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 之研究. 指導教授:黃玉琴 博士 研 究 生:楊德宣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謝誌 三年,一千多個日子,奔走台北台中,乘著無數次的統聯客運,行過數萬次 的台中港路,這裡,是我人生的第二個家。它是我二十歲開始成長的地方,待了 七年,在這研究所的三年生涯,畫下「學生」的最後句點。 這本論文的撰寫,集結多人的智慧,由我一人完成實在不敢當,這一路上, 我必須感謝扶持我的貴人們,因為他們,才讓這本論文更具「價值」 ,這些價值 由他們創造,由衷感謝!首先,感謝最敬愛的指導教授黃老娘,若沒您的鼓勵與 熱情,我始終相信學術這條路是枯燥乏味的,感謝您的活力與教導,讓我這等「神 經」的孩子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非常謝謝您。感謝王志宏老師的無私, 細心教導我們統計分析,您真是位孩子王,是我們 STRM 的亦師亦友;也感謝吳 所長在碩一時,對於研究方法的嚴謹要求,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這條路上,奠定基 礎;同時也要感謝林政逸老師與劉子銘老師,在論文計畫發表中,給予我精闢的 見解。問卷審稿與論文口試期間,我要感謝我靜宜的老師,葉源鎰教授,很感謝 他的批評指教,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備;也感謝李宗鴻教授、戴有德教授、曾喜鵬 教授、張君如教授與劉志鈺教授,他們在我問卷發展期,給予莫大的幫助。在論 文口試期間,感謝口試委員對我的肯定與建議,謝謝楊文燦教授、陳貞吟教授與 張偉雄教授。在質性訪談的部分,我要感謝張小毛,由於他無私的分享,讓這篇 論文更顯精彩。 98 學年度的我們,全數畢業了,我會永遠懷念尾聲的這個學期,那幾天瘋狂 夜晚,那幾首瘋狂 High 歌,中午時段的八卦聚餐,還有震耳欲聾的喧鬧聲,因 為凝聚,才顯得 301 更有人情,敬這群常逗留 301 的孩子們,鵬程萬里。秋雲, 我真的謝謝你,你真幫了我個大忙,在我人生低潮時,願拉我一把,豪爽的北上 衝來替我發問卷,甚至幫我修改論文格式,真的謝謝你,您真是胡志明的「小巨 人」!感謝蘇明與澎湖,在我總是鬼打牆詢問白癡問題時,你們總是不厭其煩的 替我解答,有你們的幫助,才有今天論文的成果。李豪與大俠,感謝你們三年的 I.

(3) 陪伴,對於常搞孤立的我,也能融入你們,和你們相處,是我研究所三年快樂的 事情,謝謝你們在課業上,幫忙不少。 感謝娘家的學弟妹們,謝謝你們口試辛勞的事前準備,在我發問卷期間,尤 其感謝園鑫與慈威的幫助,由於你們的積極,還有緊迫盯人的策略,才讓我問卷 回收得以順利,期盼你們論文加油,盡早畢業。我也要感謝吳咪咪與雅婷,你們 兩位真是逗我開心的活寶,感謝你們幫助我這麼多,和你們逗趣打鬧,搞得我天 天都吼嗨森!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謝謝你們一路上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有個堅強的後盾, 謝謝哥哥,因為你喜愛的歌仔戲及音樂,是誘發我撰寫這本論文的靈感來源。我 將這本論文的完成,贈給對我祝福的所有人,謝謝你們!無限感恩。. 德宣. 敬上. 林口,2012 年 7 月 21 日. II.

(4) 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情形,同時調查 戲迷對歌仔戲明星的喜好,再來探討戲迷之基本屬性、消費特性與休閒態度、休 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關係,進而建構並驗證三者變項間之模式,最後探究歌仔戲 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本研究對象為歌仔戲迷,研究基地為 大稻埕戲苑,採立意抽樣法,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樣本391份,有效回收率為 78.2%。經回顧相關理論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的分析後,得到「休閒態度、休閒 動機與休閒效益模式」。結果顯示:1.歌仔戲迷以女性為大宗,婚姻狀況以未婚 為主,居住於北部地區,個人月收入在20,001-40,000元為多數,職業類別以服務 業為主,教育程度以大學/專科為最多,同行對象以同學朋友佔大多數。2.本研究 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整體適配度大部分均達可接受範圍。由模 式得知,休閒態度會正向且顯著的影響休閒動機;休閒動機會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休閒效益;休閒態度會正向且顯著的休閒效益。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 之管理意涵,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關鍵字: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 III.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aiwanese Opera Fans’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Taiwanese opera fans’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preferences of the fans of Taiwanese opera . Then, to explore th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s and consum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Opera fan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To construct and validate the structural model among leisure attitude effect 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Finally, to examin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fans of Taiwanese opera in Tataocheng Theater.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A total of 5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a total of 39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finally achieved, the effective returns - ratio is 78.2%. Establishing from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we tested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model and found that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motivation are antecedents of leisure benefi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1)The majority of the Taiwanese Opera fans are female, single, living in north region, personal monthly income are NT 20,001~40,000 ,mostly work in service industry,have college degree, and accompanied by friends. (2) The proposed model fit the data in an acceptable range. After conduct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isure attitud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motivation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eisure benefits; leisure attitud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eisure benefi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offered som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or Taiwanese Opera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Taiwanese Opera, fans,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motivation, leisure benefits. IV.

(6) 目錄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 ..................................................................................................1 研究動機及目的 ......................................................................................3 研究流程 ..................................................................................................4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迷..............................................................................................................6 歌仔戲 .................................................................................................... 11 休閒態度 ................................................................................................ 17 休閒動機 ................................................................................................ 26 休閒效益 ................................................................................................ 31 休閒態度與休閒動機之關係 .................................................................39 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 .................................................................41 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關係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研究基地與對象 ....................................................................................45 戲曲簡介 ................................................................................................ 47 研究架構 ................................................................................................ 48 研究假說 ................................................................................................ 49 問卷設計 ................................................................................................ 50 抽樣設計調查 ........................................................................................57 信效度評鑑 ............................................................................................58 資料分析方法 ........................................................................................6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70. 第一節 第二節. 歌仔戲迷之分析 ....................................................................................70 歌仔戲迷消費特性及明星喜好 .............................................................73 V.

(7)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認知情形 ..........................................76 戲迷基本屬性與研究變項之關係 .........................................................81 戲迷消費特性與研究變項之關係 .........................................................85 模式資料檢視 ........................................................................................88 模式之整體適配度評鑑 .........................................................................92 休閒態度、休閒動機對休閒效益之影響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結論 ................................................................................................ 99 研究貢獻 .............................................................................................. 103 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8 中文文獻 ............................................................................................................. 108 英文文獻 ............................................................................................................. 114 附錄一. 質性訪談 .............................................................................................. 119. 附錄二. 專家名單 .............................................................................................. 126. 附錄三. 專家問卷文本 ...................................................................................... 127. 附錄四. 專家審查問卷彙整表........................................................................... 133. 附錄五. 問卷初稿 .............................................................................................. 141. 附錄六. 預式問卷 .............................................................................................. 146. 附錄七. 正式問卷 .............................................................................................. 151. VI.

