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教學設計理念與行動方案

研究者於近十年的英語教學歷程中,深感台灣英語教學及教科書仍相當制式 化,若教師未能將教學及教材加以轉化,則學生所學仍不脫生字、片語和文法等 考試取向的學習內容。另外,英語學習缺乏真實情境,常使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就 是字彙語法等語素的學習與背誦,而忘記了語言其實是溝通的工具,很少開口說 也害怕開口說。因此,研究者希望以教科書單元主題為課程主軸,改編或延伸學 習內容,如:改編課文,使課文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與興趣;延伸對話,使對話 內容能更為完整,並結合多元的任務導向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 中,進行英語陳述或對話,完成個人或小組任務,使英語學習能更貼近其真實生 活經驗,引發其學習動機、增進其英語口語能力與信心。

一、延伸教材使更貼近真實生活經驗

為燃起學生對於學問的渴求,教師應創造「身歷其境」(living through)的 狀況(張麗玉,2013),與實際問題解決和個人經驗產生連結,以幫助學生能將 在其中所經歷的決策過程,轉換應用到真實生活情況裡(張麗玉,2013)。研究 者發現,國內英語教科書中的課文編寫大部分是為了配合同單元中的生字與句型,

因此常有不真實或牽強之感。久而久之,學生便喪失了課文學習的興趣。此外,

對話內容缺乏情境脈絡,如:反覆練習 What time is it ? It is seven-thirty. 但在對 話之前、之後到底發生了哪些事?可能是因為上學快遲到了,所以想知道時間;

也有可能是肚子餓了,所以想知道距離午餐時間還有多久。在長期缺乏情境的對 話練習過後,學生若置身於真實的情境中,往往不知該如何詢問或回應。因此,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改編或延伸對話內容,使對話有其前後的真實情境脈絡,

並配合其生活經驗,引發其學習共鳴。

二、設計任務導向活動,以任務目標導引學生進行英語練習

學習歷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課程與活動的設計規劃者、有時也是活動的主持

50

者。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或詢問、或回應、或請求、或表達情緒。教師 藉由學生完成任務與否,可掌握其學習成效,當然在過程中還需加以聆聽與觀察。

本研究中,研究者將安排訊息落差(information gap)、桌遊(board game)、及角 色扮演(role play)等任務,除檢視學生能否達成任務目標,亦可在其學習或表 演過程中,評量其口語表現。

三、鼓勵嘗試錯誤、勇敢開口:

在臺灣,學生較羞怯,較不敢主動開口表達是學習英語時常有的現象。因此,

研究者擬以任務引導學生,並在其任務進行過程中鼓勵重視語意的傳達,而表達 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對方理解,不需過分重視字彙語法的精確,以免顧慮太多,使 得溝通遲滯不流暢。

貳、行動方案

本研究預計進行兩個行動研究循環。每一個行動循環將進行四周八節課的時 間。第一個行動循環內容以五年級學生目前所使用教科書中的單元主題為基礎,

包括課後休閒活動(activity after school)、一週七天(seven days of a week)等主 題。在第二行動循環,研究者則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及興趣自編學習內容,包括 the popular sports 和 the food fair 主題。在課程設計方面,研究者採用 Willis(1996)

之課程設計模式及任務活動,希望使學習內容更完整、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也能提升其學習興趣,積極完成任務目標,並從中達到英語口語能力的強化。根 據教育部 2008 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聽說能力」及「學 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第一階段能力指標,再參照學生學習特質和英語能力,擬 定行動方案目標如下:

(一)能作簡單的提問、回答和敘述。(二)能聽懂日常生活應對中常用語句,

並能作適當的回應。(三)能根據圖片或提示作簡單的角色扮演。(四)樂於參與 各種口語練習活動。(五)不畏犯錯,樂於溝通、表達意見。(六)具有好奇心,

並對教師或同學討論的內容能舉出示例或反例。

51

一、行動研究循環一

研究者計畫以兩個單元為一個行動研究循環,而每一個單元預計以五堂課的時間 進行。於第一單元進行時,因為學生對於任務導向活動較陌生,因此研究者安排 較不複雜的任務,使其認識並熟悉此類學習活動的進行方式。

(一)學習內容分析

第一單元學習主題是「課後休閒活動」,如:play basketball, play computer games, watch TV, surf the Internet 等,與大部分都會區學生課後就去補習不同,農村學生 放學後通常有較多不同的活動,研究者會先進行其課後活動的了解,再加以補充 及延伸,使學習貼近學生真實的經驗。另外,以「小記者」為任務活動,學生須 進行訪問及受訪的對話交流。

第二單元學習主題是「一週七天」,也就是說學生主要的學習目標是 Sunday, Monday,……Saturday 這些單字。研究者認為可與第一單元課後休閒活動主題結 合,延伸出的對話內容如下:1. What day do you play basketball?/I usually play basketball on Wednesday. 2. Do you go to cram school on Wednesday? Yes, I do.

