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討論

本節將針對受試者之背景與參與網路活動之行為、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 休閒覺知自由、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休閒效益、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活 動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及假設考驗等五項研究結果,作進一步探討。

一、受試者之背景與參與網路活動之行為

在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之性別變項中,可能是因問卷施測是以班級為單位,而 一般國小的編班皆以男女平均分配原則,且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8)之統計,國小學 生男女比例約為 52%:48% ,因此導致問卷之受試者中男女比例約 1:1 ,此結果也顯 示出目前國小高年級之男女生人數差異不大。

在年級變項中,所呈現的結果為「五年級學童」占 56.3% ,「六年級學童」占 43.7% ,此種現象決定於協助發放之人員,因協助發放問卷之人員多為科任教師,發放 時以自己任課之高年級班級為對象,並無刻意安排比例,故導致此結果。

在縣市變項中及在區域變項中,因施測之學校,皆為學區制之學校,所招生之學童 必須設籍在學區內,並非開放學區之學校,故研究者對施測學校之選擇,即為影響此變 項之最大因素。

在「參與的網路活動類型」的結果中,與葉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 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之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網路活動為「玩網路遊 戲」、「收發 E-mail 」「搜尋資料」;及洪華檜(2007)在「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 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顯示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網路活動類型比 例最高的為「網路遊戲」、「資料搜尋」結果相符合。另外與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 心 (TWNIC) 在「九十七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之調查報告中指出台灣地區 民眾參與網路活動類型中以「線上遊戲」為最多 (15.79%) 亦有相同的結果。因此,線 上遊戲仍是網路活動中最具吸引力的,這也正回應為什麼歐美及東亞各國在線上遊戲產 業的產值是節節上升的(Yahoo! 奇摩理財,2008)。

在「參與網路活動年資」之統計結果與莊元妤(200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 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之研究中,台北市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年資 最多的為「超過三年以上」的有 53.5% ,其次「一年~兩年」的有 18.2% ,其餘為「兩 年~三年」占 17.3% 、「一年以下」占 11.0% ,結果完全符合。

依照目前國小資訊教育之能力指標來看,以目前各國小推動資訊教育是自三年級開 始實施,因此高年級學童自國小三年級開始上電腦課,至少也有兩年以上之經驗。而在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調查報告中,目前台灣地區家中擁有個人桌上型 電腦的家戶約佔 73.93% ,若加上筆記型電腦之戶數勢必有更高之比例,因此,學童極 可能因為家中有電腦而早於國小三年級前接觸電腦,而有參與網路活動之經驗。

在「每日參與網路活動時間」之變項中所呈現之結果為「1 小時以內」佔了 55.7% , 與梁良淵(2007)在「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 相關研究」中,國小高年級學生每日參與網路活動的時間比例最高的為「1 小時以內」

(33.6%) ,其次為「1 小時以上~2 小時」 (29.7%) 結果相符合。

在「每週上網次數」變項來說,國小高年級學童每週上網的次數以 2~4 次為最多,

而在八次以上(每天至少上網一次)的比率為 12.3%,與葉怡屏(2007)在「網路遊戲 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之研究中,顯示了 50% 以上受試者每週上 網的次數在八次以上,相差甚多。可見受試之學童對網路的依賴性相對少,尚不至於達 到成癮的地步。

以另一角度來看,學童每日參與網路活動的時間及每週上網之次數,或許有因家長 的約束,而呈現出較少的次數,在梁良淵(2007)在「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 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中即提到約高達 51.1% 的家長對於學童上 網情形,所採取的態度及方法為限制其上網時間,這或許是抑制學童過度使用電腦網路 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休閒覺知自由

在休閒覺知自由量表整體分析中、量表的平均數為 3.473 高於量表中位數 3,受試 者對於休閒覺知自由量表顯示能感受較多的休閒自由。

在休閒覺知自由構面的結果呈現「休閒涉入程度」為最高分,當人們深度涉入休閒 活動時會感到專注、忘我,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及干擾,而有高度休閒覺知自由。

在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與參與網路活動經驗對休閒覺知自由之差異分析中,國 小高年級學童在不同之性別、居住之區域、網路活動類型、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的時 間、平均每日花費時間及平均每週上線次數等六項在休閒覺知自由上有顯著差異(表 4-32)。

