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休閒活動相關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活動相關理論

一、休閒活動的意涵

「休閒」一詞的英文是 leisure 係源自拉丁語中的 licere,其原意是指「被允許」

(to be permitted),licere 又係源自 schole 是指擺脫生產勞動以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 動(許義雄,1990)。高俊雄(1993)指出休閒是在自由時間裡經由以自我選擇決定的有 意識行動,同時這種行動過程中包括自我的心理感受、體驗和行動結果的稱之。而休 閒活動是以追求快樂與享受身心健康為動機的行為活動,藉此活動的參與獲得身心的 滿足,而這種活動的參與都是以自發性為主,活動的經驗遲續累積會啟發自我的感 受,進而追求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品質(劉宏裕,1994)。Ian Patterson(2006)在書中指 出休閒的研究源自北美於 19 世紀的中期,而最早被稱為是一種理性的活動型態,休 閒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個人從事合法性的活動,並發揮創意思考和達到社會互動的一

種活動型態。日本休閒白書中也指出休閒的功能是要享受與友人交流樂趣、得到心境 平穩及安樂、使身體休息為主要範疇(社會經濟研究生產性本部,2008)。誠然,休閒 活動是具有自由、表達、開放輕鬆的特性,其目的重於體驗(experience),不一定要求 要有經濟建設的結果(高俊雄,2002);從文化的結構上來看,休閒活動也反映了我們 生活、政治、社會、商業、宗教或制度的質量,也是提供了放鬆、恢復、成長、發展 與幸福的一種行為活動(顏妙桂,2002)。休閒在不同時代背景的定義、價值、應用均 不相同,本研究也將整理休閒相關性的歷史演進和發展,如表 7 詳述說明之。

表 7

休閒歷史演進和發展分析表 古希臘時期

(西元前 800 年)

國家社會階級化時期,休閒均為貴族享受居多,奴役多半時 間為工作。

宗教時期 (十四世紀前)

宗教信仰發展時期,此時期有許多宗教的推廣運動,如基督 教、天主教等,休閒以宗教的事務和活動為居多。

文藝復興時期 (十六世紀)

文化與藝術復興時期,休閒型態為藝術的畫作或相關物品賞 識,參與的人口還是以貴族居多。

工業開發時代 (十八世紀)

休閒基礎的發展,群體雖還是以工作為導向,但開始會注重 自我休息和家庭觀念,休閒不在是有錢人享受的權利。

休閒社會化 (二十世紀)

政治局勢穩定、支配所得增加與科技的進步,促使生產力的 提升,勞動力的下降,使休閒成為有時間人的專利。

休閒特色化 (二十一世紀)

傳播資訊的發達及生活環境品質的提升,國人開始會選擇涉 入休閒活動的型態,發展自我的獨特性;不同社會階層也會 選擇特定的休閒活動,來框架自我價值和文化素養。

休閒多元化 (未來)

休閒開始有全面性的整體功能和價值,例如經濟學家以數值 判定結構定義休閒,休閒產業對國家所貢獻的價值;社會學 家以群體分層定義休閒,不同社會階層參與休閒的價值;心 理學家以結果判斷定義休閒,休閒治療對於病患的重要性…

等。

本研究引自:顏君彰等,2013a

綜觀上述所論,過去休閒的觀念與價值都偏向於自我在追求權貴的一種象徵資 本,重視活動的形式或形態上的展現,並僅限於社會經濟資本與階層較高者所擁有;

而現代的休閒觀,則是任何人都能參與和實現,並在自由時間下選擇自我喜愛的活動 型態,並從活動中表達自我和進行家庭或社會的互動,強調自我休閒參與的需求動 機,成為一種休閒主觀認知的心理狀態。張少熙(2002)研究就指出休閒需求若從 Maslow 的需求理論分析而言,個體會有內在的基本需求,但這些需求會因為自我認 知、環境、資源不同而有所不同。近年來參與休閒活動的人口增加,開始促使參與人 口會積極的選擇參與活動型態與內容,從研究結果也得知自我的社經背經和社會支持 情況,都是直接影響群體參與休閒活動的關鍵因素(郭亭亞、王逸峰、謝秀雄,2011)。

