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老家?居住生活軌跡

第二節 遷入安養中心的過程

二、 權衡:損益評估、交通便利性

武雄搬到安養中心前,就住在附近且陸續參加中心活動,所以對中心的環境 並不陌生。永順和聰鳴因拜訪同事,知道有安養中心並略知收費狀況和生活作息 安排,所以他們也老早知道有這樣的服務。不過對於進郎、天助和茂榮來說,他 們都是意外得知台北市這項公立老人福利服務。他們有從報紙、也有從偶然認識 的朋友(住民)得知,並在得知後到中心參觀:

欸!我說實在的,我那個生涯規劃,說實在的沒想到這裡,我不知道。啊 我先在報紙上看到這邊,那個好像是自由時報看到。本來我不曉得,我說 來看看,看看之後就也登記下去。登記下去那時候對於這種本來都沒有印 象啦!登記了之後才說,咦!公家有這種機構。(進郎)

喔,這是一個,我是打桌球,我這個球友有人申請來這裡。(天助)

這個時間在找[出租套房],剛好遇到,在復健中心遇到來這裡的朋友(問:

原來就認識嗎?)沒有沒有沒有,不認識。在復健中心大家在復健,復健 完她在說我那裡就不錯,也坐電梯。我在外面遇到說起的,不然我也不知 道這裡有這種東西。我才想說,不然好啦!我來參觀看看,我來觀察看看。

(茂榮)

他們詳細考慮晚年搬遷的需求並決定搬遷之後,首先考量的是「搬遷的經濟 價值損益」,安養中心收費便宜是吸引他們入住的拉力。即便,兩位研究參與者

(武雄、茂榮)的房租是由兒子支付,他們也會評估過兒子是不是有能力負擔:

(問:為什麼那時候只有看這間?)因為我聽說那個台北市政府公辦的就 這間而已,剩下的都私辦的都很貴。費用很省,它這個吃三餐大概一萬塊

左右。以前我住天母那間,光住的地方就快兩萬塊了!租房子就要兩萬,

吃東西還什麼[就]三四萬了!這裡很省,一萬塊什麼都包括裡面:吃、電、

水(問:每個月是誰付的?)我兒子女兒都會幫我付,不用煩惱,他們都 會幫我付。(武雄)

算是比較說喔,來住這裡生活費用也要比較,經濟上我們也要想看看啊!

算是我有錢買一間套房來說,套房就要幾百萬買,還是說套房我來租還是 買一間的價錢,差不多多少錢。幾百萬來講,啊我幾百萬來放銀行利息,

還是怎樣來配合還是怎樣。我來這裡跟你租跟我在外面租的價差,跟你進 來費用怎麼配合,我都會研究這點啦!我算一算就沒有傷本嘛!沒有很貴,

沒很貴。算一算想說可以啊!(茂榮)

登記了之後,也曾經到淡水五星級的,我也去看,林口那邊也去看,很多 地方去看。這個就是這三個選擇,其他我就不講啦!(問:你說三個是:

淡水、林口跟這裡?)對!這三個地方,淡水那邊當然是建築啦、餐食啦!

各方面它是比較好,啊可是那邊交通上,淡水要進來台北市,你要捷運什 麼的不方便,再說那邊有一點就是說起碼也要六百五十萬(問:押金?)

對,它要利息啦!起先我不知道,起碼用其他的方法保證,起碼利息你要 什麼,或者者是我們要這個…再見啦,什麼的!擔保什麼的,那個不行,

它要cash。這個算起來不得了耶!因為我做外匯的,算起來不得了,太貴 了!啊比較上,這邊是公營的。(進郎)

天助覺得既然安養中心的收費不高,候補入住後,仍然繼續繳交原住處的水 電費、原住處也一直保持原貌,因為他打算如果新環境住不習慣,還可以搬回去 住:

好啦!既然輪到就住進來,那時候我是打算說住個兩年三年。我這樣打算:

一個月要是一年啦要是40 萬喔,我們夫婦兩個一年花個 40 萬,那三年住 不慣搬回去,阿虧掉120 萬。因為我原本房子還是留著,什麼水電啦、寬 頻啦、電視還是留著。(天助)

除了首先重視的經濟負擔之外,恢復獨居的進郎再也無法與女友一起生活、

時常一起行動,「時間多出來,要自己安排」,所以他更加考慮搬遷的地點和交通 是否能讓他維持生活習慣、出入過去的生活圈:

林口那邊就是說,只有那個到醫院,喔!他們就是說那邊到醫院那一段不 要錢啦!可是那邊要來台北市不太方便,這邊過去爬山習慣啊!近又便宜。

反正外面這個有分餐食,不滿意的話過去就在外面餐廳吃啊!反正錢繳

出來沒多少錢,我們不回來不去吃就好啊!……所以就是說因為〇〇〇

〔他習慣爬山的地方〕很近的關係,台北市的交通方便,過去我跑地方喔,

這邊交通喔比較方便,比較合我的活動範圍(問:你比較想住在一個離你 以前活動範圍比較方便的地方?)對啊!離以前比較方便(問:像是你之 前都一直習慣活動的地方?)對!(進郎)

三、初步決定後的意外:子女親屬想維護「家」的完整性

研究參與者(與太太)決定入住安養中心後,親戚與子女得知這個決定的反 應是質疑、擔心和「怕丟臉」等,可以看出在華人社會的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

影響力是持續到生命晚期。「完整的家」是重要的家庭文化觀念,即便研究參與 者(與太太)決定搬遷之前,已經不與子女同住,過了二、三十年的空巢期家庭 生活,但是他們決定從家搬到安養中心的時候,仍然引起親戚或子女的質疑,質 疑的起因在於為何要「離(開)家(人)」?

