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任務導向教學的實施歷程與結果行動循環一

第四章 行動研究歷程與分析

第二節 任務導向教學的實施歷程與結果行動循環一

於此行動循環,研究者依據英語教科書的內容設計了兩個行動方案,方 案主題分別是「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與「Seven days of a week」,研究者 將依序探討教學實施情形和行動的省思與修正。由於前測結果顯示,學生英語口 語能力低落的主因之一在於聽不懂問題。因此,研究者將此行動循環的目標設定 為「學生能聽懂問題並能以完整語句適切地回應」。

一、 「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教學實施歷程

(一)課程實施簡述

依據 Willis (1996) 任務導向課程架構,課程可分為任務準備階段、任務階段 及語言焦點階段。而本研究之行動方案即依此三階段進行編排,第一堂課為任務 準備階段,學生須熟悉進行任務所需的單字與句型;第二堂課為任務階段,學生 於這堂課將進行任務活動與呈現任務結果;第三堂課為語言焦點階段,師生將一 同討論任務進行時覺得困難之處或較常出現的錯誤。

而在「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單元中,學生將進行的任務是「小記者 訪問活動」。此任務中,每一位學生手中都有一份學習單也都扮演著小記者的角 色,透過訪問同學以得知同學於放學後都進行了那些課後活動,最後在學習單上 加以記錄。教師藉由學生學習單的完成與否,可檢視學生是否能透過對話完成任 而學生透過彼此的詢問,除加強英語的聽說能力之外,還能增進對彼此的認識與 了解。

(二)教學實施情形

1. 任務準備階段

為使學生認識更多字彙,研究者利用「腦力激盪」活動,激發學生說出已學 過的相關單字,如:watch TV, do homework, go home……等,英語能力較好的學

74

生也提出如:listen to music, go to the movies, play baseball, play dodgeball 等生字。

另外,因應學生放學後的現實狀況,研究者補充了“surf the Internet”“go to cram school”兩個生字。最後,透過“I usually …… after school”的句型,請學 生分享自己最常進行的課後活動。或許因為學習內容緊扣學生生活經驗,學生們 的發表非常踴躍,即使是英語程度較低落的學生也搶著舉手告訴大家,他課後最 常做的事情是“play computer games.”引得全班哄然大笑。

研究者: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阿昆:I usually do homework after school.

研究者:Great, good boy!

研究者:So, how about you,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阿凱:I usually go to cram school to study English.

研究者:Wow, you really study hard!

阿杰:Teacher! Me!

研究者:O.K. So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阿杰: Play computer games!

研究者: Good trying!

阿元:Teacher,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研究者:I usually go to Ping- Dung university to have further study.

(觀 1041110)

75

雖然這是任務導向教學的第一堂課,但學生舉手回答的聲音此起彼落,看來 學生並不害怕開口說,但看學習內容或活動能否激發他們的動機。此外,阿元的 反問令我十分驚喜,代表他們不是被動回答老師問題而已,師生之間是有互動交 流的。

(省 1041110)

學生對於主要句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I usually go to cram school.” 的掌握度還不錯,大致上都能說出完整語句。

(小糖老師諍 1041110)

2. 任務階段

本單元的任務是「小記者訪問活動」,在任務開始進行之前,研究者先與學 生討論擔任記者訪問他人的時候要說些什麼?要怎麼說比較適當?學生們紛紛 舉手表達他們的看法,有些說英文,有些以中文陳述,最後研究者再與學生一同 整理出一段對話。

研究者:這堂課我們要來進行一個任務,在這個任務中大家要化身為小記者 去訪問調查同學「放學後在做什麼」?所以我們該怎麼以英文說這句話呢?

韓韓:(舉手)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研究者:Good job!! 所以是不是將麥克風拿到被訪問的人嘴巴旁邊就可以直 接問“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有些學生開始模仿)

薇薇:老師,這樣應該會嚇到人,應該要先打個招呼再訪問,例如:“Hello!”

“How are you?” 或“Nice to see you!”

阿元:也可以先自我介紹啊!說一下自己是哪個電視台的記者。

阿舒:也要問一下對方可不可以接受訪問。

(觀 1041112)

76

最後,師生一同整理出以下的訪問稿:

Reporter: Hello, nice to see you. I’m a reporter from Meilong TV.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 Nancy: Sure ! / No problem!

Reporter: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Nancy: I usually __________ after school.

Reporter: Thank you so much!

Nancy: You are welcome !

學生有五分鐘的練習時間,練習過後他們便拿著學習單(附錄四)開始進行 任務,任務的目標是要訪問五個同學關於他們的課後活動,每一位學生可以是小 記者也可以是受訪者。而在此同時,研究者與協同研究教師也開始進行聆聽、觀 察及記錄。有些學生的訪問進行得很順利,不需要多久的時間便完成任務;然而 有些學生的訪問進行得「卡卡的」,總是得一直回頭看黑板上的訪問稿,或是一 直沒辦法說出某一個字句,使得跟他對話的同學最後也失去耐性,便草草做個結 束。

阿奇:Hello, nice to see you. I am a ……(停頓了一段時間).

佳佳:是“reporter.”

