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羅倫斯坦〉(Florestan)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第六節 〈佛羅倫斯坦〉(Florestan)

強(sf);和第 2 小節第三拍右手的 E (g 小調七級,減七和絃的七音)重音和 左手的突強,將佛羅倫斯坦熱情狂放的特性表露無遺。到了第 5 小節,左手伴奏 一方面延續從第 1 小節開始的持續低音(D 音),一方面將和聲帶回一級,伴隨 著右手的下行音型,使音樂的緊張感漸趨和緩。接著,第 1-2 小節的動機呼應似 地於前半樂句末再次出現(第 7-8 小節),但此處的 F 音已還原,和聲也改由 B 大 調的屬七和絃支撐;再配合著速度指示 ritenuto(突慢)(標示於第 7-8 小節上方), 音樂的緊張度更是大大地降低,自然地引出第 9、10 小節的《蝴蝶》旋律,也就 是 y 素材的前半部份。第 9 小節的速度標示著 Adagio(慢板),表情術語則指示 leggiero(輕鬆的)。此處的和聲在 B 大調五級七和絃上做短暫的停留(第 9 小節), 左手低音隨即在第 10 小節出現 g 小調導音,也是七級七和絃的根音的

F音,將和聲導回 g 小調上(譜例 3-17)。

譜例 3-17 舒曼,《狂歡節》,Op. 9,〈佛羅倫斯坦〉,第 1-12 小節

a′樂句(第 11-22 小節)的前半樂句(第 11-18 小節)是第 1-8 小節(x 素材)的 複述;後半樂句(第 19-22 小節)則是《蝴蝶》旋律(y 素材)的完整呈現,在 第 19 小節上方有著以括弧和小字體標示的「(Papillon?)」,速度和此旋律於第 9 小節第一次出現時一樣,是轉成慢板(Adagio)的,調性主要在 g 小調的關係大

調——B 大調的五級上發展。第 22 小節的第三拍,使用 F音使和聲成為 g 小調 五級,調性再次導回 g 小調(譜例 3-18)。

譜例 3-18 舒曼,《狂歡節》,Op. 9,〈佛羅倫斯坦〉,第 19-24 小節

a′′樂句(第 23-28 小節)同樣地使用了 x 素材,但捨去了後半部預期會出現的 y 素材。到了第 29-30 小節,和聲由 B 大調五級七和絃,接到一級和絃上。若與前 兩句(a 句與 a′句)的構成素材相較,第 29-30 小節應是 a′′句中,x 素材的句尾,

但同時又更具 B 段 b 句句首的地位(譜例 3-19)。

譜例 3-19 舒曼,《狂歡節》,Op. 9,〈佛羅倫斯坦〉,第 23-36 小節

B 段(第 29-44 小節)包含兩個大樂句:b 句(第 29-36 小節)與 c 句(第 37-44 小節)。b 句的開頭兩個小節(第 29-30 小節)是承接 a′′句的句尾而來的。

此處由 B 大調五級接到一級;第 29-30 小節動機的最後兩音,由第 1-2 小節的小 二度(G-F),變化為大二度(G-F)。第 31-32 小節的上聲部回應著第 29-30 小 節,內聲部則以幾近半音階式的八度齊奏上行音階填充,成為一個完整的小句 子;第 33-36 小節則是第 29-32 小節的複述,不同的是,和聲方面,第 32 小節 停在一級,第 36 小節則是以假終止停在六級上,具引導下個句子與樂段的功能

(譜例 3-19)。b 句的和聲由五級七、一級、六級等和絃組成,相較於大量使用 減七和絃的 A 段,b 句的緊張感已減緩。整個樂句反覆後,進入 c 句。

c 句(第 37-44 小節)的旋律是由第 31-32 小節的音型動機所變化而成,中聲部 同樣地以音階填充,但更加密集。其中,第 37-38 小節與第 39-40 小節互為問與 答的形式。第 41-42 小節的節奏稍作改變,將句尾的兩拍長音變成一拍再加上休 止符的形式,並做漸強以帶出音樂的緊湊度;第 43-44 小節為第 41-42 小節高八 度的複述,音域往上拓展,同時再做一次漸強,將音樂推向高潮點(譜例 3-20)。