(二)本循環使用的任務活動舉例如下:

1. 我是小記者活動: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分別扮演「記者」與「受訪者」的 角色,進行問與答的互動。若配合小組競賽方式,則可讓學生先在組內練習,接 著各組推派出一位小記者並開始進行採訪,最後再由學生共同投票選出心中表現 好的小記者。

2. 想法交流及經驗分享活動:與小組成員討論和分享自己在放學後的時間運用。

此活動除了促使學生進行英語對談,亦可增進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認識。

3. 挑出奇異字(odd word out):此活動可考驗學生單字認讀能力。首先,教師在 黑板上列出四至五個單字,其中有一個單字不同於其他單字,可能具有不同詞性,

也可能屬於不同類別,例如:Sunday, Wednesday, September, Friday 四個單字中,

September 是月份名稱,但其他三字則是星期名稱。學生須認字並指出奇異字。

52

二、行動研究循環二

此循環的兩個單元皆由研究者選擇並自編學習內容,而為了更增進學生對世 界的認識,單元內容為關於各國風行的運動、食物及當地人打招呼的方式。此外,

學生在此循環的學習目標也將由「能以完整句子應答」轉而為「能在不同的情境 中透過對話來完成任務」,研究者也將增加英語口語對談的活動設計,使學生之 間有更多的英語對話及互動。

(一)學習內容分析

首先,在「The Popular Sports」單元,除需學習各國國名,如:Taiwan, Japan, Korea, India, the U.S.A, the U.K, Mexico, Italy, Canada, 尚需學習各國打招呼的方 式。除此之外,還需認識在各個國家風行的體育活動,如:baseball, basketball, soccer, football, tennis, sumo, ice hockey. 而在「The food fair」單元,將介紹各國 美食,如:beef noodles, sushi, kimchi, hamburger, fish and chips, curry, taco, spaghetti.

並以「美食園遊會」為主題的買賣任務讓學生進行對談交流。

(二)本循環使用的任務活動舉例如下:

1. 自我介紹:讓學生模擬自己是來自日本、印度、義大利、英國、美國等 不同國家的人,除了以當地語言打招呼之外,並嘗試介紹自己國家風行的事物如:

運動、食物、明星或音樂。學生須先在小組內練習自我陳述再上台呈現。

2. 買賣任務:學生分別擔任店家及顧客的角色,透過師生共同討論而成的 一段情境對話進行各國美食的買賣。在對話中,學生須能互相問候、詢問需要的 食物、詢問價錢、互相道謝,若學生具備更佳的英語能力,還能加以介紹食物的 味道及內容物、詢問是否需內用、詢問需要的調味料等,是能讓學生在類似真實 生活的情境中練習對話的活動。

53

表 3-2 行動方案簡表

單字: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句型:What day is today? It’s Tuesday.

I go to cram school on Wednesday.

任務活動:拼圖任務(jigsaw tasks)

排序活動(ordering)

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Taiwan.

I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任務活動:配對活動(matching activity)

自我介紹(introduction)

任務活動:配對活動(matching activity)

點餐活動(ordering)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5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本研究欲針對教學情境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並在 過程中不斷地反省、修正,以改善實務工作。

壹、行動研究法

本研究選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行動研究法進行教育現場問題的改善與突 破,研究者觀察到在英語教學現場,即使教師編排了許多英語口語遊戲,不斷鼓 勵學生開口說英語,然而其英語口語能力進步仍是有限,僅能以單字或短語進行 對話,且開口說英語的信心仍顯不足;於是不斷思索該如何提升其英語口語能力,

以及該如何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以英語做為其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工具。也因此,

研究者欲將研究與實務結合,透過不斷觀察、計畫、行動、省思的循環歷程,找 尋問題解決的方法並提升教學專業,最後期望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做為與世界 溝通的橋樑。

行動研究結合了「行動」和「研究」兩者,由實務工作者在其工作環境中,

針對所遭遇的問題進行研究,發展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並將之付諸行動,過程 中不斷地反省、評鑑和修改方案,以改善實務工作(紐文英,2014)。此外,行 動研究重視教師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的角色,鼓勵教師在實務工作中持續省思,透 過行動研究促進專業發展(陳惠邦,1998)。Stenhouse(1975)則特別強調教師 參與或執行課程與教學研究,以獲得專業發展,認為「教室即實驗室」,教師即 研究社群的一員,行動研究可以成為賦予教師權利以改善實務的途徑。

綜合文獻,行動研究具有下列四項特性(紐文英,2014):

一、以問題或差距為焦點為了改善實務工作。二、採用合作、分享方式進行研究。

一、以問題或差距為焦點為了改善實務工作。二、採用合作、分享方式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