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育成產業的演進

2.2. 創業投資與企業育成產業聚合前的狀態

2.2.4. 企業育成產業的演進

育成中心概念的演化,可以總結為三個世代(Lalkaka, 2001)。在 1980 年代第一代 的育成中心,主要是提供廠商可以負擔的空間與共用的設施,小心地選擇進駐企業。到 了1990 年代,第二代育成中心需要加強的是顧問諮詢、強化商業技巧、與獲得專業支 援和種子資金的人際關係服務,服務的對象除了育成中心內的租戶(tenants)之外,還 包含育成中心外的外部會員(affiliates)。1998 年開始,新的育成模式同時產生。新的育 成模式需要動員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並 且提供聚合的支援,專門服務具有高成長潛力並且以技術為基礎的公司。

英國的研究機構認為關於育成中心概念的演化,可以分成1970 年代、1980 年代早 期、1990 年代中期與 1990 年代後期四個階段(Center for Strategy & Evaluation Services, 2002, p. 3),如圖 5 所示。1970 年代以前的育成中心主要以房地產開發、管理工作空間 與企業服務為主。到了1980 年代加入科學園區與商業中心的概念之後,形成基本的企 業育成模型。1990 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多功能與特定產業育成中心。1990 年代後期,出 現科技型育成中心、特定部門育成中心(sector specific incubators)與無牆育成中心

(incubators without walls),而無牆育成中心又衍生出虛擬育成中心(virtual incubators)與新

經濟育成中心(new economy incubators)。

圖5、 企業育成中心演化模型

資料來源:Center for Strategy & Evaluation Services(2002), UBenchmarking of Business IncubatorsU, European Commission Enterprise Directorate General, Brussels. pp.3

儘管上述的育成中心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是從各種不同的定義當中可以得到兩個 結論。首先,這些被視為育成中心具有獨特性的中小企業倡導計畫,以及各種組合的育 成中心單位與企業支援服務,在某種程度上皆有重複。其次,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強調 不同程度的實體設施,而企業育成的過程仍然是概念的本質。根據管理支援的與技術水 準,育成中心可以區分成為九類(Center for Strategy & Evaluation Services, 2002, p. 6),

如圖6 所示。這個圖形越接近左上角,表示育成中心的管理支援與客戶公司的技術水準 越低,越接近右下角,表示育成中心的管理支援與客戶公司的技術水準越高。例如創新 中心(innovation center)、企業與創新中心(business & innovation center)、科技中心

(technology centre)。在「傳統的」區域發展模式與新經濟育成中心之間,仍然有其他 種類的育成中心。

傳統企業育成中心藉由促進創業精神、創新、就業機會與成長達成促進經濟發展的 主要目標。因此,大部分的育成中心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所直接營運。專業育成中心 (specialized incubator)由大學或私人企業所設立。這幾年來,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的數目有

1970s

Mid 1990s

Managed Workspaces

Enterprise

Agencies Industrial

Estates

Basic Business Incubation Model Business

Centers

Science Parks

Multi-Purpose Incubators

Specialized Incubators

Incubators Without Walls Technology

Incubators

Sector Specific Incubators

Virtual Incubators New Economy

Incubators

Late 1990s

Early 1980s

圖6、 企業育成中心的分類

資料來源:Center for Strategy & Evaluation Services(2002), Benchmarking of Business Incubators, European Commission Enterprise Directorate General, Brussels. pp.6

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美國為例,從四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在歐洲也有相同的趨勢。

某些專業的育成中心並非以技術為導向,例如跨國育成中心(cross-border incubator)[9, p.7]。歐洲商業中心(Eurode Business Centre)成立於 2001 年,設立在荷蘭與德國的邊界,

主要目標是為客戶公司尋找兩國之間的貿易機會(Tenon Group, 2004)。

新經濟育成中心通常是虛擬的。新經濟育成中心通常由創投公司所成立,或是由有 能力提供完整技術、諮詢與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顧問公司所成立。虛擬育成中心的模式 裡,育成中心利用電子商務、行動商務或聲控商務(voice activated commerce)的方式,