(8) 表目錄 表 2-1 迷的外在與內在的過度行為.......................................................................9 表 2-2 休閒態度之定義 ........................................................................................23 表 2-3 休閒效益之定義 ........................................................................................34 表 2-4 休閒效益之衡量 ........................................................................................38 表 3-1 戲迷檢測 ...................................................................................................50 表 3-2 休閒態度操作型定義與衡量問項 .............................................................52 表 3-3 休閒動機操作型定義與衡量問項 .............................................................54 表 3-4 休閒效益操作型定義與衡量問項 .............................................................55 表 3-5 個人基本資料衡量問項 ............................................................................56 表 3-6 休閒態度項目分析表 ................................................................................61 表 3-7 休閒動機項目分析表 ................................................................................62 表 3-8 休閒效益項目分析表 ................................................................................63 表 3-9 預試與正式問卷 Cronbach’s α 信度分析 ..................................................64 表 3-10 結構方程模式之符號與意義表 ............................................................... 68 表 3-11 徑路圖符號意義表 ..................................................................................69 表 4-1 受訪者基本資料敘述統計表.....................................................................72 表 4-2 受訪者消費特性及明星喜好.....................................................................75 表 4-3 受訪者休閒態度統計分析表.....................................................................77 表 4-4 受訪者休閒動機統計分析表.....................................................................79 表 4-5 受訪者休閒效益統計分析表.....................................................................80 表 4-6 性別與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1 表 4-7 年齡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2 表 4-8 婚姻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2 表 4-9 居住地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3 表 4-10 個人月收入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3 表 4-11 教育程度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4 表 4-12 同行對象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4 表 4-13 欣賞曲目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5 表 4-14 賞戲頻率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6 表 4-15 賞戲平均花費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6 表 4-16 有無購買周邊商品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7 表 4-17 周邊商品金額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差異分析表 ............87 表 4-18 休閒態度問項之偏態及峰度分配 ...........................................................89 表 4-19 休閒動機問項之偏態及峰度分配 ...........................................................90 表 4-20 休閒效益問項之偏態及峰度分配 ...........................................................91 表 4-21 模式所有觀察變項之偏態及峰度分配 ...................................................91 表 4-22 樣本觀察變項之共變數矩陣 ...................................................................93 VII.

(9) 表 4-23 理論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評鑑 ............................................................... 94 表 4-24 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指標摘要表 .........................................................95 表 4-25 理論模式之結構係數 ............................................................................96 表 4-26 理論模式潛在變項關係之直接效果、間接效果及總效果 ..................98. VIII.

(10) 圖目錄 圖 1-1 圖 2-1 圖 2-2 圖 3-1 圖 3-2 圖 4-1. 研究流程圖..................................................................................................4 迷的產生流程圖 ..........................................................................................7 休閒態度概念圖 ........................................................................................23 研究架構圖................................................................................................ 48 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初始模式圖 ......................................68 模式路徑圖及標準化參數 ........................................................................96.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小節,首先敘述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再來關切台灣重要瑰寶 且享譽國際的歌仔戲,緊接著說明歌仔戲迷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三 者之影響的研究動機。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三節為 研究流程;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國都已列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指標,2008年由聯合國貿 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在「創意經濟報告」中指出:2005年全 球文化創意的 出口產 值已達 4244億 美元,且2000年至2005年平均成 長率是 8.7%,在OECD 的會員國中,創意經濟的年成長率更是服務業的2倍、製造業的4倍,由此可知文 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行政院經建會在「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將文 化創意產業列為未來六年的重點發展計畫,同時於 2010年 2月份正式通過文化 創意法,作為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發展並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以符合國際潮流。文 化創意產業意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 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其中 源自台灣的歌仔戲,就屬文化創業產業中,音樂與表演藝術的類別(文化創意法, 2010)。 臺灣歌仔戲發源於宜蘭,是唯一土生土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其承襲 過去所有流傳在臺灣民間,且廣受歡迎的各種民間歌謠、傳統戲曲、流行小曲及 具有民族情感與地方色彩的曲調,它保存許多具有傳統性與鄉土性的音樂,是四 百年來臺灣歷史的見證,臺灣民眾血淚心聲的表現,這同時也是台灣不可取代性 的獨特文化(張炫文,1997)。 歷經時代的更迭,歌仔戲面臨了轉型命運,過去你我記憶的高收視電視歌仔 戲盛況已不復在,今日邁向多元精緻化的發展。國片「龍飛鳳舞」,更是近期以. 1.

(12) 歌仔戲作為故事題材,成為101年度上映的歌仔戲電影;電視圈部分,民視歌仔 偶像劇「神龍傳說—天龍雙驕」 ,由陳亞蘭策畫,該片榮獲100年度新聞局1400萬 的高畫質補助,將於近期重返電視螢幕;慈濟大愛頻道電視劇「法譬如水」,亦 將以歌仔戲的型態,呈現證嚴上人之語錄(聯合新聞,2012)。 陳燕玲(2011)認為,歌仔戲從「宗教活動」,轉型「藝文性質」的「公演式/ 文化場式」,且中、大型外台與內台的歌仔戲亦陸續開演,更將表演場域推升至 縣市文化中心與國家戲劇院,並透過電子數位化、大眾媒體等媒介,讓觀賞歌仔 戲變得更為便利,亦因此培養海內外為數可觀,高度忠誠的戲迷。以明華園-超炫 白蛇傳戲劇為例,每年屢創觀賞人次佳績,其中2007年,更是一舉突破十五萬人 次,挑戰「全球戶外戲劇節目觀賞人次最多」金氏紀錄(明華園官方網站,2012)。. 2.

(13)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林炳昭、陳秋曇(2009)將休閒視為一種活動,它是相對於停頓或完全休息的, 其涵蓋範圍相當的廣(個體或團體方式),如運動、遊戲、精緻藝術、音樂、旅行 及社會活動等,而觀賞歌仔戲即是一種結合精緻藝術與傳統音樂的休閒行為。 Ragheb&Tate(1993)在休閒活動參與的行為架構研究中指出,態度會影響動機, 意即具有良好且正面的休閒態度,會激發民眾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 國內學者林茂賢(1998)認為,傳統演劇活動的社會功能:是宗教信仰與民眾 心靈之寄託、並具文化、娛樂、教育的功能、促進經濟發展、達到心理補償作用、 發揮社交聯誼的功能。楊馥菱(1999)更認為,歌仔戲是臺灣民間生活中一項重要 的表演活動,它是人民的休閒娛樂,通俗而親切的曲調可以消愁解悶;從它上演 的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中,可以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人們藉由演唱歌仔戲以表 達個人的思想感情;更可透過歌仔戲看遍人生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綜合上述 學者,觀賞歌仔戲之休閒行為,可獲身心靈的放鬆,更具教化人心等正面之意義, 此範疇涵蓋了休閒效益的論點,因此促成本研究之動機。 綜觀國內所有研究,歌仔戲僅針對文史類與表演藝術類作深入探討,但探究 觀賞歌仔戲之休閒行為研究付之闕如,因此實有研究之必要性。故本研究結合歷 史、音樂與休閒,探究台灣歌仔戲,以戲迷的角度,探討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 休閒效益三者變項之關係,期能作為政府單位與業者推廣本土戲曲文化之建議和 參考,並提升國民對於歌仔戲的喜好,發揚台灣本土傳統文化之國粹。 本研究以歌仔戲迷作為研究對象,基於研究問題,擬定下列研究目的: 一、 瞭解歌仔戲迷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情形。 二、 研究歌仔戲迷之基本資料、消費特性在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 之差異情形。 三、 探究歌仔戲迷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三者之間的關係。. 3.

