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今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電腦成為人們資訊傳遞、接收、娛樂的主要工具。電 腦普及化,網際網路使用比率逐年增加,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形態產生重大改變。尤其電 腦已變成家庭中的基本設備,不僅家中的成人,包括兒童也成為網路使用者的基本族群。

傳統的學習方式,需要與教學者面對面才能進行。而電腦網路的發明,提供學習者 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網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性,學生可以自由搜尋學習的材料、決 定學習的時間。使用網路作為學習的媒介,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選擇也更多元。

電腦網路的發明與使用,使得人們的生活形態和學習的方式產生改變,重視網路對學童 帶來的影響是有必要的。

在學校的教學上,傳統師生面對面的教學,也因電腦網路的發明,而逐漸改變成另 一種新關係的建立,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也更有選擇,自己要學什麼,花多少時間 學,以及學到什麼程度,都可藉由網路達成目的,可見重視網路對學童帶來的影響是有 必要的。

本研究即針對現今不同背景之學童,在使用網際網路作為休閒活動時,所感受到之 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作相關探討。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 動機,第三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解釋,

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與經濟環境的改善,國人的休閒時間以及對於休閒的態度也不斷的在變 化。政府從 1998 年起實施隔週休二日, 2001 年公教人員率先實施全面週休二日,引 導我們的社會邁入一個嶄新的休閒時代,從不習慣到適應,從適應到不可或缺,國人對 於休閒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休閒生活的渴望與重視已是必然的趨勢。

這幾年來,國人對於健康休閒生活的重視也漸漸延伸到孩童的身上,而隨著科技的 進步,學童休閒活動不再只限於到戶外踏青,休閒場所逐漸將休閒從戶外拉回室內。網 路普及、網際網路的運用多元化,使得上網尋找樂趣的學童不斷增加。學童利用網路來 獲取新知、查找資料、交友或遊戲等,電腦成為提供了學童填補課餘零碎時間的一大工 具。而且網路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比起一般戶外休閒活動,免除了交通、金錢、時間、

場地等因素限制,只要願意,隨時都能打開電腦進入網路世界。換句話說,由於便利性 相當高,只要擁有基本配備即可輕鬆以網路來當成從事休閒的媒介。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 於 2008 年 2 月出爐之調查報告中指出,

目前台灣地區之上網人數截至 2008 年 1 月為止,共計有 1,555 萬人曾上網,且於 2002 年至 2008 年 1 月的統計資料中顯示上網人數是逐年增加,而 12 歲以下之民眾 有 198 萬人使用過網路,占 12 歲以下民眾的 64.93%,扣除年紀太小無法使用、尚未 就學受文字阻礙而不會用的兒童外,所剩下的幾乎就是正就學的學齡兒童。

然而這種成長正好說明了人們休閒型態的轉變。由於寬頻網路的完備,電腦多媒體 高品質的聲光影像、臨場感與即時性,更擄獲了不少青年學子的心;同時網路咖啡店的 迅速盛行,也提供了參與網路世界一個便捷流行的環境,使得網路休閒躍升為青少年休 閒活動的選擇要項之一。足見網際網路這新興溝通媒介,正以驚人之勢,進駐大衆的生 活,而發揮影響力。

這些現象說明了當前的學童所處之環境正是如此,但要稱的上「休閒」,仍須滿足 一些必備的條件,才可算是體驗了休閒。根據休閒的定義:從時間來看,是指人們去除 維持生活所需的時間,所剩餘的時間,稱為空閒時間或閒暇。從活動來說,在免去義務、

責任所從事的較自由、個人的活動,稱為休閒活動。就經驗而言,著重於個體的內心感 受的休閒體驗。就行動而言,強調的是個體的存在感與實際行動。整體而言,休閒即是 在自由的時間內,個體將自己全心投入活動中,並獲得許多感受。依據此觀點,獲得相 對的自由是休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而 Neulinger (1981) 也認為判定個人是否在休閒 狀態中的基本要素應該是自由,也就是說自由是讓人們感受到休閒的必要特質,因此學 童從事網路活動時,能否感受到自由,代表是否體驗了休閒的重要指標之一。

