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多美聶歐》影音記錄規劃

第二章 歌劇影音工作初探

第三節 《依多美聶歐》影音記錄規劃

由於歌劇的製作龐大,以及預算上的考量,並不是每次演出都能呈現完整的 形式,有時僅以歌曲選粹作為音樂會形式演出。導演在為《依》劇籌備時,也作

15 

了一次兼具宣傳效果的導聆音樂會,假台中新明中學演藝廳舉行,上場的人物只 有數個主要角色搭配鋼琴伴奏。本次演出也使用一台攝影機從定點拍攝,以下將 從技術層面探討本劇影音記錄規劃。

筆者在影音紀錄規畫時,決定依循前次工作經驗,採用一群具備音樂素養,

專業科班訓練出來的音樂系所學生來操控影音器材。技術方面結合現有師生資源 及專業廠商支援。攝影及導播系統的架設邀請工程師到場配合協調,聲音技術則 由專業錄音師,同時也是師大民音所上教授宋文勝老師籌畫,演出場地預定在國 家戲劇院,為求影音記錄之完整性,必須事先勘查場地,便於接線及架機。由於 歌劇的演出是音樂與影像同時進行的,影音雙方的串連也成為重要的一點,因此 整個技術團隊必須建立在「與演出時間同步」的基礎之上,聲音與影像的傳送及 儲存系統都必須再三確認。以下將就影音技術的紀錄面,分別由影像、聲音及同 步串連逐步探討。

一、影像取景

國家戲劇院為鏡框式(the proscenium theatre)的舞台,三面被觀眾席圍繞,

為求戲劇效果,觀眾席距離舞台並不遠,攝影機取景的方向為正面配置兩台攝影 機,前後相隔一個座位的距離,如此一來正面就能夠安排全景及近景兩種範圍,

側景的部分則在一樓的左側包廂及右側包廂各配置一台攝影機,共有四台攝影機 拍攝舞台活動。

樂團的部分容納在樂池之中,由於樂持隱藏在觀眾席及舞台中間,這樣的設

計可使舞台上的活動不被干擾,觀眾的焦點及注意力也更集中在舞台上。為拍攝

「隱形」的樂團,本場記錄安排第五台攝影機在樂池的角落,用以拍攝歌劇演出

獨有的序曲段落。以下將介紹各攝影機架設的位置及拍攝的內容。

Camera 畫面調度 型號 位置 視訊線 對講線 C1 舞台正面中景、

大景

G1 觀眾席一樓 18 排 1~10 50M 20 C2 舞台正面中景、

大景

H1 觀眾席一樓 19 排 1~10 50M 20

C3 舞台左側中景 G1 1B 包廂 1357 及 2468 50M 20 C4 舞台右側中景 G1 1B 包廂 1357 及 2468 100M 20+20 C5 樂團及指揮特寫 Z1 樂池內舞台右側 20M 20 表2-1《依多美聶歐》攝影機方位與配線

圖2-1【《依多美聶歐》攝影機配置圖】

以下僅將各機所需拍攝畫面進行解說:

C1 全景&C2 中景

C4 中景 C3 中景

C5 樂池機

17 

一、樂池機

本劇的配樂是現場以交響樂團演奏,正式演出時樂池會降到舞台以下。指揮 的位置在整個樂團的最前面,所以正式演出時指揮也會在樂池裡面,這時候整個2 樓觀眾席是幾乎看不見指揮的,其他樓層的位置也只能遠遠望見一個小小的人 影。但是序曲演奏時,舞台上不會有其他活動,因此安排一部攝影機在樂池裡是 必要的。

二、舞台機

本次共使用四台攝影機拍攝舞台上的活動。四台攝影機的位置在一開始設定 時,其中兩台分別從左側及右側向舞台拍攝,另外兩台則從正面朝舞台拍攝,正 面的兩台攝影機輪流拍攝較大的範圍及較小的範圍。這樣的概念其實是為了保留 一個固定的全景畫面,一旦實際拍攝的過程中發現畫面有瑕疵時,可以留下一個 全景的畫面作為備用。接下來依序介紹四台攝影機的圖框大小設定:

