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環境相關理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9-6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高齡環境相關理論

進而減少休閒活動提升個體對社會適應的能力與自我發展的價值。為有效提高中高齡 群體參與休閒運動的機會與建構優質的休閒環境,需積極探討中高齡群體參與之動 機、阻礙與生活適應之情形與關聯性(李晶、林子郁,2010)。Thang(2005)及 Genoe(2010) 指出休閒活動的涉入有助於中高齡群體在生活適應上的協助,但是活動中的阻礙也會 直接影響中高齡持續參與活動和體驗價值。因此,探討臺灣中高齡群體的相關性發 展,才能具體說明的其行為意圖和活動創新的參考依據。

四、休閒活動的發展

日本相關研究發現,高齡者休閒活動主要參與的目的為「休閒樂活」與「健康促 進」兩大範疇,凡舉休閒娛樂、旅遊踏青、課程學習、社會參與、健康養生、運動…

等,都已經成為該族群樂意參與的活動型態和內容(原田隆、加藤恵子、小田良子、

内田初代、大野知子,2011)。在美國休閒的概念是閒暇的、自由的、愉悅的,在美 洲群體的休閒文化中,他們認為休閒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 去從事相關活動,因此他們認為在休閒活動上可以區分為體育和康樂活動、藝術和娛 樂、農村休閒、家庭為基礎的休閒、遊戲和活動為主的休閒這五種型態(National Survey on Recre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2012)。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2008)在社會 報告中指出,歐洲人參與休閒的意義是為人們提供認同感和個人的自主權、為個人和 社區生活加入意義、鼓勵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主要的休閒活動類型可區分為運動和 體育康樂、玩樂和消遣、藝術和娛樂、室內為主的活動像是電影和購物等、戶外為主 的活動。

結構性的問題產生,故人口結構也是一種特定時間及空間所反映出的社會人口現況與 文化意識(孫智麗,2012)。郭迺鋒、熊漢琳、林崑峯、方文秀(2012)指出人口質量的 結構發展會影響整體環境建設的情況,也會因為社會人口比例的不同,而產生社會性 的問題,因此瞭解人口的質量變化與發展,才能有效發展出優質的政策措施與策略。

誠然,臺灣在「高齡化」、「少子化」、「全球化」三大趨勢下改變了人口總體的結構,

也改變了國家政策、社會行為模式與產業結構…等發展的相關情形。

在高齡化的發展趨勢上,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2)指出 50-59 歲中高齡者從 1990 年 1,617,257 萬人增加至 2011 年的 3,409,020 萬人,共增加 1,791,763 萬人,在 此人口階層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現象;在 60-69 歲中高齡者從 1990 年 1,274,396 萬人 增加至 2011 年的 3,409,020 萬人,共增加 1,899,859 萬人,在此人口階層中呈現出上 升的趨勢現象;在 70-79 歲高齡者從 1990 年 569,756 萬人增加至 2011 年的 1,168,930 萬人,共增加 599,174 萬人,在此人口階層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現象;在 80-89 歲高 齡者從 1990 年 141,865 萬人增加至 2011 年的 559,772 萬人,共增加 417,907 萬人,

在此人口階層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現象;在 90-99 歲高齡者從 1990 年 10,560 萬人增 加至 2011 年的 72,868 萬人,共增加 62,308 萬人,在此人口階層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現象;在 100 歲以上高齡者至 1990 年 0 萬人至 2011 年 2,141 萬人,共增加 2,141 萬 人。顯示,臺灣各中高齡人口階層中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現象。

在少子化的發展趨勢上,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2)指出 0-4 歲的嬰幼兒至 1990 年 1,627,081 萬人、1995 年 1,590,485 萬人、2000 年 1,489,242 萬人、2005 年 1,144,355 萬人、2011 年 956,990 萬人,共減少 670,091 萬人。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上,中華民 國統計資訊網(2012)指出 2000 年後開使有非原生家庭(臺灣男女性與國外人士結婚) 的增加,有登計人數 2000 年 21,338 對、2001 年 19,405 對、2002 年 20,107 對、2003 年 19,643 對、2004 年 20,338 對、2005 年 13,808 對、2006 年 9,524 對、2007 年 9,554 對、2008 年 8,957 對、2009 年 8,620 對、2010 年 8,034 對、2011 年 8,053 對,共 144,019 對 ; 我國 從 1995 年總入境人數 7,525,556(人次)、2000 年 10,045,994(人次)、

