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教育的意涵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休閒教育的意涵

壹、 休閒教育的定義

Kraus(1990)指出,古希臘人重視運動,從小雅典人就參加各種體育和藝術活 動。在學校裏,體育和音樂是最主要的教育內涵,雅典人相信,休閒遊戲活動對 孩童的健康成長是必須的。這段話把休閒與教育的相關性,做了最佳說明。

休閒教育(leisure education)是培養出謙謙君子的不二法門,傳統的中國休閒 教育觀點,不僅重視休閒活動對於個人修心養性之重要性,同時也重視休閒教育 對個人學習和生活的涵化功能。我國早在幾千年前,即把休閒融入於日常生活與 一般教育當中,禮記、學記篇云:「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 藝,不能學樂。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林東泰(1992)。

中國儒家的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 中游於藝在講教育的環境,要在怡然中涵泳,同時也泛指包括休閒教育在內的六 藝課程(張文禎,2009)。

由上述的論述可見,不管是西方或是中國都非常的重視休閒與教育,休閒與 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休閒,因此教育也應隨 著休閒的改變而調整,以致於休閒對個人達到真正的效果。Brightbill 與 Mobely (1977)宣稱休閒會影響教育而教育也會反過來影響休閒。透過教育,人們可以學 習並準備參與休閒,而在休閒裡利用教育教導人們更多有關休閒自由感及自我決 定知識(Kelly, 1990)。休閒使教育更紮實和生活化,而教育引導了休閒的正確方 向。

然而在多元的社會裡,如何使得休閒與教育的關係得到最好的銓釋?林誠得 與陳金盈(2008)透過藍海政策說明休閒教育可以「消除」傳統的教育模式結構,

「減少」呆版、僵化的教育實施過程與內涵;進而可以「提昇」教育的功能與型 態;最後「創造」出許多具創意的價值,既不脫離傳統教育的價值觀與功能性意 義,亦可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桎梏。

另一方面 Mundy 與 Odum (1979) 主張,休閒教育著重在休閒過程而非休閒 內容。他們同時列舉出休閒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使休閒教育的定義更為明確,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說明列舉如下。休閒教育是一種促使民眾瞭解休閒價值、態度與目標,包含幼稚 園前到退休後,終生的、持續的過程。由此過程增進個體在休閒生活中自決自主 和積極向前,幫助個人決定休閒在其生活中的地位,並認識自我。休閒教育是將 個人的自我需求、價值與潛能,和休閒及休閒經驗相結合,來發展個人潛能並提 昇休閒生活的品質。休閒教育是一種促使民眾提昇其休閒生活品質的整體活動,

在此活動中,多樣化的訓練與服務體系具有其角色和責任。

臺灣自民國九十一年實施週休二日後,人民似乎有更多時間參與休閒,然而 在許多調查中發現,青少年和兒童的休閒活動偏於靜態,缺乏創造力和自主能力。

從 Mundy 與 Odum (1979)的主張中,民眾可以透過休閒教育提升休閒品質、了解 休閒的價值,在休閒教育的過程中,了解自我,因此休閒教育的實施著實重要,

是不可被忽視,此也是本論文研究的主旨。

林啟榮(2009)指出諸多學者從時間角度的切入,認為休閒教育是終身的、

持續的、成長的過程;有些學者從活動的面向來說明,認為休閒教育是提供多元 化的休閒活動以滿足個人休閒需求;有些學者從課程觀點來敘述,認為休閒教育 可以培養休閒興趣、提升休閒態度與增進休閒認知的課程;有些學者從功能的面 向來探討,認為休閒教育是在提升個人生活品質和休閒品味,並增進自我選擇的 能力;有些學者從整體的觀點出發,認為休閒教育是一種基本人權,更是一種自 由學習、自給自足的動態過程,並兼顧到每一個體的需求。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內 外學者為休閒教育下定義,茲將其彙整如表 2。

表 2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休閒教育定義

學者專家 年代 休閒教育之定義

Brightbill 1960

休閒教育引導人們在家庭、學校、社區中,終其一生去發展 休閒的技巧和鑑賞力。他強調休閒教育是一種緩慢、穩定的 過程,此過程包含了技巧的傳授及運用。

(續下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Leigh 1971 休閒教育是嘗試去增加個人自由選擇休閒的廣度,並促進 個體有意義地選擇休閒的能力。

Parker 1983 休閒教育扮演雙重角色,一是讓人們為更多休閒作準備的 一種方法;二是休閒教育本身就是休閒時間中的活動。

Shivers 1984 休閒教育的概念在於對所有民眾展示一種可能性,即休閒 可使人們活得有創造力,並展現多樣的潛能。

Kelly 1990 個體透過教育來為休閒的擴展學習和準備,並且在休閒中 進一步利用教育使自己更明白,關於休閒的自主與自決。

Searle &

Mahon

1991 休閒教育常被定義成─為將來生活想獲得一些休閒興趣的 人們,所提供的特別課程。

黃富順 1991 休閒教育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如灌輸正確的休閒觀念,

指導如何分配及利用自由時間,學習活動之技能與規範,

並如何愛護資源等。

劉興漢 1991 休閒教育正是指導休閒活動知識,培養休閒活動意願、興 趣及增進休閒活動技能的教育。

林東泰 1992 休閒教育和終生教育的精神是一致的,因為終生教育是倡 導個人在非強迫性的學習環境中的終生自由學習歷程,而 休閒教育亦是在提供休閒的學習環境,協助個人在此休閒 教育環境中,瞭解自我需求、評估自我休閒的能力。

