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倫理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倫理之關係

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源為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 or Corporate Ethics),

「企業倫理」係將倫理觀念應用於企業經營規範之中,使企業經營得以在具有明 確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的基礎下,完成各項經營性活動(楊政學,2006)。而 企業倫理的基石則是根源於東西方的文化倫理觀(孫震,2004)。

倫理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企業倫理則是企業經 營相關的倫理,就是我國傳統生意人所說的:「貿易不欺三尺童、公平義取天下 財。」(孫震,2006)。也就如同 Adam Smith(1759)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審 慎(The Virtue of Prudence)與公平(The Virtue of Justice)的美德之上,但不涉 及仁慈(The Virtue of Beneficence)。股東所有者理論(Stockholder Theory)代表 人物Milton Friedman)代表人物 Milton Friedman(1970)則將理論近一步延伸 為:「企業只有一個社會責任,就是在遊戲規則的範圍內使用資源,從事增加利 潤的活動;所謂遊戲規則就是從事公開自由的競爭,而不做虛假欺騙。」Carroll

(1989)則詳細界定企業倫理的範圍,包括個人(Individual/Personal)、組織

18

(Organization)、專業團體(Industry/Professional)、社會群體(Societal)及國際

(Global) …等不同層次,把企業倫理的議題從單純的文化倫理面提升到商業 實務面。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普及,生產力不斷提高,企業對於個人及社 會的影響及衝擊力量越來越大,企業從自然及環境中取得及浪費的資源也越來越 多,「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的情形也越來越嚴重(孫震,2009)。

所謂外部不經濟是指人們的經濟行為中有部分成本不必自行負擔,也就是說個人 或廠商的行為對其他個人或廠商有壞處。如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及破壞,

這些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都未由污染製造者與環境破壞者本身來負擔,這就 導致外部不經濟的情形發生。近十幾年來由於工業與經濟發展造成二氧化碳大量 排放導致溫室效應所引發全球的氣候劇變備受重視,由於這是人類正在面對的重 大危機,積極處理已經是刻不容緩,於是在2010 年的《世界發展報告》就是以

「發展與氣候變遷」(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為主題,希望可以藉此 喚起企業及世界各國對於此議題的重視,並可以共同合作以期扭轉現狀。於是現 代的企業不能光只是「獨善其身」而需要有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的思 維,以達到「兼善天下」的境界,而這樣的思考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濫觴。

有感於經濟發展過程中,個人熱心追求一己的利益與方便而有損及別人的 利益,不僅使全體的利益受到傷害,也對社會有效運行所賴的和諧與秩序發生不 利的影響,因而李國鼎先生於1987 年提出「第六倫」的主張,也就是群我倫理

(Social Ethic)的想法,希望個人行為遵循一定的規範,使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利 益時不致損害到別人的利益,使得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不相矛盾(孫震,2004)。

第六倫是相對於傳統的五倫而言,五倫是個人與特定對象之間的行為規範,

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及朋友,而第六倫則是個人與非特定之一般社會大

19

眾之間的行為規範。然而第六倫並不是要求人人為聖賢,只是要求人人守本分;

不是要求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是要求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不侵犯別人的利益─縱 然我們對此「別人」並不認識,甚至不知道是誰。而把主角改成企業來套用這樣 的思維,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

俗話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無論是個人或是企業跟社會本身就 是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於是現代的企業不可能遠離社會而生存,而現在的社 會也不可能排除企業而發展,兩者共榮共存、永續經營的連結性已經越來越明顯。

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的根本,然而企業倫理則需要以良善的個人倫理與群我倫理 為基礎。而企業社會責任則需以堅實的企業倫理為內涵。並同時確保經濟、環境 與社會的永續發展,以求企業、人類與地球福祉之極大化。三者間的關係詳見圖 六。

圖六、 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群我及個人倫理之關係(資料來源:本研究 整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