理解研究內容。而在本研究中, 對於後結構女性主義的介紹,力圖以清晰的文字呈現,以期使後結構女性主義 成為本研究分析的助力。然而,當我們瞭解了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還不夠, 19.

(30) 它究竟如何應用於研究?在教育領域中有什麼實徵研究成果?對於教育行政領 域中的女性領導者又有什麼樣的啟示?在接下來的部份,將對此進行探討。. 參、教育行政領域中的後結構女性主義實徵研究 當我們檢視國內的學位期刊論文後可以發現當前國內教育行政領域的學 位論文尚缺乏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研究,雖然近年來在期刊論文方面,已有零星 的研究者採取這樣的觀點進行分析,9但這些研究與教育行政實務的關聯實在有 限,在此便不花篇幅介紹。反觀國外教育行政領域,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為分析 觀點的實徵研究大致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出現。除了在第一章緒論提及 Eveline 和 Booth (2004)以及 Sherman (2005)的研究以外,Gardiner 與 Grogan 及 Enomoto (1999) 、Grogan(1994, 1996) 、Pecora(2007) 、Pratchler(1997) 、以及 Whitaker (2006)均曾以後結構女性主義探悉教育行政領導的實務。儘管這些實徵研究 有的關注校園中的女性,有的將焦點放在教育行政機關的女性身上,但大致上 這些研究主要的目的在呈現女性教育行政人員的樣貌與聲音,也藉此幫助吾人 瞭解女性教育行政人員之間的差異。 首先,從學校領導者為研究對象的後結構女性主義實徵研究討論,Gardiner 與 Grogan 及 Enomoto(1999)在其研究中訪談不同族裔的十名女性校長候選人 及六名師傅(mentor) ,希望藉此瞭解公立學校女性校長候選人在培訓過程中所 遇到的衝突,結果發現研究中的女性校長候選人經常在領導角色與個人價值之 間掙扎,師傅在這個時候就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師傅的協助與輔導,研究中 的女性校長候選人能較成功地面對衝突。不過這樣的師徒關係維繫於師傅本身 所具備的權力、知識,男性師傅雖然可以帶給女性校長候選人不一樣的領導觀 點,但是研究中的女性校長候選人認為她們和男性師傅(尤其是白人男性)之 間還是有所距離,尤其當她們的族裔與師傅不同時,差異更加明顯。在一般普 遍的印象中總會認為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之間難以兼顧,不過在本研究中 Gardiner 與 Grogan 及 Enomoto 卻試圖破除這樣的迷思,指出女性的公領域事業. 9. 在目前國內期刊論文中,王淑英與張盈堃(1999)最早以後結構女性主義分析托育工作女性 化及相關政策的問題;林宇玲(2004,2005,2007)則是將後結構女性主義與電腦學習議題結 合,分別研究社會弱勢者的電腦訓練、偏遠地區學童的網頁製作,以及學童的電玩實踐與性別 建構;潘淑滿(2005)則從後結構女性主義出發,說明臺灣婦女如何詮釋自己的母職經驗,並 深入剖析臺灣女性的母職經驗及其社會意義,試圖形構臺灣的母職圖像。 20.

(31) 與私領域的個人生活並不一定要截然而分,兩者甚至可以嘗試著整合,以此減 低女性校長在領導時的衝突。除此之外,在本研究可看出女性教育領導者對於 自我的知覺,她們認為自己在傳統的教育行政領域中是特立獨行的「他者」 (other),與一般領導者經常從政治的角度來觀看教育事務相異,這些女性領 導者更容易自我反省、關懷他人,然而當女性領導者採取這樣的領導方式時, 也需要旁人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同樣關注學校場域女性領導者的還有 Pecora(2007)與 Pratchler(1997) 的研究。Pecora 採用現象學取徑(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訪談三名高中女 校長,試圖展現她們的領導故事及其經驗對於校長角色信念的影響,並希望藉 此破除吾人對女性校長晉升領導管理職位的迷思。Pecora 透過後結構女性主義 觀點的分析,解構校長領導實務中的論述與脈絡,結果發現這些女校長在當前 的教育脈絡下,各自發展出有效能的領導方式。作者認為,女性得以進入學校 擔任領導者的意義不僅在提昇女性校長比例,更重要的是,這些女校長能夠將 更有效能的領導技巧帶入校園中,增進組織的表現。至於 Pratchler 則聚焦於至 今仍鮮少被討論的教會學校行政。Pratchler 的研究旨在探討加拿大天主教學校 (Catholic schools)中,女性教徒行政者的(lay Catholic women administrators) 的主體性(subjectivity) 。作者從四名天主教學校的女校長(其中兩名為初任校 長,兩名為資深校長)在情緒與精神信仰衝突下的妥協,討論主體性問題。基 本上,在教會學校中的女性比其他教會行政體系的女性更容易被鼓勵擔任領導 者,但是研究中的女校長認為教會的官僚與政治運作阻礙了她們所欲追求的精 神信仰,因此當她們進行生涯抉擇時,她們的學校領導者與教徒成員身份,使 得她們的主體位置交錯,矛盾便於焉而生。 至於 Grogan(1994, 1996)10與 Whitaker(2006)的研究則將焦點放在教 育行政機關中的女性行政人員身上。在 Grogan 的研究中,她點出教育行政機關 中的女性領導者為數不多的問題。事實上,Grogan 認為教育行政機關中的女性 並非完全不具領導資格也不是對領導毫無興趣,在其訪談了二十七名女性教育 行政人員(central office administrators)後,作者發現「性別」是女性尋求職位 時的主要影響因素。而與學校場域中的女性領導者類似,教育行政機關裡的女 性亦嘗試著以不同的方式平衡專業與個人生活,儘管外在的結構對女性造成限. 10. 大體而言,Grogan 的兩份研究內容十分相近,其中一九九四年發表的著作為會議論文,篇 幅較短,其內容基本上涵蓋於 Grogan 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專書中。 21.

