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透過團體遊戲、分享玩具,希望學童在課程中能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是屬於「休 閒技能」主類目中的「社會互動技巧」次類目。另一方面,生活課程能力指標中

「嘗試運用各種生活素材,表現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因此教科書中引導學童練 習透過不同的紙、陶土、瓶罐等生活中的素材來創作,是屬於休閒教育中的「休 閒活動技巧」次類目。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依據文獻探討、研究結果與歸納之結論,並配合目前國民小學教育的 現況,針對「教科書編緝」、「現場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三部份提出以下建議。

壹、 對教科書編輯的建議

一、 教科書內容編輯時,呈現更加多樣化的休閒教育次類目

本研究所建立國小生活課程教科書休閒教育內容架構共分為四個主類目,十 五個次類目,然而根據量的分析發現,各版本有關休閒教育的教材,「生活品質」

佔 1.21%;「休閒限制」佔 2.97%;「問題解決能力」佔 3.85%。這些次類目在教 科書中所佔比例較少,因此建議教科書編輯時,可以故事呈現更多樣化的休閒教 育次類目,將更有助於學童了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

二、 增加休閒的意涵及休閒興趣相關內容

本研究分析 15 個次類目,發現「休閒的定義」在各版本沒有被分析出,現 代人有了較多的休閒時間,但卻不會運用,或不明白休閒的意義,造成許多的社 會問題,然而「休閒的定義」可以讓學生更了解休閒的重要,讓學生從小建立正 確的休閒觀念。「休閒的定義」概念對低年級的學童較為抽象,因此,本研究建 議編輯者以淺白話語增加相關休閒意涵的內容,多讓學童討論,做經驗的學習。

另一方面,Neulinger(1981)認為國小低年級階段在逐漸發展未來休閒的選擇,若 此時的學童能接觸多元的休閒活動,他們可以從中去探索自己的興趣。而根據研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究結果顯示,「休閒興趣」比重較低,均在 10%以下,因此教科書編輯時可再增 加此次類目的比重,使學童可以有更多的接觸。

貳、 對教學現場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生活課程占基本教學時數 30%,但在現行國小生活課程教科書 中,有些休閒教育內容在主題活動中是受到忽略;為求生活課程中的休閒教育內 容能更多元具備完整性,本研究對教學現場分成以下二項建議,如下:

(一)學校: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顯示,生活課程教科書中的「休閒活動技能」

主要為文藝方面,因此建議學校可以結合社區及社會資源在下午學童沒課 的這段時間開設較多運動方面的社團,讓學生參與,藉以培養休閒興趣。

(二)教師: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參考教材,因此教師應具備休閒教育的素 養,以致於在教學時,能針對教科書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使學童能有更 完整的休閒觀念。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學年為單位,將生活課程中較為缺 乏之休閒教育內容如「休閒的定義」、「生活品質」等編製成教案,並以戲 劇、讀報等方式,協助推廣生活課程教科書上所缺乏的休閒教育內容。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對象以國小生活課程教科書為分析對象,所得分析結果僅為教科書中 休閒教育內容呈現情形,並無法得知教師在實際教學上如何教授休閒教育。建議 後續研究者可加上質性訪談生活課程之授課教師,或以調查、觀察之研究方法來 進行研究,以期對現行國小生活課程之休閒教育內容的教育情形有更確實透徹的 了解。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

王雅玄(2013)。內容分析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205-227 頁)。臺北:五南。

文化部(2016 年 7 月 29 日)。2013 年文化參與調查。取自 http://stat.moc.gov.tw/2014.7.266:34

宋幸蕙(199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5。

余嬪(1997)。休閒與全方位健康。2000 年東台灣生活圈研討會論文,台東社教 館。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2),1-13。

吳宜儒(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壓力、休閒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吳松輝(2013)。國小高年級校外教學對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吳璧純、秦葆琦(2015)。生活課程中的自主學習精神之探究。市北教育學刊,

49,79-104。

吳璧純、王玉程、董蕙萍、鄧婷尹(2014)。生活課程教學方案發展:一個國小 二年級班級之實踐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31-60。

吳璧純(2009)。注重並增進學童心理歷程能力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5(4),129-158。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吳昭璇(2012)。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

©

林啟榮(2009)。國小學童休閒教育實施策略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2,48-62。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3)。臺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2,17-46。

林誠得、陳金盈(2008)。藍海策略在學校推展休閒教育之應用。海峽兩岸體育 學報,2(1),79-87。

周學雯(2010)。休閒教育對全人教育的影響。教師天地,116,35-39。

林玉體(1988)。西洋教育史。臺北:文景。

© 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1-310。

黃富順(1991)。社論。成人教育雙月刊,2,1。

黃雅玲(2009)。休閒教育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影響(未 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臺北市:東華。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葉秀琴(1998)。休閒與我。載於余嬪主編,輕鬆休閒操之在我(35-52)。高雄:

復文。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1),

33-5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玟秀(2014)。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書吟(2014)。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電玩休閒母親對電玩的想法與母子關 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4。

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林文生(2002)。生活課程研究。邁向課程新紀元(十二)。新北市:中 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鄧鴻郁(2013)。高級中等進修學校休閒教育課程大綱之適切性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賴仁祐(2012)。休閒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一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三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二冊)。臺北:翰林。

翰林書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國民小學生活課本(第四冊)。臺北:翰林。

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從能力指標分析。公 民訓育學報,12,33-58。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月刊,523,15-17。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ightbill, C. K., & Mobely, T. A. (1977). Education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 Free Press.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 An Exploration . State College , PA : Venture Publishing.

Leigh, J. (1971). Leisure and the adoesc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undy, J. (1998). Action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B., & Mason, S. (1987).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life: The goal of education for lei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2(3-4), 255-263.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1: Charles C Thomas.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arlett, C. L. (1975). Euroscot: the new European generation. Edinburgh: The Scottish Conference of Voluntary Youth Organizations.

Shivers, J. S. (1984). Leisure and recreation concepts: A critical analysis. Boston:

Allyn & Bacon.

Searle, M. S., & Mahon, M. J. (1991). Leisure education in a day hospital: The effects on selected socio-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mong older adult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10, 95-109.

Parker, S.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eterson, C. A., & Gunn, S. L. (1984).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