阿奇:I’m a reporter ……(又停頓了一段時間)

佳佳:(拍拍阿奇肩膀)From Meilong TV.

佳佳是個有耐性又樂於助人的孩子,所以阿奇在佳佳的協助下總算完成了任 務,但是阿星遇到的狀況就不同了:

阿星:Hello, I am a ……(停頓)reporter……(又停頓一段時間)

阿昆:快一點啦!

阿星:May I ……

77

阿昆:老師!他都不會啦!

(觀 1041112)

不如自己所預期的—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進行對話完成任務,有些英文能力 較低落的孩子仍然只能說課本上的主要句型。或許是練習不夠,下一次進行任務 之前一定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練習。

(省 1041112)

有些學生在進行任務時遇到了一些挫折,接著乾脆跟旁邊的同學聊了起來。

另外有些學生一離開座位就玩鬧了起來。秩序的維持問題須多加注意。

(小糖老師諍 1041112)

因此收回學生學習單後統計,全班 26 人當中有 18 人達成任務,另有 8 人未 完成任務。

最後十分鐘進行任務呈現,由每一個小組推派兩個人上台,一人飾演小記者 另一人則飾演受訪者。學生自願上台情況踴躍,有兩三組最後都必須以猜拳方式 決定上台表演者。而十分鐘的各組呈現時間明顯不足,若能預留多一點時間,就 能有更多學生上台表演。

在 Willis 的課程設計結構中,任務的進行與呈現同樣都是在「任務階段」,

也就是在第二堂課,但是我發現學生光是進行任務就佔去了大部分的時間,任務 呈現的時間少之又少,使得學生最後無法上台呈現,教師亦無法從學生的呈現中 觀察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

(省 1041112)

3. 語言焦點階段

這一堂課由研究者與學生一同討論任務進行時覺得較困難或出現較多錯誤 之處。由學生先進行三分鐘的小組討論後分享,接著研究者再提出自己聆聽及觀

78

察所感。以下是學生提出的困難:

(1)有些字詞沒有學過

阿軍:像「記者」這個字我們沒有學過,所以一開始就卡住了!

阿舒:還有第三個句子(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裡面有好幾個字都 不認識,我整句都不會講。

(訪 1041117)

(2)有些句子太長記不住

阿弦:老師,有一句好長喔,害我都一直回頭看黑板。

阿與:我就是不會講句子,可以講單字就好了嗎?

(訪 1041117)

了解學生的問題之後,研究者先以「自然發音」引導學生練習“reporter”

“from” “ask” “some” “questions” 幾個較難且學生尚未學習過的生字,接著再 將整段對話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Hello! Nice to see you! I’m a reporter from Meilong TV. 第二部分: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 Sure! 第三部分: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 I usually play computer games after school. 第四部分:

Thank you so much! / You are welcome! 學生除了跟著研究者不斷反覆練習之外,

也和旁邊同學進行分段兩兩對話練習。在分段練習過後,學生的對話情形有了相 當大的改善。接著研究者跟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

研究者:老師很高興看到有些同學在面對英語能力較低落的同學時能提供指 導及協助,但有幾個同學則顯露不耐煩或是想換人進行任務的感覺。

阿星:(馬上舉手)對阿!

研究者: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希望大家對同學能多一些包容多 一些合作喔!

79

(觀 1041117)

在這一堂課,相信學生學習到的不只是英語,還開始懂得反省並發現自己的 問題;而研究者也從學生的回饋中檢討時間的安排以及課程進行方式,以做為下 一個任務活動的參考。

(三)教學省思與修正

行動研究的意涵,是以一種「反省」的態度來檢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行動—

省思—再行動的循環歷程中,讓自己的教學獲得精進及改善。這一次教學,從本 身對教學現場問題的發現、學生的回饋以及協同研究教師的建議,研究者有一些 反省及思考。

一、 學生需要多一點練習時間—充分準備後才有更好的表現

在這次任務導向教學中發現較多問題也亟需檢討修正的是「任務階段」。由 於時間安排不妥當,導致學生在沒有充分對話練習的情況下就匆促進行任務,因 此任務的進行不夠順暢,部分學生也因無法完成任務而感到挫折。而在最後任務 呈現的時間(僅僅十分鐘)也不夠,無法讓學生有充分的表演及發揮。因此在接 下來課程時間的安排上可微調—任務前的練習與任務的進行需要一堂課的時間;

另外,將「任務的呈現」和「語言焦點階段」結合,如此可以在學生表演呈現之 後說明其優良及待改進之處。

二、合作力量大,學習會有加乘的效果

研究者在任務進行之前沒有提醒學生要「合作」完成任務,英語能力較好的 學生可以提供其他同學一些協助,導致有幾位英語能力較低落的學生最後「放棄」

任務,表情顯得相當無助失落。因此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除了於活動前提醒學生 互相協助之外,也可在任務進行當中加以觀察,並予以讚美表揚。

三、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而不是一直機械式地重複

英語能力低落的學生面對「落落長」的對話常感到無助或也常有拒絕練習的

英語能力低落的學生面對「落落長」的對話常感到無助或也常有拒絕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