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休閒效益

本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說明效益的定義;第二部分則針對休閒效益 之定義與內涵加以釐清;最後第三部份則探討休閒效益之衡量構面。

一、效益的定義

效益 (benefits) 被視為一種好處,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

其他情境有所改善的狀態(Driver,Brown & Peterson,1991;Driver,1997)。另外 Driver (1997)強調效益對人或實質環境中,是需求獲得正向的改變,包括人際關 係、體適能、預防社會問題或穩定社群等。在個人方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 體驗,如活動結束後感覺很好,與朋友在一起像與家人一樣親密和精神充沛等(洪 煌佳,2002)。

二、休閒效益的定義與內涵

休閒效益在1960年代後才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Dustin & Goodale, 1997)。

由於休閒效益的探討重點,即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去滿足人類眾多的慾 望,因此針對所參與的休閒活動中,建立一套模式,以便衡量休閒活動所帶來的 貢獻,決定休閒的價值,休閒效益的概念就此萌生(Dustin & Goodale, 1997)。休 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一詞文義廣泛,其中包含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 經濟學的角度,其他亦有從功能、需求遊憩體驗等角度切入,雖然各學家就不同 學門的角度研究,但其觀點有其相似之處,大致上包含了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兩 者,以下為不同學者對休閒效益背景與定義之整理:

(一) 休閒效益是全方位的觀點

Bright (2000)認為休閒效益是全方位的觀點,其中包含心理學、生理學、社 會學、經濟學、和環境學等五個層面。

1. 心理學的觀點:改善自我概念、個人價值的反省、達到高峰經驗。

2. 生理學的觀點:心臟血管的健康、疾病管理、心智和物理的復健。

3. 社會學的觀點:社會穩定的提昇、家庭團結、文化的認同。

4. 經濟學的觀點:僱用、收入、減少健保支付。

5. 環境學的觀點:環境維護或保存。

(二)休閒效益的途徑

Driver(1997)和 Driver&Bruns(1999)從休閒效益途徑(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BAL) 的觀點,認為休閒效益有三種形式,即改善情境、維持情境需求 以及獲得心理滿足,以下說明如下:

1. 改善目前情境:休閒對個人帶來許多效益。如身心獲得健康、藉由體適 能活動改善心肺功能、情感抒發、壓力釋放、在大自然中學習體認環境、

增進人際間的互動、提昇休閒技能、並獲得較佳的社會適應經驗以及自我 發展等。

2. 維持情境需求:透過休閒活動,以維繫目前良好的情境。如維持友誼、

健康、穩定社群;亦可避免不好的社會問題產生,如青少年犯罪問題等。

3. 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能獲得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經驗。如美好的技能檢 定、活動結束後感覺良好或心理壓力獲得釋放的經驗。

Ajzen (1991)表示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目 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且後者的重要性更甚於前 者。

Wankel&Berger (1991)亦提出效益被定義為達成目標的觀點,因此評估休閒 效益最重要的是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夠幫助它們達成目標,而非一種客觀的態 度評估達成目標過程。

Godbey (1994)主張參與休閒可以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提昇生命品 質三個因素。

高俊雄(1995)表示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個

人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

陳中雲(2001)在探討到有關「休閒效益」的構面時,所包含的範疇應該包括 了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的過程中以及參與休閒遊憩活動之後,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 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

林欣慧(2002)亦提出類似的觀點,認為休閒效益是指個人或團體在自由時間 從事休閒行為的過程中,對從事的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 影響。

張少熙(2003)認為休閒功能強調活動前或活動中外化的行為效益,而休閒效 益偏重活動中或活動後內存的心靈滿足。

李詩鎮(2003)指出韋氏大字典之休閒效益定義,包括外在及內在之價值,前 者如工作之餘所從事之活動,可以恢復精神;後者為參與休閒活動滿足其體驗及 效益。由此可以了解到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目的之一,便在於獲得休閒效益之追 求。

蔡文慈(2006)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基於個人自願、自主意 識,對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所產生之體驗,主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 個人感受。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瞭解休閒效益的範疇。休閒效益的概念大致可區分為個 人效益及社會效益兩大向度,個人效益乃是對個人有直接影響的休閒效益:如生 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教育效益等;而社會效益則是範圍擴及個人,也 就是說這樣的效益對整體社會的結果是有益的,如經濟效益、社會福利效益及環 境效益等,以下內涵將於下段休閒效益衡量構面會有詳細說明之。本研究所指的 休閒效益,乃是人們從事休閒活動中,參與經驗所獲得之利益。表 2-3為各學者 休閒效益定義之彙整。

