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休閒動機

本節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先說明動機的概念,鑑於休閒動機的概念由 動機而來,因此先對動機之定義與特性予以說明;第二部份則說明休閒動機之定 義與內涵,其休閒動機包含四個部分,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

刺激-逃避性;最後第三部份則探討休閒動機之衡量構面。

一、動機之定義

動機為社會認知心理學中重要的內涵,它對於人類行為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是由個體外在行為推測而得的,通常無法直接觀察,動機也常用來解釋促使個 體外顯行為的發生原因,雖然影響行為發生的因素很多,但動機常是一項不可忽 視的重要因素,再了解動機的定義前,先就字面上的意思去說明。

動機英文為(motivation),該名詞源自於拉丁文(movere),意即採取行動的意 思(to move),該詞由Woodworth 於1918 年首先應用於心理學界,爾後漸漸延用 至各個領域(張華保,1986)。

Streer&Porter (1983) 定義動機是一種興趣及意願去貢獻時間及勞力所從事 的行為,並將動機分為三個部份,分別為(一)產生能量:指個體某些行為所需的 內在力量和驅力;(二)引導方向:將行為引導到一個特別的方向;(三)維持性。

Fishbein&Ajzen (1975) 認為動機是指「用期望價值理論去參與一個被給予 的活動,也就是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及參與者本身對於參與活動之預期結果」。

Mook (1987) 認為動機可被視為是人的內在驅力,而這種驅力,將會促使個 體採取行動。林生傳(1996)更指出動機「為一種假設性的構念,它用來解釋引發 個體表現有目標導向之行為的起點、方向、強度持續等現象的內在狀態,它是促 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

張春興(1997)將動機之定義加以延伸,意即「動機是促使個體活動,並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

Gnoth (1997) 認為動機「是一種與事件發生共存的 (Collective) 過程條件,

及其所造成結果中常見之因素:如在一特定狀況下,個人為了達成一預期結果而 選擇採行一肯定行為」。

劉修祥(1998)主張動機為一種足以驅使人們設法尋求滿足的需求,即一種驅 動力。國外學者 Kotler (1999)也認為,動機可以稱為驅力 (Drive),它是一種強 大的壓力,指引個人尋求需要的滿足,藉此降低焦慮與緊張感。

楊明賢(2002)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的動機和行為是相互關聯著的,動機 是推動和維持人們進行某項活動的內部原因和外在動力;且是需求的具體化,視 需求和行為的中介,轉換成行為後,利用結果來滿足動機的需要。

二、休閒動機定義與內涵

Kelly (1976,1990)將休閒動機分為休閒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休閒內在動機 是引發個體休閒行為並從中獲益的基本要素。內在動機係指驅使個體行為發生內 在心理需求或渴望,為了自己和內心愉悅。外在動機則指外在的情境刺激,受到 外在因素或他人而為的屬性。

Beard&Ragheb (1983)指出休閒動機是人們參與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及社會 層面的理由。

Iso-Ahola (1989)認為休閒動機是個人在參與休閒行為時的理由,它具有兩項 基本特性,分別為追求與逃脫。在逃脫部分,個人可以離開人際社交的世界,它 是一項有力的休閒動機,以應付個人生活中的阻礙。Iso-Ahola (1980)另外也發現,

休閒動機之內涵並非一成不變,它具有四項特徵:

(一) 休閒動機會因時而異,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自己在休閒過程中,對休閒活 動的選擇更有自主性,對自己的休閒能力更加滿意,對自己的休閒涉入更 有愉悅的心情。

(二) 休閒動機因人、因地而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社會化都不盡相同,因此具

有不同的休閒動機。

(三) 休閒動機會因情境而改變情境的改變可將休閒動機分為隨興式、未經設計、

規劃設計、及參與某項休閒活動後,對原先的休閒動機產生改變。因此過 去的休閒經驗也會影響休閒動機。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休閒動機定義為,歌仔戲迷基於內在與外在動機,

主動觀賞歌仔戲之所引發的休閒行為,是基於個人的心理及社會層面之理由。

三、休閒動機之衡量構面

Beard & Ragheb (1983)認為,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有許多理由,而休閒動 機可提供最佳的方法,幫助我們容易在四個分量表的動機找到適配的休閒活動,