(1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節乃根據研究內容擬定系統性之研究流程,做為執行研究之依據,藉以達 成研究目地,其研究流程流程如圖1-1 所示,包含以下幾個階段:.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文獻蒐集與回顧 建立研究架構 1 研究假說之研擬 問卷設計 預試問卷 問卷修訂與界定模式 正式問卷 資料分析 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共分為四,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探討後決定適切於本研究之名詞, 再針對本研究的主題做適當修改,並自行定義,其名詞釋義如下: 一、戲迷(fans) 個人對歌仔戲之文本產生一定的熱情與喜好,並在內心產生莫名的愉悅感, 緊接著產生高度的認同,最後引發過度的外在與內在行為,有別於大眾不同的獨 特性稱之(簡妙如,1996)。 二、休閒態度(Leisure attitude) 休閒態度是指戲迷對於觀賞歌仔戲之休閒行為所抱持的特殊想法、感覺和行 為表現,並可分為三構面,分別為觀賞歌仔戲的休閒認知、休閒情感及休閒行為 加以討論(Ragheb&Beard,1982)。 三、休閒動機 (Leisure motivation) 休閒動機乃是基於個體對於觀賞歌仔戲之需求,所引起個體從事並維持該休 閒活動,並導使該種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藉以透過觀賞歌仔 戲來滿足個體之休閒需求,並可分為四構面,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 練性、刺激-逃避性(Beard &Ragheb, 1983)。 四、休閒效益(Leisure benefits) 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觀賞歌仔戲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態,或 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並可分為三構面,分別為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及 提升生活品質(高俊雄,1995)。. 5.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先彙整迷與歌仔戲的定義,接者再對休閒的概念予以釐清,再來回顧休 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定義與衡量方式,最後再針對三個變項間的相關 研究,據以做為問卷建構之參考。. 第一節. 迷. 本節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針對迷的概念做解析。第二部分則針對迷的 原因做了解。在後續的說明會多次提到「文本」的概念,文本意涵廣大且抽象, 不同的文本對不同的閱聽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歌迷喜愛某位歌手的風格或聲音, 鐵道迷被鐵路文化所吸引,球迷熱愛明星球員的投球或打擊能力,這些都是文本 的範疇(梁信元,2008)。. 一、迷的概念 「迷」的字眼,常出現在你我的周遭,我們常聽見朋友是周杰倫的歌迷,婆 婆媽媽是韓劇的裴勇俊迷、同學們熱愛棒球運動的兄弟象迷,與現今橫掃全球風 潮的蘋果i-phone迷等等,迷的對象可說是包羅萬象,它可能是人、亦有可能是物。 而當一個人被不單純的冠上迷的稱號,就可知他對於特定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喜 好。 在探討迷的意義之前,勢必先釐清其詞性。迷可以做為動詞與名詞的使用, 以動詞為例:表示對於事物有所沉浸,如某人相當迷瓊瑤的電視劇。以名詞為例: 意指沉迷的人(如動漫迷),英文稱為 fans,就如同媒體以「粉絲」來形容;另外 一種則是針對迷的現象,英文稱為 fandom。本節主要是探討迷現象的本質,也 就是說明粉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綜觀「迷」在學術界的探討,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重視。根據Hills (2002)指出, 迷之所以被學術界忽略,肇因社會大眾將道德觀涉入迷的觀念,認為迷是不健康 的學習,具負面的傾向。簡妙如(1996)在《過度的閱聽人—「迷」的初探》中,. 6.

(17) 將「迷」作了整理與歸納,她認為「迷」是閱聽人的一種,是在某段特定時間內, 特別為媒介內容的某些特質所吸引,並擁有相當程度之認同與涉入的閱聽人。以 圖例 2-1所示,迷群的產生必須先對某特定文本產生喜愛,緊接著對於文本產生 高度認同與涉入,而成為該文本的迷,迷與一般民眾的區隔即在於是否引發「過 度的」行為特質,且此一過程會不斷的循環。. 內容文本 的喜愛. 對文本的 高度認同 與涉入. 成為文本 的迷. 過度的內 在外在行 為. 圖 2-1 迷的產生流程圖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過度」的特質決定了迷的關鍵因素,而「過度」可分為外在的過度行為與 內在的過度行為 (簡妙如,1996)。見表 2-1,以下為其說明之: (一)外在的過度行為: 1. 參與、追隨、忠實的熱愛者:因喜愛而崇拜、認同,會南征北討的追 隨偶像或是熱情的參與、涉入而成為忠實的熱愛者,都可作為區分、 辨識「迷」的切入點。 2. 密集投入想像的關係:類型是一種「著了迷的個人」,像獨行俠一般 的,因為某種孤立的狀態,而使自己特別的崇拜大眾媒介中的某些名 人,並密集的投入在自己與偶像的想像關係中。如某位明星因為生病, 7.

(18) 粉絲卻相當擔心她(他)的身體狀況等,送上鮮花祝福打氣,粉絲與 明星間透過想像關係產生連結。 3. 狂熱、興奮的群眾行為:Jenson (1992) 指出「迷」源自於“狂熱的”一 詞,暗示了「著迷」是一種過度的、發狂般的行為。以音樂迷或運動 迷為主,這些人總蜂湧而至的聚集在某些場合尖叫、喧鬧,是一些過 度興奮而失去控制的份子。 4. 生產迷的文本:「迷」的著迷,常激勵迷們去生產自己的文本,例如 青少年模仿偶像的穿著、髮型和化妝,運動迷對比賽的預測…等,這 種生產性的著迷方式。 5. 組織迷的社群:「迷」因對特定文本的「著迷」而聚集,是一種有組 織的文化社群。 透過上述說明,我們可以歸納外在的行為特質有「主動性」與「忠誠度」的 存在(宋丁儀,2002)。如歌迷會主動去追星,球迷會主動去製作大字報,這些「迷」 都充分的表現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程度(簡妙如,1996;李佩真,1998)。 Meehan(2000)針對Star Trek發行公司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與星艦迷之 間的互動中發現,由於這些「迷」群具有強烈的忠誠度,即使常發表對派拉蒙公 司的不滿,但在公司推出相關產品時,這些堅定的消費者仍然會不吝惜掏出他們 的荷包(梁信元,2008)。以本研究為例,這裡所指的主動性:意指歌仔戲迷會主 動的參與相關社群網站做議題討論,亦會主動參與歌仔戲節目觀賞,充分展現歌 仔戲迷的積極主動程度。這裡所指的「忠誠度」:意指歌仔戲迷針對觀賞節目之 行為不斷產生,甚至是成為忠實的觀賞班底。 (二)內在的過度反應 1. 情感上的熱愛、崇拜:對於所迷文本感到喜愛、感動,進而崇拜,將 自己所迷的人物當“偶像”,認為自己的偶像在某些地方非比尋常的一 種內在反應。. 8.

(19) 2. 意識形態上的認同:對某些文本產生「特別在乎」的情感,形成某種 認同與結盟,並投入對此認同的維護,才成為「迷」。 3. 與其他人、其他文本產生區辨:「迷」是在於感受到了所迷文本與其 它文本的差異,因區辨了其特殊性而著迷。 內在視為內心,它是一項心理過程,首先對文本的喜好,再發展出對文本的 「認同」,最後形成有別於他人的區辨。由字面上的定義,認同是指個人在感情 上認定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其行為方式、價值標準等方面加以模仿,使本人與 他人或團體趨於一致性的心理歷程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2011)。林英貴(1987) 的研究發現,迷對明星特質的欣賞,部份是出於一種補償性的認同,希望自己能 夠擁有類似的特質。從認同轉化為區辨的過程中,「迷」對於文本的認同感會不 斷加深,進而產生所謂的「獨特性」。王志弘(2004)針對小眾影迷的研究發現, 執著於藝術電影的影迷們,會非常排斥所謂的主流電影,區辨出自己與眾不同的 風格。本研究所指的內在過度反應,意指內心先接受對歌仔戲的喜好,再透過加 入組織或社群論壇尋找其認同感,最後區辨與一般歌仔戲觀眾有別於不同的獨特 性。. 表2-1 迷的外在與內在的過度行為. 外在過度行為. 內在過度行為. 1.參與、追隨、忠實的熱愛者. 1.情感上的熱愛、崇拜. 2.密集投入想像的關係. 2.意識形態上的認同. 3.狂熱、興奮的群眾行為. 3.與其他人、其他文本產生區辨. 4.生產迷的文本 5.組織迷的社群 資料來源:簡妙如(1996). 9.