表2-3 休閒效益之定義

Gitelson&Kerstetter (1990)整理旅客自旅遊體驗中獲得的個人效益的文獻中

發現遊客以逃避紊亂社會、放鬆、社會地位與聲望及社會互動等效益較為重要,

亦有提到恢復活力與覺醒、教育、享受氣候、美景與古蹟等效益。其調查至美國 北卡羅萊納州遊客,將旅客所追求的效益歸納為鬆弛效益、探索效益、刺激效益 及社會效益四類(一)鬆弛效益:放鬆、體驗孤獨、遠離所有事物、再充電、不用 做任何事、減少緊張、獲得隱私及逃離例行事物。(二)探索效益:學習新事物、

看有趣的事情、探索新地點及觀賞風景。(三)刺激效益:做刺激的事、娛樂、從 事特別活動、體驗奢華及掌控。(四)社會效益:拜訪朋友、與人同遊、與家人共 同做些事情及舊地重遊。

Bammel&Burrus-Bammel (1992)認為休閒效益分為六個構面,包含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放鬆效益、教育效益、生理效益及美學效益。(一)生理效益:保持定 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體適能水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二)社 交效益: 休閒活動具「社交潤滑劑」功效,志同道合,能分享相同嗜好的成人 藉由休閒活動參與,更容易培養珍貴的友情、親情。(三)放鬆效益: 休閒活動使 人遠離環境、解除憂慮、精力恢復,參與耗用體力的活動,使參與者達到絕對放 鬆的目的,以保持個人身、心及精神的平衡發展。(四)教育效益: 休閒提供多元 的興趣領域,藉由正式或非正式參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並提高個人知 識領域。(五)心理效益: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可得到肯定及認同的機會及價值,

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獲得成就感。對於心靈受創者也有醫療的功效(舒緩、調適 及恢復)。(六)美學效益:從休閒活動中學習美的欣賞,獲得心靈、情感及靈性的 充實及滿足,並可確認個人價值觀念。

柴松林(1996)提出休閒效益包含滿足生理、心理及社會需求三種效益。(一) 滿足生理需求:休息是娛樂,解放工作勞苦之疲累,經由娛樂紓解壓力與心理緊 張。(二)滿足心理需求:調劑生活節奏,豐富生活內容,促進個人知識、能力、

品味及道德水準的成長,使人的素質和生產力同時提昇。(三)滿足社會需求:對 人的關懷,對社區與環境的關愛,對人類歷史與未來命運的責任。

陳中雲(2001)歸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將休閒效益分為心理效益、生理效

益、教育效益及社交效益。(一)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自我、獲得成就感,自我滿 足、自我實現、消除緊張、紓解壓力、愉悅心情、增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 心、欣賞創造真善美及獲得特殊體驗等。(二)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保持健 康,獲得休息、消除疲憊、改善控制疾病、調劑精神及恢復精力等。(三)教育效 益:包含增進行為技能、拓展知識領域、刺激心智、激發創意、激發個人潛力、

培養多元興趣及促進活動技巧。(四)社交效益:包含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 誼及拓展社交圈等效益。

洪煌佳(2002)將休閒效益分為三構面,分別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 益。(一)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活力充沛、增進活動技巧、得到適度休息、

消除疲勞、激發潛力、考驗自己的活動能力及宣洩多餘體力等。(二)心理效益:

包含紓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創造性思考、發洩情緒與舒暢身心、獲得成就感、

心情愉快與增添生活樂趣、平衡精神情緒、培養挑戰性、培養獨立性、得到滿足) 感及啟發心思和智慧等。(三)社交效益:包含了解週遭事物、促進和諧關係、結 交朋友、體貼別人、了解同伴的感受、與同伴分享想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 近、得到同伴的支持、支持同伴的想法、得到別人的信任同伴等效益。

林欣慧(2002)認為休閒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驗,

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她將休閒效益歸納為三種,包括:(一)生理 效益:包含維護健康與鍛鍊機能的生理效益。(二)心理效益:包含休閒、輕鬆、

娛樂、求新的心理效益。(三)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與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 等社交效益。

馬上鈞(2002)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整理出休閒效益的三個面向:生理、

心理、社交等三個效益:(一)生理效益:包含提升心肺功能、鍛鍊體能、改善睡 眠情況等四個類別。(二)心理效益:包含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增進自我滿足、

實踐心中理想、消除緊張、紓解壓力、使心情愉快、增添生活樂趣、發洩情緒、

舒暢身心等五個類別。(三)社交效益:分為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促進家 人間的感情、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等三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