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企業轉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已逼近臨界點,當觸發事件到來時,組織即進行其變革活動。這類的觸發事件涵蓋了環境 的災難:嚴重的市場不景氣,競爭者的策略性行動、天災等;環境的機會:新市場的出現、

科技的突破性發展、新資金的進入等;管理危機:組織內部高層人員、領導團隊之間的激 烈衝突、更迭或決策疏失等;外部革命:政策法令的改變或干預、產業間的合併與併購;

內部革命:新領導團隊的形成。

Donaldson(1994)的研究指出,組織在推動變革時的動力來源有當組織的績效大幅 度滑落,以招來惡意收購之意圖時;社會的期待;新最高主管的到任;組織內部自行產生 的改革英雄及市場派的威脅。Kanter, Stein and Todd(1992)則將組織變革的起因歸納 為三點,分別是企業內部權力系統的變遷,譬如所有權的轉移、經營者的變動。通常這類 變動會導入新的經營觀點,間接導致組織變革;企業成長過程中內生的變遷,主要指的是 企業生命週期階段的轉變;環境的變遷,譬如市場的轉變、原料價格的變動、政府管制解 除與新型競爭者的進入等。榮泰生(1996)、李隆盛、黃同圳(2000)在其研究中也將組 織變革的起因歸咎在組織內外部環境的改變上。

因此,綜合上述所說,組織變革的形成原因可歸納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 素主要包括了市場的改變、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景氣循環、政治政策法規的干預與轉變等。

內部因素則包含了新領導團隊的就任、決策溝通等失效、員工士氣、經營績效的不佳等。

當內外部因素的改變同時發生時,便會推動組織進行組織變革,以使組織能重新適應新的 內外部環境。換句話說,組織變革是主客觀環境、組織的特性與管理決策互動的產物。

第二節 企業轉型

一、 企業轉型的定義

與組織變革相關的定義,在用詞上有諸多分歧,如組織再造(Reengineering)、組 織重組(Restructuring)、組織變革(Organization Change)、組織改革(Organization Renew )、組織轉捩(Organization Turnaround)…..等等。Levy and Merry(1986)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針對較早期的組織研究領域學者的看法做整理時,將組織的改變分為一階改變(first order to change)和二階改變(second order to change),其中一階變革僅涉及單一或 少數的組織要件的改變;二階改變則是指組織涉及組織典範的本質性改變。

企業轉型是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運營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的 整體性轉變,是企業重新塑競爭優勢、提升社會價值,達到新的企業形態的過程。Adams

(1984)認為企業轉型是「再思考和行為上徹底且完全的改變,以創造出一個不可回復,

與先前不連續的系統」。因此,企業在構面上發生很大的變化,包括組織使命、目標、結 構、以及企業文化等,屬於「二階改變」(second order to change),是多構面的、多層 次的、定性的、不連續性、邏輯跳躍式的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Levy and Merry,1986)。其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能夠大幅度改善競爭績效,

讓組織更有彈性,維持企業的競爭力(Shaheen,1994)。

Kilmann and Covin(1988)認為企業轉型是「組織檢查本身過去做什麼?現在是什 麼?將來還需要什麼?如何去完成必要的改革過程?」且曾整理出在一項組織轉型研討會 上學者們對轉型所達成的 10 個共識,其中包括了轉型是各類型的組織對環境與科技變化 的一種反應、轉型是組織順應未來的一種新組織模式、轉型是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信 任、轉型代表的是在思想、信仰與行為上的根本質變、轉型屬於全組織的擴展,且一種不 同於以往的速率來吸收、轉型是以部門管理(line management)方式來主導、轉型是持 續的(ongoing)、不中止的(endless)、永久的(forever)、轉型是由組織內、外的專家 來引導的、轉型是組織改變的尖端知識(ledge edge of knowledge)、轉型將使組織的溝 通與回應更為開放。簡單來說,企業轉型是企業為因應外部環境變化所採取的經營策略。

陳明璋(1994,1996)認為企業轉型為企業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為了求生存發展、

突破經營瓶頸,透過組織調整或目標轉換的策略來改變組織結構型態,創造出適應未來的 新經營模式,並將企業轉型分為五種類別,分別是產業別、產業型態的改變、經營型態的 轉變、市場轉型、產品轉型、經營體質的轉型。黃良志、李燕華、葉榮義(2011)在整理 歷年來台灣各集團、事業體之轉型發展歷程後也認同這一分類,並再增加了「多角化經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策略」這一類別,認為企業在轉型時除了會直接轉行外有些也會繼續經營原有產業,跨足 進入新產業。

Slywotzky(1996)從企業價值轉移的觀點探討企業轉型的型態,提出了其中價值轉 移的型態包括了多方向轉移、轉型不轉行、脫胎換骨轉型、多類別轉型、從系統整合到專 業分工、從傳統銷售到平價流通、從傳統銷售到高附加值七種模式。