(20) 二、迷的原因 簡妙如(1996)認為「迷」在與所迷的文本互動經驗中,產生了「愉悅」與「意 義」:「愉悅」主要是閱聽人因與文本互動所產生的歡愉感受,而「意義」是指 人們對於自我行動與所處社會關係的特定詮釋。茲說明如下: (一)迷的「愉悅」 「愉悅」,指的是閱聽人的各種歡愉情緒,如「快樂」、「喜悅」、「亢奮」 等感受(Fiske, 1989)。可分為:1.愉悅情緒的喚起 (Tannenbaum, 1985)認為閱聽人 重複收看的喜好,本質上即有愉悅與放鬆的功能,是因為某些情緒被喚起而產生 的行為,大致包括了熟悉感、確定感、回憶、懷舊、幻想以及儀式等情緒。2.悲 劇感知的愉悅閱聽人把自己置入戲劇的虛構情節中,不僅因文本內容的起伏而情 緒波動,更連結自己的人生觀,來體認各種或悲或喜的遭遇與情感。(蔡源煌,1991), 不管是體驗人性或者是渲洩情感,這樣的互動歷程,都使「迷」感到愉悅。3.逃 避與幻想的愉悅,Ang(1985)認為閱聽人在遊戲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產生了對虛 構世界的想像式參與,比如對某個偶像或對某類文本建立特定的情感,迷戀於媒 體中的名人世界或對小說、戲劇或音樂的愉悅感受,是一種情緒或感覺的涉入, 並因而獲得「逃避」與「幻想」的愉悅感覺。 (二)「迷」的意義產製: 「迷」的現象所呈現的特定意涵,在於種種與「認同/自我建構」相關的意 義產製,與同好的交流分享中,集結成盟,建立起集體的品味與特殊的榮譽感, 使得「迷」的組織,成為次文化空間的代表。 綜合以上所述,「迷」之所以會形成的原因是在於對某一特定事物被喚起「愉 悅」的感覺,以本研究為例,即是指對歌仔戲之相關事物感到愉悅的感覺。但由 於「迷」目前尚未有一種公認的定義,故本研究透過「迷」的特質來界定歌仔戲 迷。本研究所指的歌仔戲迷,意指對歌仔戲之事物有過度的熱情與喜好,引發過 度的內在行為與外在行為,這些情況有別於一般人的反應稱之。 10.

(21) 第二節. 歌仔戲. 本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就歌仔戲的源起作說明,第二部分再探討台 灣歌仔戲的發展型態,第三部分則是說明台灣歌仔戲的音樂類型。 一、台灣歌仔戲的形成 臺灣的歌仔戲是臺灣土生土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它孕育於明末清初, 形成於清末葉。它是由流行於臺灣的錦歌(亦名歌仔),綜合了車鼓、採茶等民間 歌舞,並吸收南管戲(即梨園戲)、北管戲(亂彈戲)、四平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藝 術發展而成,迄今約一百多年的歷史(林慶熙,1996)。 民國五十年,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灣歌仔戲史」中亦提及歌仔戲 源自車鼓戲,並首度提出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宜蘭的說法。 曾永義(1988)認為,歌仔戲的創始者是「歌仔助」,他曾將「七字調」改編 成具戲劇情節的歌詞,演出時舞臺簡陋,尚無戲曲人物裝束演出,形成所謂的「醜 扮歌仔戲」,宜蘭一帶的人則稱之為「老歌仔戲」。由於只在空地的四個角落插 上竹竿,以視為表演舞臺,亦稱「落地掃」,目前宜蘭地區仍保有此演出形態, 又稱之為「本地歌仔」。 民俗學者陳建銘(1989)也曾考證,歌仔戲的創始者是「歌仔助」,原名歐陽 來助,生於民國前四十一年,因日本人不許臺灣百姓有四個字的姓名,遂改為單 姓歐。黃秀錦(1985)透過田野調查發現,宜蘭縣內「歌仔」的演唱傳藝活動,最 早可以追溯到民國前八、九十年(1820-1830)出生的「貓仔源」。他來自閩南,先 在臺灣南部落戶,再遷居宜蘭,後開班授徒,教出不少傑出弟子,例如歐來助、 流氓帥、陳三如等人,這些弟子們不但繼續傳徒授藝,還組織業餘戲班。除了貓 仔源,相傳閩籍藝人陳高犁也曾將歌仔調傳入臺灣,同時期也表演歌仔戲的藝人 還有簡四勻、楊順枝、吳連招等十多人,其中以歐來助最負盛名,並成為當時演 出中的佼佼者。 王士儀(1996)對歌仔戲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歌仔戲起源於臺北,而 11.

(22) 上述的閩南移民傳自家鄉的傳統歌謠說唱,在臺灣被稱為「歌仔」、「歌仔調」、 「歌仔唱」、「乞食調」,「唸歌」、「褒歌」或「臺灣雜念」。在閩南漳州地 區則稱「雜錦歌」、「什錦歌」、「四錦班」或「錦歌」。這種傳統歌謠說唱, 在閩、臺間稱謂雖不同,其實在演唱的方式、內容、曲調均相同,都是以傳統歌 謠、和著樂器伴奏,演唱「歌仔冊」裡的傳說故事和生活熟事。而隨著「歌仔冊」 的廣為流傳,加上耳濡目染的傳說歌謠,奠下了「歌仔戲」發展的厚實基礎。 二、台灣歌仔戲的發展型態 曾永義(1988)將臺灣歌仔戲的發展型態分為:歌仔陣、落地掃、老歌仔戲、 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大型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 及精緻歌仔戲。以下為詳細說明之: (一) 歌仔陣 由大陸閩南傳入臺灣的「歌仔」,在宜蘭地區落地生根,稱為「本地歌仔」。 其後模仿車鼓戲的陣頭形式,取其調弄舞蹈的身段,而歌以「本地歌仔」,演出 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雖用代言,但尚隨神轎遊行,故稱之「歌仔陣」。 (二) 落地掃 粗具歌仔戲雛型的「歌仔陣」,行進之際,遇群眾聚集之場所,即以四支竹 竿圍成表演區,就地獻技,因而謂之「落地掃」,其時距今百餘年。 (三) 老歌仔戲 約民國初年,「歌仔陣」由平地轉移到舞臺,演出劇情也由散齣而為全本戲, 但音樂舞蹈仍維持「踏謠」的特色,這就是宜蘭人現在所稱的「老歌仔戲」。 (四) 野臺歌仔戲 「老歌仔戲」既進入舞臺,於是向當時流行於宜蘭地區的「四平戲」和「亂 彈戲」學習服裝和身段。據說這是出生於民國前三十年的陳三如率先改良的,是 為「野臺歌仔戲」。 12.

(23) (五) 內臺歌仔戲 野臺歌仔戲大約在民國十二年又向京戲學習身段臺步和鑼鼓點子,向福州戲 學習布景和連本戲,經由福州班和京班的感染,改進了本有的藝術。於民國十四 年前後,野臺歌仔戲進入內臺演出,成為「內臺歌仔戲」,技藝大進,歌仔戲至 此已臻成熟。到了民國二十年,內臺歌仔戲普遍且興盛,舞臺布景已趨向立體化、 活動機關化,並且有了專門營業性質的歌仔戲班。不過好景不常,民國二十六年 七七事變引發中日抗戰,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刻意打壓有關漢族 文化的一切思想及形式,「歌仔戲」便成了不倫不類的「改良劇」。 (六) 大型歌仔戲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歌仔戲重見天日,劇團林立如雨後春筍。民國三十 七年福建都馬劇團來臺,以「都馬調」豐富臺灣歌仔戲之腔調音樂,使其與「七 字調」並列歌仔戲的兩大曲調。直至民國四十五年登峰造極而為「大型歌仔戲」, 其中以陳澄三的「拱樂社」為首屈一指。 (七) 廣播歌仔戲 舞臺之外,使歌仔戲首先轉型的是廣播界。廣播界在民國四十三、四年間開 始對歌仔戲發生興趣。剛開始先作內臺戲的現場錄音,再由電臺播放,但因音效 不佳,便改由電臺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直接在錄音間邊唱邊錄。當時先後播 出歌仔戲的電臺有民本、中廣、警察、中華、正聲等,其中以成立於民國五十一 年的「正聲天馬歌劇團」為最顛峰;此後即因電視歌仔戲的影響而走下坡。廣播 歌仔戲盛行時,由於播出時間長,因而除了演唱傳統的「歌仔調」外,又由流行 歌曲中吸收曲調,及由樂師編作的新調來豐富廣播歌仔戲的內涵,無形中也給歌 仔戲添加許多新生命。 (八) 電影歌仔戲 其次使歌仔戲轉型的是「電影歌仔戲」。電影歌仔戲由陳澄三首先創立的, 他於民國四十四年組織「華興電影製片公司」,以「拱樂社」旗下的演員演出黑 13.

