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貴的圓舞曲〉(Valse noble)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第四節 〈高貴的圓舞曲〉(Valse noble)

-D)回到一級和絃的三音(D 音)上。左手伴奏以穩定的圓舞曲節奏呈現,每 個小節的第一拍做音階式下行﹝G -F-E -D-C-B -A-(B )﹞,在樂句的最後一小 節(第 8 小節)回到主音 B (譜例 3-12)。樂段經過反覆後,進入 B 段。

譜例 3-12 舒曼,《狂歡節》,Op. 9,〈高貴的圓舞曲〉,第 1-8 小節

B 段(第 9-24 小節)由兩個 b 句(第 9-16 與第 17-24 小節)構成。和 A 段 相較,樂曲到了 B 段,節奏型態改變。右手旋律利用第 9-10 小節的節奏動機加 以發展兩次,同時作音域的爬升(第 9-14 小節),到了第 15-16 小節,使用第 9 小節的節奏動機,重複兩次,將旋律拉回中音域,同時做漸弱。此動機發展模式,

讓 b 句的樂句結構為兩個小節為一單位的型態。左手以分散和絃伴奏。由音型特 性及音樂與法的運用,帶出每個小節呈 2+1 拍的律動感,又在其他和絃音的填充 之下,使音樂更具流動感(譜例 3-13)。第 17-24 小節將第 9-16 小節複述一次後,

隨即接入 A′段。

譜例 3-13 舒曼,《狂歡節》,Op. 9,〈高貴的圓舞曲〉,第 9-16 小節

A′段(第 25-40 小節)包含了兩個變化的 a 句:a′句與 a′′句。與 a 句相較,a′

句(第 25-32 小節)的右手旋律改以單音呈現,且在句首(第 25 小節)與句尾

(第 31 小節)做些許的變奏;左手伴奏在第 25-26 小節出現了變化——第 25 小 節是 2+1 拍的形態,第 26 小節則使用附點節奏,之後仍舊以規律的圓舞曲節奏 進行,不同的是,每個小節的第一拍的音階式下行﹝G -F-E -D-C-B -A-(B )﹞

改以附點二分音符呈現(第 26-31 小節)。a″句(第 33-40 小節)大致保有 a 句的 原形,其中,樂句前半(第 33-36 小節第三拍的前半拍)更是與 a 句完全相同;

當樂句音域達到最高點 C 音,隨即級進下行,最後回到主和絃上。B 段與 A′段

(第 9-40 小節)反覆後,結束全曲。

詮釋探討

如樂曲標題所示,這首小曲是圓舞曲型態,伴奏音型與節奏律動感在 A 段 與 A′段為典型的圓舞曲形式;在 B 段則是使用平均八分音符節奏的琶音式,但 琶音的最高音在第 1、3 拍拍點上點出對位旋律線,形成 2+1 拍律動,在音樂的 進行中,仍保有圓舞曲的律動感(譜例 3-13)。

演奏此曲時,猶如電影拍攝的運鏡手法般,A 段為站在高處往下看的俯角視 野,由於距離較遠,看得到整個富麗堂皇的廳堂以及舞會全景(譜例 3-12),需

彈奏出 maestoso 的堅定、穩重感;B 段彷若將鏡頭拉近,著重在舞者的旋轉等 舞蹈動作(譜例 3-13),彈奏時則偏重在細緻的音樂流動性上。

A 段與 A′段的左手伴奏在使用「下-上-上」的彈奏方式之外,筆者配合低音 的級進,運用踏板及漸強、漸弱等連續音量層次變化,讓樂句的延展性更完整,

同時營造左、右手旋律反向進行的開闊感及氣勢。B 段的左手伴奏則以手肘為中 心,帶動整個手臂的旋轉,同時在小節的第 1、3 拍上配合拇指向橈側的落下動 作,將此段的律動變化彈奏出來,並使伴奏聲部所隱含的對位線條突出於分散和 絃之上,擴充音樂的層次感。

旋律方面,A 段與 A′段於樂句句首處,在左手伴奏的帶動下,掌握住右手 休止符的時值與圓舞曲律動感,將可引領旋律進行的方向性。B 段旋律則配合音 域變化設計樂句高潮,到了第 13 與 21 小節,術語指示 molto teneramente(極度 細膩地),應多使用指腹觸鍵,營造溫柔圓潤的細緻音色變化。A′段第 25-32 小 節,右手改用單音旋律,且第 31 小節用半音變化做變奏,加強旋律線條的進行,

所以第 25 小節開始的 a′句,要強調旋律的完整度與流動美感。如此一來,各段 落間除了樂曲本身素材使用所賦予的特性,音樂內容將更豐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