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情境

2.1.1 何謂情境

情境一詞根據學典的解釋為:某種狀況或環境(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

1991:441);而在漢語大辭典則解釋為:情景、環境(羅竹風,1997:582)。

由於情境解釋裡提到情景,所以我們也針對情景辭彙進行說明。在漢語大辭典 情景一詞解釋為:感情與景色(羅竹風,1997:580);學典則解釋為:內心的 感情和外在的景物(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1991:441)。另外情境源自於 劇本故事的情節大綱或故事內容之發展,它也是由一個故事情節所產生的活動

(黃啟誌,2010),因此情境的本質是一故事性的敘述體裁,它說明了某一可能 事件的發生,及其前因後(Porter,1991)。故事的基本架構包含「人、境、物、

活動」,說者藉此架構以文字或口語表達出一事件,聽者則以閱讀文字或收聽 口語方式接收訊息,並於腦中呈現「人、境、物、活動」的架構;而「人、境、

物」其實就是指人的特質習性、背景之環境狀況、物品的面貌功能等三組資訊

(如圖 2-1 所示),透過此三資訊彼此互動可產生活動順序、說成故事、描述 事件脈絡;而余德章等三位學者則在 2001 年提出,設計可以視為人與物品規劃

互動的故事,除了提出設計是以「人、境、物」三者關係所建構的活動設計理 念以外,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不再是注重於物品上面,而更重視人、物、情 境之間相互的關係(余德章、林文綺、王介丘,2001:63)。

圖 2-1. 人、境、物三者關係架構圖

原出於余德章、林文綺、王介丘(2001:63);本研究重繪

所謂情境,就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整體藝術境界,它具有客 觀的一面,並借助對自然物象的描繪,呈現一個富有主體情意的視覺空間(曹 葦舫,2004)。

簡單來說,情境就是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設計中的情境因素就在 於從客觀的外在「境」這一端引到主觀的內在「情」這一端,正是這種相互作 用,才使設計中的價值體現,不再在單個的孤立物體之中,而是在物體和它的 環境關係之中;並且藝術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就是尋找 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在於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柯常中、

許超鳳、鄭建啟,2010)。情境對於設計的作用在於,透過環境、氣氛的烘托去 影響人們的心理,從中引發情感。就好比中國畫總是強調氣韻的生動,重在氣 氛、感覺和意境,它不要求其形體相似,而是講究在於神似;同樣地,情境在 於設計而言重在整體的把握,不全權是關注在物,還要注重於事和整個氛圍,

組合感知的整體情境,提升設計的價值與靈魂,滿足人們精神上生活的需求。

由此可知,情境可解釋為某種情況或是境況,並且它與周遭的環境或氛圍 有著相互的關係,而就產品的情境來說,就是產品所營造的境況以及氛圍。如 同寫詩般,作者可能會因為環境所營造的氛圍而有了寫詩的靈感與創作詩詞的 想像力;產品也是一樣,若使用者在面對具有情境的產品的同時,就會產生某 種情緒或想像力,觸發使用產品時的情感以及樂趣。情境便是那所謂的愉悅方 式,透過對用戶感官的刺激,喚起其內心深處的需求,而達到一種共鳴,如此 一來,消費者自然地融入設計之中,其渴望和期待擁有的均在消費體驗中得到 實現和強化(柯常中、許超鳳、鄭建啟,2010)。

2.1.2 消費者與情境

產品情境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行為?要如何使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能觸發 心理的情感?首先就必須對消費者心理的情感有深入的了解,掌握消費者背後 的情感知識。

情感的產生

情感:意指內心受刺激而產生的情緒;情緒:意指由心理產生的喜怒哀樂 等不同的感受(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1991:441)。這些是基本的情緒反 應,當人的內心遇到外界環境或事物影響時,人體的大腦會對於這些刺激或變 化而產生各種反應。而古代的文人就常以文字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他們除 了運用文字傳達情感以外,也有很多方式能傳遞他們的感受與意境,舉例來說,

同樣是文字,書法即橫跨了更多的面向,成為一種書寫的藝術,包括使用與審 美,文字與繪畫,以看似簡單的線條,藉由多元的筆劃,將大自然的萬物,透 過書法之美融合在一起,構成具有詩情畫意的情境字畫。人們常肆意的揮灑內 心的情感與意境,不僅呈現出具和諧、富表情的藝術與價值,更呈現出他們獨 特的心理與價值觀。若以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當我們在營造產品情境時,也 要考量使用者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其他效應,無非是要找出產品與消費者之 間的情感價值,透過對使用者行為的觀察,喚起他們心理的情感與記憶,體會

設計者的想法,從感受產品情感於產品的意境,使產品帶給使用者更多的樂趣 互動。

就一般科學學理來說,情緒刺激是在杏仁核(amygdala)登錄,意識情緒 的產生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途徑是從杏仁核送往皮質,間接途徑則是 經過下視丘,它會送荷爾蒙訊息到身體去產生生理改變,如肌肉收縮、血壓上 升、心跳加快等,而這些生理的改變又回饋到身體感覺皮質,這裡再送訊息到 額葉去,額葉就把這些生理改變解釋為「情緒」(Carter,2010/2011:134)。

