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由於醫療衛生科技進步,加上國人對於健康日益重視,國人生存率上 升,死亡機率下降,平均餘命延長的成果,讓高齡者的休閒參與愈發重要,

在高齡階段參與的休閒,重點不在休息,而是在放鬆及不耗費心力,其特 點與余嬪(2000)所認為現代人的休閒是了增加工作生產力,重點著眼在 放鬆功能、以消費性、低活動技能與不耗費心力為主大致相同。另根據內 政部(2011)99 年針對 65 歲以上高齡者社會活動參與情形調查顯示:養 生保健團體活動及宗教活動方面,定期參加者比例為 13.19%及 11.33%,較 其他社會活動項目之參與比例相對為高;且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活動項目,

以與朋友聚會聊天、從事養生保健、從事休閒娛樂活動為主,也有 28.75%

的高齡者沒有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

高齡者的休閒活動應該是很自由的,就如鄭健雄、王欣眉與黃宜瑜

(2006)指出休閒是在非強迫性的狀態下,從事能使身、心、靈達到最舒 適自在之行為。此外莊芸鑫(2010)也說休閒係指在自由時間下,個人有 意願且願意去從事的各項活動,而這種活動可以令人感覺到放鬆並帶來愉 悅感,甚至可以讓疲憊的身心有所紓緩並可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活動。張 永紅(2010)則提出休閒參與應是閒時、閒錢及閒心結合的論點,在對於 休閒文化的追求上,閒心應該比閒錢更為重要,同時其認為休閒教育能夠 培養人們的休閒知識、技能和技巧,只有提升人們的休閒技能,激發勞動 之外的生命潛能,才能使人們不至於閒得無聊。研究者認為閒心的觀點對 高齡者的狀態論,是相當符合的,因人生走到接近尾段處,可以悠閒、開 心的過生活應該是跟擁有健康身體一樣重要的,所以休閒不外乎是指在自 由時間下,個人有意願且願意去從事,在過程中可達到放鬆功能並帶來愉 悅感,甚至可以讓疲憊的身心有所紓緩並可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活動,且 高齡者的休閒參與不應只是有閒錢時的做為,應該是一種精神寄託文化及 知識技能與技巧上的追求及心靈方面的滿足。

休閒參與對高齡者的意義就好像工作對年輕人一般重要,一般人可從 工作的過程及進行的模式來得到外界或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而達到心理部 份的滿足及愉悅感,就如莊芸鑫(2010)所認為休閒參與係指在非工作時 間的自由時間下,個人自願性所從事的各項活動的種類與頻率,這些活動 可以讓生理、心理獲得滿足並產生愉悅感,亦有助於個人社會需求面的提 昇,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與個人需求,且會隨參與模式的不同而有所 差異,也會因個人所在的環境、背景或其他干擾因素,呈現不同的結果。

因此,高齡者休閒的參與模式會隨著條件的不同,而衍生出不一樣的參與 特性。

下列茲參考(黃國彥,1994;黃春長,1994)的分類,歸納出高齡者 休閒活動參與的特質包括:自願的活動、精神的滿足、多元的活動、正向 的活動、輕鬆的活動及低支出的活動。

在自願的活動方面,因高齡者在此階段已是成熟獨立的個體,所以發 自內心所想要從事的活動,才是其想要及需要的,且其時間的擇定,伴侶 的參與及邀請等皆為外人難以強迫,屬自願性的發起(黃國彥,1994;林 子禹、張俊傑、張淑君,2011)。因此休閒活動也被視為個人或群體以自願 性的方式,用隨心所欲去從事其感興趣、認為有價值或需求的活動,及出 自個人意願地參與及滿足自我心理或生理的非工作性質活動(張宮熊、林 鉦棽,2005:2;陳英仁,2005;黃世芳,2009;劉秋雄,2010)。

在精神的滿足方面,休閒活動擁有心理、精神上依附寄託的功能性,

透過參與休閒活動,可使高齡者再社會化,令其得以優質情緒因應社會生 活,形成有效的人力資源、服務社會,並提升高齡者的生活滿意(劉秋雄,

2010)。且現在的高齡者大多經歷豐碩,物質上或許較無年輕時的匱乏,故 可滿足高齡者的要素,應會由物質條件轉向心靈層面上的滿足。且藉由休 閒活動的進行及參與,不僅可活動身體,讓身體變得健康,也可使情緒穩 定,進而滿足心理上的需求,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吳郁涵,2009)。

在多元的活動方面,許多活動的進行,非僅侷限於單一功能,例如單 車環島活動,非只是單純的單車運動,在環島的同時,島內的觀光旅遊或 者是途中的友人拜訪,其兼具了健身、休閒旅遊及社交性功能,因此呈現 出多元複合式的活動類型。

在正向的活動方面,通常經過歲月的洗禮,其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所 選擇之活動應會較具有建設及正向性,有益於高齡者身心發展及專長精進 或提升。此外休閒活動對高齡者有紓解生活壓力、增廣見聞及在創造力與 學習方面的身心成長有益處(吳郁涵,2009;劉秋雄,2010)。且高齡者較 常參加對於有益身體保健之活動以及社交型活動,由此顯示高齡者的休閒

