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休閒覺知自由理論

本節針對休閒覺知自由理論共分為四部分探討。首先探討休閒覺知自由的意義;第 二部分則探討休閒覺知自由的本質;其次探討休閒覺知自由的組成要素;最後則是說明 休閒覺知自由的量表測量。

一、休閒覺知自由的意義

在分析「休閒」時,「自由」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觀點,在七十年代,美國休閒研 究學者 Kelly (1972) 提出「覺知自由」 (perception of freedom) 的概念之後。隨後 Neulinger 亦以個人體驗出發,探究休閒覺知自由和動機兩變項來建構休閒典範

(paradigm of leisure) ,他認為休閒覺知自由愈高、參與休閒愈是出於內在動機,則愈接 近純休閒的狀態;反之,休閒覺知自由的限制愈高、參與休閒愈是出於外在動機,愈是 接近純職務的狀態。進入八十年代 Iso-Ahola 在對美國大學生休閒參與的意義做的實證 研究中,結果發現「覺知自由」、「內在動機」、「目標導向」、「工作關係」這幾個 變項中,以「覺知自由」最為重要。研究發現:即使是工作關係低的休閒活動(即與工 作較無關係的休閒活動),但參與時的覺知自由程度低時,則參與者就不會把這活動當 成是休閒活動,反之,儘管是從事一件與工作關係相當高的任務,但由於從事者內心有 覺知自由,充分感受到自主性,而不是被迫來做這件事情的,在這種情境下,他仍然會 對這件工作充滿休閒的心理感受(陳信安,2000)。換句話說,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在 主觀上是否有無休閒的感覺,取決於他在參與之前是否有覺知自由,他是否可以自由的 作選擇。

上述研究將休閒的覺知自由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定義為個人主觀知覺到 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他想要做的休閒活動。但王震宇(1995)指出人們參與休閒活動後,

影響休閒體驗品質的並非是最初的選擇的自由,而是休閒體驗中的自由感。Neulinger (1981) 認為判定個人是否在休閒狀態的基本要素是自由 (freedom) ,更明確地說就是覺 知自由 (perceived freedom) ,是「個人的心境感覺到他可以自由自在選擇他想要做的 事」,也就是說,做一件事的時候,沒有遭受任何的阻礙或強迫,可能就有「休閒」的 感覺。在 Neulinger 的看法裡,「休閒」意味著參與活動是出於個人的意願,同時他也 認為休閒覺知自由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狀況,而是程度的差別,而且它對於休閒體驗的 感受強度和品質會產生影響。另外一個用來區分休閒與非休閒的要素是「活動的動機」,

也是由 Neulinger (1981) 所提出的,他將「活動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如 果休閒滿足純粹為了活動本身,就是內在動機。如果想從活動中獲得外在利益,就是外 在動機。內在動機較為接近理想的休閒感覺,也比較有自由感,因為外在觸發的行為不 能被知覺為完全的自由行為(范靖惠,1997)。

Eills 與 Witt (1987) 認為個人如果能覺知到高度的自由,在休閒的過程中較有暢懷 的經驗,相對而言,在自己能力及投入程度感到滿意,對自己較有正面的看法與評價;

反之覺知自由較少的人,對自己的看法及評價較為負面導向。

二、休閒覺知自由的本質

探討休閒覺知自由的本質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討:(Ellis & Witt, 1984) :「歸 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心流理論」(flow theory) 與「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s) 及「遊戲理論」(play theory) 。

(一)歸因理論

歸因是一種推論行為或事件背後原因的歷程,人們會不斷地為他自己或別人的行為 尋求解釋,他們想要了解行為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以預測這個行為未來再發生的可能 性,希望對周遭的事件能有所控制(張春興,1989),歸因理論有助於了解休閒覺知自 由和休閒體驗間的關係。因此,若個人將其成功的休閒經驗歸於自己的能力、技巧等內 在及穩定的因素,而將失敗的休閒經驗歸於命運、運氣等外在及不穩定的因素,則覺知 到的休閒自由度高,同時也被認為是有能力的、獨立的、較有自信的,且是出於內在動 機去參與休閒;若個人將其成功的休閒經驗歸為命運、運氣等外在且不穩定的因素,而 將失敗的休閒經驗歸於自己能力、資格等內在且穩定的因素,則覺知到的休閒自由低,

則較沒有自信,將導致個人會將失敗的責任歸因於自己,並可能產生無助感。

(二)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在活動過程中即感到滿足,而此種滿足又轉而形成加強個體繼續 該種活動的內在動力(張春興,1989)。從歸因的方式來看,發現從休閒中得到較高休 閒覺知自由的人常是發自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也可以視為是為了滿足內在需要的動力。

在休閒活動中,當人們成功的經驗及好的結果是來自於個人的技巧及能力,如此則 會產生勝任,他們也會感受到較多的覺知自由。另外若滿足了自決的需求,亦即感到能 控制環境及行為時,也會有較高的覺知自由(范靖惠,1997)。

