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 、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貳 貳 貳

貳、 、 、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

後結構女性主義是「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與「女性主義」

(feminism)的結合,她可視為後結構主義的分支,但兩者的內涵卻又不盡相 同。St. Pierre(2000)曾指出「女性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是兩個高度競值 的詞語(highly contested term),然而當兩個詞語背後都有複雜的定位時,要創 造一個能同時整合兩者意涵的詞語並不容易,於是較簡單的作法就是將兩個字 混用。雖然這樣的用字遣詞較為便利,但我們仍應釐清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 究竟是什麼?因此在本段介紹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之前,先澄清女性主 義的流變,藉以釐析後結構女性主義與其他女性主義的差異,試圖找尋後結構 女性主義的理論定位以及對本研究的意義。

自十九世紀末的婦女運動發難之後,女性主義的流變迄今大致可分為三個 浪潮,第一波女性主義強調婦女的參政、選舉與受教權益,儘管這樣的關注使 得女性的基本權益大力改善,但是女性在社會職場中仍遭遇許多不平等的待

遇,因此到了一九六○至八○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焦點轉向對性別平等的 主義的演變內涵,在此綜合其他相關文獻(王雅各,1999;周月清,2001),將 女性主義的理論流變樣貌呈現於表 2-1。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雅各(1999)、周月清(2001)、吳毓真(2008)。

從上表 2-1 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女性主義有不同的特點與 行動,接下來將討論的重點放在第三波女性主義浪潮中的後結構女性主義,試 圖從其基本主張,建構本研究的分析詮釋基礎。

一般而言,在談到後結構女性主義時通常會提起 J. Kristeva、L. Irigaray、

H. Cixous……等代表人物,有研究者認為她們對教育研究的貢獻即在透過哲 學、語言學及心理分析的方式開啟對性別、女性主體性、性別差異、慾望及女 性認同的質疑,儘管每位代表人物的觀點殊異,但她們卻不約而同地解構了西 方文化思想中的男性/陽物中心主義(maleness/phallocentrism),提供了建構 女性想像(female imaginary)、文化、書寫方式及一種積極的異質性倫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的可能(Perters & Burbules, 2004: 76),於是這些概念便成 了後結構女性主義者所欲探討的重點。在下文中將針對後結構女性主義在主體 性、位置性、語言論述、權力、知識與差異的基本主張進行說明。

一、主體性

「主體」與「主體性」在後結構主義的理論中受到相當大的重視,所謂主 體性指涉的即是個人意識及潛意識中的思想和情感,是個人對自身的感知及其 瞭解世界的方式。後結構主義認為主體性並非人道主義(humanism)所言是一 種獨特、固定且連貫的狀態。事實上,主體性是不穩定的、矛盾的、且可以透 過思考或言語不斷重新建構(St. Pierre, 2000)。儘管有些女性主義者對此抱持 著不同的看法,不過基於前述後結構主義對主體性的假定,後結構女性主義否 定女性存有的本質天性,論者採取建構的觀點(Gavey, 1989),這種為主體去 中心(decentring)並廢除對本質主體性的信仰,使得主體性能夠有開放、改變 的可能。大體而言,後結構女性主義理論認為經驗不具有固著的本質意義,它 可以透過一系列的論述系統在語言中展現,不過這些論述系統經常相互矛盾,

進而形成和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有關的相互衝突敘述。不同的敘述乃為不 同的利益服務,Weeden 認為這樣的敘述對於社會權力形式的維繫和競逐是必要 的(因為社會真實透過語言的表述才有意義),然而這樣的語言如果沒有經過個 人的行動,將不具有任何社會與政治效用(白曉紅譯,1994:38-41)。

二、位置性

從後結構女性主義對主體性的強調來看本研究中的女校長,我們可以發現 這樣的主張對於貼切呈現女校長的實務經驗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卯靜儒

(2004:409-411)在探討女性教師的主體性時卻指出,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解構 觀點一方面雖然開拓了女性主義研究的論述空間,但它同時也引發女性主義理 論發展的困境。這是因為當「女人」的概念被解構之後,女性主義理論還有存 在的空間嗎?在文章討論中,作者引用 Alcoff 在一九九四年提出的位置性概念 來解決這個問題。Alcoff 認為女人之所以被定義,並不是因為其特定的一組特 性,而是其所在的特定位置,外在的環境會決定其相對位置。透過位置性的概 念能夠讓我們重新看待女人之間的差異,其中也包括研究者及研究參與者之間 的差異。長期以來,女性主義者致力於瞭解女性的個殊經驗,但是這麼做的同 時,因為位置性導致的差異將可能引發意識型態的衝突(Roberts, 1981:15),尤 其在本研究中,在我與研究中的女校長、甚至研究中的女校長間的位置可能差 異甚遠的情況下,究竟該以什麼樣的角度進行分析詮釋才會有意義?位置性的 概念將有助於吾人在研究中不斷地省思。