活動部份動機為身體健康及社交活動(劉慧如,2008)。

在輕鬆的活動方面,高齡者由於生理機能的退化,體能方面的狀態,

並不太適合強度高及過於激烈或競賽型的活動,其多會以低體能,放鬆型 的方式進行活動(張光達,1999)。且因為體能的緣故使得多數高齡者只能 從事部份消遣性的靜態休閒活動及隨性、容易從事的休閒種類(邱俊村,

2002;劉慧如,2008:廖博元,2010);對於從事戶外較耗費體力的活動,

會較少進行,而形成較喜愛室內活動的狀況(吳郁涵,2009)。

在低支出的活動方面,收入的減少,難免會影響高齡者所參與的休閒 活動種類與方式(吳郁涵,2009)。尤其高齡族群大多呈現從勞動巿場退出 之情形,經濟的收入不若工作時的寬裕,且又面對存款數不易增加,未來 卻不知還有多久的狀態,故金錢的支出會相對保守,故高齡者從事的休閒 多為支出較低、或有相關單位補助之活動。

二、 高齡者休閒活動之探討

休閒活動的選擇因人而異,每個人基於個人的興趣、需求、能力及環 境等不同,所選擇的休閒活動項目自然不同,隨著大眾餘暇時間的大量增 加,各種商業化的休閒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因此休閒活動的項目更是琳 瑯滿目、五花八門。休閒活動包含了一般休閒及運動休閒,而吳崇旗與王 偉琴(2006)研究發現:從事運動類休閒參與,雖然不能帶來放鬆性的休 閒滿意,但能提供挑戰性、體適能、恢復體力保持健康的休閒滿意。社會 型態轉變,國人休閒觀念提升,個人也逐漸瞭解如何去參與和享受休閒,

從事兼具運動健康功能的休閒活動,成為大眾追求的新型態運動休閒風 潮;就算是休閒觀賞運動節目的娛樂性題材,也可滿足觀眾自主及整合的 需求(周靈山,2007)。而在背景變項部份,林淑芬、王于寧與賴永僚(2008)

發現:性別在身體活動態度的構面上有所差異,且男生高於女生。而休閒 參與量呈現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的趨勢;老人從事獨自型活動以及與親友 鄰居聊天、散步等花費較少體力和資源且可及性較高的活動傾向隨著年齡 增長而維持,但運動健身型活動方面則出現明顯減少的轉變(林冠穎,

2008)。

高齡者可從事的休閒類型很多,一般依從事的時間、地點、機構、對 象等不同活動內容或方式會有不同,茲說明如下:

(一)依活動時間分:固定時間者,可分為晨間、早上、中午、下午及 夜間;不固定時間者則依特定時間或約定進行。(二)依對象不同分:喜 愛戶外者,嗜好靜態者、或是文化藝術人員、冒險追尋者、自我成長及宗 教崇拜者等。(三)由負責的機構分:政府現今為健全社褔體系,公、私 部門皆有針對高齡者所設計不同的休閒及推廣單位,如社會服利局、老人 安養院、長青學院、樂齡大學等處,皆能讓高齡者有提升參與多元化的休 閒活動及休閒運動之機會,並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得到多元的訊息及參 與的機會來源,有利於良好生活型態及健康促進習慣的養成。(四)由從 事的地點分:休閒的地點可分室內、室外,國內、國外或是老人會館、活 動中心、公園、小吃部、卡拉 OK 店(翁郁淑,2009)及自家等所有可從 事休閒之處。(五)從項目別分:休閒項目類別眾多,雖然大多人的觀感 是高齡者就應從事較緩和及強度低之休閒活動,但仍是有許多高齡者保養 得當,而提升與年輕人進行相同休閒活動之機會,茲將適合高齡者之休閒 項目以進行的場域(表 2-4-1)及活動類別作為分類(表 2-4-2)。

除了上述場域及活動不同而有差異外,呂寶靜(1996)依功能,將休 閒活動分成:(一)打發時間的消遣性活動,如看電視、聽音樂、看電影、

報紙等;(二)可提供社會接觸的休憩性活動,如聊天、親友拜訪等;(三)

可帶來成就感的創造性活動,諸如繪畫、技藝、文學、作詞、編曲等;(四)

帶來社會歸屬感的志願服務。另外Zimmer與Lin(1996)也做了高齡者休閒

活動的分類,分別為:(一)體能性活動,如需體能和步行的活動,例如 運動、健走、散步、園藝等;(二)創造性活動,如遊戲、手工藝、嗜好 及閱讀等;(三)沉思性活動,如思考、靜坐或宗教相關等活動;(四)社 會性活動,如社交聯誼等。

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有很多,例如:游泳、跑步與散步、原地跑步、太 極拳、體適能運動、氣功、爬山、放風箏、垂釣、騎自行車、划船、國術、

踢毽子、徒手體操、羽球、乒乓球、槌球、跳繩及土風舞等(杜光玉,2006)。

踢毽子、徒手體操、羽球、乒乓球、槌球、跳繩及土風舞等(杜光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