為新創企業提供諮詢建議。

新經濟育成中心的策略目標與方法基本上與傳統育成中心不同:

z 新經濟育成中心通常是私人企業,以追求獲利為導向,在資金返還(pay-back)的 期間之內,主要依賴投資獲利,而非租金收入。

z 新經濟育成中心傾向聚焦在高科技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活動上,與傳統的育成中心相 比,它們並沒有把創造就業機會當成是主要目標。

z 新經濟育成中心通常本質上虛擬存在(virtual presence),具備財務與企業服務,而 傳統的育成中心,它們的核心業務主要在於提供實體設施。

在1999-2000 年之間,全球增加了 400 家追求獲利的網際網路育成中心(如圖 7 所 示),這是因為網際網路似乎提供企業擴張的機會,並且人們存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Lalkaka, 2004)。一般而言,這個模式提供一個聰明的工作空間,專門給小型有成長潛 力的公司團體顧問咨詢服務,透過相關的創業投資機構用權益投資的方式入股客戶公 司,並且加速它們進入市場。這些數目龐大的育成中心,曾經被視為最佳實務的典範,

但現在大多數已經關門大吉。

圖7、 全球育成中心數目成長趨勢

資料來源:Lalkaka, R.(2003), Business Incubation with Distance Counseling to Promote Joint Ventures between Italian SMEs & China, IRI Management S.p.A, UN MODELLO INNOVATIVO PER LA, INTERNAZIONALIZZAZIONE DELLA, PICCOLE E MEDIE IMPRESE, Rome, Italy, 5 December.

若以育成中心的地理位置來分類,亞洲可能是育成中心數目最多的地方,而且數量 還在快速成長當中(如圖8 所示)(Lalkaka, 2003)。亞洲、北美洲的育成中心數目約接 近1,000 家,西歐略少一些,但也有 900 家。其次是中南美洲,約有 350 家。東歐約有 150 家,而中東、非洲與其他地區則有 150 家。

圖8、 全球育成中心地理分類

資料來源:Lalkaka, D. (2003), Emerging Good Practices in East Asian Business Incubation, Best Practices in Asian Business Incubation, 0

Number of Incubators

W o rld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的育成中心有許多明顯的不同,如表 4 所示(Gonzale, and Lucea, 2001)。

表4: 80 年代與 90 年代的育成中心比較 1980 年代的育成中心 1990 年代的育成中心 z 公眾的或半公眾的

z 非營利的 z 社區導向 z 為服務收費

z 目標:減少做生意的成本;基本上 透過辦公空間

z 混合使用

z 私人的 z 非營利的 z 商業導向

z 為服務收取股票

z 目標:減少進入市場的時間 z 密集的目標(特別是資訊科技)

資料來源:Gonzalez, M., Lucea, R.(2001),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Incubation: http://www.smartpolicy.org/pdf/evolutionincubation.pdf

育成中心的分類可以亦分成以下四種(Chinsom, 2000):

1. 創業育成中心(venture incubator):這些育成中心提供創業所需要的全套服務,例 如基礎建設、聯絡、人力資源與獲得資金等。儘管位置是傳統育成中心的關鍵因素,

新種類的育成中心的最重要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s)是管理援助與網路服務。

這些育成中心的例子有:CampSix, Cambridge Incubator, Idealab and eCompanies。

2. 創業加速器(venture accelerator):其主要目標是加速成立新企業的過程。於是,

基本的重點是提供顧問咨詢服務,協助重新修改營運計畫書、獲得創業資金,最後 盡力讓這些公司趕快成立。不令人意外,最頂尖的傳統顧問公司屬於這個分類,例 如麥肯錫(McKinsey)、Reactivity, Intend Change, Andersen Consulting。

3. 創業入口(venture portal):企業入口可以視為一種「智慧型的佈告欄(intelligent bill boards)」。透過網站的使用,企業入口企圖創造創業家、顧問與投資者的網路。使 用這些網站的投資者,可以用低於一百美元的費用,取得許多已經用產業、投資需 求與公司階段分類好的計畫。

這個模式很容易達到規模,而經營據點已經快速地在美國與加拿大擴散。企業入口 提供一個當地的接觸與行銷成果的網路。母公司,也就是育成中心網站的開發者,

提供網站應用並且使網站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這個模式的例子有:NVST.com、

TheElevator.com、Garage.com。

4. 創業網路(venture network):這種育成中心可以視為一種混血的(hybrid)創業投 資公司、營運公司與傳統的控股公司。今日更勝於往日,高科技公司的領域裡,公 司與策略聯盟的網路更有價值。企業網路所投資的初期(early stage)新創公司必 須滿足它整體的策略,並且在這些成員之間嘗試去創造綜效,以強化整體投資的價 值。預期所增加的綜效必須大於個別的總和。這類的育成中心包含大部分新的、公 眾上市的育成中心,例如Internet Capital Group(Nasdaq:ICGE)、CMGI

(Nasdaq:CMGI)與 Real Ventures。Intel 與 Xerox 已經實施新企業發展策略,這也 許可以視為企業網路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