三、語言與論述

在過去的性別研究中,女性主義者通常強調女性的經驗是一種具有政治性 的策略(political strategy),透過瞭解女性的經驗能夠給予被壓迫女性者發聲的 機會。不過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認為,女性的經驗固然重要,但經驗卻需要借 助語言才能得以展現(Gavey, 1989),語言提供我們詮釋生活的方式,而意義 也就在語言中形塑而成。在後結構女性主義中,語言是無止境的遊戲過程,當 意義藉由語言而生時,意義雖然被暫時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它會完全消失。再 者經過語言詮釋後的意義不再只有單一、固著的形式,隨時都有被挑戰的可能,

這樣的觀點使得語言能形塑有意義經驗的場域,也使得語言成為決定我們如何 構想改變的關鍵(白曉紅譯,1994)。後結構女性主義認為,語言能形成對話,

對話能產生論述,而論述則建構個人/群體對世界的認知。由此來看,語言的 展現促成了論述的可能,這樣的論述是一套敘述系統,其中包含了常識(common sense)與價值,是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權力與實踐的產物,並非個人的 一套想法。後結構女性主義者運用論述的分析來檢視控制與壓迫女性的父權結 構,經由論述能建構出特殊群體、文化及歷史時代的意義;能夠提供個體建構

「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s)8的可能,並透過各種不同的權力形式提供給 個體。由此看來,論述不僅能支持、續存既有的權力關係,亦能形塑多數人們

8這些主體位置又稱作建構主體性,係指個體的認同、行為與對世界的理解等。

的主體性。於是在不同的論述中,個體不再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她們能主動 選擇其在論述中的位置,但回歸到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根本主張,這樣論述的結 果仍是變動不居的(Gavey, 1989: 463-464 ; St. Pierre, 2000: 486)。

除了前面談到的語言與論述之外,還有一個與之相對的概念值得重視。這 個概念即是「沉默」(silence)。沉默,在傳統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裡,被視為 是無法發聲、語言表達上的失敗,及弱者與受壓迫的表現。然而,後結構女性 主義卻超越傳統女性主義學者對沉默的解釋,解構了沉默/發聲之間的二元對 立關係,認為沉默可以是女性對父權知識的反抗,也可以是女性反壓迫的表現

(楊幸真,2002)。這樣的解釋提醒我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除了關注語言論 述之外,沉默所代表的意涵亦值得進一步探尋(Mazzei, 1997)。

四、權力

Foucault 是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權力的論述也深深影響後結 構女性主義的主張。基本上,Foucault 認為權力並不是一種可以掌握、追求、

或是共享的東西,亦不能來去自如;它透過無數論點(innumerable points),在 不平等主義(nonegalitarian)和動態關係的相互作用中運作(St. Pierre, 2000:

490),並以語言意義作為實踐的理論展現(Trifonas, 2004)。後結構女性主義沿 用 Foucault 的觀點,認為權力是一種存於差異之中的關係,藉由論述作為控管 主體的方式(白曉紅譯,1994)。後結構女性主義者發現權力的理論有助於她們 對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關注,不過因為權力存於差異之中,有些女性開 始對女性主義者所言的增能(empowerment)和解放(liberation)抱持著謹慎 的態度,在實務中甚至視此為錯置(impositional)與傲慢(arrogant)的展現(St.

Pierre, 2000: 493)。尤其當越來越多聲音(voices)因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分析得 以顯現,新舊勢力的競逐與抗拒(resistance)就成了研究關注的焦點(Yong &

López, 2005)。權力是組織生命的關鍵(Riehl & Lee, 1996: 885),透過權力的檢 視分析將有助吾人瞭解其中的運作,對於組織中的領導者抑或是成員都相當重 要。

五、知識

在後結構主義的論述中,知識並非二分的是非概念(Trifonas, 2004),透 過 Foucault 對知識/權力的論述及考古學(archaeology)和系譜學(genealogy)

的分析方法,後結構女性主義者得以藉此檢視征服(subjugate)女性及邊緣群

體的知識與真理(St. Pierre, 2000: 499)。對後結構女性主義而言,知識的形成 是透過暫時的、開放的、且由當時各種關係所決定的(潘慧玲,1999)。而 Weeden 更進一步指出,後結構女性主義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知識生產的模式,它使用後 結構主義的語言、主體性等概念理解現存的權力關係,並識別改變的策略(白 曉紅譯,1994)。綜合來看,後結構女性主義在知識論上對於女性的知識、權力 採取一種不斷質疑的態度,而這樣的質疑是永無止境的政治性批評,此一觀點 對於以不同方式創造出不同知識,並思考什麼是真理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將有 實質的助益(St. Pierre, 2000: 500)。

六、差異

後結構主義的差異思想深受 Nietzsch 及 Heidegger 的影響,它的展現不限

後結構主義的差異思想深受 Nietzsch 及 Heidegger 的影響,它的展現不限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