表 4-32 學童背景變項與參與網路經驗在整體休閒覺知自由差異情形

多的計畫(教育優先區、大手牽小手等),目的就是弭平其差異、以充分照顧每一位學 童。而從本研究之結果來看,鄉、鎮、市、區的差異性,並未因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而 有明顯改變。

在參與不同網路活動類型學童在「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

「休閒控制感」上皆有顯著的差異,詳述如下:在「休閒涉入程度」上,線上遊戲顯著 高於資料搜尋、使用部落格及其他,交友聊天也顯著高於其他,顯示學童在參與線上遊 戲及交友聊天時,有較高的休閒涉入程度;在「休閒需求」上,學童在參與交友聊天顯 著高於資料搜尋、新聞瀏覽、使用部落格及其他,顯示學童於交友聊天上有較高的休閒 需求;在「休閒勝任感」上,學童在參與線上遊戲、交友聊天顯著高於其他;在「休閒 控制感」上,學童在參與線上遊戲、交友聊天顯著高於其他。整體來看,學童在參與線 上遊戲及交友聊天上皆能呈現較高的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及休閒控制 感,而感受較高的休閒覺知自由。因此推論線上遊戲及交友聊天較能引導學童深入參 與,而有較高的休閒覺知自由。

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不同的學童在「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 閒勝任感」、「休閒控制感」上有顯著的差異,詳述如下:在「休閒涉入程度」中,學 童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的時間為三年以上者顯著高於超過兩年~三年及三個月

(含)以下;在「休閒需求」中,學童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的時間為三年以上者 顯著高於超過兩年~三年、超過一年~兩年及三個月(含)以下;在「休閒勝任感」中,

學童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的時間為3 年以上者顯著高於三個月(含)以下;在「休 閒控制感」中,學童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的時間為三年以上者顯著高於超過兩年

~三年及三個月(含)以下。整體來看,學童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的時間為 3 年 以上者,在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及休閒控制感四大構面上,顯著高於 其他累積迄今時間,而感受較高的休閒覺知自由。顯示參與網路活動累積迄今時間越長 的受試者其休閒覺知自由也越高,與葉怡屏(2007)在「網路遊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 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之研究結果相符合。由於網路活動累積參與時間越長,也越熟悉 網路活動的模式,對於操作技巧方面也較為熟練,因此從事網路活動皆可以得心應手。

平均每日花費不同時間之學童在「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

「休閒控制感」上有顯著的差異,詳述如下:學童平均每日花費 3 小時以上在「休閒

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休閒控制感」上顯著高於 30 分鐘~

1 小時及 30 分鐘以下的參與者。顯示每日參與時間越長的受試者其「休閒涉入程度」、

「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與「休閒控制感」越高,與葉怡屏(2007)在「網路遊 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之研究結果相符合。由於參與者參與網路 活動時間越長,也愈能融入於網路活動的情境中,因而其參與活動時較會心無旁鶩,全 神貫注地從事網路活動,也較容易從網路活動中獲得較多的樂趣。

平均每週上網次數不同之學童在「休閒涉入程度」、「休閒需求」、「休閒勝任感」

與「休閒控制感」各構面皆有顯著差異。詳述如下:在「休閒涉入程度」上,學童平均 每週上網次數 1 次以上、2~4 次、5~7 次皆顯著高於 1 次(含)以下的學童;在「休 閒需求」上,學童平均每週上網次數 1 次以上、2~4 次、5~7 次皆顯著高於 1 次(含)

以下的學童,且 1 次以上顯著高於 2~4 次;在「休閒勝任感」上,學童平均每週上 網次數 5~7 次顯著高於 1 次以上及 2~4 次的學童,且 11 次以上的學童顯著高於 1 次以下,2~4 次的學童;在「休閒控制感」上,平均每週上網次數 5~7 次顯著高 於 1 次(含)以下的學童,且 11 次以上的學童顯著高於 1 次以下,2~4 次的學童。

分析結果顯示平均每週上網次數越多的學童其在休閒覺知自由各構面皆高於上網次數 較少者。此部分的分析結果也呼應了平均每日花費時間越多的學童在休閒覺知自由各構 面的分數顯著大於花費時間較少者。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休閒效益

在休閒效益量表整體分析中、量表的平均數為 3.476 高於量表中位數 3,顯示受試 者對於休閒效益量表顯示能感受較多的效益。

在休閒效益構面的結果呈現「鬆弛效益」為最高分,當人們將關注的焦點轉移至網

在休閒效益構面的結果呈現「鬆弛效益」為最高分,當人們將關注的焦點轉移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