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蝴蝶〉(Papillons)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第九節 〈蝴蝶〉(Papillons)

第 5-8 小節)構成。a 句包含四個聲部,分別由右手和左手各彈奏兩聲部。第二 部是主旋律,第三、四部則是和聲伴奏,同時與第二部構成和絃;第一部則以持 續的十六分音符做填充。ASCH 動機在第 1 小節第一拍的第一聲部即完整出現。

和聲上,a 句以五級開始,也用五級結束(譜例 2-9,譜例 3-24)。

譜例 3-24 舒曼,《狂歡節》,Op. 9,〈蝴蝶〉,第 1-4 小節

A 段的後半(第 9-16 小節)則由兩個相同的 b 句(第 9-12 小節與第 13-16 小節)

組成。b 句的前兩個小節,第一、二部與第三、四部做反向進行,並作漸強,將 音量由 p 迅速擴展到 b 句的後兩個小節的 f。b 句的後兩個小節中,右手以加了 重音與跳音的和絃,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左手則了重現 ASCH 動機。和聲方 面,b 句回到 B 大調的一級,經過一連串的半音變化,在句尾伴隨著節奏的強烈 宣示性,以一級結束,營造出完整的段落感。

B 段的節奏模式大致以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為基礎,包括 c 句與 d 句兩 個主要的樂句。B 段的前半段(第 17-24 小節)包括兩個相同的 c 句(第 17-20 小節與第 21-24 小節)。c 句利用左手彈奏位於正拍上且加了 sf 的半音階上行

〔(B )-C-C-D-E -E-F〕為主導,帶出右手在後半拍回應式的落滾音型,並伴隨 著漸強,使句尾以明確的 V7-I 和絃的終止式結束樂句(譜例 3-25)。隨後,第 21-24 小節完整地複述 c 句。

譜例 3-25 舒曼,《狂歡節》,Op. 9,〈蝴蝶〉,第 17-20 小節

B 段的後半段(第 25-32 小節)包括 d 句(第 25-28 小節)與 c′句(第 29-32 小節),且反覆一次。d 句的結構類似 c 句,一樣地以左手所彈奏的,位於正拍 上的半音階為主導,帶出右手在後半拍回應式的落滾音型;但此句左手的結構則 是由兩組連續四音下行的半音階組成(第 25-26 小節:A-A -G-F,與第 27-28 小 節:F-F-E-E );右手則在第 25 小節再次出現了 ASCH 動機,並在接下來的第 26 小節做回應,且第 25-26 小節的節奏型態稍作改變:將第一拍上落滾音型的第 二音掛留至下一拍的第一音。到了 d 句的後半(第 27-28 小節),右手的節奏又 回到後半拍的落滾型態;音型則是沿用 ASCH 動機後兩音呈下行二度的音型作 發展。音量上,d 句在 p 的層次上做變化。和聲方面則使用到連續的附屬和絃,

展現多變的和聲色彩。

接續出現的是 c′句(第 29-32 小節)。和 c 句不同的是,左手在正拍上的重 音變成 C 音的持續音,半音階上行(B -C-C-D-E -E-F)則出現在弱拍上。c′句 在第 29-31 小節做漸強,一直推到第 32 小節的第一拍 sf 上,再以 V7-I 正格終止 為整個 B 段做明確的結束。

詮釋探討

〈蝴蝶〉是描繪穿了五彩蝴蝶裝的舞者,在舞會中滿場飛舞、追逐的模樣。

樂曲以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配合 Prestissimo 的速度表現,應彈出熱鬧而華麗的 感覺。在段落開頭,第 1 小節的下方,左手的部分註記了 quasi Corni(如號角般)

因此,演奏第 1-8 小節時,需注意和聲的共鳴、融合度,以及各聲部間的音量平 衡,保持聲音的圓潤,並使用節奏性踏板增加共鳴,以達到號角齊鳴般的圓潤洪 亮聲響效果。此外,這術語雖然是註記在左手的部分,由於右手下方聲部旋律的 節奏形態與左手相同,且為和絃音,由譜面上可看出 A 段運用了「互補節奏」

的手法。筆者認為在演奏時,可將下方三個聲部視為一整體來聆聽,如此一來,

「號角」的音響層次多了一層,音響更豐富,雙手四個聲部的融合度會更好。

B 段的後半——d 句與 c′句(第 25-32 小節)反覆一次後,在第 32 小節下方 標記著「D. C. ad libitum」(隨意從頭反覆)。第 32 小節雖然已明確地以 V7-Ⅰ結 束在 B 大調一級上,但後半拍以休止符結束,筆者認為,這個休止符的出現,