(24) 白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因相當賣座,於是興起拍片熱潮,此電影歌仔戲的黃 金時代,所拍攝的古裝歌仔戲共有五十四部,平均每年十部以上。影響所及,無 論外行的或內行的,也都跟著拍起臺語影片了。由於電影歌仔戲搶走不少舞臺歌 仔戲的觀眾,因此不少劇團見有利可圖,也就成為兩棲歌仔戲劇團了。 (九) 電視歌仔戲 使歌仔戲轉型乃至於蛻變的另一個情況,則是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隨著電視開 播而展開的「電視歌仔戲」。首次在電視媒體亮相的歌仔戲團是「金鳳凰劇團」, 雖有名角擔綱演出,但電視臺設備簡陋,全國電視機總數也不及收音機,因而電 視歌仔戲不敵廣播歌仔戲的盛況。這可稱之為電視歌仔戲的初期階段,節目皆是 現場用舞臺劇方式播出,直至民國五十八年中視開播以後,電視歌仔戲進入「戰 國時代」,民國六十年華視亦加入戰爭,三家電視臺皆播出歌仔戲節目,競爭相 當激烈,形成三臺歌仔戲三分天下的盛況。後來黃俊雄布袋戲在電視上亦造成轟 動,致使歌仔戲的觀眾流失不少,導致電視歌仔戲漸漸式微。為挽回頹勢,臺視 乃於民國六十一年夏天成立「臺視聯合歌劇團」,網羅三臺菁英,因而使電視歌 仔戲達到前所未有的顛峰狀態,這時的製作是朝向寫實路線。但民國六十六年由 於新聞局對閩南語節目設限,使得電視歌仔戲再度式微,「臺視聯合歌劇團」也 被迫解散。至民國六十八年,電視臺又恢復歌仔戲節目,由臺視首先推出「新潮 武俠」路線,是為第一波電視改良歌仔戲時期。直至民國七十四年華視神仙歌劇 團推出,內容以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為主,並加上電子特效,成為神話奇情歌仔 戲,是為第二波電視改良歌仔戲時期。電視歌仔戲由於透過電視媒體的呈現,因 而在音樂、演員與道具布景等方面皆有別於傳統戲曲的藝術特色和其他類型的歌 仔戲表演。 (十) 精緻歌仔戲 民國七十年楊麗花領導的「臺視歌劇團」應「新象國際藝術節」之邀,在國 父紀念館演出《漁孃》,為歌仔戲進駐國家級藝術殿堂開啟了新頁。而民國七十. 14.

(25) 二年六月,「明華園歌劇團」以野臺的形式演出《父子情深》和《濟公活佛》震 撼了藝文界,同年十月明華園參加國家文藝季,於國父紀念館盛大公演。民國七 十三年八月,「新和興歌仔戲團」亦在國父紀念館公演《白蛇傳》和《媽祖傳》, 也獲得極高的評價。此後「明華園」和「新和興」年年都有進入社教館和國家劇 院演出的記錄。民國八十年二月「河洛歌仔戲團」也在國家劇院演出《曲判記》, 翌年二月又演出《天鵝宴》,造成一時轟動。電視歌仔戲紅小生葉青和黃香蓮也 分別製作並主演《冉冉紅塵》與《曲江池》,於國家劇院盛大演出。民國八十七 年「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創團之作「梨園天神」,改編自西方音樂劇「歌劇魅影」, 亦將歌仔戲藝術推向另一高峰。此後歌仔戲仍不斷進入劇場演出,迄今依舊是最 受矚目的表演。 三、臺灣歌仔戲的音樂類型 歌仔戲的音樂,如同其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處處顯現著殖民地與外來文 化交互融合的情形。「歌仔戲」的唱曲種類甚豐,根據音樂學者徐麗紗(1987)的 研究分為: (一) 錦歌類 為「老歌仔戲」階段的基本曲調,包括【七字調】、【大調】、【倍思調】、 【雜念仔調】等。 (二) 哭調類 歌仔戲吸收大戲唱腔,在日治時代禁演而生發出來的曲調,人們將被壓抑的 苦悶心酸,以唱腔表現。可分為以民歌為基礎自然形成的曲調,如【大哭】、【七 字哭】等;以及仿哭調形式編作的曲調,如【日月嘆】、【賣藥仔哭】、【臺南 哭】、【運河哭】等。 (三) 民歌類 有直接引進的民歌曲調,如【走路調】、【卜卦調】和乞丐上場時演唱的【乞. 15.

(26) 丐調】;有從小戲吸收的,如【留傘調】、【送哥調】、【串調仔】;有傳自閩 南「都馬班」的民歌小調【都馬調】等。 (四) 戲曲類 為歌仔戲由「老歌仔戲」跨向成熟大戲過程中吸收的曲調。如來自北管戲曲 「亂彈戲」的【陰調】、【四空調】;來自南管戲曲「高甲戲」的【緊疊仔】、 【慢頭】、【漿水】,「梨園戲」的【牽君手上】、【相思引】;來自越劇的【紹 興調】;來自漢劇的【殺房調】等。 (五) 新調類 內臺到外臺演出時期,由於票房壓力和劇情需要,常由樂師自創,有劇團開 創的臺聲歌曲如【文和調】、【寶島調】、【南光調】等;而廣播、電影、電視 歌仔戲的主題曲或插曲如【二度梅】、【狀元樓】、【巫山風雲】等;取材自流 行歌曲調,如【青春嶺】、【茶花女】、【相思苦】等,使得歌仔戲音樂越趨複 雜。 綜合以上所述,歌仔戲為台灣土生土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戲曲,且音樂的類 型受殖民與外來文化相互交合的影響,因此造就多元且彈性的唱曲方式。經歷時 代的推演,從過往的廟會野台戲,發展為今日的精緻型歌仔戲。. 16.

(27) 第三節. 休閒態度.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分先說明休閒的意義與功能;第二部分則說明 態度的概念,鑑於休閒態度的概念由態度而來,因此先對態度一詞之定義與特性 予以說明;第三部份則說明休閒態度之定義,其休閒態度包含三個部分,分別為 休閒認知、休閒情感及休閒行為;最後第四部份則探討休閒態度之衡量構面。 一、休閒的定義與功能 休閒一詞最早的概念源於希臘,透過語言學的角度來了解休閒一詞,我們可 以初步了解休閒定義之端倪。在希臘文中的休閒(schole),意指無拘無束的行動, 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而拉丁文字中的休閒Licere,意指被允 許(to be permitted)或自由的(to be free);法語的Lisir,意指自由時間(free time),歐 美國家中,如英文Leisure 或Leisure time 都是指個人可自由或自主的時間而言(許 義雄,1983)。 在中文的定義,從「休閒」字面上來說,包含了「休息」和「閒暇」兩個概 念,故休閒是指一個人所擁有的「閒暇自由時間」,和「從事任何可以恢復精神 或體力的活動」為主(林東泰,1992)。 透過上述語言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是在個 人可自由支配的非工作時間下進行的,而國內外學者則針對休閒之定義,提出以 下三種分類:第一,時間的觀點;第二,活動的觀點;第三,心理的狀態(Godbey,1994; Mannell & Kleiber, 1997;李晶,2000)。各家學者對休閒概念觀點各有不同,以 下針對各種說法進行綜合整理: (一) 時間的觀點 Parker(1976)定義休閒是利用剩餘的時間,即一天減去非休閒之時間,如工 作、吃飯、睡覺、等其他生理上所需的時間,即等於剩餘時間。從時間的角度來 探討休閒的意涵,通常是指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個人在工作、義務責任和生存以 外的時間,擁有相對的自由去從事自己想做的事(Godbey, 1994; Mannell & Kleiber, 17.