有上述各定義可以發現,企業轉型之目的是為了能因應環境的變化,改變現狀以求 得生存與發展,其中包括了對經營思維、作業流程、經營策略、經營型態等做大規模的改 變,並期望該轉變對企業績效有所改善,提高生存幾率。

二、 策略性再思考

在與企業轉型相關的課題上,Kimberly and Quinn(1984)認為企業應該先對其當 前之處境與轉型的要求,重新做策略性的思考,因為「策略處理的是整個組織存在之最基 礎和最根本的問題,而且指引著整個企業的未來」(Napuk,1993)。Potter(1990)曾指 出企業唯一能贏競爭者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差異化的策略,不但要與眾不同而且必須能長 久持續。Hamel(1995)指出策略不是透過系統性的尋找就能發現的東西,企業必須要用 與以往不同的方法來檢視真實的世界才可能制定出好的策略。策略的擬定應該以全新的思 考方法為起點,以避免其思維模式受限於傳統的思維模式當中。

Michael de Kare-Silver(1998)認為策略的兩大要素是未來意圖(future intent)

和優勢源頭(source of advantage),未來意圖是企業的精神聚焦工具,以便將長期而深 遠的眼光、堅持達成目標的決心和選擇特定市場等因素做結合。未來意圖和優勢源頭必須 緊密結合,唯有在企業的競爭優勢能夠發揮的地方建造未來意圖才有意義。Bennis and Mische(2002)同樣的也認為策略是企業願景與策略性思考結合的成果。

在制定企業策略的過程中,需要找出企業的競爭優勢,並專心於發展該優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Prahalad and Hamel(1990)指出企業短期競爭力來自於現有產品有力的價格/小能比,

但當產品成本與品質上都逐漸採用類似的嚴苛標準時,這些嚴苛的標準則變成企業必須跨 過的基本障礙,而不再是差異化的來源。長期來看,企業的優勢來源於有能力建立核心能 力且比競爭對手更快、成本更低的建立核心能力。優勢真正的根源來自管理者能整合全公 司的技術與生產能力,轉化為核心能力,使企業得以迅速因應變動的商機。

所謂的核心能力,Prahalad and Hamel(1990)認為是組織內的集體學習,特別是 關於多元生產技巧(production skills)的協調,還有多種技術(technologies)的整 合所產生的策略性能力,是透過組織學習的積累培養而成的,它需要各事業單位間的溝通、

參與投入,特別是不同功能別之間的合作,將各種不同領域的技術加以整合的能力,並且 提供給顧客特定的效用與價值。核心能力具有三種特色,分別是:

• 提供進入不同市場的潛力

• 使競爭力度特化而產生差異

• 使競爭者難以模仿

司徒達賢(2005)則認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存在於企業的營運流程或管理流程中,內隱而不 被外界了解、學習、複製的一些程序或動作,且能為企業的整體創價流程、創造獨特的附 加價值者。許多企業的策略設計皆以本身的核心能力為基礎,以維持企業的長期生存與發 展空間。因此可以發現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存在於企業內部流程中,經過時間的積累,透過 多方面的資源和能力整合而產生且是獨特且難以模仿與學習的。

Markides(1999)則認為策略的本質是選擇一個企業可對外宣稱自己擁有的位置。

一個策略性的位置則是指企業針對三個最根本的問題所形成的共識,分別是:

• 誰 是 企 業 應 該 鎖 定 的 目 標 客 戶 ( Who should the company target as customer?)

• 企業應該提供給目標客戶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What products and services should the company offer the targeted customer? )

• 企業如何有效經營(How can the company do this efficiently?)

因此,企業在進行策略性思考的時候應以以上三個根本問題為思考方向,衍生出因應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或環境變化而調整的策略。管康彥(1999)亦認為企業面臨的競爭形態已由最早的生產導 向(供應市場),經過第二階段的市場導向(爭奪市場),進入顧客導向(創造市場)的階 段,現代企業經營的首要考慮不是如何擊敗對手,而是為顧客創造價值,企業經營的策略 本質是要為顧客創造出令他們滿意的價值。

「核心能力的重點,並不在於一家企業可以做什麼,而是在於決定不做什麼」

(Micklethwait & Wooldridge,2005)因此,企業在考慮企業轉型之方向的過程中應以 滿足顧客需求的角度出發,結合企業願景與核心能力,將焦點集中如何發展出滿足顧客的 需求和機會上。企業在準備進行轉型時重新定義自身產業,了解顧客的需求,重新思考企 業的定位與方向,在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下,選擇與集中資源能力於本身的核心能力並進行

(Micklethwait & Wooldridge,2005)因此,企業在考慮企業轉型之方向的過程中應以 滿足顧客需求的角度出發,結合企業願景與核心能力,將焦點集中如何發展出滿足顧客的 需求和機會上。企業在準備進行轉型時重新定義自身產業,了解顧客的需求,重新思考企 業的定位與方向,在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下,選擇與集中資源能力於本身的核心能力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