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從後結構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女性校長的領導實際,試圖解構過 去研究中二元性別對立的迷思,並瞭解女性校長處理校園事務時所展現的心智 運作。因此,在本章第一節將先釐清本研究的理論觀點,針對後結構女性主義 的內涵進行介紹;第二節則探討目前國內外教育行政領域中的女性/性別研究 趨勢,試圖從既有的文獻中,找出本研究的著力方向;而第三節則整理問題解 決心智運作的意涵,希冀從中建立本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後結構女性主義 後結構女性主義 後結構女性主義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意涵 的意涵 的意涵 的意涵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與相關的實徵研究

在第一章中曾簡單介紹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內容,誠如前文所言,後結構女 性主義不僅是後結構主義的一支,也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當我們想瞭解後 結構女性主義時,必須先瞭解後結構主義的內容,才有辦法認識後結構女性主 義的全貌。因此在這個部份,將先介紹後結構主義的緣起與內涵、接著再介紹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以期對本研究所欲採取的研究觀點有更深入的理 解。

壹 壹 壹

壹、 、 、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緣起-- -- -- --從結構主義與 從結構主義與 從結構主義與 從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談起 談起 談起 談起

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雖然常被視為同義字,但兩者實際上並不完全相 同(陳依萍,2001)。一般而言,後結構主義可追本溯源自法國的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它來自一批結構主義學者7對語言學家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人類學家 Claude Levi-Strauss(1908-)等人以降的結構主義的 深刻反省與批判。而當我們想要瞭解後結構主義時,則必須先對結構主義有所 認識。

事實上,結構主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學科領域,而是結構主義方法在各個 學科主義的運用(楊大春,1996),因此要為其主張下一個最精準的界說並不是 件容易的事,不過在這個部份,曾大力推動結構主義的心理學家 Piaget 試圖整

7 這批學者有 R. Barthes、J. Derrida、M. Foucault、J. Kristova、J. Lacan 等,他們曾大力支持結 構主義,但後來認為 Levi-Strauss 的主張太過保守,與他們主張的結構語言學革命理念不符,

進而轉向更具批判性、遊戲性的後結構主義(楊大春,1996)。

理結構的意義,他認為(楊俐容譯,1990:10):

結 構 具 有 整 體 性 ( wholeness )、 轉 換 ( transformation ) 及 自 我 調 節

(self-regulation)三大特質。當結構是統合的整體,其各部份唯有透過彼 此的關係及其在整個結構中的定位才能被確認;而結構的變遷並不只是一 種簡單或隨機的改變,而是一種有規則的轉換;當結構具有自我調節的特 性時,整體的本質透過各部份的轉換得以保存。

從 Piaget 的主張可以看到結構主義對「整體」的重視,雖然結構可以透過 有規則的轉換改變,但是在轉換時整體的本質依然存在。基本上,結構主義假 定任何的社會文化現象都類似於一種語言,一切的現象可以還原至二元對立的 關係(楊大春,1996)。不過結構主義者力圖瞭解的並非組成整體的各個結構,

而是透過分割、編配的方式把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結構,再依照一定的規則加以 組合,從各個結構的關係網絡(此即深層結構)梳理出現象整體的本質(楊生 平,2007)。這樣重視客觀結構、模式的分析廣泛地在各個學科領域流行,使得 結構主義成為二十世紀的主流思潮之一。

然而,到了一九六○年代後期,有些結構主義者(如:R. Barthes、J. Derrida、

M. Foucault、J. Kristova、J. Lacan 等)受到 Nietzsch 及 Heidegger 等哲學家的著 作影響,對於科學 的方法、程序 及人類文 化與心靈的統一結 構(universal structure)開始產生質疑,他們挑戰結構主義和實證主義共同採取的理性主義

(rationalism)與實在主義(realism)觀點(Perters & Burbules, 2004:24),在他 們的眼裡,固定、單一的意義是不存在的,而結構的穩定性是不可能的,因此 一切都應當向遊戲開放,一切的意義都可以開闢為遊戲場(楊大春,1994)。這 樣的反思由 Derrida 率先發難,在他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人文科學論述中的結 構、符號與遊戲〉一文中指出結構中心的矛盾(張寧譯,2004:546-547),這 樣的批判也造成不少響應,Barthes 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author, 1968)、

