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家變:由社區到安養中心的轉銜

第二節 住得習慣:生活適應的元素

你可以習慣不能習慣,你要自己適應。我住來這裡也是一樣啊!喔你要適應 你的環境在生活[裡頭是]比較要緊[的事]。你不適應,你自己死死板板?你不 能死板,你住到哪就到哪。(茂榮)

一、複製女性服務慣性

第四章「遷入安養中心的過程」一節,提到男性老人在家務上的退位,在 晚年沒人做家事時考慮以貨幣價值轉嫁到安養中心的清潔人員。但是,進一步了 解後發現中心裡「女性員工」頂替家務和照顧工作後,有助於維持他們對家事分 工由女人做的認知地圖。他們不諱言安養中心清一色女性服務人員(例如社工、

樓層服務員、清潔工與廚師等)的特色,讓他們有「被女性服務」的熟悉感。茂 榮就指出服務人員的態度「不輸給媳婦」,顯示安養中心的女性人力安排吻合他

們對私領域裡性別分工的認知地圖,這恰巧成為男性住民更容易適應安養中心的 要素。事實上,茂榮說的生活能適應項目主要是指簡單的物質滿足—用餐方便,

老夫妻不需再為準備三餐煩惱。但是,當備餐的人是女性的時會更有利,因為這 讓他感覺延續過去自己身為「公公」被「媳婦款待」的角色互動:

來這裡喔 對不對,像被給媳婦款待喔!不輸啦!以前古早人說的話喔,

對不對!做人的長輩、做人的公公婆婆來講,我們在說作人家的媳婦也要有 熱的三餐給長輩吃。來這裡起碼也有熱的三餐啦!(茂榮)

聰鳴則點出,住到安養中心後「隨叫隨到」和「被服務」的組織文化充分頂 替「老媽子」的功能,讓他更適應安養中心的生活:

我們來這裡喔,他不是收你的房租,他收服務費啦!他服務費的目的要給 你服務,不是……住在這裡的吃飯要出錢嘛!其他九千多塊都房租嘛!我們 叫房租啦!他不叫房租啦!他叫服務費。哈哈!結果喔,你看嘛!你有什麼 事,一拉他就來了嘛!你不要常常請這個老媽子嘛!(聰鳴)

其他人更進一步指出所謂被服務是指充滿「女性特質」,例如女社工客氣、

尊重長輩、有愛心與耐心:「社工人員很好很客氣,都很尊重這些要進來住的長 輩很客氣,確實現在也是這樣」(天助)、「這邊安養中心的服務人員〔指社工〕

也都是公務員,他們實在很棒!真的!他們那個耐心、有愛心,他們是不簡單,

一般公務員是做不到。」(永順)

追溯他們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裡的家務分工,會發現他們早已習慣由女性做家 務勞動(見表6-1)。搬到安養中心後,女性為主員工的場域特性、「女性特質」

的服務照料維持他們在生活情景裡家務分工的熟悉感,也映照他們身為男性和公 公等角色,認同自己被女性服務是理所當然。這成為他們能生活適應和生活滿意 度的因素時,應當也「不意外」。

表 6-1 研究參與者在不同居住安排的家務分工次序

居住安排 家務勞動分工的優先次序 核心家庭 太太→女兒→兒子、先生

晚年空巢期 老年太太→老年先生 三代同堂 (幫傭)→媳婦→婆婆

安養中心 女性員工(服務員、廚師、清潔工)

二、室內活動選擇多、又兼具自由/隱私

其他讓研究參與者適應和滿意生活的因素,則與他們當初搬遷的動機、老 化發展需求與環境功能的配合度、能不能維持原有的生活習慣等有關。武雄中風 後再也無法隨時出門活動,即便參加活動時間也不宜過長。他過去喜歡過活躍的 運動(網球、高爾夫球)和旅行,但他自從因病無法獨自開車外出後,遂改變生 活形態,轉而在上個居所發展室內活動的興趣,例如彈琴、養魚、扶植花木等。

他因為高血壓放棄開車,也放棄原有的嗜好(喪偶十年間,開車載寵物約克夏到 北海岸等地拍照)、也失去一些社會參與的機會,這是生理限制不得不的生活調 適。雖然他搬進安養中心也是因無法做三餐需人代勞,不過住到安養中心後因為 中心裡每天都有各式活動安排、也有動態靜態的社團選擇,所以他的生活反倒變 得多彩多姿。他也能配合無法外出的生理限制,在中心裡達到活動參與的目的,

住到安養中心後比起過去無聊的居家生活「好很多」:

我覺得住這裡好很多(問:怎麼說?)很多的活動,假如說那個教老人怎麼 體操啦!很多活動在這裡都有啦!(問:你覺得很多活動比原本住在家裡好?

是不是?)對啊!(問:怎麼說?)以前都是整天看電視,看電視以外沒什 麼活動嘛!(問:以前在家裡整天看電視?)整天看電視以外,沒什麼事情 做,無聊!(武雄)

住到安養中心後不需要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和生活形態,能讓研究參與者更 容易適應搬遷後的生活,因為維持生活的熟悉感有助於彌補晚年因生活環境改變 引起的不適應。武雄先提到入住安養中心後,能維持自己安排生活作息讓他感覺 住安養中心像在家裡般「自由」:「差不多都這裡都習慣了,自己的家也是一樣喔!

(問:你覺得可以讓你習慣的原因是什麼?)要怎麼講……習慣我也不會講,就 比較自由嘛!每項都比較自由(問:住這裡你自己覺得有自由感?)嗯!」(武雄)

聰鳴則提到自己習慣的居家生活是不受打擾、維持個人隱私,安養中心裡住民不 互相打擾的特質適合他的生活方式:

大家都不會去串門子啊!因為我們房間沒有人來打擾,大家都知道房間小不 會來串門子,有就在吃飯碰到講一講。有特別事才去找,沒特別的事現在有 電話也可以打。不會啦!我覺得這邊住的人,大家都很好啦!不會去吵人家。

現在我喜歡清靜、清靜,我不喜歡搞那些啦!我現在生活來這邊喔!最好沒 有人打擾(聰鳴)

從他談話間裡的「不串『門子』」等可以看出安養中心裡住民專屬單獨的空 間安排(單人或雙人套房),賦予他們個別房間裡進行空間個別化的自由度,這 有助於在個別空間裡培養領域權和初級領域的感受。當房門變成「門子」顯示他

把房間視為房子,在安養中心裡劃出公私領域的界線。

不過生活適應不足以保證生活滿意度,總是與家的意義相生相習的地方依附,

才是他們進一步能不能在搬遷後能否住的安適、把機構當作「家」,再談住到機 構後的家意義,乃至支持生活滿意度的心理認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