會使演奏者自然地隨著休止符做後半拍的呼吸,造成將樂曲的發展推進至下一個 正拍的動力,所以,筆者將本小曲認定為「A B A 三段式」,演奏時會反覆 A 段,

至第 16 小節標示「Fine」(結束)處,結束此小曲。

第十節 〈文字舞〉〔A.S.C.H. -S.C.H.A.(Lettres dansantes)〕

小節),將重音位置向後移到第三拍上;在這個段落的每個小節第一拍,則持續 使用持續低音 B 音。右手的旋律部份,皆使用規律的四分音符,但在樂句的第 一個小節(第 1 與第 5 小節)使用裝飾音;樂句的第二、三、四個小節(第 2-4 與第 6-8 小節)的第三拍則利用圓滑線與結合線,再加上與左手同時做突強的音 量變化,將音樂動力帶到後一個小節的第一拍上,使左右手看似規律的節奏型態 充滿變化,帶出樂曲開頭(第 1 小節)所指示的 leggierissimo(儘可能輕的)樂 感(譜例 3-26)。A 段反覆一次後,進入 B 段。

譜例 3-26 舒曼,《狂歡節》,Op. 9,〈文字舞〉,第 1-8 小節

B 段(第 9-16 小節)包括 b 句(第 9-12 小節)與 b′句(第 13-16 小節)前 後兩個半樂句。左手部份同樣以三拍子舞曲的節奏起始,並使用持續低音(第 9-12 小節:B ;第 13-16 小節:C )。但在樂句的第二、三小節(第 10-11 與第 14-15 小節)利用低音的分組將 3+3 的基本拍改變成 2+2+2 的型態;到了第四個 小節(第 12 小節與第 16 小節),伴奏音型改變為八度音齊奏,再配合突強(sf),

將拍子的動感回復到三拍為一單位。另外,與 A 段相較,右手在樂句的前三個 小節(第 9-11 小節與第 13-15 小節)節奏型態與 A 段相同,b 句第 9 小節與第 1 小節相同,之後音型逐漸爬升;第四個小節(第 12 與 16 小節)改用一個二分音 符加一個四分音符的節奏,配合自前一小節第三拍起始的圓滑線,產生連續三音 下行;再加上三拍子律動的回復,使音樂在樂句末端稍稍產生穩定的感覺(譜例 3-27)。

譜例 3-27 舒曼,《狂歡節》,Op. 9,〈文字舞〉,第 9-16 小節

在 B 段之後,A 段再現(第 17-24 小節)。再現的 A 段是 A 段(第 1-8 小 節)的覆述,內容完全相同,但音量層次由 p 降至 pp。B 段與再現的 A 段(第 9-24 小節)反覆一次後,進入 C 段(第 25-32 小節)。

C 段包括 c 句(第 25-28 小節)與 d 句(第 29-32 小節)前後兩個半樂句。c 句與 d 句延續著第三拍到第一拍的節奏律動,並在句末做些許的漸強。到了 C 段結束處,第 32 小節下方標示著「D. C. sin′al Fine senza replica」,必須返回樂 曲開頭,從頭演奏,但所有標示反覆的樂段不再反覆演奏,至標示「Fine」(終 結)處總結整首小曲(第 24 小節)。由此看來,C 段在樂曲中具有連接句的功 能,在樂曲的中段,將音樂再帶回 A 段與 B 段,使樂曲結構成為 A B A C A B A 的迴旋曲式。

詮釋探討

這首小曲在左手的三拍子舞曲節奏伴奏下,右手大量地使用裝飾音,並利用 語法與重音記號的變化使重音位置轉移,營造活潑而充滿童趣的樂曲性格。由於 樂曲的速度是 Presto,表情術語又指示著 leggierissimo(儘可能輕的),演奏時 可使用一個小節打一大拍的方式,將一個樂段(八個小節)視為一個大句子;再 加上輕巧、精準、如撥奏一般的觸鍵,並運用較淺且短的節奏性踏板來增加共鳴,

營造出彷若長著透明翅膀的小精靈,在琴鍵上飛舞、跳躍、嬉戲般的輕快樂感。

第十一節 〈柴莉娜〉(Chiarina)