(32) 制,研究中的女性教育行政人員仍企圖透過反抗(resist)既有的結構來面對問 題。和 Grogan 相同地,Whitaker 在其研究中也指陳性別對於女性教育行政者的 影響。Whitaker 指出教育行政機關中的女性領導之路通常並不是線性發展的, 她們在職場中經歷的性別歧視(sexism)往往使她們難以躋身權力領導階層。 而研究中的參與者認為教育行政場域檯面下的權力網絡對她們是不公平的,尤 其在沒有師傅提供諮詢協助的情況下更讓她們覺得如此。在 Whitaker 的研究 中,女性教育行政人員認為職務與家務對其而言是雙重的負荷(double burden) ,從這些實徵研究的內容中,我們即可看出身處不同位置脈絡的女性教 育領導者在行政實務工作的差異與多樣性。 在這裡已簡要地介紹國外教育行政領域中現有的後結構女性主義實徵研 究,儘管各篇研究的主題與發現不盡相同,但在各篇研究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 一個共通點,即女性教育領導者在晉升領導階層的路上面臨了各種不同的障礙 與考驗,當女性面對這些挑戰時,有些女性能順利整合公私領域的事務,有些 女性則將其視為雙重的負荷;此外,女性除了必須正視家庭和事業的衝突,她 們的行政工作與精神信仰之間亦可能出現矛盾,這些都是女性教育領導者必須 面對的問題,從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將能幫助我們更細緻地檢視女性 領導者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實際,以此將能更呈現不同女性教育領導者的樣貌。. 肆、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教育行政研究的 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教育行政研究的啟示 教育行政研究的啟示 如同前文的介紹,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政研究採取後結構女性主義 觀點的分析,然而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教育行政領域究竟又有什麼實質的啟示? 在此試圖整理學者專家的看法(Blackmore, 1996; Capper, 1992, 1998; Grogan, 1996; Kenway, Willis, Blackmore & Rennie, 1994; St. Pierre, 2000; Young & López, 2005),將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教育行政研究的啟示臚列如下。 一、後結構女性主義能呈現教育行政領域中的多元樣貌 如同後結構主義者對理性主義與實在主義的批判,若吾人從後結構女性主 義的觀點分析教育行政實務將不可能得到單一的詮釋,這一點我們已能從前一 段所介紹的實徵研究證實。大體而言,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六大基本主張能幫助 吾人檢視當今教育行政領域中的種種現象。然而,當我們在教育行政領域中遇 到相似的現象時,後結構女性主義對差異的主張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更細緻 22.

(33) 地剖析影響現象形成的因素,而不會只是固著於某種解釋,如此一來當我們在 詮釋教育現象時就有更多的可能,也能呈現教育行政領域中更多元的樣貌。 二、後結構女性主義有助反省解構既存的教育行政論述 基本上,後結構女性主義沿用後結構主義對解構的看法,對於穩定不變的 結構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對於結構 的懷疑使其並不強求事情的真相,反而以開放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批判,致力檢 視教育行政領域中既存知識權力論述與真相的連結,例如,我們可以問:究竟 是誰有權力界定白人男性研究者才做得出好的研究?而除了提出這樣的問題之 外,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認為教育行政的實務並不必然是支配者與被壓迫者、 抑或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對抗。換言之,在教育行政研究中透過後結構女性主 義的省思,能夠打破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二元對立結構,以此提出更貼 近教育行政實務的論述。 三、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觀點能夠積極觸動教育行政革新 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瞭解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既存結構反省批判的重 視。然而在教育行政領域中,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探尋現象的意義及對其反省 批判以後,對於現實情況並不是無動於衷,持此論者反而更容易將焦點放在個 人或組織的變革上,希望透過實際的行動改變既有的問題結構,提昇教育行政 的品質。在實際行動時,後結構女性論者從不避諱自己的立場,而持此論者也 不像純粹的後結構主義者竭力反對現代論述(modernist approaches) ,他們甚至 認為有些現代主義者的主張對於教育行政實務相當有幫助。從這個地方我們可 以看出後結構女性主義者以更多元、更開放及更務實的方式實踐變革,如此一 來也比較不容易走向後現代主義可能導致的虛無。 從前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瞭解後結構女性主義對於教育行政研究的啟示。對 本研究而言,當吾人深入教育現場探究女校長的心智運作時,後結構女性主義 的觀點將能幫助吾人更細緻地分析校長問題解決思維的內涵,而當我們瞭解女 校長的問題解決實務時,後結構女性主義更能幫助吾人解構教育行政現場的迷 思,透過反省與行動的呼籲,進一步觸發教育行政革新的可能。. 23.