而高齡者也會因為性別、教育、收入、支持…等社經背景因素,影響中高齡者自我心 理健康因素和基本需求(廖誼印、楊育寧,2006;盧俊吉、蕭崑杉、林如森、王春熙,

2011)。Peggy & Charles(2009)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個體會隨著生心理的變化、家庭問 題、職場問題、社會問題…等內外在因素,改變個體原有休閒活動的喜好、價值、認 知、型態。據此,未來在休閒活動的發展上,應該強化自我在休閒參與行為的主要動 機和需求,並針對不同參與者的社經背景上去調整活動內容與型態,才能讓活動有效 的執行與達成既有設定目標(如圖 11)。

休閒 需求

環境文化(生活環境)

社會化經驗(學校.家庭.社會教育)

人格特質(自我的本性.興趣.發展)

圖 11 自我休閒發展要素分析圖 研究者引自:顏君彰等,2013a

二、休閒活動的型態

陳定雄(1994)及蔡貞雄(2003)在相關研究中就指出,休閒活動兼具有遊戲、娛樂、

創造、保養、慰勞、體力恢復、精神振奮、復健治療、促進健康、社會融合、工作促 進…等許多功能。高立學(2011)指出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進行縱貫面研究發現,

每年臺灣民眾參與休閒活動的狀況都有變化,但大致上可以分為靜態性的休閒活動與 動態性的休閒活動,但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與普遍,促使國人利用資訊網路涉 入休閒的機會與情形也隨之增加,形成更多元化的休閒活動產生。但城鄉休閒活動參 與的類型也開始有呈現明朗化,相關性的休閒活動類型也開始有現代休閒商品及傳統 休閒活動兩大類(詳細說明如表 8 所示),而休閒體驗也從原有的理性化休閒轉變為感 性化休閒(王俊豪、湯尹珊、陳美芬、曾喜鵬,2011)。王俊人、全非凡(2011)指出現 代化的休閒活動開始呈現商品化服務,並利用商品與服務的特殊性來差異化行銷策 略,促進休閒活動商品與服務產品生命周期的延長與轉型。

表 8

理性化休閒與感性化休閒的特徵分析表

活動辨識特徵 理性化休閒活動 感性化休閒活動

商業性程度 商品化或商業性程度較高 商品化或商業性程度較低 效率性 金錢或時間消費與休閒服務

品質有正向關係

金錢或時間消費與休閒服務品 質間,無明顯關係

計算性 需付出金錢成本較高,且金錢 消費與休閒體驗時間成正比

需付出金錢成本較低,且金錢 消費與休閒體驗無明顯關係 預測性 休閒服務或體驗的可預期程

度較高

較難預期可獲得的休閒服務或 體驗

休閒服務提供性 規格化、統一化的休閒服務 無統一的休閒服務標準與形式 休閒參與主動性 對現代科技與設施的依賴姓

較高,個人傾向被動或消極

對現代科技與設施的依賴姓較 低,個人傾向主動或積極 休閒價質效益性 偏重物質消費的感官層面滿 追 求 精 神 投 入 的 心 靈 層 面 感

隨者國家政策、縣市措施、地區文化與群體特性的不同,群體在休閒活動偏好的 類型和參與機會也不同。林子禹、張俊傑、張淑君(2011)指出由於近年來臺灣人口快 速老化,各種健康促進的活動與策略也隨之而生,因此在休閒活動的參與和選擇上,

高齡群體也有越來越多的想法和需求動機;比如體能活動涉入(林春豪、張少熙、張 良漢,2008)、戶外活動的參與(尚憶薇,2000)、數位休閒活動(陳嬿如、林房儧,2011)、