Foucault《詞與物》(Words and things, 1966)等作品的出版,揭示了後結構主義 時代的來臨。

有些人認為後結構主義是對 Saussure 的更極端的閱讀;有人認為它是對結 構主義的批評;也有人認為它是結構主義的發展(楊大春,1996)。雖然主張後

結 構 主 義 的 學 者 意 見 有 所 分 歧 , 但 是 大 體 而 言 , 後 結 構 主 義 以 反 本 質 論

(anti-foundationalism)的知識論立場,強調以新的觀點主義(perspectivism)

進行詮釋(Perters & Burbules, 2004:24),其特色有以下幾點(陳依萍,2001;

黃少華,2003;楊大春,1996;楊生平,2007):

一、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 Heracleitus 便提出了邏各斯(logos)的概念,他 認為萬事萬物中存在著永恆的邏各斯,而正是邏各斯使千變萬化的萬物維持統 一。由此觀之,邏各斯是自然界深層不變的規律,也是用以探尋這一規律的理 性認識。然而現象世界能用邏各斯解釋一切嗎?後結構主義者即對理性、實在 提出質疑。Foucault 認為他的哲學要實現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破除人們千百年 來形成的關於「本質」、「本源」和「同一」的幻想;而 Derrida 認為西方傳統 形上學的邏各斯中心思想中,邏各斯既是維繫人類的認識系統,又是該系統之 外的出發點或中心,不過在他看來,整個哲學史及歷史事實上是一系列中心取 代中心的替換,當中心不斷地替換,也意味著中心的不存在。雖然後結構主義 論者對邏各斯中心思想提出批判,不過這樣的檢討聲浪並沒有陷入二元對立、

非理性主義之中,而是透過反省批判,探尋傳統文本中的隱喻、邊緣性因素來 發現邏各斯與非理性因素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二、對聲音與書寫的反省

後結構主義者認為,僅只於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是不夠的,還要必須 針對與之相關的語音中心主義(phonocentrism)進行反省。Derrida 認為受到邏 各斯中心主義的影響,言談或聲音由於更接近內心經驗而被認為是優於書寫的 表現方式,書寫只是長期受到壓抑與排斥的邊緣化產物。就在這種聲音與文字 的對立關係中,進一步演變成西方哲學觀看世界的態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看到善/惡、男/女、精神/物質、主體/客體、心靈/身體、本質/現 象、意義/文本、在場/不在場……等二元對立關係,這種對立存有優勝劣敗 之分的,在前述的每一組概念中,均是前者優於後者,佔居優位者屬於邏各斯,

而次之者則屬於書寫。為瞭解決這樣的問題,Derrida 試圖解構語音中心主義和 邏各斯中心主義,他認爲,語言的意義在於寫作,並企圖讓書寫擺脫邏各斯的 壓抑,獲得自己的地位。

三、對於文本內部分析的關注

後結構主義與結構主義同樣主張由文本外部分析回歸於文本內部的分 析。但是與結構主義強調的靜態結構分析不同的是,後結構主義主張文本的生 產性。因此文本不再只有單向的特性,當讀者在閱讀文本時,能夠有雙向、甚 至是多向互動的可能。於是,讀者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充滿著遊戲及愉悅之 感,除了實現了讀者的地位,文本的意義也得以重新展現甚至是增殖。

後結構主義是一九六○年代末期以來興起的思想運動,在學術領域與文化 領域都有廣泛的討論,雖然它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理論模型定位直到一九八○

年代中末期,甚至是一九九○年代才建立,但現在已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殊異的 學術領域(如:經濟、護理與管理等)(Pateman, 2005)。如同結構主義並非由 一人創造一般,後結構主義也有許多代表人物與分支,各家學者的主張互有歧 異,相關的理論與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檢視現存結構的運作,甚至也能檢視後結 構主義可能開創的結構(St. Pierre, 2000)。然而,本研究所欲採取的觀點-後 結構女性主義,雖然承襲於後結構主義,兩者卻又不完全相同,接下來將把討 論的重點放在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以期對後結構女性主義有更深的認 識。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