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婀娜者〉(Coquette)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第七節 〈婀娜者〉(Coquette)

A 段(第 4-35 小節)包含兩個 a 句(第 4-19 小節與第 20-35 小節)。第 4-5 小節與第 6-7 小節,第 8-9 小節與第 10-11 小節分別在 B 大調一級與四級上作出

7-Ⅰ的進行,以兩小節為單位,互為問答句。第 12-13 小節與第 14-15 小節為 模仿的樂句,節奏動機間的十六分休止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音值較長的音符,

且圓滑線拉長,與具休止符的動機相較,產生另一種性格。第 16-19 小節為樂句 的句末擴充,樂句以第 14 小節般增長音符時值的節奏動機起始,先將音域拉高,

接著以下行-上行-下行的音型,配上平均的八分音符節奏構成樂句,左手在每個 小節的第一音程連續四音上行(A-B -B-C)(譜例 3-21)。第二個 a 句(第 20-35 小節)為第一個 a 句(第 4-19 小節)的複述。

譜例 3-21 舒曼,《狂歡節》,Op. 9,〈婀娜者〉,第 1-19 小節

B 段(第 36-59 小節)包含 b 句(第 36-43 小節)與 a′句(第 44-59 小節)。

b 句可分為前半樂句(第 36-39 小節)與後半樂句(第 40-43 小節),後半樂句 是前半樂句的高五度複述。這兩部分都使用相似於第 16-19 小節的節奏模式,在 樂句的第一個小節(第 36 與 40 小節)先用第 4 小節這般帶有十六分休止符的節 奏動機,再從樂句的第二到第四個小節(第 37-39 與第 41-43 小節)開始使用連 續的八分音符,且在第三與第四個小節的右手部份將兩個三拍子小節的 3+3 基本 拍拆成 2+2+2 的形式,音型則延續第二個小節(第 37 與 41 小節)的下行音型,

使用四音下行,且使每一組的第一音成大二度上行(第 38-39 小節:B -C-D 與第 42-43 小節:F-G-A)(譜例 3-22)。a′句中,第 44-56 小節與 A 段 a 句的第 4-16 小節相同;到了第 57-59 小節,則是再敘導奏(第 1-3 小節)。本段自第 37-59 小節反覆一次後,雙手同時以突強(sf)音量彈奏八度的主音 B 結束全曲。

譜例 3-22 舒曼,《狂歡節》,Op. 9,〈婀娜者〉,第 36-43 小節

詮釋探討

導奏段落像有著曼妙身材且青春洋溢的少女,從簾幕後方好奇地探出頭,窺 探舞會的情況。在第 3 小節延長的休止符處,好似少女在深呼吸、調整心情,準 備從第 4 小節起始處,踏著自信並散發迷人丰采的步伐進入舞會會場。演奏由導

奏帶出的後起式附點節奏時,須掌握後半拍往下一拍進行的連續動力,以輕巧有 彈性的音色做出精緻而完整的樂句。在第 4-19 小節,由於樂句的編排是 4 +(2

× 4)+ 4 的小節構成型態(陳玉芸 73),若在小節群的構成上多加著墨,在大 樂句中做出緊密的小樂句連接,可表現出少女在舞會會場中隨興、俏皮地行走,

同時左顧右盼著的感覺。在樂句末端,第 16-19 小節第一拍上,左手低音出現連 續四音上行(A-B -B-C),右手則配合圓滑線的標示做琶音的往復流動,好像少 女隨著樂音,恣意地旋轉舞動著。到了 B 段的 b 句,音樂語法包含了後起式的 附點節奏與圓滑的琶音,是將 A 段的素材濃縮並加以變化而來;且此處調性改 變,情緒較緊張,好像少女受到場邊男士的注目,既害羞,又想展現自己丰采的 掙扎心情。可使用較深的踏板,加強低音的共鳴。到了第 43 小節的漸慢處,似 乎跟著樂句的收尾深呼吸、調整心情。接入第 44 小節起的 a′句時,由於第 44-56 小節為曲首 a 句中第 4-16 小節的複述,第 57 小節起則是第 1-3 小節的再現。在 此處使用素材順序的對調與再現,就好像少女的心情先由 B 段的緊張,回復如 樂曲開頭般的輕鬆平靜,又踏著曼妙的舞步回到簾幕後,將迷人的丰采留在舞會 賓客的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