顏妙桂 1994 休閒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提供個人休閒活動或課外活 動的機會,使學習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休閒的價值觀 和有效利用休閒的能力。

(續下頁)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呂建政 1994 休閒教育乃是協助人們認識休閒的意義,善用時間,學習休 閒活動技巧,養成休閒選擇能力,建之休閒倫理,以豐富個 人生活內涵,並創造生活意義的教育。

宋幸蕙 1999 休閒教育為教導人們善用休閒時間、從事有意義的休閒活 動,其最終目的乃是在透過教育,提昇休閒品質和生活品質,

並透過一種思考及自願學習的歷程,使學習者獲致自由參與 以及自我內在的滿足。

劉子利 2001 休閒教育應該是個體終生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人均 可獲得充足的休閒資訊和自由選擇多樣化休閒活動的機會,

進而去評估自我的休閒需求、訓練休閒技能、增進休閒認知、

改變休閒態度、累積休閒能力,最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的論述,休閒教育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透過休閒教育人們學會 善用自己的休閒時間、學會休閒活動技巧、建立正確的休閒價值觀和選擇休閒的 能力,以及提升休閒品質和生活品質,經由休閒教育習得在生活中自主的能力,

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滿足。

貳、 休閒教育的內涵

休閒學者對於休閒教育的討論開始於 1975 年,考慮的重點在於休閒教育目 標與教學方案的配合。Mundy 與 Odumd(1979)最早提出培養學生的具體休閒能力 六個要素:自我認知、休閒認知、休閒態度、休閒技能、休閒決定、社會互動。

具體休閒能力說明如下(引自顏妙桂,2002):

1. 自我認知(self awareness):包括對個人興趣、價值、態度、能力、需求、探索 及認識;能了解人際互動的關係,知道其他人如何影響自己的休閒經驗等。

2. 休閒認知(leisure awareness):包括對休閒意義的瞭解;能認知休閒經驗樂趣 的重要;能了解休閒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

3. 休閒態度(leisure attitude):所謂態度是指對一種信念的堅持,休閒態度所要培 養的,包括了解生活中價值觀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休閒對生活的價值。

4. 休閒技能(leisure skill):包括參加休閒活動的能力;運用現有的休閒技能並擴 展新的休閒經驗;透過休閒技能以滿足自我實現。

5. 休閒決定(leisure decision making):包括會蒐集相關休閒資訊;會選擇與決定 休閒資源的使用;能預估休閒活動選擇的結果;能彈性選擇休閒行為;能處 理休閒阻礙;能評估休閒經驗。

6. 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包括能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以促成休閒 行為;能了解休閒的社會意義與價值;能維持與他人或團體的社會互動關係;

透過休閒提升社區互動關係。

之後 Mundy 與 Odumd 在第二次修正時將休閒態度併入自我認知,僅列休閒 認知、自我認知、休閒決定、休閒技巧、社交互動技巧。最後 Mundy(1998)提出 第三次修正時將休閒決定、社交互動技巧歸納至休閒技能之內,並增加休閒資源 (leisure resources),保留休閒認知、自我認知共四項指標,每一項指標之下,列 出其所包含的次要素(subcompoents),如表 3。

表 3

Peterson 與 Gunn(1984)在他們提出的「休閒教育內涵模式」中,認為休閒教 育具有以下幾項內涵:

©

Dattilo 與 Murphy(1991)亦根據多年實證研究的成果,歸納出:休閒之自我 覺知、休閒欣賞、休閒之自我決定、休閒參與決策、休閒資源之認識與運用、社

2. 休閒欣賞(appreciate leisure)

©

3. 休閒之自我決定(be self-determined in leisure)

(1)提高休閒控制、休閒能力、及內在動機之知覺,以促進個人選擇的自由感。

4. 休閒參與決策(make decisions about leisure) (1)發展參與活動所需要的評估及判斷技巧。

(2)根據自己的價值及需求,做出適當的休閒決定。

(3)指出有礙休閒參與的障礙,並發展出克服障礙的策略。

(4)運用問題解決及作決定技巧,並執行解決問題之計畫。

(5)評估行動之成效。

5. 休閒資源之認識與運用(use resources facilitating leisure) (1)知道並會利用現有的休閒資源。

(2)瞭解人力資源與組織資源,以提升個人持續或擴展休閒參與的能力。

(3)確認並找出休閒設施或環境之所在,並克服交通方面之阻礙。

(3)確認並找出休閒設施或環境之所在,並克服交通方面之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