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循獸性,滿足本能需求的行為

第二章 違逆天道的存在:精怪生命的特質

第一節 依循獸性,滿足本能需求的行為

魏晉志怪小說中,動物產生變化,在外表上擁有人的形象,然而在本質上,

動物仍然保有屬於動物的特質與本能,且在行為上往往是依循本能行事,缺乏人 類倫理意識,為達到目的而接近人類,在變化上亦以滿足需求為依歸,展現動物 對人類性格的掌握與了解。

一、與人交接,多為依循獸性

東晉時期,出現一批以「志怪」為小說專集書名的小說集,7祖台之的《志 怪》即為其中之一,此書已於宋朝亡佚,魯迅將之輯錄整理於《古小說鈎沉》中,

其中便記有如下內容:

吳中有一士大夫,於都假還,行至曲阿塘上,見一女子,容貌端正,便呼 即來,便留住宿。士解臂上金鈴繫其臂,令暮更來,遂不至。明日,更使 尋求,都無此色。忽過一豬圈邊,見母豬臂繫金鈴。8

本則記敘一位士大夫在旅途中與一名女子邂逅,這名女子年輕貌美,「窈窕淑女,

6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8 年),頁 79。 7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年),頁 350。

8 晉.祖台之:《志怪》,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頁 130。

18

君子好逑」士大夫當下主動邀請女子留宿,隔日分別時更是相贈一個金鈴,做為 相認的信物,並邀約女子當晚再聚,然而女子並未依約前來,士大夫主動請人在 附近尋找女子的下落,從這些舉動中可以看出士大夫確實已被這名女子吸引。這 隻母豬在變化為女子時,所變化的容貌便是以能夠吸引士大夫為主要目的,加上 以孤身一人出現,更是引誘士大夫與之親近,其目的便是希望能與士大夫發生關 係。《爾雅》:「豕子,豬。䝐,豶。幺幼。奏者豱。豕生三豵,二師,一特。所 寢,橧。四豴皆白,豥。其跡刻絕有力,豟。牝,豝。」9豬在《爾雅》中被歸 於獸類,人們對有不同特色的豬及其所生之子有不同的稱呼,而其所居住的地方 是叫橧的欄圈及臥草,是屬於人類所豢養的動物之一,亦被歸於〈釋畜〉的六畜 之中,《越絕書》:「句踐以畜雞豕,將伐吳,以食士也。」10人類豢養豬隻,多 是用於食用,《三國志》:「挹婁……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 身,厚數分,以禦風寒。」11除食用外,豬皮製衣,豬油製膏禦寒,豬隻被人類 徹底利用。在這故事當中的母豬亦由人類所豢養,在變化形體後方有能力離開所 待的豬欄,到河邊與士大夫邂逅,在達到目的與士大夫發生關係後,便回到原先 居住的豬欄中,而未遂士大夫所願再相聚。在故事的最後,士大夫因自己贈與女 子的金鈴在母豬身上,加以附近都無相似的女性,才意識到當日的女人係由母豬 變化而成。

動物變形的故事在《搜神記》中亦記載不少,《搜神記》的作者干寶係一史 官,他以史家的嚴謹態度撰寫此書,力求「將使事不二迹,言無異塗,然後為信 者」12,一方面將散見於古書及前人書中的有關資料搜集起來,亦從當時人們口 中探訪資料,其書中所載「古今怪異非常之事」13往往是當時所盛傳的故事,而 這些故事被人們所堅信,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想法。《搜神記》中便記述下如此的 故事:

9 晉.郭璞注:《宋本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 年),頁 99。

10 漢.吳平、袁康:《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89。

11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頁 847-848。

12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頁 321。

13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頁 17。

19

鄱陽人張福,舡行還野水邊。忽見一女子,甚有容色,自乘小舟,來投福,

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曰:「汝何姓,作此輕行?無笠雨駛,可 入,見就避雨。」因共相調,遂入就福寢,以所乘小舟繫舡邊。三更許,

雨晴月照,福視婦人,乃見一大白鼉,枕福臂而臥。福驚起,欲執之,遽 走入水。向小舟乃是一枯槎段,長丈餘。14

故事中變形的動物為大白鼉,《說文》:「鼉,水蟲,似蜥易,長丈所。」15鼉係 水蟲,《急就篇》:「水蟲科斗䵷蝦蟇。」顏師古注:「水蟲,揔言在水之蟲也。」16 水蟲是水生動物的統稱,白鼉身形類似蜥蜴,身長長達丈許,《毛詩草木鳥獸蟲 魚疏》:「鼉形似蜥蜴,四足長丈餘,生卵大如鵞卵,甲如鎧,今合樂鼉魚甲是也,

其皮堅厚可以冒鼓。」17鼉的外殼堅硬,依《爾雅》的分類則歸於魚類。白鼉生 活在水邊有草的地方,這則故事發生的地點亦在此,是白鼉最熟悉的生活區域。

這隻白鼉同上則一樣,化為美麗的女子前來引誘張福,且以「日暮畏虎,不敢夜 行」為由,將自己接近張福的行徑合理化,使張福不致因其突然接近而起疑,並 表露出女子柔弱的一面,使張福興起保護欲,下雨天也提供張福收留女子的理由,

