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皮耶羅〉(Pierrot)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第二節 〈皮耶羅〉(Pierrot)

a. 分析譜例

b. 詮釋譜例

譜例 3-8 舒曼,《狂歡節》,Op. 9,〈皮耶羅〉,第+1-8 小節

B 段(第+9-24 小節)在 E 大調的五級上發展,包含了兩個近乎相同的 b 句,

其前半樂句(第+9-12 小節)與後半樂句(第+13-16 小節)以問答的方式呈現;

另外,旋律中的素材 B -C-F(第+9-9、+13-13 小節與+17-17、+21-21 小節)是 A 段第+1-1 小節旋律的倒影(林公欽 112)(譜例 3-9)。若與 a 句相較,b 句的音 響厚度增加,音域更寬廣。左手則不再使用如 a 句般的持續音,以八度呈現與右 手旋律反向進行的級進線條,使音樂更具流動感。第+17-24 小節是第+9-16 小節 的複述,但音量層次由原本的 pp 提高至 p。

譜例 3-9 舒曼,《狂歡節》,Op. 9,〈皮耶羅〉,第+9-16 小節

再現的 A 段(第+25-40 小節)由兩個與第 1-8 小節相同的 a 句(第+25-32 小節與第+33-40 小節)組成。不同的是此處的兩個 a 句,從第一個句子的後半句 開始,有持續的漸強(第 29-40 小節),將音樂導向華麗的 Coda 樂段。

Coda(第 41-49 小節)以連續兩次的五級到一級(第+41-41 與第+43-43 小 節),迅速將音域向上拉升,到了第 43 小節第二拍,再以第+44-44 小節的音型 連續三次逐步下降,拉回中音域。到了第 46 小節第二拍,出現突強的屬七和絃,

似乎將為從第 29 小節起累積的能量作爆發前的預示,但第 47-48 小節,卻出乎 意料地以 p 的音量呈現掛留的屬七和絃,左手則提前停留在一級;接著,右手在 第 49 小節平靜地將和絃移動至一級,安靜地結束這首小曲。

詮釋探討

這首小曲的樂句結構為整齊的後起拍式樂句,每 4 小節為一單位、每 8 小節 為一句的型態;節奏主要以平穩的四分音符為主,在前樂句、後樂句的末端,加 上由兩個八分音符與一個四分音符所組成,且以 f 音量與圓滑奏方式演奏的 E -C-B 動機。整首樂曲使用等節奏的方式,以這組第+1-4 小節的節奏型貫串(譜 例 2-8)。到了 Coda,則使用前述「E -C-B 動機」的節奏加以發展,並加上和聲 變化,構成這首小曲的主要素材。在 a 句中,和聲在前半、後半樂句皆為減七和 絃解決到一級的安排;b 句在五級上發展,前半樂句末是五級到一級的走向,後 半樂句末則是減七和絃到六級的假終止;到了 Coda 樂段,則是利用屬七和絃到 一級,和聲節奏由快速轉換至漸趨平緩的方式,將樂曲結束在一級上。

由這樣的樂句結構與和聲安排來看,樂曲使用平穩四分音符的部份,好像在 表現皮耶羅故做嚴肅正經的樣子;而每個樂句句首「後起——正拍」的進行推動 感,又為這丑角的行進步伐帶來一些詼諧,此處可用較平穩且富彈性的音質表 現。句尾的「E -C-B 動機」則模擬皮耶羅的幽默跌倒狀,配合音量層次的變化

(由第+1-3 小節的 p 變成 f),可運用較深的觸鍵製造較飽滿、明亮的音色,以 求得樂句間豐富而多層次的音色變化(譜例 3-8 b)。此外,每個半樂句中雖包含 此二種對比性素材,演奏時仍需保持樂句的方向感,將此二素材連接成完整的樂 句,不可零散。

小曲的音量層次變化多且範圍大(從 pp 到 ff),要在 p 與 pp 的音量之下彈 出具有深度與厚度的和絃,並控制細微的音量層次變化,練習時需多體會指尖的 觸鍵點與重量感並仔細聆聽效果,才能在完整演奏整首小曲時做出細微的效果。

本曲的素材簡單,樂句整齊、規則,若遵照樂譜上的音量的層次指示,再配合個 人對樂曲的想像做出音色變化與控制音量層次,如此一來,人物表現的兩種不同 姿態可清楚分辨,活靈活現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