(1)C1—全景

全景的框架範圍是整個舞台上的活動範圍,高度是從舞台底線以上至舞台 天花板以下的範圍,左右兩側則以不拍到架設在舞台邊的字幕投影為準。擔任 全景的攝影機幾乎不必有攝影機運動,因為這個畫面還得做為預備畫面,以免 實際拍攝的過程中發生種種器材或人為操作的意外。

(2)C2—中景及特寫

中景的範圍依據每一幕角色多寡而決定框架大小,當舞台上同時有很多角

色在場的時候,中景就可以用來限定某一個舞台活動範圍,強調在這個範圍中 發生的事情。當舞台上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中景則可能用來框出一個人的全身 以內,甚至是縮小到身體部位的特寫。

(3)C3 及 C4—面對舞台左側及右側

這兩個機位的擺設是為了能夠拍攝出從左側拍出舞台的深度,演員們從上 舞台到下舞台之間的移動都能夠表現出距離。相對於正面拍攝的畫面,演員前 後相對位置較不明顯,但可利用兩側的機位補足這樣的缺陷。圖框範圍小至個 人特寫,大至中景的使用,攝影機運動較為頻繁,因此在鏡頭指令及調度上需 要考量到攝影師體力負荷,在安排鏡位時提供攝影師休息的機會。

二、錄音

考量到歌手現場演出以聲樂唱法迴盪於空間,本場錄音並非以麥克風現場回 送擴音,而是直接收取回盪在空間中的聲音,場地勘查後確認歌手活動的範圍為 由低至高共三個層次的舞台;樂團方面則有低於舞台的樂池,這個部分也需要現 場收音,透過錄音纜線集體收到錄音機裡面進行最後的混音,這些聲音全部都需 要在現場即時收音及混音。

本場記錄所使用六支麥克風之中,編號第一及第二麥克風放在樂池中作為樂 團收音;另外四隻則架設在樂池的底邊,緊靠舞台邊緣,用以收曲歌手演唱。作 為樂團收音的兩隻麥克風,指向性為全指向,架設點在樂池裡面指揮台的兩側,

高度升高與舞台同高,收取整個樂團現場回響之後的聲音;利用全指向性的特色,

19 

將樂團中各種不同屬性的器樂聲音細節盡收其中。

照片 2-1 架設在樂池中指揮兩側用以收取樂團音效的麥克風

四支架設在舞台邊緣的麥克風之中,編號第三與第四麥克風其實是一對尾部 相連的單指向麥克風,頭部相距17 公分,搭配一條特殊規格的錄音纜線,需要使 用額外的轉接頭與一般規格的錄音纜線相連。單指向性的麥克風由於收取範圍有 限,在一場音樂紀錄之中,通常會在搭配涵蓋全指向性功能的麥克風一併使用。

即使是單獨使用單指向性麥克風,常見的用法也會是將兩隻麥克風頭相距17 公 分,塑造出具有立體感的音場效果。

編號第五及第六麥克風,指向性為全單指向,由於全單指向的麥克風具有中 空的特性,考量到歌手在舞台上活動時製造出的聲響,搭配ORTF 作為互補的效 用。而且全單指向的收音不比全指向性的涵蓋範圍廣泛,在戲劇院這樣的場合裡,

歌手們從發聲點到回響的整個音場,恰巧略過中間的一段距離,即使歌手從舞台

的不同角落發聲,音場都不至於偏差太多。

21 

信心不足之下,鏡頭對著指揮者無止境且任意拍攝,犧牲了樂團之中正在進行的 音樂發展。13 由此可見即使是擁有技術,對於被拍攝的對象沒有深入的探究,其 成果恐怕只是凸顯操作者的膚淺心態,並不能產生有意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