(28) 1997)。Dowd(1981)指出,有些學者認為休閒是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所從事的活動, 它是以時間的角度來探討休閒的定義。也就是說休閒是指個人在工作、義務責任 和生理需求以外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去從事自己想做的事。 (二) 活動的觀點 休閒是一種活動(或舉動),而舉動可分為感覺舉動及制式舉動,一般來說, 制式的舉動比較傾向於分內必須去完成的事情,如上學、工作等;而感覺舉動則 伴隨較愉悅的消遣,如嗜好、運動旅行等,因此,休閒是比較傾向於感覺的舉動 (李晶,2000)。休閒被定義為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活動,從社會活動的角度來定義 休閒,可以擴展休閒這個概念的內涵;Dumazedier(1967)則認為,休閒是盡職業 家庭與社會責任之後,讓個人能夠自由盡情發揮從事的一系列活動,它可以是休 息,也可以是自娛,亦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同時也可以是對 社團活動的主動參與。Kelly(1982)認為休閒是為了自己的緣故而去選擇的活動, 它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且可與其他盡義務和責任的活動加以區別,這些活動包括 工作和家庭責任。Rossnam(1995)認為,Leisure(休閒)包含了recreation(休閒活動)、 play(遊戲)、game(比賽)三個層面。Leisure(休閒)是內在滿足、自由選擇及有積極 影響的;recreation(休閒活動)是具有恢復再造、社會目的、特殊寓意等特性;play(遊 戲)是具有自發性、自我表現及創造性等兒童特質;game(比賽)則是指休閒的經驗 是來自於有規則,對手的競賽與嘗試等。 (三) 心理的狀態 70年代的美國,休閒研究發展迅速,且學者提出一種休閒的新觀點,強調休 閒是一種心理的狀態,不著重特定時間或活動的特性(余嬪,1999)。個體本身的 知覺自由(perceived freedom)是休閒參與的基本要素之一。休閒活動所得到的經驗 是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心理狀態,它不只是在自由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同時也是 心理上或生活態度上的一種心理狀態(李晶,2000)。Godbey(1994)綜合許多休閒 定義之後,將休閒定義為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 18.

(29) 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人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感到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在內心 充滿愛的驅動下行動,並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 Kraus(1990)整合多位學者對休閒的研究,提出五個觀點,來解釋休閒的意 義: (ㄧ) 古典休閒論 此觀點強調內心層面的休閒觀,認為休閒是自由的理想狀態,也是精神與心 智的啟蒙機會,而不是外在形式化的休閒活動,亞里斯多德是此觀點的代表。 (二) 社會階層的休閒論 在封建與文藝復興時期,休閒被視為是一種社會階層的符號,唯有富豪身分 地位者,才有休閒的能力。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此觀點已不能說明目前休 閒的意義。 (三) 休閒即自由時間 社會學的觀點是將休閒界定為工作以外的自由時間,或者是把有關工作和日 常生活所需(如吃、睡、作家事)的時間扣除之後,所剩餘的個人可支配自由的時 間。此種說法如同上述的分類方式,將休閒以時間的分類相符。 (四) 休閒即活動 此觀點把休閒定義為人們在自由時間裡從事的遊憩活動。此觀點與遊憩 (recreation)的概念相似,亦與上述的分類方式,將休閒視為活動的分類相符。 (五) 整體性的觀點 此觀點綜合休閒的內在主觀意義和外在客觀的自由時間與活動型態,強調在 活動中覺知自由及休閒涉入的角色,藉由探索自己的能力來豐富經驗與尋求自我 的實現。 Ajzen (1991)提出休閒活動具有六大功能:(一)帶給個人快樂,可以無冒險地. 19.

(30) 進行社會實驗與認知;(二)增進身體健康與增加生活的多樣貌;(三)增加個人的自 由感、體驗各種生活目標;(四)發展人際關係與建立友誼;(五)娛樂與放鬆;與(六) 經由需求而滿足人生。 林東泰(1994)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指出休閒的功能和價值,包含了八點:(一) 人們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接受社會化的涵育過程;(二)藉由休閒參與來拓展視 野,培育休閒態度,學習休閒技能;(三)休閒參與可維持或提昇人際關係和社會 互動。(四)透過休閒涵化個人個性和品德。(五)藉由休閒來改進與工作有關與技能, 以提昇工作效率;(六)休閒可防範反社會行為;(七)休閒可發展社區意識;與(八) 休閒可啟迪人生觀和社會觀。 高俊雄(1995)表示一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其身心狀態、滿足 需求的滿足。論點如下:(一)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 劑精神情緒。(二)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進家庭親 子關係、促進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品質;與(三)提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 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踐自我理想。 綜合上述學者之論述,休閒的定義不外乎個人的自由意志與非工作以外的自 由時間為重要的關鍵指標。故本研究定義休閒乃個人在從事非工作與義務之外的 時間,可自由支配從事自己所喜歡的活動,而本身所從事的休閒活動,是具正面 意義的。 二、態度的定義 態度一詞本身具有評價(evaluation)的意思,「評價」是指對某些事物持肯定 或否定的反應組合,在行為科學的研究上,被認為是心理的準備狀態(Eagly & Chaiken,1993a)。 Kenyon(1968)曾聲明在社會學領域,態度的定義與測量方法一直都是個令人 困擾的問題,將態度定義為一種潛在的、不易察覺的、複雜的、但較穩定的、對 某種特殊理由並具方向與強度的行為性格。縱使如此,多數學者仍認為態度是可 20.

(31) 以被評價的(Ajzen, 1998)。 黃金柱(1985)認為態度包含有具特定對象、具方向性、具有強弱度、具學習 而來的、具有一致性和一貫性的特質。(一)態度需有特定對象:此對象可能是具 體的人物,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也可能是某政策或規劃,所以在態度的研究上, 需對於態度對象有清楚的界定。(二)態度具有方向性:對此態度對象所產生積極 或消極、喜愛或厭惡、贊成或反對等正負面傾向。(三)態度具有強弱度:分正負 傾向的程度,而態度的強弱對其行為的影響力成正比。(四)態度是學習而來的: 個體從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而成。(五)態度具有一致與一貫性特質:個體持久的 傾向。 Weber(1992)綜合過去的研究,指出態度是對於態度評價對象評價的歸類, 而態度對象的整體評價是由認知、情感與行為所形成的(一)認知訊息:對態度對 象的了解、知識和看法;(二)情感訊息:對態度對象的情緒與正負評價;(三)有關 過去行為或行為意圖的訊息:對態度對象所採取的行為反應。 Myers(1993)亦認為,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者之間的綜合所構 成。(一)認知:帶有好壞的評價及意義敘述的成分,內容包含個體對態度對象的 認識、理解、贊成及反對。(二)情感: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好惡情感。(三)行為意 向:個體對態度對象的行為傾向。 大多數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對於某特定對象經由學習所表現出來的 一種持續性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傾向。態度的情感成分是個體對事物的感受及 正負評價;認知成分是個體對事物的看法、認知與信念;行為成分是個體對事物 所採取的行為反應或傾向(時蓉華,1996)。 三、休閒態度之定義 Fishbein&Ajzen(1975)認為態度的定義不但符合社會科學與行為研究,同時 也適用於休閒行為的研究。其在休閒上的定義即為對休閒對象所產生的情意表現, 此處所提及之對象,係指休閒活動本身、休閒活動的場所、參與休閒的人事物或. 21.

(32) 是相關之休閒方針和計畫。根據過往的研究,希望能透過休閒態度去預測休閒行 為的產生,國內學者林東泰(1992)認為每個人的休閒行為大抵上是休閒態度的外 在行為表現,所以只要掌握個人的休閒態度,就可以確認他可能採行的休閒行為, 而Iso-Ahola(1980)的研究,說明態度與行為間並非直接相關,探討休閒態度雖可 助於了解休閒行為,但卻無法對特定的休閒行為進行預測。 Neulinger(1981)主張休閒態度即是個人對休閒的特殊想法、感覺和行為表現, 並且會影響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Ragheb&Beard(1982)認為休閒態度是個體對休 閒的事實、知識與信念,對休閒的好惡情感,個體對休閒的準備狀態。 Estrem-Fuller(1990)指出,休閒態度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個人早期在家庭休閒經驗、 身心及角色任務的改變與環境都會影響成人的休閒態度。 國內學者關於休閒態度的定義,各有不同的說法。文崇一(1981)將休閒態度 定義為個人所喜歡從事休閒活動的情形。陳彰儀(1990)將休閒態度列於社會心理 學的層面來加以探討。他認為個人以其對休閒活動的喜好程度來參與休閒,便是 個人的休閒態度。李明榮(2000)則表示休閒態度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它通常 包含個體對於休閒的認知情形、情意表現與行為傾向等三個層面的總和。 蘇美玲(1998)將休閒態度之三大要素之內涵界定如下:(一)休閒認知要素:指 個體對於休閒本質或休閒之相關事物,所持有的信念、看法或概念;(二)休閒情 意要素:個人本身對於休閒體驗或活動的喜愛程度及感受;與(三)休閒行為要素: 指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或是未來參與休閒活動之行為傾向。 休閒態度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經由後天的行為所培養出來的,對個體的休 閒行為具引導的作用(蔡素琴,1998)。Fishbein&Ajzen(1975)認為,信念構成一個 人的知識基礎,它是決定個人態度、意向及行為的基本要素。個體因過去的經驗 與情境的影響,所以對同一個體所發展出來的信念,會有個別差異存在,沒有信 念,態度則無法形成,若信念一但改變,態度與意向也會隨之改變,以休閒態度 的概念圖來說明彼此之間的關係,如圖 2-3所示。實線代表影響,虛線則代表回. 22.