有時候聊天的時候,誰的長輩被送去老人院。那個意思是說,這個老人好 像被遺棄、家裡的人不要他,或者是說他已經不適合住在這,也無法照顧 他。如果台灣社會,以前也是說繼續住在家裡…(問:也是?什麼在家裡?)

也是住在跟子女家屬的家,一直到年終斷氣為止。(問:台灣人的觀念是 這樣?)對!是這樣,以前是這樣。我姐姐也是,啥?你怎麼去那邊?他 們也是啊!你怎麼去那邊呢?過來看一看才放心。(天助)

有時候喔,南部人不了解,喔!哇!你去那個安養中心喔!慘了!慘了!

兒子不喜歡你了,不愛你了,把你拋棄出去了!你知道嗎?你有這個感覺 嗎?(問:有的人的觀念是這樣…)不是,南部的人喔,還是說年紀比較 多的喔,啊說那慘了。啊沒人要了啊!(茂榮)

我就帶我女婿來看,女兒跟她媽媽說:「啊唷!這個房子那麼舊!」那時 候還沒有外面沒有粉新,「哎唷!這個房子那麼舊、房間那麼小,這個沒 有關係,還有二十個三十個子女,讓妳來這邊住?!會給人家笑,不要好 不好?」(聰鳴)

在親戚或子女的觀念裡,安養中心不是家,他們納悶健康的老年夫妻為何要 搬到不是「家」的地方?另外,家人作為家的重要元素,研究參與者(與太太)

的搬遷,也讓家屬擔心他(們)是否就此離開家人,或與家人疏離?是否能如同 過往一樣地維持(子女、親屬)關係互動?從親戚和子女的角度來看,前者懷疑 老人搬到安養中心是老人「遭受遺棄」、後者擔心「被懷疑遺棄老人」,像是茂榮 提到「她〔指女兒〕也說怕人家講話啦!說有兒子女還住在養老院?」。以孝順

為由的擔憂,是受到其潛在無論如何「老人都應該與子女同住」或「子女隨侍在 側」的文化觀念所影響。搬到安養中心,對家屬而言,可能影射老人離開「家」、 離開「家人」,這種恐懼心理傳達出華人重視家的(物理/社會文化)形象和家 人/血緣關係。

但是,主動決定搬到安養中心的老人,他們可未必會受這些文化觀念影響,

他們更在乎搬到安養中心後是否滿足當初搬遷的需求:

(太太:我姐姐說我們是被遺棄的,被丟到這邊來。)對對對!(太太:呵 呵呵!)本省人就是有這個想法,就是有這個想法。那個像…(太太:變成 子女不孝順,把你送到這邊來。)對!有這個想法(太太:會這麼想,那個 一般的本省籍的會有這種觀念啦!)呵!(太太:啊我們比較異類,也不怕 別人怎麼講。講是你家的事,我過我的生活啊!)(天助)

武雄的兒子是某醫院的主治醫師,老爸決定搬到安養中心,對他而言不僅有

「不孝順」的心理負擔,他同時也在乎「醫師、教授」的社會形象似乎更不允許 父親離家,讓自己有損尊嚴、沒面子。但是,武雄才不在乎:

(問:你之前跟我說過,你兒子好像不贊成你搬來這裡?)喔!我兒子現 在已經在OO大學醫學院當教授嘛!(問:他怎麼不贊成?)他的想法說,… 好像都怎麼講…很沒有面子,那時候想法是這樣(問:誰沒有面子?是他 沒面子?還是你沒面子?)他沒有面子啦!我面子不管。一個醫學博士喔,

說他的爸爸過來那個養老院,聽起來怪怪。(武雄)

聰鳴深知與太太互依的生活,倆人彼此注意身體狀況是重要任務,最重視搬 到有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的安養中心。他直接反駁子女,並認為反對他們搬到安養 中心才是不孝順,充分顯示出主動決定搬遷的老人的主體性:

那個我女兒來看嘛!載我們來嘛!我女婿有車子嘛,帶我們來。我就跟他講:

「你這個頭腦還是老舊啦!這個不懂事拉!這個不是這個啦!你不要怕人 家講,你什麼叫做孝順?這個要老人家住的安全才是孝順,並不是要跟子女 住在一起叫做孝順,不是這樣。」(聰鳴)

四、 活得夠久:取得住民身份

安養中心剛蓋的時候,是提供住所給無依(在台灣無親屬子女或子女移民海 外)的外省籍退休軍人和公務員,直到2005 年才開放一般市民登記入住。開放 之際,供不應求,常常上百人等候一、二十個空房,等候時間至少以「年」計算

(見表4-3):

看到報紙,我來登記,第一個來,我登記的時候已經二百多了啦!二百多 個說要抽籤啦!結果二十個,我後備二十個。結果等多久啊?等兩年!」

(聰鳴)

表 4-3 研究參與者等候入住時間

住民 武雄 進郎 永順 天助 聰鳴 茂榮

住民 武雄 進郎 永順 天助 聰鳴 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