11,557,175(人次)、2011 年 15,648,884(人次),如圖 1-13 所示;以及 1995 年總入境人 數 7,507,910(人次)、9,990,395(人次)、11,548,332(人次)、15,567,386(人次)。顯示,生 育率有嚴重下滑的趨勢,以及人口移動率歷年的持續性增加,與非原生家庭開始改變 原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意識,這些現象都會改變臺灣未來家庭扶養與安養高齡者的方 式與環境發展。

綜觀上述所論,臺灣漸漸走向高齡化社會,而原有的人口結構及社會系統都在變 化中,因此我們要深入瞭解社會的演進與發展,才能去發展高齡者休閒的結構樣貌。

其次,隨著民國九十年實施週休二日、生活環境的改善、教育程度的提升,帶動了國 人休閒遊憩與樂活養身文化的興起,和休閒產業的相關性發展,也成為發展國家出口 與內需的重要產業結構;相關單位也指出全球數位娛樂產業之年產值於 2010 年即將 突破新台幣 60 兆、2011 年休閒農業產值高達新台幣 65 億元與突破 950 萬人參訪、

2012 年各縣市更是積極發展當地休閒產業來活絡經濟發展等趨勢來看,休閒(活動、

遊憩、休憩)以成為現代人最常參與的重要活動之一(高俊雄,2002;邱湧忠,2002;

吳松齡,2003;Career 就業情報,2012;巴哈姆特企業,2012)。而高齡休閒活動的 議題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人探討(李晶、林子郁,2010;陳嬿如、林房儧,2011;

林子禹、張俊傑、張淑君,2011;高立學,2011)。

誠然,高齡者休閒與社會化的關聯,基本上和社會化的理論相同,從社會化的角 度來看高齡者休閒與社會化的關聯,顯示高齡者在退休後,自由空閒的時間增加,許 多高齡者才開始學習和參與休閒,因此探討高齡者休閒再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新社會 議題(蘇維杉等,2013)。

二、高齡環境的型態

2003 年開始全球 65 歲以上人口將高達 6.3 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 7%,聯合國更 推估 2050 年各先進國家人口增長率,呈現高齡人口大幅增加的情形,日本 37.8%、

齡化社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臺灣面臨全球人口結構的改變,加上社會高齡 化所衍生出的社會需求與問題,都將影響國家、社會、產業、企業、組織、群體產生 質量的轉變。誠然,「高齡」近年來成為世界各國熱門發展的議題與新趨勢,從各國 家政策的制定(芬蘭提倡高齡休閒動、歐洲強化高齡生活品質與照護、日本鼓勵高齡 社會互動與連結)、縣市研擬政策措施(高齡運動會、體檢活動、福利補助)、企業團體 籌辦活動(電影拍攝:不老騎士、青春啦啦隊)、大專校院紛紛成立相關系所(大學部、

研究所)、知名週刊雜誌專題報導(商業週刊、今週刊、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天下雜 誌)及高齡照護中心的成立(日夜照護中心、長期照護中心、高齡養生運動俱樂部)…等 社會現象脈絡來看,高齡產業與市場漸漸成為各先進國家的新興產業和新顯學(顏君 彰等,2013b)。

蘇維杉(2007)指出「產業」是隨著人們對特定環境和物質需求而產生,一般而言 產業市場的定義可以區分為廣義的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產業市場是指因需求而產 生一連串的商業活動,而狹義的產業市場則是指特定的商品與服務交換的過程和特定 市場環境。基此,高齡產業與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形成了許多的休閒商品與服務的交換 行為。而交換理論是社會學四大主要理論之一,此理論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 也視為一種交換利益的過程,而這些過程可能會因為價值意議、自我需求、服務內容 等因素,造成自我選擇性的建立(高淑珍、王麒富,2012)。換句話說,中高齡者在選 擇參與某些休閒活動時,其主要的目的在於交換獲得某些利益,比如是身體健康或是 社會互動,然而當這些利益消失時,高齡者就有可能停止或退出休閒活動(蘇維杉,

2013)。經濟部技術處(2012)指出現代化的組織會將環境、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