(33) 饋。. 圖 2-2 休閒態度概念圖 資料來源: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Addison- Wesley Pub.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休閒態度定義為,個人對休閒持特殊的想法、感覺 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綜合表現,且會受到先天的環境與後天的學習交互影響下所形 成的。休閒態度分為休閒認知、休閒情感及休閒行為三部分。表 2-2為彙整之休 閒態度定義。. 表2-2 休閒態度之定義 學者 Neulinger (1981). 定義/論點 休閒態度即是個人對休閒的特殊想法、感覺和行為表 現,並且會影響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 Ragheb&Beard (1982). 休閒態度是個體對休閒的事實、知識與信念,對休閒的 好惡情感,個體對休閒的準備狀態。. 文崇一 (1981). 休閒態度為個人所喜歡從事休閒活動的情形。. Estrem-Fuller (1990). 休閒態度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個人早期在家庭休閒經 驗、身心及角色任務的改變與環境都會影響成人的休閒 態度。. 蘇美玲 (1998). 個人以其對休閒活動的喜好程度來參與休閒,便是個人 的休閒態度。.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23.

(34) 四、休閒態度之衡量構面 最早研究休閒態度測量的學者是 Burge(1961)所編制的休閒態度量表,內含 十一個項目。之後,Neulinger&Breit(1969)將 Burge 的量表加以修訂,量表內含 一百五十個項目,分為七個構面,依序為(一)工作或假期的需求;(二)在休閒規劃 中的社會角色;(三)透過工作或休閒達到自我實現;(四)休閒的知覺;(五)主動與 被動的休閒娛樂;(六)休閒偏好;(七)社會認同的重要性。爾後,此二位學者認為 在1969年所編制的量表不夠詳盡且穩定性不高,所以在 1971年又發展出了五構 面的休閒態度量表(與前七構面的量表比較少了主動與被動的休閒娛樂及社會認 同的重要性這兩個構面)。此外,Crandall&Slivken 認為 Neulinger&Breit 在1971 年休閒態度量表內容上缺乏學理依據,且計分方式複雜,使用上不便,因此 Crandall&Slivken(1980)另行發展出一套休閒態度量表,此量表內容是以衡量情意 方面的休閒態度為主,有二十個項目。接著 Ragherb&Beard(1982)以 Neulinger &Breit (1971) 所編擬的休閒態度量表為依據,並經三十一位研究休閒態度與社 會心理學的專家和學者的共同評鑑和實地檢驗,重新編擬一套休閒態度量表,共 有三十四個項目,再利用因素分析將休閒態度量表分成三個構面,其信度為認知 0.91、情感 0.93 及行為 0.89。三個構面依序為(一)認知層面 (cognitive):是指個 人及社會兩層面,包括1.對休閒的知識與信念。2.瞭解休閒與健康、快樂及工作 相關的信念。3.相信休閒對個人有放鬆、發展友誼及自我發展等好處的信念。(二) 情感層面 (affective):指個人對休閒的感受、對休閒活動及體驗的喜惡程度,包 括1.對休閒經驗及休閒活動的評價。2.對休閒活動及休閒經驗的喜好程度。3.對休 閒經驗及休閒活動的直接感受。(三)行為層面(behavioral):指個體對於過去、現 在及未來休閒參與的行為傾向,包括1.描述休閒活動及休閒選擇的傾向。 2.陳述 過去及現在的休閒參與狀態(Ragheb&Beard, 1982)。 有關休閒態度的測量,近期國內外學者均認同採用 Ragherb&Beard (1982) 之Leisure Attitude Scale,簡稱LAS, LAS休閒態度量表為依據,該量表經過國內 外學者反覆測試,涵蓋內容完整、可信度高,故本研究以 Ragherb&Beard(1982) 24.

(35) 之 LAS量表,作為本研究測量休閒態度之依據。. 25.

(36) 第四節. 休閒動機. 本節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先說明動機的概念,鑑於休閒動機的概念由 動機而來,因此先對動機之定義與特性予以說明;第二部份則說明休閒動機之定 義與內涵,其休閒動機包含四個部分,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 刺激-逃避性;最後第三部份則探討休閒動機之衡量構面。 一、動機之定義 動機為社會認知心理學中重要的內涵,它對於人類行為常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是由個體外在行為推測而得的,通常無法直接觀察,動機也常用來解釋促使個 體外顯行為的發生原因,雖然影響行為發生的因素很多,但動機常是一項不可忽 視的重要因素,再了解動機的定義前,先就字面上的意思去說明。 動機英文為(motivation),該名詞源自於拉丁文(movere),意即採取行動的意 思(to move),該詞由Woodworth 於1918 年首先應用於心理學界,爾後漸漸延用 至各個領域(張華保,1986)。 Streer&Porter (1983) 定義動機是一種興趣及意願去貢獻時間及勞力所從事 的行為,並將動機分為三個部份,分別為(一)產生能量:指個體某些行為所需的 內在力量和驅力;(二)引導方向:將行為引導到一個特別的方向;(三)維持性。 Fishbein&Ajzen (1975) 認為動機是指「用期望價值理論去參與一個被給予 的活動,也就是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及參與者本身對於參與活動之預期結果」。 Mook (1987) 認為動機可被視為是人的內在驅力,而這種驅力,將會促使個 體採取行動。林生傳(1996)更指出動機「為一種假設性的構念,它用來解釋引發 個體表現有目標導向之行為的起點、方向、強度持續等現象的內在狀態,它是促 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 張春興(1997)將動機之定義加以延伸,意即「動機是促使個體活動,並維持 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 26.

(37) Gnoth (1997) 認為動機「是一種與事件發生共存的 (Collective) 過程條件, 及其所造成結果中常見之因素:如在一特定狀況下,個人為了達成一預期結果而 選擇採行一肯定行為」。 劉修祥(1998)主張動機為一種足以驅使人們設法尋求滿足的需求,即一種驅 動力。國外學者 Kotler (1999)也認為,動機可以稱為驅力 (Drive),它是一種強 大的壓力,指引個人尋求需要的滿足,藉此降低焦慮與緊張感。 楊明賢(2002)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的動機和行為是相互關聯著的,動機 是推動和維持人們進行某項活動的內部原因和外在動力;且是需求的具體化,視 需求和行為的中介,轉換成行為後,利用結果來滿足動機的需要。 二、休閒動機定義與內涵 Kelly (1976,1990)將休閒動機分為休閒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休閒內在動機 是引發個體休閒行為並從中獲益的基本要素。內在動機係指驅使個體行為發生內 在心理需求或渴望,為了自己和內心愉悅。外在動機則指外在的情境刺激,受到 外在因素或他人而為的屬性。 Beard&Ragheb (1983)指出休閒動機是人們參與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及社會 層面的理由。 Iso-Ahola (1989)認為休閒動機是個人在參與休閒行為時的理由,它具有兩項 基本特性,分別為追求與逃脫。在逃脫部分,個人可以離開人際社交的世界,它 是一項有力的休閒動機,以應付個人生活中的阻礙。Iso-Ahola (1980)另外也發現, 休閒動機之內涵並非一成不變,它具有四項特徵: (一) 休閒動機會因時而異,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自己在休閒過程中,對休閒活 動的選擇更有自主性,對自己的休閒能力更加滿意,對自己的休閒涉入更 有愉悅的心情。 (二) 休閒動機因人、因地而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社會化都不盡相同,因此具. 27.