圖 2-2. 情緒的產生

原出於 Carter(2010/2011:134);本研究重繪

因此情緒在邊緣系統產生,尤其是杏仁核,它是一個小小的細胞組織,深 藏在顳葉皮質中,從感覺器官送進來的訊息是透過平行處理路線送到大腦的各 處;而送到杏仁核的路是最短、最快的,杏仁核會馬上處理,如果這訊息需要 被注意,比如說,它是具威脅性的,或是會帶來好處的,杏仁核會馬上用改變 生理的方式來反應,使身體立刻進入最佳反應狀態(Carter,2010/2011:139)。

我們的情緒狀態有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我們在注意什麼,我們一般是聚焦

在目前在做的事情上,以及直接的周邊環境,不過也有例外,當主觀經驗的品 質是由一直出現的思想所控制,而不是由當時發生的事件時;像是墜入愛河時,

即使你碰到塞車你也可能還是會覺得很開心(Kahneman,2012/2012:507)。

一般來說,我們的腦是一次表現出一種感覺,所有的感覺刺激進入大腦,都是 透過神經細胞激發,在某個特殊路線上,像骨牌效應一樣地傳導電脈衝,在正 常的大腦中,傳進來的感覺刺激遵循著一條走的很熟悉的舊路,從感覺器官走 到大腦某個特定的終點站,當刺激經過大腦時,會分成很多不同的支流,被大 腦中不同的模組進行平行,有些模組是在皮質,視覺和聽覺在此組合而進入意 識界,另一些則進入邊緣系統,這些刺激會製造身體的反應,帶出一種情緒,

將聲音轉變為音樂,將線條和對比轉變為藝術品;然而每一個大腦所建構的世 界都不一樣,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都不相同,所以同一個外界物體對每一 個人來說,感受都不一樣,因此一個人對事物或東西的看法決定於基因和他的 大腦如何被經驗所塑造(Carter,2010/2011:180-181)。

情感的行為

Langer 認為情感表現有著兩種基本含義:

1. 個人情感的直接流露,更明確地說就是從事表現行為的人的自我表現。

2. 某種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達,即表現者對於某種更為廣泛的情感呈現。

也就是說情感表現上大致可分為其「自然表現」與「形象性的表現」;自 然表現意旨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上的直接反應以及明 確的表露;而形象性的表現,則是將經驗構成某種形象性的東西,是更為高級 的形式,像是藝術這種表現性的符號,為人類情感的種種特徵賦予了形式,從 而使人類實現了對其內在生命的表達與交流,更豐富人類內心的世界與發展

(Langer,1953/1991:8-12)。

情感即是情緒的表現,每一種情緒都可以是人們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當人 的內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各種情緒都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徵出現,並與人 們的生理反應相互對應。舉例來說,當訊息直接達到杏仁核的感官訊息時,可

能會說:「這是一個很大、有毛的東西正在走過來。」而從杏仁核送上的訊息 則說:「小心,大的有毛的壞東西正在前進」,這時身體已準備好要逃跑了;

而其實杏仁核能夠產生的反應是很有限的,雖然情緒身體反應的範圍很小,但 是額葉可以把它們調配成幾乎是無限大的各種複雜心智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想 像,其實人類的情緒很像顏色,只有幾個主要的顏色,但是你可以混合主要顏 色而得出無數混合的顏色,像是你收到了朋友的生日賀卡,但你卻忘了他的生 日,所以你的內心雖然很高興,但是卻因忘記朋友的生日而充滿罪惡感,心中 情緒十分複雜,包括相關的思想與記憶、你們友誼的背景、矛盾的心理等複雜 情緒,通通放在一起攪拌,這種情緒是只有人類才能感覺到的(Carter,2010/

2011:139-140)

情緒的研究在心理學上已有很長的歷史,各種情緒理論曾將情緒體驗視為 是:個體對特定型態的臟腑變化的解釋;源於視丘的變化,所導致生理功能和 大腦活動的一致變化;個體對一般性生理興奮狀態和情境線索的認知解釋;而 總上述來說,其情緒可被定義為某種興奮(激發)狀態,涉及意識的體驗和臟 腑的(生理的)變化,而在消費者行為的背景當中,情緒之內的歷程結果是對 產品的感情(Mullen、Johnson,1990/1996:109)。例如:當聽到朋友不斷地

情緒的研究在心理學上已有很長的歷史,各種情緒理論曾將情緒體驗視為 是:個體對特定型態的臟腑變化的解釋;源於視丘的變化,所導致生理功能和 大腦活動的一致變化;個體對一般性生理興奮狀態和情境線索的認知解釋;而 總上述來說,其情緒可被定義為某種興奮(激發)狀態,涉及意識的體驗和臟 腑的(生理的)變化,而在消費者行為的背景當中,情緒之內的歷程結果是對 產品的感情(Mullen、Johnson,1990/1996:109)。例如:當聽到朋友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