家庭式休閒活動(傅元幟、林晏州,2004)、宗教性休閒活動(林曉君,2010)…等,都 是近年來中高齡群體積極參與與熱愛的相關休閒活動型態。有鑑於此,休閒活動的類 型又區分為許多類型,如體適能性、戶外性、家庭性、宗教性、資訊性…等,為清楚 說明休閒活動的類別、特色、型態、療育等,本段將引自顏君彰等(2013a)研究中所歸 結現今高齡者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型態分析表,以茲詳述說明。

表 9

中高齡者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型態與功能分析表

類別 特色 型態 療育

社交性 利用互動溝通 團康、聚會…等 心理、社會 技術性 利用知識學習 開車、煮菜…等 生理、社會 服務性 利用服務學習 志工、義工…等 心理、社會 嗜好性 利用興趣培養 橋牌、象棋…等 心理、生理 體能性 利用身體動作 路跑、太極…等 心理、生理 訓練性 利用身體練習 聽力、心肺…等 心理、生理 技藝性 利用技術學習 植花、種菜…等 心理、靈性 戶外性 利用自然資源 旅遊、導覽…等 心理、靈性 文藝性 利用文化知識 賞畫、唱歌…等 心理、靈性 知識性 利用學習態度 求學、自修…等 心理、靈性 娛樂性 利用表演活動 看秀、表演…等 心理、靈性 宗教性 利用信仰力量 彿教、基督…等 心理、靈性 刺激性 利用感官刺激 溯溪、划船…等 心理、靈性

本研究引自:顏君彰等,2013a

休閒活動對高齡者群體十分重要,一旦他們開始從事規律的休閒活動後,可以有

效提高身體適能、自我肯定、情緒紓解、減緩衰退與減少醫療支出…等諸多功能(連 俊名,2002),國外相關研究也指出高齡者可多藉由休閒活動參與來協助生活適應和 生活滿意度(Bandura, A, 2006;Genoe, M. R, 2010)。基此,不同的休閒型態都有不同 的功能價值,高齡休閒活動在設計上更應該重視活動的參與者(參與者、贊助者、企 劃者、區域性…等),才能有效達到共贏的局面。其次,休閒活動的型態漸漸也轉變 為理性化休閒活動,及感性化休閒活動兩大類別,因此未來高齡休閒活動設計時更應 該考量相關因素,才能有效研擬與調整活動的內容和目標。

三、休閒活動的理論

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是發自於內在的自由選擇動機(Edginton, Jordan, Degraaf, &

Edginton, 1995)。Deci & Ryan(1991)指出自我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來源。休閒 活動的內在動機會因自我內在價值的傾向,引發估自我更多從事休閒活動的內在力量 (Weissinger & Bandalos, 1995)。誠然,休閒活動具備有智力性、社交性、勝任(熟練性)、

刺激(逃脫性)、興奮追求性、工作促進性…等基本價值(Lounsbury & Franz, 1990),因 此現代人和中高齡者因自我發展、工作發展、家庭發展、社會發展等需求,均開始積 極參與和涉入相關休閒活動,來發展自我全人健康的整體發展(李維靈、施建彬、邱 翔蘭,2007;李晶、羅雅馨、姚大偉,2011)。

Eklund(1994)則是指出近年來女性開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休閒活動,主要也是 因為在參與活動中得到生活上的適應與滿足(Mann & Huffman, 2005),並藉由休閒活 動的參與增加或改變身體的認知,和達到社會互動的目的(Hausenblas & Carron, 1999;Abell & Richards, 1996)。據此,行為的發生都必須是要先有動機,有了動機才 會有再進一步的產生行為,因此動機可說是促使中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重要內在力 量,若是能瞭解中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將能提高此群體在休閒活動中的成效 和時間。

類,分別是內在的、人際的及結構性的(Crawford, Jackson & Godbey, 1991;Hawkins et al., 1999)。大部分的研究者在研究調查與分析上,都認為休閒阻礙是抑制休閒活動的 偏好、妨礙參與新休閒活動,或是降低休閒需求的重要因素(Jackson & Dunn , 1988;