(三)心流理論及高峰經驗

心流理論與高峰經驗皆在高程度的心理投入下才可能會發生,以下分別說明這兩種 理論。

1. 心流理論

「心流」意指投入一個活動,當參與者的技巧與活動的挑戰性達到平衡時, 個人 所得到完全的、內在的滿足體驗,達到內在感受的流暢,也有學者稱為流暢理論。是由 Csikszentmihalyi (1990) 所提出的,他認為「心流」體驗是「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 ,讓個人感覺自己在控制自己的行動,當自己命運的主人。但是要體驗到心 流,必須對活動有足夠的投入,可以由幾個指標來衡量投入的程度(張定綺,1997):

(1) 具挑戰性的活動:

投入新的競爭環境,尋求新的挑戰,競爭是為了提升個人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敵人 也將是你最大的幫手。利用正面樂觀的念頭不斷轉換,讓原本可能是無聊的人事物,昇 華為具吸引力有趣活動。

(2) 知行合一:

因為投入具挑戰性的活動,當事者所有的感官知覺均投入這項覺得有意義的活動當 中,一切的行動自動自發,如同直覺而行。

(3) 清晰的目標與回饋:

心流體驗為了完全投入,目標必須是明確而可達成的,目的在於主導成功的回饋。

(4) 全神貫注於行動:

一旦能夠全神貫注於目標活動上,以往日常憂慮與沮喪將會一掃而空。

(5) 掌控裕如:

透過前四項將會體驗到最過癮的心靈成長經驗,這種心流體驗小心會上癮。

(6) 渾然忘我:

平常「自我」的觀念,經常造成許多負面情緒的產生,但是一旦擁有心流體驗,此 時小我已經與大我結合,已經超越自我的侷限,邁向更高層次的人生體會。

(7) 時間感與平常迴異:

經常我們專注於一件事件,往往結束後才發現時間過得這麼快,這種對時間感覺流 動趨快或是越來越慢,正是掌握最佳心流體驗的證明。

當個人非常投入休閒活動,而在其中體驗到「心流」時,會感到自由,因為在投入 的狀況下,使人不容易感受限制與干擾;另外,「心流」理論強調參與者的技巧與活動 的挑戰性之間的平衡,唯有平衡時才能產生最大的勝任感。如果活動的技巧低於挑戰 性,則活動者會感到焦慮 (anxiety) ;而當活動的技巧超過挑戰性時,則會感到無聊 (boredom) (楊元卉,2003)。

2. 高峰經驗

高峰經驗由 Maslow (1968) 所提出,指的是人超越了空間與時間,與當時的情境 融合為一,所感受到的寧靜、喜悅與滿足的心境。亦即在自我追尋中達到於自我實現的 地步時,高峰經驗就會產生。此時不僅使人感到快樂,且更使人有幸福感與價值感。在 高峰經驗時,個體最能展露個人性格,最自然率真與自由自在(張春興,1989)。

(四)遊戲的特性

遊戲的能力是人類基本的特性之一,從兒童身上最能看出這個自然的表現。成人因 為成長的過程接受了許多價值觀的影響,而失去或隱藏了這個基本能力,以另一種形 式,即休閒活動,來呈現人類遊戲的特性。因此,休閒活動即具有遊戲的特性(涂淑芳,

1996)。遊戲具有以下幾種特徵:

1. 內在的獎勵:

遊戲本身就是目的,是相當自我滿足的活動,遊戲者並非因外在獎勵而有從事該活 動的動機,選擇特定活動參與就是為了追求直接獎勵。但是,遊戲不是明確界定的特定 活動,而是行為的態度,也就是心理狀態。遊戲可能是自發性的或由別人持續做安排。

對某人是工作,對另一人卻可能是遊戲。

2. 自願的:

自願是遊戲的必要特性,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被迫或被強制遊戲,而是出於選擇。遊 戲行為必須是隨興而起的,因為人往往很難預先安排何時有玩的心情。那些具有自由和 自願特性,且為了享受活動本身的緣故而參與的活動就是遊戲。遊戲意味著選擇的自 由,也就是不受外在環境和日常規律所限。

3. 愉悅的:

正因為遊戲不具強迫性和沒有外在獎勵,所以它必須是愉悅的,否則遊戲者將不願 繼續參與。而且,遊戲是讓人在自己選擇的活動中可以獲得立即的歡喜滿足,所以是愉

悅的。

4. 專注的:

首先一個人得對一個活動注意並發生興趣,而持續的行為則來自遊戲者的熱忱與專 注。

5. 自我表達:

人們在遊戲中表現出人格特質。一群工作者可能以相同方法執行一項任務,但是即 使在設定的環境中,每個人遊戲的型式大不相同。所以在遊戲中最能自我表達。

6. 自由:

遊戲時具有自由意識,人不再被外在和社會通行的日常規矩或法律限制。經由遊戲 者的想像力,真實世界的限制已被除去。

在休閒活動中,當嬉戲性的情況越多或程度越高,則個人的覺知自由越大。因為嬉 戲性是在沒有威脅的心理感覺下產生的。

三、休閒覺知自由的組成要素

根據 Ellis 與 Witt (1989) 的看法,休閒覺知自由的組成要素包括休閒勝任感、休

根據 Ellis 與 Witt (1989) 的看法,休閒覺知自由的組成要素包括休閒勝任感、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