其次,學童在從事網路活動時,能否獲得休閒相關的效益,是不太能直接被客觀地 觀察到的,所以效益是一種相當主觀的個人感受。從功利主義的觀點,休閒對於個人或 社會必然扮演著某些功能或帶來某些效益,才足以促成休閒的存在價值與蓬勃發展。高 俊雄(1995)對於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之間的關係,從過去有關的研究中,歸納出兩點 結論:一、休閒參與不是必然能夠提高生活滿意,惟有在休閒參與過程中,對自己的生 活有所助益並獲得滿意時,生活滿意才會隨之提高。二、休閒參與可以帶來的好處與效 益來源是多方面的。而 Ajzen (1991)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討論休閒效益時發現,休閒參

與者對於參與休閒活動可能獲得效益的評價越高,他參與的態度傾向便越明顯,參與活 動表現也會更積極,因此,他就越能夠從休閒參與中感受到掌控、流暢或刺激的體驗,

學童從事網路活動時,能否獲得休閒相關效益,亦為參與休閒活動的另一重要指標。結 合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的探討,使的參與網路的行為更能符合休閒活動的要件。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電腦在二十世紀的發明以來,挾其聲、光、影、音的特性,加上個人電腦價格的平 民化,幾乎已經深入每一個家庭,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再配合電腦軟體的蓬勃 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增加了電腦的多樣性和娛樂性,電腦已成為現代人最受歡迎的 休閒活動之一。

而近幾年對於網路休閒的研究焦點主要從二個角度來探討:一是將網路活動當成一 個「產業」;二是探討其負面影響。前者主張其促進產業發展,後者著重在如何解決上 網者沈迷的問題。網路活動的相關研究,幾乎脫離不出這兩種觀點,而從其他角度來進 行研究者寥寥可數。本研究即試著將網路活動當成一種「休閒活動」來做討論,畢竟網 路與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密不可分,在從事網路活動時,是否也能如其他休閒活動,產生 休閒覺知自由及得到休閒應有之效益。

學童階段相較於全人的發展過程中,是屬於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此時價值觀的建立 往往影響日後健康的生活,再者,研究者任教於國小十餘年時間,長時間與學童相互交 集,所聽、所聞、所感觸皆是學童的點點滴滴,面對與學童的相關問題也最能引發興趣,

故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瞭解時下學童進行網路活動的同時,並對其休閒覺知自由與 休閒效益做進一步探討。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且國內目前網路相關設施也逐漸完善,參與網路 活動的人持續成長,成為一熱門之休閒活動。目前雖有許多關於網路活動參與者之研 究,但通常僅針對網路參與者的外顯行為進行探討,而較少去探究網路活動參與者之內 在的心理感受,對於可塑性最大的學童之相關研究,則為之少數。因此,本研究針對學 童參與網路活動之行為時,而個體產生內在之心理感受為何,透過問卷做相關資料的收

集,進行實證研究及統計分析。擬定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背景及網路經驗的學童以網路作為休閒活動之情形。

二、瞭解不同背景及網路經驗的學童以網路作為休閒活動之休閒覺知自由。

三、瞭解不同背景及網路經驗的學童以網路作為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

四、探討國小學童網路活動其休閒覺知自由及休閒效益之關係。

五、根據研究結果,作為學校教師擬定相關教學政策及輔導措施之參考,亦可對於網路 相關業者提供改善的依據。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設,茲列述如下:

一、不同背景及網路經驗的學童以網路作為休閒活動時,在休閒覺知自由的感受上有顯 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及網路經驗的學童以網路作為休閒活動時,在休閒效益的獲得上有顯著差 異。

三、國小學童參與網路活動其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有顯著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國小學童對於問卷的填寫,可能因對詞語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影響勾選。

二、本研究因人力及經費有限,故研究地區僅侷限於苗栗縣、台中縣市、南投縣地區國 小高年級學童。未能普及至其他地區或本地區內中、低年級之學童。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休閒活動:指個體在維生性、工作性、義務性、例行性等活動之外的自由時間裡,

可依自己意願而主動參與、全心投入並樂在其中的活動。本研究所指的 休閒活動是指國小學童在課餘時間,除了生理需要的及維持日常生活的 例行事務外,自己主動參與的活動。

二、國小學童:國小學童是指目前於小學就讀中之國民小學內所有學生。而本研究之取 樣對象限於五、六年級之學童。

三、網路活動:利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連線,從事任何想做的事,本研究中分為線上 遊戲、資料搜尋、交友聊天、新聞瀏覽、使用部落格及其他等六個項目。

三、網路活動:利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連線,從事任何想做的事,本研究中分為線上 遊戲、資料搜尋、交友聊天、新聞瀏覽、使用部落格及其他等六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