(38) 有不同的休閒動機。 (三) 休閒動機會因情境而改變情境的改變可將休閒動機分為隨興式、未經設計、 規劃設計、及參與某項休閒活動後,對原先的休閒動機產生改變。因此過 去的休閒經驗也會影響休閒動機。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休閒動機定義為,歌仔戲迷基於內在與外在動機, 主動觀賞歌仔戲之所引發的休閒行為,是基於個人的心理及社會層面之理由。 三、休閒動機之衡量構面 Beard & Ragheb (1983)認為,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有許多理由,而休閒動 機可提供最佳的方法,幫助我們容易在四個分量表的動機找到適配的休閒活動, 因此發展出一套測量休閒動機的工具,施測人們參與休閒行為的心理層面及社會 層面的理由,該量表共分四構面,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及刺激 -逃避性。 (一) 智力性:休閒動機中智力性成分,是在評估個別的動機程度所從事的休閒活 動,包含心智活動像是學習、探索、發現、創造或想像。 (二) 社交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社會性理由,包含兩項基本的需求,分別 為友誼和人際關係的需求,以及他人尊重的需求。 (三) 勝任-熟練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勝任-熟練性理由,是為了獲得成 就、掌握、挑戰、競爭,活動的性質通常是出於身體自然的本能。 (四) 刺激-逃避性:關於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刺激-逃避性理由,是因為個人具 有趨力去逃脫和遠離生活環境中過多的刺激及避開社會的接觸,並有追求獨 處和寧靜環境的需求,為了追求休息和鬆弛自己。 Crandall(1980)指出,遊憩活動的參與和遊憩活動的需求為休閒動機產生之原 因,文中並參酌 Driver 所製作之動機項目,發展出十七項休閒動機因子,包括 享受自然逃離社會、保持身體健康、放鬆、社交、追求刺激、社會權利與結交新. 28.

(39) 朋友等。 Roski&Forster (1989)調查德國從業人員與學徒休閒運動的動機,將其分為六 項:放鬆娛樂、體能發洩、健康、自我主張、適能、社會接觸等,其中以健康、 適能、社會接觸等三個因素最為重要。 Lounsbury&Franz (1990)的休閒動機研究,其參考Beard&Ragheb(1983) 休閒 動機量表,發展出一套測量休閒動機的工具,共分為智力性成分、社交性成分、 勝任-熟練性成分、刺激-逃避性成分、興奮追求性成分、工作促進性成分等6 個 休閒動機。 Manfredo, Driver,&Tarrant (1996)測量休閒動機以統合分析法加以分析遊憩 經驗表現量表,分析 36 個1975-1979年遊憩經驗表現的研究一共328 個題項,使 用LISREL 加以建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成就、自得其樂、冒險嘗試、遇到同 好、認識新朋友、學習、享受自然、內省、創造、鄉愁、體適能、社會逃脫、身 體休息、指導、冒險減少等休閒動機。 Mull et al., (1997)指出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因素有以下四項原因。 (一)地理位置與氣候:個體會受到所處的地理氣候與環境因素影響。(二)社會化: 社會化過程會影響個體參與休閒活動,尤其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重要他人(如:父母、 同儕、夫妻)的影響。(三)經驗:過去休閒活動參與經驗好壞與否,會對個體參與 休閒活動的心態與行為造成影響,尤以正向的體驗影響較大。(四)參與機會:休 閒活動的設備、資源與服務人員的品質等,均會對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產生影響。 林章榜(2001)以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調查課後參加休閒運動之動機 因素為六項,分別為運動特質、人際關係與活力釋放、興奮與挑戰、親密關係、 體適能、技術發展等。 張恕忠(2002)以從事休閒漁業活動族群為對象,動機量表包含參與休閒漁業 可能之動機,並輔以一般性休閒動機,其動機概念分為親近自然、學習、尋求刺 激、體驗漁業環境、滿足口腹之慾、逃離壓力、生理健康、家庭親近、社會接觸、 29.

(40) 自我實現等共十項。 張少熙(2003)研究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發現,參與休閒運動動機選 項前五項依序為:培養興趣、增進人際關係、學習新鮮事物、得到適當的刺激與 滿足、增廣見聞等五個選項。 葉純菊(2004)的研究指出遊客的休閒動機主要是為了增加與家人相處機會、 放鬆身心、紓解壓力。其研究主要參考 Beard&Ragheb (1983)建構的休閒動機量 表。 綜合上述學者,Beard & Ragheb (1983)所提出之休閒動機量表是最完整,且 經不同族群測試,均有不錯良好的信效度,且該量表最常被研究者參考及使用, 國內外學者均以此量表,作為研究的基礎。因此,本研究亦參考Beard & Ragheb (1983)所建構之(LAS)量表,並分為四大構面,分別為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 性及刺激逃避性。. 30.

(41) 第五節. 休閒效益. 本節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說明效益的定義;第二部分則針對休閒效益 之定義與內涵加以釐清;最後第三部份則探討休閒效益之衡量構面。 一、效益的定義 效益 (benefits) 被視為一種好處,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 其他情境有所改善的狀態(Driver,Brown & Peterson,1991;Driver,1997)。另外 Driver (1997)強調效益對人或實質環境中,是需求獲得正向的改變,包括人際關 係、體適能、預防社會問題或穩定社群等。在個人方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 體驗,如活動結束後感覺很好,與朋友在一起像與家人一樣親密和精神充沛等(洪 煌佳,2002)。 二、休閒效益的定義與內涵 休閒效益在1960年代後才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Dustin & Goodale, 1997)。 由於休閒效益的探討重點,即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去滿足人類眾多的慾 望,因此針對所參與的休閒活動中,建立一套模式,以便衡量休閒活動所帶來的 貢獻,決定休閒的價值,休閒效益的概念就此萌生(Dustin & Goodale, 1997)。休 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一詞文義廣泛,其中包含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 經濟學的角度,其他亦有從功能、需求遊憩體驗等角度切入,雖然各學家就不同 學門的角度研究,但其觀點有其相似之處,大致上包含了個人效益與社會效益兩 者,以下為不同學者對休閒效益背景與定義之整理: (一) 休閒效益是全方位的觀點 Bright (2000)認為休閒效益是全方位的觀點,其中包含心理學、生理學、社 會學、經濟學、和環境學等五個層面。 1. 心理學的觀點:改善自我概念、個人價值的反省、達到高峰經驗。 2. 生理學的觀點:心臟血管的健康、疾病管理、心智和物理的復健。. 31.

(42) 3. 社會學的觀點:社會穩定的提昇、家庭團結、文化的認同。 4. 經濟學的觀點:僱用、收入、減少健保支付。 5. 環境學的觀點:環境維護或保存。 (二)休閒效益的途徑 Driver(1997)和 Driver&Bruns(1999)從休閒效益途徑(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BAL) 的觀點,認為休閒效益有三種形式,即改善情境、維持情境需求 以及獲得心理滿足,以下說明如下: 1. 改善目前情境:休閒對個人帶來許多效益。如身心獲得健康、藉由體適 能活動改善心肺功能、情感抒發、壓力釋放、在大自然中學習體認環境、 增進人際間的互動、提昇休閒技能、並獲得較佳的社會適應經驗以及自我 發展等。 2. 維持情境需求:透過休閒活動,以維繫目前良好的情境。如維持友誼、 健康、穩定社群;亦可避免不好的社會問題產生,如青少年犯罪問題等。 3. 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能獲得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經驗。如美好的技能檢 定、活動結束後感覺良好或心理壓力獲得釋放的經驗。 Ajzen (1991)表示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目 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且後者的重要性更甚於前 者。 Wankel&Berger (1991)亦提出效益被定義為達成目標的觀點,因此評估休閒 效益最重要的是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夠幫助它們達成目標,而非一種客觀的態 度評估達成目標過程。 Godbey (1994)主張參與休閒可以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提昇生命品 質三個因素。 高俊雄(1995)表示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個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Hong Kong Toys Council.. Toys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of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package tours in Europe. 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involvement,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Also, it showed that tourists’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discover that the personal and family factor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factors,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s highly connected with Customer Loyal which Value Recogni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Quality Recognition.. Keywor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