譜例 3-20 舒曼,《狂歡節》,Op. 9,〈佛羅倫斯坦〉,第 37-44 小節

Coda(第 45-56 小節)可分成三個小部份:第一個部分,第 45-48 小節再次 出現兩次加強低音的第 1-2 小節的 ASCH 動機。第二個部份,第 49-52 小節則是 將第 1-2 小節的 ASCH 動機以兩音為一單位,拆解成四部份,並填入休止符的方

用八分音符與八分休止符相間的型態呈現。整段 Coda 的和聲與第 1-4 小節相同,

以 g 小調屬音的持續低音與七級減七和絃支撐。但左手伴奏的持續低音 D,變成 D-A 和絃,且第一次出現時的音域低了一個八度。和聲厚度的改變和和低音所帶 來的共鳴,承接了由第 41-44 小節所堆疊出的音量,連續減七和絃的推動,再加 上第 45-52 小節所指示的 accelerando—sempre più(持續加快速度)使整段 Coda 成為樂曲的高潮。第 53-56 小節變成二拍小節,左手的減七和絃承接著加快的速 度,更緊密地接續出現,更是增加了音樂的緊張度。

詮釋探討

小曲的標題「佛羅倫斯坦」是舒曼寫作樂評的筆名之一,象徵舒曼熱情而具 行動性的一面。樂曲在大量減七和絃(Ⅴ9和絃省略根音)的運用、音域快速地 大幅度變化,與對比性格樂句的交錯之下,呈現佛羅倫斯坦狂放多變的特質。

在持續減七和絃的推動,與右手使用犀利而快速的觸鍵所營造出旋風般的音 型互相配合下,樂曲開頭像佛羅倫斯坦熱情奔放地舞蹈著,旋風似地出場。演奏 第 1-8 小節時,在使用全踏板搭配集中而飽滿的音色,以營造減七和絃所堆疊出 的張力之外,須注意持續音和低音線條的連接——其中,在第 5-7 小節處,須特 別注意聆聽低音 D-E-F 三音連續上行在和聲功能上,與重音位置標記所造成的

「擺盪——安定」之感。第 9-10 小節首次出現《蝴蝶》的旋律,速度轉為 Adagio,

表情術語則指示 leggiero,熱情的佛羅倫斯坦在此處好像突然有了心情上的轉 變,收掉炯炯有神的目光,拋出溫暖的微笑。此處應轉換為輕巧有彈性的觸鍵以 求得溫暖、圓潤的音色,並配合圓舞曲般的三拍子律動,在每個小節第一拍使用 節奏性的踏板以輔助音色共鳴度。第 10 小節第三拍上標示著 a tempo(速度還 原),旋律則是先現第 1-2 小節 ASCH 動機的第一音 A,並利用右手的掛留音,

配合左手在第 10 小節最後和第 11 小節第一個和絃之間的圓滑奏,瞬間推出音樂 的動力。此處須利用以上特色,即刻回到樂曲開頭的速度,清楚區分出快與慢的

速度感差別,以表現佛羅倫斯坦迅速的情緒轉變。

B 段雖然同樣用第 1-2 小節的 ASCH 動機發展,由於最後兩音的音程由原本 的小二度變成大二度,再加上伴奏和聲的改變,使得 B 段不像 A 段那樣需要保 持緊湊的動力,可減少一些推動的張力,多彈出 3 拍為一單位的律動感。到了第 31 與第 35 小節,出現了雙手齊奏的半音階上行音型,這個音型如同預示 c 句(第 37-44 小節)的素材與聲部層次般,在這首小曲中首次出現;且此音型將在隨後 的 c 句中做變化,在小曲後半段占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演奏時應確實意識到此

「半音階上行」動機,清楚地彈出,並注意音與音間的連接,完整彈出圓滑奏,

同時推出漸強的動力。

第 45 小節起的 Coda 樂段,伴奏全由持續的減七和絃支撐,旋律則為 ASCH 動機的變化型;此樂段的能量由 ff 的音量層級開始堆疊,在減七和絃的推動並 伴隨著速度加快的狀況下持續累積,且自第 53 小節起,轉為 2 拍子小節,左手 節奏改變為八分音符,同時做漸強,使樂曲更形緊湊。在這樣的氣氛下,可用長 的全踏板以輔助動力的堆疊。此外,和聲最後仍保持在減七和絃上,這樣的和聲 佈局正好將音樂導引至下一首小曲,讓〈佛羅倫斯坦〉的懸疑未解,在第七首小 曲〈婀娜者〉的導奏(第 1-3 小節)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