(34) 伍、小結 本節主要針對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基本主張及其對教育行政研究的啟 示進行介紹。基本上後結構女行主義擷取後結構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論點,試圖 從主體性、位置性、語言論述、知識、權力與差異等面向解構既存的現象意義, 並透過反省與實踐,以行動促成個人或組織的變革。透過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詮 釋,能夠幫助吾人跳脫本質論的思考,看待男性與女性之間、或是不同女性之 間的差異。 目前國內的校長研究尚未以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分析的觀點,因此本研究 以後結構女性主義詮釋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使我們能更細膩地瞭解身 處不同地理位置、學校文化脈絡、具有不同成長背景、學經歷之資深與初任女 校長的問題解決現況,以此獲得更多元、更開放的意義。然而 Capper(1992: 106) 認為後結構女性主義僅是一個理論觀點,它並不是無所不包,能夠用來解釋所 有的教育現象;它也並不是單一獨斷的理論,可以用以壓迫其他可能產生的論 述。Capper 的呼籲著實提醒吾人在以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進行研究分析時必須 注意的問題,這也是本研究探討女校長問題解決心智運作時所需要留意的地方。. 第二節 校長性別研究的趨勢 第一章緒論曾言明女性教育領導研究面向有深化及轉化的必要,究竟教育 領域中的領導實徵研究有何發展趨勢?使得本研究聚焦於領導認知取向的關 懷,探悉女校長的問題解決心智運作,並以後結構女性主義作為分析觀點?在 討論問題解決心智運作的意涵之前,有必要釐清當前校長性別研究的趨勢,作 為本研究的討論基礎。職是之故,本節將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並以一九九九 年作為文獻整理時的分水嶺,11將討論重點聚焦於近十年(即一九九九年迄今) 以校長性別為研究主題的博碩士論文,12試圖從近年來的校長性別文獻中為本 研究理出一條可以著力探討的新道路。. 11. 在本節中之所以將一九九九年設為討論的分界點,之所以這樣整理文獻的原因,除了想藉此 瞭解近十年的校長性別研究情況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一九九九年國內的學位論文中首度出 現以質性的取徑深入女校長的領導實務,開啟了校長性別研究的多元研究取徑。 12 Shakeshaft(1981)曾指出學位論文代表某個學術領域當前的研究焦點或未來研究的新興方 向,因此在本節將著重近十年博碩士論文的內容(特別是國內研究) ,試圖找出在地的校長性 別研究趨勢,作為本學位論文研究的參考。 24.

參考文獻

Outline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貳、 、 、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壹、 、 、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一九九九年以前的校長性別研究 貳、 、 、 、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 一九九九年迄今 迄今 迄今 迄今的校長性別研究 的校長性別研究 的校長性別研究 的校長性別研究 貳、 、 、 、問題解決的意涵 問題解決的意涵 問題解決的意涵 問題解決的意涵 參、 、 、 、探討校長問題解決心智的相關 探討校長問題解決心智的相關 探討校長問題解決心智的相關 探討校長問題解決心智的相關實徵 實徵 實徵 實徵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 貳、 、 、 、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蒐集方法 貳、 、 、 、六位女校長的個人圖像 六位女校長的個人圖像 六位女校長的個人圖像 六位女校長的個人圖像 貳、 、 、 、六位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情境案例的思考內涵 六位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情境案例的思考內涵 六位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情境案例的思考內涵 六位女校長在問題解決情境案例的思考內涵與解決策略 與解決策略 與解決策略 與解決策略 壹、 、 、 、從位置性概念 從位置性概念 從位置性概念 從位置性概念重構 重構 重構 重構女校長 女校長 女校長 女校長的 的 的 的問題解決主體經驗 問題解決主體經驗 問題解決主體經驗 問題解決主體經驗

相關文件

為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女性君主與國家元首。 9 月 8 日女王駕崩後舉國哀痛,73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嚴重精神病 (Severe Mental Illness, SMI) 、一般精神障礙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There are a number of talented and experienced students, like Dexter Chua and Au Ting Fai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ompetition last year. They got

 從時代的觀點,評論神女婚姻是否自主。 神女與凡人之戀,影射了當 世貴族女性與男子交往,乃 至私通的社會現象。參考程

協作 溝通 創造 批判性思考 運用資訊科技 運算 解決問題 自我管治 研習. 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