列入產品與服務設計參考的方向,在發展出產品與服務的意涵、價值、需求和機會點,

達到市場供需和行銷的具體目標。基此,高齡休閒活動在現今社會發展之際,更應該 快速掌握參與者的滿意度和行為意圖,才能有效發展高齡休閒活動的服務或商品化。

綜觀上述所論,高齡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以成為一種產業聚落,各先進國家也開始 發展與扶植相關性的服務與商品(如表 10),企業組織更是利用高齡休閒活動的舉辦,

建立相關服務與商品的文化,以及深入中高齡群體的生活中,提升該產業發展的基礎 與建立企業社會責任。

表 10

中高齡服務與商品相關研究論文一覽表

研究題目 作者 年代 研究趨勢

治療式遊憩在高齡 期健康促進教育上 的應用探討

徐玉珠 2007

設計相關遊憩活動、服務或商 品…等,建立一個休閒治療的 環境

高齡化社會下以科 技輔助互動溝通平 臺 - 以 Care Together 設計為例

曾俊儒、陳佳宏 2008 建立一個資訊平台,提供高齡 服務與商品

嘉義縣塗溝社區日 間照顧中心對高齡 者在地老化功能 之研究

張菀珍、蘇慧芬 2009 照護中心的經營與管理,以及 分析日照中心來的服務發展 臺灣高齡教育的先

驅-高雄市長青學 苑的起源與發展

楊志和 2010

在高齡教育市場中的發展,未 來樂齡中心或大學應該如何發 展。

博物館對可提供高 齡者社會支持之價 值與功能

邱莉婷、邱榆婕 2011

文創產業在高齡群體的發展趨 勢,與探討此領域在終身學習 或教育的延展性

創作性戲劇對高齡 者 之 影響 研究-以 安招社區老人日托 劇團為

孫鳳吟 2012

利用傳統戲劇的介入,讓中高 齡者工作、服務、創作等,提 升自我身心的發展。

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高齡環境的理論

謂的行為指的是人們的具體行為,而人的行為是受兩組變數所影響;一是周圍的環 境;另一是個人因素,包括生物生理機制、心理因素-文化背景、情感、個人經歷、

基本需求(Kotler, 2000)。Schiffman & Leslie(2000)認為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的 概念來自於態度理論(Attitude Theory),態度主要由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

意向(Conative)三種要素所組成。而這三種成份態度的模式中,認知是指消費者對產 品或服務的知覺;情感是決定消費者對態度標的物的整體性評價,而產生不同的偏好 程度;意象則指採取某種行為的可能性,亦指消費者自我的購買意圖,三者相互有關 聯性(顧萱萱、郭建志,2001)。基此,Turner(2001)認為體驗是指個人親身的參與及親 自體驗後對某些物品或標的物的領悟及感官、心理所產生的情愫;換句話說,體驗也 是影響參與者認知、情感與意向的重要行為理論。因此高齡休閒活動在推廣與實施時 應該也要重視該層次的發展。

體驗是反映個體的心理感受與自我感受經驗(Dirsehan & Celik, 2011)。產品或服 務是消費者的一種消費體驗元素,而體驗的感受、滿意、情緒…等都是影響消費者對 於產品或服務的觀感與價值(Schmit, 2011),並影響消費行為及持續性(Sukoco & Wu, 2011)。Rebollar et al. (2012)指出消費者注重產品與服務的體驗現況,不管在視覺、聽 覺、觸覺的感官層面上,消費群體也重視產品或服務所提供的情感連結、社會關連和 整體價值,形成對產品或服務的接觸性、連結性、使用性、持續性、習慣性(Backstrom, 2011)。Sternthal & Bonezzi(2009)指出體驗價值的高低確實會影響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 度。Teng(2011)指出消費者體驗的累積會影響和累積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係,透過 適當適性的行銷方式更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依戀,成為和社會互動、分享、推薦的 宣傳者,產生品牌消費群體,因此可知品牌意識會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忠誠度越高 的消費者就會持續增對此產品或服務的購買意願,自然形成特殊性的消費文化與習慣 (Puccinelli et al, 2009)。

綜觀上述所論,產品或服務的品牌形象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認知(Rebollar et al., 2012),品牌形象也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或持續使用產品與服務的依據。當產品或服務