於是白鼉成功與張福完成交合。到半夜,白鼉也許是因為成精時間有限,且達成 目的後放下戒心,白鼉從女子變回原形,這讓張福警覺此係由動物變化而成的精 怪,出於對精怪應除滅的心理,使張福欲捉住白鼉,白鼉藉由動物對危險的本能 反應,迅速察覺到事跡敗露,跳入熟悉的水域逃逸而去。白鼉所乘的小舟也隨著 白鼉的離去,而變回原本的枯樹枝,在此可以看到動物不僅能變化自己的形體,

還擁有將物品變化成其他物件的能力。類似的故事在《甄異傳》中也有出現:

14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卷 19,「鼉婦」,頁 328。

1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3 年),頁 686。

16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清.錢保塘補音:《急就篇》(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頁 180。

17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55-56。

20

河南楊丑奴,常詣章安湖撥蒲,將暝,見一女子,衣裳不甚鮮潔而容貌美,

節的變化,動物亦被認為能變化為其他動物。「變化物之法術與時間的長短是有 相對關係的,意即,時間愈長,道行愈深,法術便會愈強。」25然而不論變化的 力量多強,在志怪小說中的精怪最終都會變回原形,而被察覺其怪異之處並記載 下來,變化並沒有使他們成為真正的人類,在本質上他們仍然屬於動物,因此在 力量耗盡之時,他們會變回原本動物的模樣,無法永久維持人類的外貌。

上述三則故事中的動物變化時間皆短,母豬於隔日變回原形,白鼉連一個晚 上都無法維持,在半夜就恢復原樣,至於獺在變形後仍帶有動物本身的特質,故 有氣味,為人所識破變回原形而逃。動物在變化為人時,選擇接近孤身一人的異 性,且變化的形貌都是年輕美麗的女子,其中引誘的意味濃厚,他們依循著本能 當中對性欲的需求而接近人類。《孟子》:「食色,性也。」26人性當中亦有對性 欲的需要,面對動物刻意的引誘,也就順理成章的與之發生關係。

動物變化為人,依偱本性中對性欲的需求接近人類,他們明白人類也有對性 欲的需求,也了解人類會喜歡與什麼容貌的人發生關係,而在變化上迎合人類的 喜好,以達到滿足性欲的目的。這種互動關係在當時被認為是合情合理的,在經 過志怪小說的記錄與流傳後,開始有人去進一步發明變化事件的發展和結局,而 在晉朝將要結束進入南朝宋之際,陶潛所撰或托名陶潛所撰的《搜神後記》中,

便記錄人類面對這種變化時的處理方式。

二、面對精怪,印證人倫意義

早期人類對自然界不甚了解,陌生環境使人類感到恐懼,「上古人自以為出 行不論遠近,隨時隨處有為超自然所乘之可能。這些超自然物,或在山林川澤,

24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十三經注疏》),

頁622-623。

25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88 年),頁 46。

26 漢.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頁 743。

22

或在木石水火,或在道塗丘墓,或在館舍廟堂。他們大抵不出自然精靈與人鬼兩 大類;其中較大較有力者,有時被呼為『神』。他們的能力和活動區域並不一般 大。他們所要求於行人的也不完全同。人鬼有時幻成畜類的形貌,老禽獸也能幻 為男女老少的人形。然精鬼始終是獸形,異獸形,半人半獸形,或小人形的,也 不在少數。」27行旅途中有著受到超自然物攻擊的可能,《山海經》中即載有各 種動植物,並書明其特徵及可能帶來的危害。28至漢末,道教始興,佛教初傳入 中國,在進入魏晉時雖有傳播,然而尚未深入,百姓對於動物的理解,仍是延續 舊有的觀念。《抱朴子》為道教書,亦用傳統思維陳述精怪的特質,故云:「山無 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無術,必有患害。或被疾 病及傷刺,及驚怖不安;或見光影,或聞異聲;或令大木不風而自摧折,巖石無 故而自墮落,打擊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墮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蟲犯人,

不可輕入山也。」29山中有神靈,若不知道應對方法,將會受到傷害,《抱朴子》:

「執八威之節,佩老子玉策,則山神可使,豈敢為害乎?」30利用符節與玉策,

可尋求山神的協助對付各種精怪。若未攜帶符咒而遇到精怪時,葛洪亦提出面對 不同精怪時的應對方法,有的只需喊出名字便不會受到傷害,有的需要投擲白色 的石頭,有的需要以蘆葦做的手杖投擲予以消滅等,「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 則……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為因;第二是『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 體接觸後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巫術根據第一個原則即『相似律』引 申出,他能夠僅僅通過模仿就實現任何他想做的事;從第二個原則出發,他斷定,

他能通過一個物體來對一個人施加影響,只要該物體曾被個人接觸過,不論該物 體是否為該人身體之一部分。」31道教透過交感巫術的原理,有著許多應付精怪 的方式,這些方法不外是將精怪予以驅離或是消滅,以避免人類受到傷害。「由

他能通過一個物體來對一個人施加影響,只要該物體曾被個人接觸過,不論該物 體是否為該人身體之一部分。」31道教透過交感巫術的原理,有著許多應付精怪 的方式,這些方法不外是將精怪予以驅離或是消滅,以避免人類受到傷害。「由