因此發展出一套測量休閒動機的工具,施測人們參與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及社會 層面的理由,該量表共分四構面,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及刺激

-逃避性。

(一) 智力性:休閒動機中智力性成分,是在評估個別的動機程度所從事的休閒活 動,包含心智活動像是學習、探索、發現、創造或想像。

(二) 社交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社會性理由,包含兩項基本的需求,分別 為友誼和人際關係的需求,以及他人尊重的需求。

(三) 勝任-熟練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勝任-熟練性理由,是為了獲得成 就、掌握、挑戰、競爭,活動的性質通常是出於身體自然的本能。

(四) 刺激-逃避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刺激-逃避性理由,是因為個人具 有趨力去逃脫和遠離生活環境中過多的刺激及避開社會的接觸,並有追求獨 處和寧靜環境的需求,為了追求休息和鬆弛自己。

Crandall(1980)指出,遊憩活動的參與和遊憩活動的需求為休閒動機產生之原 因,文中並參酌 Driver 所製作之動機項目,發展出十七項休閒動機因子,包括 享受自然逃離社會、保持身體健康、放鬆、社交、追求刺激、社會權利與結交新

朋友等。

Roski&Forster (1989)調查德國從業人員與學徒休閒運動的動機,將其分為六 項:放鬆娛樂、體能發洩、健康、自我主張、適能、社會接觸等,其中以健康、

適能、社會接觸等三個因素最為重要。

Lounsbury&Franz (1990)的休閒動機研究,其參考Beard&Ragheb(1983) 休閒 動機量表,發展出一套測量休閒動機的工具,共分為智力性成分、社交性成分、

勝任-熟練性成分、刺激-逃避性成分、興奮追求性成分、工作促進性成分等6 個 休閒動機。

Manfredo, Driver,&Tarrant (1996)測量休閒動機以統合分析法加以分析遊憩 經驗表現量表,分析 36 個1975-1979年遊憩經驗表現的研究一共328 個題項,使 用LISREL 加以建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成就、自得其樂、冒險嘗試、遇到同 好、認識新朋友、學習、享受自然、內省、創造、鄉愁、體適能、社會逃脫、身 體休息、指導、冒險減少等休閒動機。

Mull et al., (1997)指出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因素有以下四項原因。

(一)地理位置與氣候:個體會受到所處的地理氣候與環境因素影響。(二)社會化:

社會化過程會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尤其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重要他人(如:父母、

同儕、夫妻)的影響。(三)經驗:過去休閒活動參與經驗好壞與否,會對個體參與 休閒活動的心態與行為造成影響,尤以正向的體驗影響較大。(四)參與機會:休 閒活動的設備、資源與服務人員的品質等,均會對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產生影響。

林章榜(2001)以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調查課後參加休閒運動之動機 因素為六項,分別為運動特質、人際關係與活力釋放、興奮與挑戰、親密關係、

體適能、技術發展等。

張恕忠(2002)以從事休閒漁業活動族群為對象,動機量表包含參與休閒漁業 可能之動機,並輔以一般性休閒動機,其動機概念分為親近自然、學習、尋求刺 激、體驗漁業環境、滿足口腹之慾、逃離壓力、生理健康、家庭親近、社會接觸、

自我實現等共十項。

張少熙(2003)研究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發現,參與休閒運動動機選 項前五項依序為:培養興趣、增進人際關係、學習新鮮事物、得到適當的刺激與 滿足、增廣見聞等五個選項。

葉純菊(2004)的研究指出遊客的休閒動機主要是為了增加與家人相處機會、

放鬆身心、紓解壓力。其研究主要參考 Beard&Ragheb (1983)建構的休閒動機量 表。

綜合上述學者,Beard & Ragheb (1983)所提出之休閒動機量表是最完整,且 經不同族群測試,均有不錯良好的信效度,且該量表最常被研究者參考及使用,

國內外學者均以此量表,作為研究的基礎。因此,本研究亦參考Beard & Ragheb (1983)所建構之(LAS)量表,並分為四大構面,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 性及刺激逃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