的品牌形象建立起來後,應該要強化消費者的體驗價值,維持消費群的穩定性及消費 者的忠誠度,才提高消費者未來對產品或服務的支持情形(Joye et al., 2010)。所以現 代化的高齡休閒活動在發展時,除了適當的設計活動內容外,在服務與商品上應也要 積極發展主題,和考量參與活動的人事物,才能有效完成在活動參與前的經營管理,

讓參與者有機會參與活動內容和體驗服務。

四、高齡環境的發展

以新加坡金融產業為例,新加坡人力資源研究與統計部門(The manpower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的勞動力統計資料指出,新加坡人口當中 76.8%為華人,馬來 西亞人 13.9%,印度人 7.9%,其它 1.4%,華人仍佔多數,面積相當於台北市 2.3 倍,

2000 年 65 歲以上的人口就占了新加坡人口總數的 7.3%,估計到了 2020 年 65 歲以上 的人口總總數將達到 14%,顯示高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經濟部工研院 IEK,2011)。

據此,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帶動了新加坡相關政策的調整,並從社會照護延伸到居 家照護的整體環境發展,如新加坡所採用高齡健康照護是「3Ms」制度,即為醫療儲 蓄帳戶(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保健基金(Medifund)三大類,這三大 類的功能均不同,但協助和支付國人在健康支出的層面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從新 加坡高齡者主要在「預防型」和「治療型」的健康照護需求中發現,醫療科技的應用 和習慣成為協助的重要項目,也是高齡醫療科技產業發達與進步的主要因素(經濟部 工研院 IEK,2011;顏君彰等,2013b)。

以歐洲照護產業為例,歐洲的照護產業是由歐洲各國政府基於國家政策而建立,

針對高齡者、肢體障礙者和邊緣化的家庭進行援助的組織機構。在歐洲照護產業主要 可分為五個部分,為主要照護行業、個人相關和居家相關服務行業、企業相關服務行 業、居住地區相關服務,和非營利社會服務行業;在服務領域上則包括家庭照護、護 理服務、日常生活中心、個人衛生中心,以及具有高齡照護服務的養老院、退休社區

Books, 2012;顏君彰等,2013b)。

以日本飲食產業為例,厚生省於 2000 年四月開始實施老人介護保險制度,並於 2001 年相繼提出日本國民健康指標的新健康政策,在新健康政策計劃書中就針對生 活習慣與生活習慣病中分成九大領域,並明確訂定執行目標(9 個領域、70 個目標、

100 個指標),而其中的一個重大領域發展就是「營養與飲食生活」,因此企業組織紛 紛開始針對此領域中的目標和指標來進行組織發展,透過政策的指引與政府的協助來 拓展高齡飲食產業的發展。

經濟部技術處在 2011 年日本健康促進產業發展概況研究報告指出,高齡化社會 來臨帶動龐大的健康照護需求和商機,成為各企業組織積極投入與發展的領域,以日 本為例,已從發病後的慢性病「疾病管理」邁向以健康促進為思維的「特定保健產業」

方向發展,因此已於 2008 年 4 月起以 40~74 歲的國民為對象,針對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提出「特定健診、特定保健指導」對策,也帶動相關包含、健康 諮詢、健康管理、食事(飲食)指導與運動指導等巨大商機,其次依據相關研究調查顯 示,原本健康檢查之潛力市場約為 1,000~ 2,000 億日圓,但因應健康檢查所帶動的後 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服務的整體保健指導服務商機,可攀升至 2,000~4,000 億日圓,

成為現今國家社會及企業組織重點開發的領域(顏君彰等,2013b)。

以運動產業為例,日本高齡者介護保險自 2000 年實施至今,面臨人口的持續高 齡化及需要介護人數的增加,日本政府將 「構築活潑有活力的超高齡社會」、「制度 的持續可能性」 與 「社會保障的總合性」 作為高齡者介護保險制度改革的目標,

據此在健康管理方面主動與業界和大學合作,發展高齡者的體適能及運動處方,達到 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讓休閒運動健康相關產業商機指日可待(OASIS, 2012;

ARDIJA VISION 2020, 2012;三菱総合研究所,2010;顏君彰等,2013b)。

綜觀上述所論,政策措施是影響高齡企業組織與整體環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而現今社會中的企業組織也朝向趨勢及政策去擬定和發展各種「活動實施計畫」和「產 品服務策略」,達到國家、社會、組織(服務、商品、活動)和群體發展共同價值與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