樂曲分析

〈柴莉娜〉為第 11 首小曲。曲首標示著以「Passionato」(熱情地)的表情 演奏。樂曲為 c 小調,3/4 拍。曲式為 A B A 三段式,A 段(第+1-16 小節)由 a 句與 a′句構成;B 段(第+17-24 小節)由單獨的 b 句構成;再現的 A 段(第+25-40 小節)則由 a 句與 a′句構成。曲式結構與小節數詳見表 3-11。

表 3-11

〈柴莉娜〉曲式結構表

曲式 段落 樂句 小節數 a +1-8 A

a′ +9-16 B b +17-24

a +25-32 三段式

A B A

A

a′ +33-40

本曲的樂句都是使用第三拍後起的方式開始,並整齊地以八小節為一句的型 態。節奏方面,右手旋律都使用相同結構(第+1 小節-第 1 小節第二拍)的附點 節奏型態;左手伴奏則是規律地以四分音符與四分休止符為單位,使用每小節第 一拍為單音或同音八度,第二拍為和絃,第三拍休止的型態。

A 段(第+1-16 小節)包括 a 句(第+1-8 小節)與 a′句(第+9-16 小節)。

樂曲由 c 小調七級四三的減七和絃開始,使用「克拉拉動機」——取自克拉拉《夜 曲》(Notturno, Op. 2)中,五音連續二度下行級進之動機「A-G-F-E-D」的變化——

四音連續下行的串連(左手第 1-4 小節第一拍:F-E -D-C,第二拍和絃的低音:

A -G-F-E ;右手第+1-3 小節:A -G-F-E ),經過第 2 小節的一級六和絃與第 3 小節的五級四三和絃,在第 4 小節回到一級;接著在後半句(第 5-8 小節)持續 發展,最後停留在屬九和絃上。右手旋律下聲部則在每個小節的第三拍(第+1-3 小節)以掛留至下一小節第二拍的方式,做克拉拉動機連續四音下行

(A -G-F-E ),與左手的連續四音下行形成平行三度下行的對位形態;到了第 +5-8 小節則不再用掛留,改以重複音的方式呈現。上聲部在第 1-4 小節的第一拍 上則以連續四音上行(C-D-E -F)的方式,與左手的連續四音下行形成反向。在 a 句中,左手在每小節的第一拍上都加註重音記號,到了後半句(第+5-8 小節),

每小節的第一拍都加上了突強(sf)記號(譜例 3-28)。a′句的旋律與 a 句大致 相同,但左手伴奏在每個小節的第一拍改用同音八度,右手則用 a 句的上聲部旋 律,以八度呈現,音量層次則由 f 增強為 ff,更顯熱情與急迫。到了第+15-16 小 節旋律改變,和聲則在第 16 小節停留在一級,結束這個樂段。

譜例 3-28 舒曼,《狂歡節》,Op. 9,〈柴莉娜〉,第+1-8 小節

B 段(第+17-24 小節)由單獨的 b 句構成。b 句以每兩個小節為單位,高音 在 A2形成持續音。第+17-18 小節的音型為「密集-開離」的組合,之後在第+18-19 小節複述一次。第+21-22 小節右手仍使用第+17-18 小節的旋律,但從第 22 小節 開始,和聲改變,左手伴奏在第 21-24 小節又出現連續四音下行的克拉拉動機

(D-D -C-B);右手則使用第 17 小節第三拍的開離音型繼續發展,且下聲部的 音域則是開始往低音開展,與之後的 A 段起始(第 24 小節第三拍)形成連續四 音的下行(第+22-24 小節:F-F -E -D),呼應著左手第 21-24 小節的克拉拉動機

(譜例 3-29)。

譜例 3-29 舒曼,《狂歡節》,Op. 9,〈柴莉娜〉,第+17-24 小節

再現的 A 段(第+25-40 小節)與第+1-16 小節相同,包括 a 句(第+25-32 小節)與 a′句(第+33-40 小節)。最後,B 段與再現的 A 段(第+17-40 小節)

反覆一次,結束全曲。

詮釋探討

柴麗娜是克拉拉的化身。舒曼初到威克老師家,就認識了老師那聰慧的女兒 克拉拉,兩人成為好友;舒曼寫作《狂歡節》的時期,兩人進一步地成為音樂和

柴麗娜是克拉拉的化身。舒曼初到威克老師家,就認識了老師那聰慧的女兒 克拉拉,兩人成為好友;舒曼寫作《狂歡節》的時期,兩人進一步地成為音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