Jackson & Searle , 1983)。Miller and Wendy(2005)指出決定群體從事休閒活動的阻礙有 很多,如教育、收入、種族、年齡、體重、婚姻、時間、收入…等皆會造成影響,(Palmer, 2007),因此當這些社經背景與社會環境等因素都被瞭解與解決時,就能提升群體參 與的機會與次數。其次,生活適應也是休閒活動參與的另一項主要層次,因為適應是 個人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關係,環境會影響個人的參與行為,所以適應是個人及環境 雙向的一種平衡(Shinew & Parry, 2004)。Martin & Osborne(1989)指出適應是人們行為 模式的改變,以符合環境的要求或需求,達到個體在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一種滿 足感。Black & Mendenhall(1991)提出的 U 型適應理論(UCT),說明適應為一種心理狀 態,是個體要去融合社會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一種與環境互動的模式,讓個體形成了包 容期、排斥期、調適期、熟悉期四個主要時期心理歷程。所以,適應是個體與環境的 融合總體,個人會因為時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意識,這些意識也是個體行為的重 要基礎。

綜觀上述所論,群體參與休閒活動會有生理、心理及社會互動等需求(Eklund, 1994;Hausenblas & Carron, 1999;Mann & Huffman, 2005;Palmer, 2007),並希望透 過 休 閒 活 動 的 參 與 提 昇 自 我 價 值 及 自 我 肯 定 (Leary, 1992) 。 所 以 Iso-Ahola &

Weissinger(1990)就指出休閒涉入不但可以增加個人身體活動量、心理體驗,更可以經 由休閒的參與獲得社會化經驗,提早達到社會互動的價值。同時休閒活動兼具有放 鬆、娛樂及自我發展的功能(Bammel & Burrus-Bammel, 1992;Godbey Geoffery, 1994),也是提供個體在心理、生理、安全、社會歸屬等需求正面的價值和功能,對 個體在環境的融合、互動與適應上市有直接幫助的(Cordes & Ibrahim, 1999;Jenkins &

Pihama, 2001)。但是,群體可能會因為個人的社經背景、環境設施、社會意識等阻礙,

降低休閒運動的參與機會與次數(Palmer, 2000;Miller & Wendy, 2005;Palmer, 2007),

進而減少休閒活動提升個體對社會適應的能力與自我發展的價值。為有效提高中高齡 群體參與休閒運動的機會與建構優質的休閒環境,需積極探討中高齡群體參與之動 機、阻礙與生活適應之情形與關聯性(李晶、林子郁,2010)。Thang(2005)及 Genoe(2010) 指出休閒活動的涉入有助於中高齡群體在生活適應上的協助,但是活動中的阻礙也會 直接影響中高齡持續參與活動和體驗價值。因此,探討臺灣中高齡群體的相關性發 展,才能具體說明的其行為意圖和活動創新的參考依據。

四、休閒活動的發展

日本相關研究發現,高齡者休閒活動主要參與的目的為「休閒樂活」與「健康促 進」兩大範疇,凡舉休閒娛樂、旅遊踏青、課程學習、社會參與、健康養生、運動…

等,都已經成為該族群樂意參與的活動型態和內容(原田隆、加藤恵子、小田良子、

内田初代、大野知子,2011)。在美國休閒的概念是閒暇的、自由的、愉悅的,在美 洲群體的休閒文化中,他們認為休閒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 去從事相關活動,因此他們認為在休閒活動上可以區分為體育和康樂活動、藝術和娛 樂、農村休閒、家庭為基礎的休閒、遊戲和活動為主的休閒這五種型態(National Survey on Recre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2012)。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2008)在社會 報告中指出,歐洲人參與休閒的意義是為人們提供認同感和個人的自主權、為個人和 社區生活加入意義、鼓勵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主要的休閒活動類型可區分為運動和 體育康樂、玩樂和消遣、藝術和娛樂、室內為主的活動像是電影和購物等、戶外為主 的活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